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英雌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江淘

    很显然,她这两个弟子之间肯定有过不少类似的话题交流,所以鱼玄微才会把“玄武门之变”前后的局势分析得如此到位。

    相比鱼巧巧,出身沙州豪族的张檀更加懂得隐忍,性格之精明,颇似其父张护,兴许鱼玄微刚才说的那番话,大半都是来自张玄妙的见解。

    李曜沉吟片刻才道“为师不怪你,毕竟你们不知当时的详情。”

    鱼玄微仰起头,接口道“是啊玄微一直想知道师父到底经历了甚么,才会突然与武功郡王发生龃龉”

    李曜长长睫毛眨了两下,眸子里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轻轻地说道“那天,他派手下伏击了我,并且一度成功了。”

    李曜实在不愿意去回忆自己在“玄武门事件”中的经历,此前也不曾对任何人倾诉过,而今她说出来的这个情节,还是首次破例。

    鱼玄微和张玄妙不由齐齐一震,听得这短短的一句话,她们只觉眼前立时浮现出了许多惊心动魄的画面,师父和武功郡王之间的矛盾,岂是“龃龉”二字能够形容的

    车厢里沉寂了半晌,张玄妙敛回心神,忍不住道“其实兰姊曾对我们提到过,当时那位传达圣谕的人有些不对劲,师父完全可以抗旨不去的。”

    李曜叹了口气,眸光里显出一抹淡淡的悲哀与惆怅“但我的心里,却有一道声音不允许我那样做啊。”




第三百七十章 自荐
    灵州回乐一役,洛州战亡和伤残将士数量位居河洛九州之首,所以李曜在洛州待的时间最久,巡恤完洛州下辖各县,距离“元正”已只有六天了,不过好在余下郑、管二州原本同属一州,行出虎牢关之后,李曜为免耽搁返程时间,索性将宣慰的地点设在濒临汴渠的荥泽城,当作此番东巡的最后一站。

    郑、管二州刺史收到李曜预先使人传达的消息,当即通知治下诸县文武官吏和乡坊耆老赶赴荥泽,正如东巡首站陕州一样,李曜没有入驻城中,而是在城外的汴渠岸边扎下营盘。

    是日,李曜接受当地官员拜见的时候,看到了诸如程知节、张士贵、张亮等熟面孔,兴许是提前与房玄龄通过气的缘故,与此前洛阳城下铁骑夹道展示武力的时候完全不同,这些前秦王府的僚属前来拜见她时,竟无一人佩戴刀剑,俱都低眉顺眼,恭谨有加,两地表现反差如此之大,直教不少年轻的国师府侍卫暗暗咋舌。

    李曜见罢这一大堆人,又安排好赈恤事宜,便决定稍作歇息,领着数名男女扈从到汴渠岸边游览雪色风光去了。

    汴渠作为隋朝大运河的主要渠道之一,宽达四十余步,可容两艘起楼五重的大船并行通过,渠道两岸皆筑有堤道,堤道两旁遍植杨柳,冰雪凝结万千垂柳,轻风吹过,枝条齐齐舞动,漫天银粟纷飞,虽未有二月春柳那般生机盎然,却别有一番玉树琼枝的美感。

    望着大运河两岸美轮美奂的晚冬景象,李曜不由想起那位“祸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隋炀帝,忍不住发出了一声轻叹。

    恰在此时,李曜忽然听得一阵蹄声,遁声看去,就见一位淡黄襕袍官员正沿着堤道打马而来,无需多言,苏定方和宋君明一齐上前,立时将李曜挡在身后。

    这人见状,急忙一勒马缰,翻身下马,踩雪步行至苏、宋二人近前,深深一揖“管州录事参军事崔仁师拜见陕东道巡抚使。”

    “崔郎君”

    随着一声惊疑,两位典军心有灵犀似地站到两边,李曜缓步走到崔仁师面前,抬手虚扶,微笑问道“崔郎君何故此时才来见我”

    崔仁师一面起身,一面答道“臣只是不想与一群结党营私之徒同路罢了。”

    说着,崔仁师抬眼一看,面上立刻现出难以掩饰的惊讶,这崔仁师曾是明园白玉楼的常客,与李曜见过很多面,却不想他任职地方两年,原明园之主的样貌依如往昔,竟然没有丝毫变化,忍不住心道“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驻颜仙术”

    李曜已经不止一次看到别人对她露出这样的表情,因此并不放在心上,只是听得“结党营私”四字,含笑劝道“崔郎君在外为官,可要谨言慎行呐”

    崔仁师乃是望族博陵崔氏的子弟,又是武德七年的进士,端的是出身好、学识高,让他与一群说话举止粗豪的瓦岗军故将长期共事,确实有些难受。

    只不过,李曜却是知道,此君绝不会是来找她发牢骚的。

    崔仁师忙不迭地又行一礼道“贵主教训的是,臣也是一时气愤。”

    李曜特许崔仁师并辔而行,随意聊了一阵,崔仁师忽然问道“臣久未见到叔贞,心中甚为想念,不知贵主近来可曾见到她呢”

    李曜知道这“叔贞”,即是李渊妃子崔嫔崔商珪的表字,而崔商珪正是崔仁师的亲妹妹,遂点了点头“我班师回朝之后,与她见过两次面。”

    崔仁师眼神微微一闪,又问道“她和十七皇子现在过得可好”

    李曜心中暗暗一乐“以你们崔家的本事,你若想知晓自家妹子和侄儿的近况,何需专程跑来问我只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呀。”口中却道“宫闱中的情况,我并不大了解,但却知晓十七弟有过目不忘之能,深受今上宠爱。”

    李渊是个很高产的皇帝,总共拥有二十二个儿子,十九个女儿,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他也算是一位很神奇的皇帝,亦不知是他的老婆们太会教养孩子,还是他自己本身就有这能耐,但凡能长大成年的皇子,几乎各个才学出众,如这崔商珪为李渊所生的十七子李元裕,即便没有皇子的身份,那也是一时难得的名士。

    崔仁师欣慰地道“如此甚好”

    他顿了顿,又郑重地朝李曜欠身道“其实臣有一个不情之请,臣想入天辅国师府,如此一来,不但可为贵主效犬马之劳,也可见到叔贞,还祈贵主应允。”

    李曜一听这话,终于明白崔仁师此前一番言语的真正目的所在,绝不是为了一解思妹之苦什么的。

    在唐朝有句俗话“崔家丑女不愁嫁,皇家公主嫁却愁。”

    假如李渊再立皇后的话,作为出自“五姓七望”的崔商珪,可以说比鲜卑后裔宇文昭仪的希望要大了不少。

    更何况,李曜的国师府位于东宫,而且老皇帝经常有事无事跑来窜门,若为国师府属官,见到天颜的机会,简直不要太多。

    当然,目前宇文士及的势力还未成长起来,如果李曜拉起一股真正可以争储的势力,对于她本人来说,明显有些得不偿失。

    只不过,收纳一个望族子弟,对扩充她自己的人脉和势力,倒是颇有裨益的。

    思及此,李曜欣然一笑,对崔仁师颔首道“好啊,反正你在地方的任期也快结束了,待我回京之后,定举荐你入中枢,若一时没有合适的缺额,就次选御史台,到那时再到我的府上兼职,如此安排,不知崔郎君可满意否”

    崔仁师两眼登时放出异彩,喜不自禁地道“贵主对臣如此厚爱,令臣感激之至岂有不满意之理”

    李曜在荥泽只待了一天半的时间,完成了所有的抚恤工作,便立刻沿着隋堤前往汴口,登上五牙大舰,沿黄河溯流而上,抵达风陵渡之后,再一路风雪兼程,终于赶在元日的头一天返回了长安。

    而与此同时,“显仁宫行刺案”的处理结果也出来了。

    原本只因渎职之罪被捕入狱的洛阳尉吴黒闼,居然“如实”招供,主动承认自己亲手策划了这场刺杀行动,因为没有其他的线索,所以最后经刑部侍郎李立言、大理寺少卿胡演进、御史中丞王君儒三人一致同意,将吴黒闼腰斩于洛阳北市,一场无比诡谲的案件就此草草了结。



第三百七十一章 长治久安
    大唐武德十年,长安。

    上元之夜,华灯满城。

    唐皇李渊于承天门设宴陈乐,携众妃嫔、宗室皇亲及文武群臣、诸国使节等登上城楼,与民同乐。

    此刻李曜玉立于皇帝身侧,头戴上清莲花冠,身穿霓裳羽衣,手执白尾拂尘,居高临下地俯瞰着绚烂辉煌的节日夜景。

    明月当空,清冷月光映在她的身上,如有泛起一层银色的光晕,一阵阵晚风吹来,羽袖随风飘起,仿若天上玉京仙子,随时都要飞升而去。

    李渊瞧见城楼下的过客们无不朝自己和嫡女驻足膜拜一番才相继离去,脸上不由溢满了笑意。

    对于他这样一个迈入迟暮之龄的帝王来说,可以永远不立后,但绝不能长期不册立储君。

    若纯以天下大局为重,在李渊的儿子当中,嫡次子李世民自是储君的不二之选,然而经过一场血亲相残的变乱,父子俩却结下深怨,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以李世民目前仍然相当雄厚的政治资本及过去“臣不臣、子不子”的不良表现,一旦让其入主东宫,又置李渊自己于何地

    虽说李渊对去年“显仁宫行刺案”的最终处罚结果感到有些不满意,但实际上,相比发生在女儿身上的行刺事件,他却更在意李曜在洛阳城下看到的军容。

    因为此等行为分明是想借李曜之口向他表明,山东豪杰们有着足以对抗朝廷的本钱。

    李渊在成为皇帝以前,也做过多年的封疆大吏,深知管控地方不比京畿,自己绝不能图一时之快,破坏当今天下来之不易的安定环境,从而引发一场新的动乱。

    当然,无论是李渊,还是李曜,这对父女从一开始就没存有采取强硬手段打击山东群豪的心思,不过是希望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能够改旗易帜,不再把李世民当作自己的利益代言人。

    这个想法自然是稳妥的,也是弊端最轻的,可惜进展明显低于预期,作为唯一可以挖李世民墙角的人,宇文士及圆滑机变有余而魄力不足,缺乏大志和野心,竟未能取得任何一个山东豪杰的支持。

    故此,年前李渊听罢爱女的东巡汇报,心里升起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册封博陵崔氏女崔商珪为后及其所生的第十七子李元裕为太子,可随后他又转念一想,自己继续沿用前朝的科举制度,不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削弱乃至彻底打破世家门阀对朝堂的控制吗若做出如此决定大唐将很有可能重走南北朝旧路,与他立国时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而如果再退一步,扶持宇文昭仪与宋王李元嘉母子上位,则显然更不可取由一个背景薄弱的稚儿来继承大统,必然会出现君弱臣强的局面,进而埋下江山易手的祸根。

    不过好在李渊身边还有一位目光长远,足智多谋的女儿,为了帮助父亲解决册立储君这个难题,李曜早在“玄武门事件”之后,就向李渊进献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策略方案首先将李世民的亲附者从朝堂上清理干净,然后利用宇文士及这个武川贵族,不遗余力地减少李世民的追随者,同时让李曜在东宫开府,吸纳前东宫和齐王府僚属,并拉拢世家望族子弟,把天辅国师府打造成一个可以暂代东宫的权力机构。

    另外,李曜还建议她的父亲修改东宫制度,用以防止未来太子野心过于膨胀,搞出提前接班的戏码,其具体措施主要有两点

    一是缩减东宫十率府的兵员规模,将隶属于太子左右卫率府的亲府、勋府、翊府三卫,以及太子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所领军府的数量由原来的五府裁减为两府,此六率的日常事务交由皇帝亲自委任的诸率录事参军来掌管,并且规定,未经皇帝同意,太子不得擅自调动六率兵马。

    而统御东宫直属卫士的太子左右监门率府、太子左右内率府的兵额从原来的四千余人直接降为八百人,每率只保留三队卫士,仅负责维持东宫主要出入口及内部的宿卫轮值事宜,就连看守东宫外墙的活儿,也依照就近原则,悉数分配给国师府卫士和北屯禁军。

    二是在保证储君能够正常继位的前提下,削弱东宫的行政独立性,规定太子詹事府、左右春坊、家令寺、仆寺、率更寺等东宫重要机构的主官和佐官,一律由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御史台等中枢部门的官员兼任,这意味着太子只剩下设置东宫闲官和低阶官员的权利,并会时时刻刻处于皇帝和朝臣的监督之中。

    可以想见,如此一番双管齐下,储君将很难侵犯和威胁到皇帝的利益。

    对于以上提议,李渊从善如流,全部照单全收,理由无他危难见人心,这世上值得他完全信赖的人,唯有李曜一人而已。

    按照李渊的设想,只要翦除李世民的部分羽翼,使之实力下降到他能够完全压制的程度,即可封其为太子,可如果他突患不治重症,而李世民身后的党羽依旧势大难治,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册封李元裕为太子,借助世家门阀的力量来遏制山东的豪强集团,并当众宣布由李曜行使摄政之权,执掌天下军政大事。

    在李渊看来,只有赋予李曜充分的权力,才能既可以压制未来的太子,又可以在他离世之后,出现君弱臣强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避免外戚专权和权臣篡位的事情发生。

    “圣人上元安康,国师上元安康萨宝何潘仁携教众共祝大唐国运昌隆,长治久安”

    李渊正老怀甚慰地笑着,定居长安的祆教徒们已齐聚承天门下,向他和李曜行叩拜大礼。

    “免礼,平身。”

    李渊虚扶众人起来,忽然省起何潘仁本是身边女儿的旧部,遂微笑着问李曜“明昭,为父想请何萨宝上楼观景,听说你与京邑祆祠常有来往,可否给为父再推荐两名胡天教徒与他同来”

    李曜垂眸扫了祆教徒们一眼,瞧见两头紧挨着的醒目红发,当即抬起拂尘,朝楼下一指“安红玉,安元奕。”

    “安姓”

    李渊微微一愣,问道“为父听着颇为耳熟,不知此二人甚么来历”

    李曜笑着答道“父亲以前见过安红玉,自然觉得熟悉,他们正是左武侯大将军安修仁的儿女。”



第三百七十二章 海纳百川
    英雌我命由我第三百七十二章海纳百川京邑萨宝何潘仁,祆教徒安红玉、安元奕,躬奉圣明,光耀我唐,特赐金带一条,春裘一件”

    等何潘仁与安氏姐弟领了赏赐,李渊微笑着对何潘仁说道“何萨宝,我们好像有七年未见了吧”

    何潘仁拱手纠正道“回禀圣人,自武德元年浅水原之战过后,潘仁其实有八年未曾面见圣人天颜了。”

    李渊听得“浅水原之战”五字,面上笑容微微一僵“哦萨宝这些年过得可好”

    当年何潘仁举数万之众追随平阳公主,为大唐开国立下汗马功劳,可后来征讨西秦时,因长子战殁于阵,何潘仁斩杀俘将泄愤,此事本来不算大过,但那时李渊对他这个在关中颇具威望的胡族将领有些不放心,于是不顾柴绍、马三宝等将领的求情,借此由头将何潘仁免官削爵为民,而战后他自己却大开杀戒,将投降的西秦王薛仁杲、晋王薛仁越、义兴王宗罗睺及薛氏政权的主要官员尽皆斩于长安,可谓是玩了一手典型的双标。

    若说何潘仁对此没有半点怨气,那肯定是假的,只是他心中再怎么嘹亮,面上可不敢表现出来,只作强颜欢笑道“托圣人洪福,潘仁一切安好。”

    李渊向身边的李曜递去一个眼神,见李曜会意之后,轻轻点了一下头,遂对何潘仁说道“如今北方初定,百废待兴,急需一展才华,充盈我大唐仓廪府库,朕闻萨宝祖地崇商,想必家学渊源,极善经营之道,不知萨宝可愿入朝为官,掌管蕃国交市”

    何潘仁闻言,不由自主地瞅向李曜,见她朝自己眨了眨眼,迅速收回目光,“扑通”一声跪拜下去,顿首道“为国朝分忧,实乃莫大荣幸”

    李渊大笑着扶他起来谈话,君臣名分一定,这称呼立马就变了,一个亲切地叫着“何卿”,另一个则满口称“臣”受宠若惊地应着话,当真是君臣和睦,其乐融融。

    安红玉和安元奕两姐弟被皇帝晾在一边,正感浑身不自在,忽听李曜出言插口道“何卿将为朝官,自当以国事为重,舍去这萨宝之位,以前可曾考虑过相关的继任人选”
1...9091929394...10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