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公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半城流烟
郑国闻言,不由面露怒色,喝道:“遭遇干旱不知修渠灌溉,蝗灾爆发亦不知捕杀救粮,反而将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天意之上,简直愚昧、荒谬至极!”
郑国乃韩国卓越的水工(官名),师承农家,其弟子许仲,便是农家创始人许行的后人。
农家虽然被称为九流之一,并且去劝说农耕的主张为各国采纳,然农家的某些主张并不符合统治者之意,故此农家也逐渐走向没落,甚至许多农家著作都遗失了。
郑国师承农家,满心想要构建天府之国,并屡次向韩王上书,请求韩王开挖沟渠,修建水利工事,积流灌溉,以保证农作物能够旱涝保收。
奈何韩王认为开挖沟渠工程量太过巨大,将会消耗掉韩国太多国力,所以不予采纳。
甚至于,秦王政继位那年,韩王还准备将郑国送往秦国,令其帮助秦国修建水利工事,从而达到“疲秦”的目的。
历史上韩国为了阻挡秦国东出,的确派遣郑国前往秦国修建郑国渠,本来是想要以此“疲秦”,却没想到郑国实在太过敬业,哪怕身为间谍,仍旧将自己本分工作做得极好。
秦国在郑国的倡导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了规模浩大的水利设施,反而让关中生为沃野,不再遭遇凶年,秦得以富强,卒并诸侯。
由于郑国所修建的水利设施,让关中成为天下粮仓,被称为‘天府之国’,替秦国日后统一华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纪念郑国的功劳,秦王遂将其所修建的沟渠命名为‘郑国渠’。
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也与都江堰以及灵渠二者,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这个时空,由于赵嘉的横空出世,吸引了秦国太多注意力,韩国并未像历史上那般有巨大压力,以致韩王最终没有实施这个失败的‘疲秦’计划。
再加上郑国屡次上书修建沟渠,逐渐引得韩王不满,以致郑国也开始被冷遇。
许仲听闻郑国之言,当即不忿道:“若大王早日听从老师之言,提前开挖沟渠、引水灌溉,哪怕遭逢大旱,也绝不至于达到如此地步!”
“旱灾若能缓解,蝗灾自然不会产生。”
郑国看着愤愤不平的弟子,心中忽然充满了疲惫,脸上也满是没落之色。
他有满腔抱负,奈何韩王不予采纳,如今只沦为各级官吏呼来喝去的闲杂人等。
明明能够提前预防旱灾、蝗灾,却眼睁睁的看着它们爆发,郑国只感觉无奈与悲痛。
“可惜老师满腹才学,诸侯竟然无人能识!”
许仲击掌而叹,为自己的老师感到遗憾。
郑国无力瘫坐在干裂的土地上,目光没有焦距望着田间蹦跶的蝗虫,脸上满是无奈的苦笑。
“老师,赵国平岐君公子嘉贤明远播,求贤若渴,只要有真才实学之人,无论出身何者学派,皆能虚心采纳。”
“既然韩王没有识人之能,不肯让老师一展兄中所学,老师何不弃官而走,前往中阳投奔平岐君”
郑国闻言,灰败的脸上浮现出了些许光彩,不过很快就褪去了。
赵嘉的名声,郑国何尝没有听过
他曾经也考虑过前往中阳投奔赵嘉,只是想到赵嘉对于商人的重视,很快就掐灭了这个念头。
农家主张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
农家除了主张人人平等,希望君王与百姓一同从事农耕,最重要的主张就是重农抑商。
农家认为商人逐利,若给商贾便利,则人人企图不劳而获,那样就没有人从事耕种了,就会让国家走向衰弱,
农家重农抑商的思想,被诸侯国所接纳。
只是欲使君臣并耕之主张,却是触犯了统治者的逆鳞,这才不被重用。
这种主张与孔子的‘君臣’思想相悖,再加上曾经有两个儒家门徒,弃儒家而跟随农家许行,以致儒家与农家结怨。
孟子甚至发书激烈抨击农家思想,称‘所重民食’,此百姓所长也,牧养天下,此圣王所长也。
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有悖上下之序。
儒家的抨击,再加上其主张的确不被诸侯所喜,这才导致了农家的没落。
时至今日,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农家,已经开始逐渐撇弃君臣共耕的思想,只是农为本的思想,却从来不曾转变过。
“平岐君虽招贤纳士,奈何其太过注重商贾之利,未必肯采纳农家之言。”
许仲闻言,遂不再多语。
赵嘉注重商贾之事天下皆知,正是因为赵嘉给商贾的便利,这才导致九州大商贾纷纷前往赵国经商,让赵国赚了不少钱。
就这样,师徒两人看着干裂的土地,以及田间那些活蹦乱跳的蝗虫,居然都有些不知所措。
“荒谬,简直荒谬之际!”
就在此时,两人忽然听到了激烈的斥责声,急忙抬头望去,却是发现两个身穿儒衫的士子,正拿着一张告示,边走边高谈阔论。
“干旱、蝗灾乃天授,平岐君不思祭天、养德平息天怒,反而下令百姓群起灭蝗,此举岂非妄遭杀孽,有悖天意”
“是极是极!”
“最让人难以接受者,乃是这平岐君居然当众烹食蝗虫,并且下令官府以钱粮、谷粟向百姓求购蝗虫,而后又将这些蝗虫当做菜品在天香楼推出,简直有辱斯文!”
郑国、许仲听着几个儒生的谈论,当即面面相觑。
他急忙起身拦住几个儒生,先是向他们施礼,而后问道:“不知诸位所谈何事”
这几个儒生士子打量郑国、许仲穿着,倒也没有因为他们穿着朴素就轻视,反而将拿着的告示递给了郑国。
“先生且看,此乃平岐君在上党颁布的文书,简直荒谬之际!”
郑国接过告示,看完里面的内容以后,忽然感觉呼吸变得急促起来。
他猛然转头看向许仲,喝道:“收拾东西,辞官前往赵地!”
第二百七十五章 来投
许仲骤然听闻郑国之言,不由目瞪口呆。
他有些想不明白,方才还斥责赵嘉重视商贾的老师,态度为何突然间变化如此巨大。
“老师,您这是”
郑国转头看着自己弟子,知晓了对方心中疑惑,当即将。
“今岁蝗虫暴起,乃是孳生。不早除遏,任虫成长,闲食田苗,不恤人灾,百姓何以为生”
“夫如信其拘忌,不有指挥,则上党田苗,扫地俱尽。”
“此虫不尽除,今年还更生子,遗祸无穷矣。”
“平岐君令:各地县吏如有推脱灭蝗者,当委官员责实。若有勤劳用命,保护田苗灭蝗者,须有奖励以明得失。”
“念百姓收成寡弱,奉令积极灭蝗者可免除赋税,亦可以斗蝗换三斗米钱。”
“鉴于今岁大旱,诚邀天下善治沟渠者入赵为官,必委重任,以缓百姓疾苦,福泽天下。”
许仲看完这篇榜文,良久无语。
不同于韩王以及韩国官府的态度,赵嘉在告示中率先指出,若不除蝗虫引起饥荒,这就是人灾而非天谴。
这种观念,与郑国的观念不谋而合。
不仅如此,赵嘉甚至严令各地官吏灭蝗,并且施以奖惩制度,显然决心甚大。
这点,也表明了赵嘉灭蝗的决心。
其次,赵嘉利用免税以及三斗米钱换蝗虫之举,必然引起逐利者蜂拥灭蝗,蝗灾要不了多久或许就会得到遏制。
赵嘉此举,不仅有效助长了百姓们的灭蝗积极性,还是在通过灭蝗这件事,变相补贴经由干旱、蝗灾以后,收成大减的农民。
最为重要的是,赵嘉目光深远,想要开挖沟渠、引水灌溉,准备从根源上解决干旱、蝗灾,这才是郑国最为欣赏之事。
以上告示虽然简短,却展露出了一个务实、爱民、睿智、宽厚、大器以及求贤若渴的明君形象。
哪怕对方重视商贾,可这种务实的态度,却也让郑国看到了农家崛起的希望。
许仲细细品读完这份榜文,不由击掌赞道:“平岐君此举大善,吾当随老师前往投效!”
那几个儒家士子闻言,正要斥责郑国、许仲二人,却见两人交还了榜文,而后风风火火离去。
千亩县衙。
赵嘉巡视着密密麻麻收上来的蝗虫,疲惫的脸上浮现出了些许笑容。
灭蝗诏令颁布之始,效果并不算好,无论各级官吏还是百姓,大多不敢灭蝗。
赵嘉不好强求百姓,却不能对官吏的不作为熟视无睹,当即进行了一次大彻查,不少官吏被革职,严重者甚至哐当入狱。
赵嘉的铁血雷霆手段,吓坏了上党各县官吏。
他们虽然对蝗灾敬而远之,可相比起自己的职位与身家性命,他们还是选择灭蝗。
至于百姓,才开始的确犹犹豫豫。
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赵嘉优厚的灭蝗福利,让不少敢于率先吃螃蟹的百姓赚得盆满钵满,这就引起了其余百姓的眼红。
再加上新换的官吏们开始发力,上党风风火火的灭蝗行动开始大爆发。
时至今日,蝗虫尸体已经堆积满了几个屋子。
“这些蝗虫都乃美味佳肴,只是如今天气不适宜保存蝗虫尸体,仅仅依靠天香楼,根本用不了如此多蝗虫。”
“若任由蝗虫尸体腐烂,倒也未免太过浪费。”
“传我诏令,征召大厨烹饪蝗虫,将其下发给军中士卒以及各级县吏,对于那些灭蝗成果斐然之百姓,亦可酌情发放。”
“若仍有盈余,可以小米掺蝗虫熬粥,分发给县城附近的各家各户,如此也能让他们节省些许粮食。”
千亩县令领命而去,赵嘉这才长长舒了口气,不过很快又皱起了眉头。
“如今灭蝗行动,已经从千亩扩散到整个上党占领区,百姓虽逐渐热情高涨,奈何蝗虫灭之不尽,为之奈何”
赵嘉有些苦恼。
百姓在捕捉蝗虫的时候,蝗虫也同时在繁衍生息,而且蝗虫繁衍的速度非常之快。
再加上百姓们捕捉蝗虫的效率较低,故虽然缓解了蝗灾,却并未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现在不仅仅是上党,蝗灾还有向全国蔓延的趋势,甚至就连西边的秦国都遭受牵连。
赵嘉所不知道的是,这场规模浩大的蝗灾历史上确有其事,根据《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记载: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
蝗灾遮天蔽日,可见其究竟有么多严重。
再加上后面记载的瘟疫,也可以推算出干旱、蝗灾、饥荒让秦国饿死了多少百姓。
面对如此天灾,哪怕强大如秦国也没有应对之策,以致尸骨遍地。
秦始皇为了缓解饥荒,甚至开启了华夏历史上的卖官之先河,可见蝗灾之可怕。
“君上,门外有两人求见,说能助赵国消除蝗灾。”
正发愁如何根除蝗灾的赵嘉,闻言不由双目圆瞪,急忙喝道:“速速将人请进来!”
此时的赵嘉,面对令人头疼的蝗灾,甚至不询问来者何人,就急匆匆召见。
没过多久,两位衣装朴素之人,就被边城带了进来。
“郑国(许仲),拜见平岐君!”
这两位前来拜访赵嘉之人,正是辞官而来的郑国与许仲。
“郑国”
赵嘉骤然听到这个名字,当即感觉很熟悉,只是略微思量,当即猛然惊醒,历史上就有一位叫做郑国的牛人,帮助秦国修建了郑国渠,把关中经营为天下粮仓,这才为秦国东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敢问先生从何而来”
不过按照赵嘉模糊的记忆,郑国应该早就被韩王献给秦国才对。
他有些怀疑,眼前这位衣着朴素之人,究竟是不是历史上那位赫赫有名的郑国。
“回平岐君,在下自韩国新政而来,听闻君上欲治理蝗灾,这才辞官前来。”
赵嘉闻言大喜,已经肯定眼前这人就是那位郑国。
不过他仍旧疑惑道:“据我所知,韩国也爆发了干旱以及蝗灾,先生既有灭蝗之策,为何不献与韩王,反而辞官献给本君”
郑国苦笑不语,许仲却是不忿道:“韩国上至大王,下至乡绅百姓,认为蝗灾乃是天怒,蝗虫乃是神虫,对于蝗虫皆是既祭且拜,坐视蝗虫食苗不敢捕,简直愚昧之际。”
“老师所献灭蝗之策,韩王非但没有采纳,反而严厉斥责老师!”
赵嘉这才恍然大悟。
他上前紧紧握住郑国双手,道:“先生若有灭蝗之策,嘉必然倾力相助,且代表赵国百姓,谢过先生!”
第二百七十六章 论煌三疏
“先生,有何良策除蝗”
赵嘉将郑国引进内屋,略显担忧的问道。
在赵嘉印象中,郑国只是一个擅长修建水利之人,可从来没听说过彼会灭蝗。
郑国从怀中掏出三张文书,将其郑重递给赵嘉。
“还请君上过目!”
赵嘉接过文书,发现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小字,篇幅居然不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