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唐第一闲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末日游侠

    而且为了防止被侯君集盯上,到目前为止他们也不敢随便的去发展新成员。

    甚至老乡会之间都很少联络,而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平日少杀戮,日后好回家!

    “不用这么惊讶,侯君集对大军的控制没你想的那么恐怖,我已经为你安排好了助手,这些人可能永远也不会站出来告诉你他的身份,但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他们一定会站出来帮助你,解决水军的麻烦,然后带着船队去耽罗,这是你最后的机会!”陌生男子低声的朝着曹阳说道,然后便直接转身离开。

    清醒过来的曹阳连忙跑到门口想要看一看对方是怎么出入的,但可惜反应的有些太迟了,当他来到门口的时候,对方已经没了踪影。

    再说另一边,水军营外,几个勾肩搭背的水军士兵毫不掩饰自己的n威,高声嚷嚷着朝着一座村落走去。

    自打侯君集叛乱之后,在军纪方面的管控已经不怎么严格了,侯君集必须要想办法去让士兵释放一些压力,所以对于一些事情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但某些原则侯君集还是很在意的。

    有些事情一旦放开了,想要再收回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打一开始,侯君集就立下了新的规矩,想解决个人问题可以,不征求对方的同意也可以,但是必须要给钱,每次不得低于五钱,一旦被发现没有给钱,那就直接斩了。

    绕过一座小土丘,众人的身影逐渐的消失以后,声音依旧,不过中间的两人却安静了下来,其中一名约莫三十来岁的中年老兵满脸焦虑的看着对方道:“薛公子,朝廷真不会追究我们的责任?要知道我们在这里可是”

    “张兄放心,朝廷知道你们没的选,所以这次只诛首恶!”薛礼给了对方一个肯定的答复。

    在这些人看来,朝廷在谋反方面或许不会追究他们的责任,因为这些都是普通府兵以及低级军官,在这件事情中起不到任何作用。

    但这段时间他们在这里将新罗搞的鸡犬不宁,几乎所有新罗能看入眼的女人几乎都被他们轮着糟蹋了几遍,他们在这里已经严重的破坏了唐军的形象,所以,谋反一事好说,可这件事情呢?

    “你们这几天一切照常,不要表现出任何异常的举动,就当我没有出现过就好了,很快就会有大动作了!”薛礼最后朝着这几人叮嘱道。

    事情的过程有些狗血,但薛礼能够打开水军这条路,靠的就是这个狗血的过程。

    张力也是龙门人,而且,张力的父亲是薛家以前的佃户,是那种有自己户籍的佃户,薛礼没想到自己运气这么好,在这里蹲了六七天刚好碰见这么一个熟人,于是才在张力的帮助下了解到了水军目前的情况,以及先前的送信,和今日的成功混进去跟曹阳直接接触。






第二百九十二章:没人想混成一条狗
    


    抱歉,上一章章节序号错了,除此之外都没有出错,我没有权限修改章节名,再次对大家表示歉意!

    现实就是这么的无趣,谁又能想到,在薛礼最头疼的地方,一个十年未曾见面的曾经佃户的儿子帮了自己的大忙?

    而且十年前自己也不是天天见到这个佃户的儿子,两人只是偶尔的见过,由于身份的差距并没有过多的接触。

    当然,薛礼简单的总结了一下,把今日自己的成功,纳入到了那个死了多年的老爹身上了。

    当年老爹虽不说积德行善,但在薛家败落的事实下,薛轨也意识到薛家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任性了,所以在为人待事方面少了一些该有的霸气,多了一丝和善与理解。

    正是薛轨当年的这些改变,才让薛礼今日能够平安出入敌营而毫发未损,若他爹当年对张力家如同那些地主一样的欺凌讹诈,现在薛礼最应该考虑的估计就是自己怎么样才能活着离开了。

    “校尉!怎么样了?”

    看到薛礼小心翼翼的回到了老巢,再三确认没有人跟随才进来之后,留在这里的下属不由的松了口气,连忙上前关切道。

    “曹阳已经心动了,这颗种子咱们是给他种下了,不管接下来他会不会反叛,至少在大军到来的时候,他应该会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未来!”薛礼没有对自己这些手下隐瞒什么。

    人,是他自己挑的,在薛礼眼中都是不错的好男儿,而这段时间自己在这里成长的速度也很快,刚开始的还会犯下一些错误。

    但是因为提前有准备,薛礼知道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经验,所以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本就相对保守,而且还留了一大堆的空地去给自己施展,就算出错也不重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弥补。

    随着时间的推移,薛礼对于这里的习惯,这些事情做起来也就越来越得心应手。

    最重要的是,薛礼并没有将自己体会到的东西全部隐瞒,而是选择性的将一部分体会与大家共享,而正是这种选择,让这个九十人团队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实力有了突飞猛进般的进步。

    “我还是觉得让曹阳直接反叛去耽罗有些冒险,万一是诈降怎么办?万一他去的时候大军刚好出海怎么办?”

    “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但曹阳应该承担不了这样的风险,就算他能承担,他手下的人也承担不起,能侥幸击败朝廷一次又能如何?他们已经把新罗搞的乌烟瘴气了,自断在这里扎根的机会了已经,时间越久,对他们就越是不利。”薛礼很高兴有人能够提出这样的疑问,但他早就想过这种可能了。

    太平盛世去造反?基本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一百次中就有九十九次都失败了,剩下的一次是人家真的太强了,朝廷真的打不过。

    大唐随着各种改制政策接连推出,百姓的日子不说瞬间步入小康,但也算是一天比一天好了,而且就在他们离开海州之前,外面已经有传言说朝廷有大动作,要在未来多少年内让每一位百姓手中的地都是足授的,而且传的还有板有眼的,据说几位宰相已经立下了投名状,做不到他们就一起下台。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在这种前提下,谁会去造反?

    说句不好听的话,华夏的百姓其实挺简单的,也挺容易满足的,打他骂他都不要紧,能够给口吃的就行了,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人就不会去造反。

    而现在朝廷既不打也不骂,还在想办法让你能吃饱,这天下还有造反的土壤吗?

    况且侯君集造反太过于仓促,根本没有什么准备的时间,完全就是因为私吞矿产被发现而慌忙之下做出的决定。

    经过一个多月的侦查,薛礼虽然没接触太多的将领,但也对这里的局势有了最基本的判断。

    想到这里,薛礼面色郑重的看了眼周围的手下,开口道:“这次平叛的难度并不大,甚至爆发大规模战斗的机会都不多,咱们海州军想要在这里练手,恐怕难以达到最终的目的,但对于咱们来说,机会已经来了,至少比起他们来说,咱们在这里潜伏的一个多月时间已经学到了太多他们学不到的经验,掌握了太多他们所欠缺的经验。

    在此之前咱们做的不错,虽然有些方面有些遗憾,但这些都是必然的,摸索,积累经验,我们已经做的差不多了,而接下来就是我们真正立功的时候了,是衣锦还乡,还是浑浑噩噩的混上几年,就看这一次了”

    话到这里的时候,所有人眼前都冒出了一团火热的视线,海州军晋升的条件是最宽松的,薛礼是有真才实学,随着日子的推移,他的晋升在大家看来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其他人呢?完全因为表现好就直接晋升了,虽然还没有最终的确定,但接下来只要他们不犯错,转正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了。

    没人想出来混个几年混成一条狗一样的人,来到了军中的人,谁又不想自己回家的时候是以将军的身份风风光光的回去呢?

    以前是不敢想,也不敢做,但在海州军营的经历告诉他们,只要敢想敢做,就一定会有机会实现这个愿望。

    “校尉,你就说怎么做吧?”

    “回到之前你们负责的区域,潜伏下来,然后秘密的建立一两座通道,然后等,等命令,等大军来!”薛礼想到了一个疯狂的计划,但经过多方考虑,在配合着大军将至的事实,薛礼觉得这个计划成功的概率很大,就算不成功也不要紧,总归是要试一试的。

    当兵打仗哪有万无一失的,风险和利益是相等的,这么做失败了,损失的是他们这些人的性命,但是成功了,他们得到的可是意想不到的回报,反正都是一条命,死于阵战和死于这里,结局是完全不同的。

    “我亲自回去将这里的情况向上面汇报,在大军来之前,一切以稳为主,宁可没有进展,也不要轻易的暴露自己!”薛礼再三叮嘱道。

    在这个关键时刻若是让侯君集意识到朝廷已经有部队渗透进来,并且做了不少事情的话,虽然对大局没有什么影响,但对海州军还是有些影响的,所以越是这个时候,薛礼就越是要更加小心。





第二百九十三章:大唐在改变
    


    侯君集的驻新罗军叛乱一事对于大唐的影响几乎全无。

    是的,就是这么的神奇,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某地叛乱而对其他地区没有产生任何影响的先例。

    但是在这一次,偏偏就出现了这种现象。

    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一个是朝廷迅速的压下了这件事情,另一个是叛乱的发生地位于新罗,与大唐之间隔着海,也隔着一个高句丽,消息并不容易传过来。

    但地理位置什么的只能算是一个因素,除非朝廷不管不问,当做这件事情没有发生,否则只要朝廷决定平叛,就一定会对大唐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例如说府兵的召集,例如说民夫的召集,而朝廷远征新罗,所动用的人力物力必将会是百万计的数量,而这样一来,就将牵扯到在籍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么大的动静,对大唐会没有影响吗?

    当然,有些事情,有些人可能不太清楚,但房玄龄,李道宗,李绩等人身为大唐的高级官员,身为李世民的心腹,对大唐的现状不可能不了解,或者说,没有人能够比他们更了解了。

    一旦朝廷决定讨伐侯君集,那么所动用的人员物资,百万人怕是都打不住。

    不要小看侯君集只有两万驻军,但是路途遥远啊,朝廷哪怕只派出五万大军来平叛,背后就至少需要五十万的力役来服务,而且还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若是走海路负责后勤,对人员的数量要求会低一些,但目前没有足够的船只来保障这些物资的运输。

    若是走陆路,五十万力役根本不够用,大军的物资不是你五十万人一次性运出去就够了,而是需要源源不断的物资去补给,要确保大军的物资始终不能处于中断临界值,而考虑到路途因素,基本上就是物资刚运道出发点,就要立即安排人运往前线。

    单单只是出发点到前线这段距离,五十万人就未必够用,而且还要动用人员将物资从各地运到这个出发点,这中间索要用到的,五十万人是打不住的。

    另外一个最最重要的因素是,大唐府兵不够用,是的,没有看错。

    强大的大唐府兵,目前的数量仅仅只够用于维持各地的驻扎需求,府兵是用来打仗的,同样也是驻扎各地保证朝廷统治的军队。

    无论何时,朝廷都不可能把所有的府兵抽走,而贞观三年末贞观四年初的灭突厥之战,就征调了大唐北部几乎所有州府的府兵,这些被征调的府也不是全军出击。

    而是出去一半,留下一半继续用于驻扎,那么少的这一半人怎么办?

    征招临时的作战军,这些是体型体力什么的都还不错,又具备一定战斗力,但家里面很穷,选不上府兵的青壮。

    被征调的人朝廷负责装备的发放,然后给你几亩地就算是酬劳了,然后由老府兵在奔赴前线的途中一对一的训练整合,到了战场以后也由这些老府兵带着去打仗就行了。

    但是海州军营的出现,彻底的打破了这种不健康的发展模式。

    首先,侯君集叛乱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朝廷不需要再去大范围的征兵准备讨逆了,海州军由于是全职军队,类似于禁卫的形式,所以他们随时都可以出发。

    所以朝廷只是动用了部分力役,将一些物资和装备运送到海州军营就行了,虽然让人看到了一些不寻常的地方,但接下来海州军营却对外宣布的理由是要出海训练。

    海州军在海州待了半年的时间,每天各种各样的训练也让本地人早就习惯了,出海训练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想想之后也就觉得正常,所以并没有引起什么恐惧心理。

    而且最重要的是,海州军出发以后,由于船只不足的原因,这些船又要用于作战,所以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在返回海州运输物资补给。

    也就是说,海州军只是在出发前得到了一次补给,而出海后是没有任何补给的。

    这种模式同样也很不健康,拥有很大的隐患,但李元景却巧妙的选择了先打耽罗,然后再去北上。

    房玄龄本来是有些担忧的,但是看到耽罗国库的存储之后,这心便放了下来。

    耽罗国库存储的粮食并不多,对于大唐来说是真的不多,也仅仅只够五万将士吃上半年。

    换句话说,耽罗集全国之力,也就够保证这五万大军半年不饿肚子,真是穷的不要不要的。

    房玄龄此次跟随大军一同出征,可不是来看热闹的,也不是代表朝廷来鄙视侯君集的,而是要切身解决问题的。

    所以在理清了耽罗的具体情况以后,又找人了解了一下新罗与倭国的情况,房玄龄心中基本上就有了数。

    于是,房玄龄直接找到了李元景,这个时候李元景与李道宗和李绩刚刚商议完接下来的战事安排,所以房玄龄也乐的一次性说完,免得再说二次。

    “战后老夫打算将新罗军一分为三,分别驻扎于新罗,耽罗,以及倭国,而海州军一分为四,除了上述三地以外,其余的接着驻扎海州,另外新罗军的家属也会迁徙到海州和倭国,除此之外,到时候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迁徙多少户百姓过来。”房玄龄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也算是征求李元景的意见,毕竟他是海州军的主人,若他同意将海州军一分为四,那么接下来房玄龄就可以上报,朝廷那边也就可以准备人口的迁徙,只等这边战事结束就立刻迁徙。

    “那可是十万在籍人口啊”李道宗感叹道,按照武德年间的统计数据,大唐户口平均人数在五点三个,两万个府兵也就意味着两万户。

    “让朝廷准备好十万户吧,至于倭国,接下来看情况,情况允许就顺手拿了!”李元景稍稍想了下便直接点头答应了下来。

    新罗军都是造反派士兵,不管他们愿不愿意,事实就是这样。

    若是在战争时期朝廷可能不会太在意这些,只要你们表示忠于朝廷,那么你们基本上就获得了炮灰的身份。

    但这是和平时期,就算从未有过任何一个朝代对这些造反的基层士兵痛下杀手的,但各朝各代都有一个不成文的默契。

    朝廷可以不追究你们的责任,可以让你们回家像个普通人一样生活,但是很抱歉,朝廷的一些福利什么的,你是不要想了,所以有过造反经历的,普通百姓倒还好说,特别是这些军人,后半生基本上过的都很凄凉,根本就抬不起头。
1...101102103104105...1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