瓷界无痕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乌羽草衣
金泉路是南充的第一条主题美食街,街道两旁全是各式风格的餐饮店。火锅汤锅干锅,鸡鸭鱼虾兔牛,花样奇多,分分钟点亮你的味觉。
李炳义将车停在了花江狗肉的店门口,两个人一起踏入店铺寻了一张桌子,点了一个火辣辣的汤锅。
吴晓峰揣着心事,明显的有些放不开。李炳义掏出了一盒软包的娇子,用手指弹出两根香烟分给他一根,然后自己点燃抽上一口,说道“贴砖的生意怎么样”
吴晓峰见他认真的样子,不像是在调侃自己,于是仰望着天花板,长长的叹了口气。这气息声中散发出一股无奈,他看着李炳义吹出的一个个烟圈,心有余悸的说“混口饭吃。”
“为什么不去找一份正当的工作”李炳义直面的问道。
“你觉得像我这样的人还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吗”吴晓峰自嘲的看向他,情绪显得有些低落。
“怎么回事”李炳义感到奇怪,为什么就找不到一份工作呢
“还不是被你们害的。”吴晓峰眼睛里透出一道幽怨的绿光。
“我们害的”李炳义没搞明白,这跟自己有半毛钱关系吗
“难道不是”他反问一句,神情渐渐地镇定下来。
“不懂。”李炳义很直白的说道。
“我是怎么走的难道你不清楚”他瞟了李炳义一眼,瞬间低下了头。
“劝退吧。我听张德皋说的。”
“名义上是劝退,实质上就是开除,在陵康厂被开除的人,有几个单位敢用再说企业之间紧密联系,谁家有点风吹草动,其他地早就知道了。你说谁还敢用一个被开除的人”吴晓峰一番话让李炳义联想到同业公会和企业家窗口,难怪不得他只能去摆个地摊打点散工。
“黄埔军校不是白来的,你们只看到了好处,没看到他真正的威力,我现在是深有体会,原来被陵康公司出名的人真的是寸步难行。”吴晓峰感慨万千。
“你有怨恨吗”李炳义问道。
“我谁都不怨,只愿自己不争气,没有好好的把握机会。”吴晓峰带着悔恨之意,也算是给自己一个总结。
“你的机会是指——”
“一步一个脚印的机会。”吴晓峰咬咬牙,终于吐出了心中想了很久的话。
“看来你还有救。”李炳义扔掉了手里的烟头,又摸出一根接上。
“我还有救吗”吴晓峰似乎看到了希望,那火苗轻轻地跳动了一下,瞬间又平静下来,“我是没有希望了。”
“乌羽不死,希望不灭。”李炳义寓意深厚的说道。
“乌羽不死希望不灭”吴晓峰重复着他的话,慢慢的陷入沉思。
“吃饭吧,先喝口酒,到时候我找你。”李炳义抛出了这句话,算是给吴晓峰一个承诺。
“我信你。”吴晓峰对眼前这个曾经的敌人充满了好奇,他在猜想他会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饼。
“你叔叔现在怎么样”李炳义话锋一转,问他。
“去广东了,听说在伟声机械厂。”吴晓峰没有隐瞒,他将他知道的情况和盘托出。
“是伟声印花机吗”李炳义眉头一皱,问道。
“嗯,就是伟声印花机。”吴晓峰点了点头。
“看来他还算好的。”李炳义谈谈的说道,只不过吴晓峰不明白他口中所说的“还算好”是贬义还是褒义。
“做个销售员有什么好不好的。”吴晓峰一下子揭了底,这倒是李炳义没想到的事。
“看来他也是个不简单的人。”李炳义忽然想到了卧薪尝胆的典故。
“我看他也就废了,离开了熟悉的工厂,印花机这个行业他是陌生的。”吴晓峰不想说假话,他也没有必要在李炳义面前替他美言,陶瓷圈就这么大,只要你稍加用心的去打探一定会得到你想要的消息。
“不见得,我拭目以待。”李炳义想到了吴世强的霸道,他是决然不会就此沉沦的。
“李总,我敬你一杯,谢谢你的款待。”吴晓峰不想谈这个遥远的将来,他要今朝有酒今朝醉。借此机会他想问及一个他内心深渊的一个问题,也只有这杯酒喝下之后他才有胆敢说。
“款待谈不上,就当朋友吧,一起分享。”李炳义很谦虚的说道,这话让吴晓峰听起来很舒服。
“李总请!”吴晓峰一饮而尽。
李炳义也不谦让,仰头一口,空杯还原。
“李总爽快!”
“爽快就好。我喜欢爽快,也喜欢爽快的人。”
“李总我想问一句,你怎么知道我家的地址的”一直萦绕在脑海里的那个问题曾经让吴晓峰寝食难安,借此机会他想搞明白这个困惑多日的问题。
“你知道我以前是干嘛的”李炳义嘿嘿一笑,神秘的看着他,似乎让他更加不懂眼前的自己。
“这个,真不知道。”吴晓峰尴尬的咧开嘴,直勾勾的望着他。
“社会人。”李炳义简单的三个字让吴晓峰惊颤,这社会人是文明的称谓,官方把它称作——黑社会。
“啊!”吴晓峰张大嘴巴,两只眼睛像青蛙一样鼓突。
“行了吃菜吧。”李炳义举着筷子笑呵呵的说道。
吴晓峰不敢多语,闷声的附和着李炳义的举止,乖乖的吃起浓香飘逸的狗肉……
。
第363章 远方的故事(八)
随着动感石代的推出,陵康公司销售部的电话开始爆棚,络络不绝的经销商如潮水一般涌进陵康公司,十之的经销商都愿意提前打款,为的就是能拿到最新产品的排单,邓琳琳全权委托李炳义与之签约。当然,这份价格也相对优惠,在双赢的基础上各取所需,共谋发展。
邓琳琳接着公布了内部股权的认购方法,一经贴出,围观的工人喜笑颜开,大伙儿纷纷议论,远走奔呼终于等到做股东的滋味了!一时间财务部挤满了笑脸相溢的人们,一队长龙一直顺着楼梯排到了一车间的大门口。大伙的热情让邓琳琳看到公司的希望,陵康一定会驾凌四川,奔向小康。
李炳义张德皋卿凤山也抓住这个机会,狠狠的投下了一笔,其中,李炳义占的份额最大,用他的话来讲几乎是倾其所有;张德皋有些保守,他的份额只比卿凤山多3;而卿凤山由于前期开厂失败,在资金本就稀缺的情况下他将全部家当统统的押了进去,包括他所有的房产。
原本计划一个礼拜的认购期被浓浓的热情缩短为一天。邓琳琳看着激情高涨的人们,不由地心潮澎湃。万分感慨之下,禁不住对李炳义崇拜起来,是他让自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陵康人对公司的热爱。有了这么一群爱厂敬业的员工,何愁企业不飞黄腾达。
邓琳琳将这一试点推行到几个分厂,然而收效却微乎其微,难道是自己错了吗还是李炳义的方法水土不服邓琳琳想不明白,也想不通,这种送福利的好事为什么就有人看不懂呢既然如此,也就暂且搁下吧,分厂毕竟不是自己的主战场。
沈云志掌管着一分厂,刘建林掌管着二分厂,刘靖水掌管着三分厂,曹健掌管着四分厂,都是皇亲国戚,有谁看的上这个小丫头提出的建议呢所说是邓琳琳总管公司,可她实际的权利也就是总公司旗下的总厂,其余分厂都是刘志康挂名统辖,她的话只能算做建议,而不能用做行政命令颁发。这就是她的悲哀,也是刘志康的悲哀。
好在总厂的人眼光卓越,这也是邓琳琳感到欣慰的地方,从目前的管理班子上看,李炳义张德皋卿凤山算得上自己最得力的助手,也正是这铁架的金三角让邓琳琳心里踏实许多,遇事不惊,谋事多议成了这个领导班组最大的特点。人多智商高,众志便成城,他们有理由相信,经过民主协商的决议是最睿智的,也是不可或缺的程序。
邓琳琳就增加设备的事召开了一次四人会议,会议上她提出对一车间增加一台辊筒印花机的提议,大家没有反对,只是在选择印花机上有了一些分歧。李炳义主张照二车间一样选购同品牌的西斯特姆的辊筒印花机,而张德皋却主张购买国产的希望或者台湾的鼎祥,总之他就想节约一点钱,这笔钱好歹也是20万。卿凤山对机器的事表示不懂,为了慎重起见他提议先咨询一下广东的朋友再定。
卿凤山的话让大伙明白一个道理,认真落实是执行政策的唯一真理。
“行,先就这样办,我去咨询一下,如果有可能我亲自跑一趟广东。”邓琳琳对三人说道。
“好,我同意。”李炳义举手赞成。
“我也同意。”张德皋与卿凤山加入了赞成的队列。
会议暂告结束,邓琳琳则用手机开始一阵忙碌的咨询。从希望的厂家到鼎祥的办事处,再到西斯特姆的代理商,她对价格到性能还有操作性进行了一一的比对,从爱国热情上来讲她更倾向于希望,然而有时候倾注的热情却让企业更加迷失,从知识产权的角度上看,国产的包括台湾的都是盗版,这一点又让邓琳琳不得不慎重考虑。
就在邓琳琳迷茫的时候,李羽新打来了电话,邓琳琳一见心里顿时飞出个喜鹊,“喂,李哥。”
“谢谢你帮我买的手机啊。”
“瞧你说的,我不是帮你买的,是送给你的。”邓琳琳更正了他的说法。
“这个礼物太大了,我受不起,就算你帮我买的吧,到时候我把钱给你。”
“到时候再说吧。对了,李哥,你有没有用过希望的机器”
“没有。不过,我听朋友们说希望的机器目前技术还不太成熟,各种软件还存在着一定的bug。”
“哦。那就是说现在还不行是吧”邓琳琳追问了一句。
“嗯。目前应该还在研发阶段。”
“那么鼎祥的机器呢”邓琳琳继续问。
“你怎么知道鼎祥的机器”李羽新问道。
“我听说的,你就告诉我怎么样好不好”邓琳琳半带央求的语气说。
“行呀,我这里就有一台,前一段时间老板买的。”
“哦,好用吗”邓琳琳顿时来了精神。
“中文界面,谈不上好用,就是经常出问题。”李羽新介绍道。
“出什么问题”邓琳琳急切的想知道这台机器的bug。
“机器一旦停下,机头有时候就找不到原点,还有,这种机器升降的时候容易出现程序混乱,印刷高度有时候并不是设定的值。”
“还有这事难道他们公司都不负责售后”邓琳琳有些纳闷。
“有售后啊,飞机票加服务费等等,一万大洋。”
“够贵的呀,和西斯特姆的差不多了。”
“怎么,你打算买机器”
“正在比对中。”
“我建议你还是买西斯特姆的吧。对了你看一看上周的陶城报。”
“陶城报上面说什么啦”邓琳琳急切的想知道上面将的内容。
“还是你自己看吧。”李羽新没有明说。
“你还给我搞什么悬念。”邓琳琳直接喷他一句。
“好了,总之谢谢你的手机,我先挂了,拜拜。”
“拜拜!”邓琳琳收起手机,就在桌子上开始翻看着李羽新口中所说的《陶城报》。然而找了一圈都没找到那张报纸,此时,她掏出手机给李炳义打了个电话,要他看看有没有拿上周的陶城报。
不一会儿,李炳义从垃圾堆里找到了那张略微破损的报纸,他顺便翻看了一遍,上面一则新闻让他耳目一新。西斯特姆中国区总经理怒砸华伦厂侵权设备,这一标题令李炳义不敢小觑,他赶紧将报纸送到了邓琳琳的手中。
邓琳琳看了报纸后,这才明白李羽新让自己看报纸的原因,他是想让邓琳琳自己判断并加以选择。
也正是这则新闻,让邓琳琳更加坚定了订购西斯特姆的机器。成熟的使用技术和维护技巧这都是陵康厂所具备的,一旦机器装备成功,就可以投入正常的使用,而不是派人学习了解机器的性能,摸索排除机器的故障。
邓琳琳看了李炳义一眼,李炳义也正视了邓琳琳一眼,虽然无心,但却有一种心灵相栖的感应,邓琳琳脸一红,李炳义也避目旁视。
过了少许,李炳义便告辞而去,徒留下邓琳琳一个人的冥思。
。
第364章 远方的故事(九)
张德皋按照李炳义提供的方案,开始在川内各大城市寻找专卖店的店址。第一站是江油,李白的故居,也是陶瓷集散点比较集中的地方。
张德皋明白要想挤进这座新兴的城市,光靠钱不够的。江油的马路湾建材市场是本地最早的建材市场,低矮的青瓦房是这个市场的最大特点,狭小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外置的木展板构筑了陶瓷一条街的风景。店面除了紧张还是紧张,因为这里的人都知道,不怕砖的等级差,就怕一朝没砖卖。这里聚集着各大厂家的销售点,从平和的天气中你看不到商界弥漫的硝烟。
此时的陶瓷售卖基本上都是同一个模式,店门口一个支着腿的木架版横三竖五的将不同规格的瓷片分隔开来,没有展示效果,也没有灯光背景,很原始,也很直观,俨然宣示我的店就这些砖,你看上哪个就买哪个,童叟无欺,明码实价。这就是延续了近十年的瓷片销售模式,店面有店招但不是给顾客参观的,它更多的时候充当着娱乐和仓库的职能。
风风雨雨近十载,观念的陈旧与落后的思维模式禁锢了陶瓷销售的脚步,一个木展板就是陶瓷店的全部身家,许许多多的零售批发商也都是这样一路干过来的,没有创意,更不愿创新。他们乐得忙里偷闲,乐享安逸的人生。时不时组织一次金花或麻将的活动,让他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张德皋就是看清了川内陶瓷市场的惰性,所以他才萌发出陶瓷专卖店的品牌意思,要想赚钱就得从服务开始,他甚至还设想一条龙服务,从售卖到铺贴,从图纸到施工,一对一服务到家,尽己之力让你满意,让你放心。张德皋利用他的人力资源进行铺网架线,绕过了当地陶瓷市场的管理,从而在一个朋友口中得到一条重要的讯息。
下午三点左右,张德皋如约来到了顺发陶瓷,这是一家占地500平米的门店,店内没有多余的货物,只有零星的几箱瓷砖放置在房屋的角落里,店主人是一个儒家风范的中年男子,他戴着一副金丝眼镜,一套笔挺的伟志西服更彰显出他谦谦君子的气度。
“赵总,你好。”
“张总,你好。”
“既然大家都是朋友介绍,我也不想拐弯抹角,这个店铺还有几年的租约”张德皋开门见山,也不与他客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