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神豪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雅玩居士
当时咱们刚建国三天,这里就要求成为兄弟,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古巴人,虽然已经老去,但在记忆中,始终有着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始终对我们革命友人,抱有深厚的友好。
这里的物价低到不可思议,对于古巴人来说,找一份平常工作,每个月只有大概20美金的收入,这点钱可能只能在首都生活5天。
所以迫使人们出来做副业,有房的做民宿,有车的做出租,再有点本钱的就开餐厅开酒吧。即使是银行,邮局工作的这些公务员,下班后的生活,也是通过旅游产’来挣钱,政府也不会阻拦。
对年轻人来说,这里只有生存,没有生活。同样100欧,你在欧洲和在古巴消费所享受的质量,是完全不同。最悲催的是很多国家对于古巴都是拒签态度,他们就算是挣足钱,也很难到外面的世界去享受生活。
找一家酒馆,调酒师在高杯中放入一勺白砂糖,加入半个柠檬量的新鲜青柠汁,盖过白砂糖,把整株薄荷叶放到高杯中轻轻捣下以带出薄荷叶味道,然后加入3~5块整块冰块、以及45毫升哈瓦纳俱乐部3年朗姆酒。
最后注入适量气泡水,待溶解后一起搅拌,用薄荷叶作装饰。喝一口,冰凉爽口,尤其是自己种的薄荷,这些草本香草植物越摘,植株会越茂盛,薄荷就是其中的一种。
第二天从从哈瓦那出发,坐着宇通制造的长途客车,向西北方向行驶参观雪茄种植园,这个国家很穷,但雪茄很牛逼。
经过西
第302章 指尖上的享受
规定烟叶采摘晾干后装在一米见方的包装里面,90%要依法销售给政府,进入国有厂卷制雪茄,自留10%,不过自己卷雪茄的效益可大多了。
很多私人雪茄庄园都自己卷雪茄销售,严格上是不能在庄园内直接销售雪茄,包括带标、不带标的都不行。所以很多雪茄庄园销售雪茄的地方都不是在庄园内,而是在庄园旁边的房间,那里才是桌下雪茄交易的地方。
不仅能买到不带烟标的庄园自己卷制的雪茄,有些庄园也能买到带烟标的散装雪茄,例如散装的高希霸、散装贝依可,应有尽有,打包起来很过瘾。
转一圈下来,有种西湖买茶叶的既视感。很多庄园会吹牛逼他们就是高希霸的烟叶供应商,也能提供一模一样的雪茄。
其中有些真实、有些是撒谎,向高希霸供应烟叶的庄园不过两位数,但也并非独有。随着高希霸产量和产品线的扩张,采购对象也在增加,没有任何一个庄园能拥有高希霸某个系列中所需的所有烟叶品类。
看完庄园,不远处是一个国有工厂,革命前大大小小数千家,之后新政权建立,不少品牌外逃,工厂带不走。之后国有化,被整合成八大金刚,垄断市场。
这里是古巴雪茄工厂,虽然经过搬迁、更新、重建,但风格依旧保留很强的殖民地气息,走进去有种国内八十年代末国企工厂的感觉。
随处可见的棕褐色烟叶,与黝黑肤色的工人和谐相配,忙碌氛围中有缕缕雪茄烟叶的味道扑面而来。四周有种灰暗的色调,不少窗户有隔片挡住部分阳光。工作台大多都有很长历史,台面上堆着烟叶,地面有很多碎烟叶。工厂内吊扇、立式的风扇看起来都老旧。
最上面一层是在做雪茄卷制,第二层做整理烟叶,给烟叶去梗分类等;第一层是雪茄装盒打包的地方。工厂里面是没有空调的,夏天的时候极为潮湿闷热。
在外界看来雪茄通常被认为是昂贵奢侈的存在,但庄臣面对工厂体现不了任何高大上的感觉,地面上的瓷砖非常有年代感,有
有些地方还能看到墙皮剥落。
工人穿着非常随意,没有强制要求统一服装,很多穿着背心拖鞋,甚至刚卷起一根,直接抽起来。
可能是制作传统手工雪茄并不需要制作瑞士机械手表那样拥有一尘不染的环境和干净整洁的桌面。恰恰是那些工厂里面道道划痕的工作台、灰暗的屋梁、斑驳的墙壁,不太整洁的工人,才会有南美最原始的雪茄制作。
就是这样的工厂制作出举世闻名优秀的雪茄,一代代雪茄工人靠着双手,一叶叶卷,一刀刀切,制作出各具特色的雪茄,输送到世界各地,最终在雪茄客手中蕴散。
听说今年的雪茄节,重头戏是最后一天的晚宴拍卖,可是就在晚宴前两天,参加雪茄节的宾客都已经到哈瓦那,晚宴拍品居然还没有确定
前几年不少雪茄厂都有团游活动,其实就是雪茄厂内部人员组织一个个旅游团去参观雪茄厂,赚点零花钱。开始几乎没有规范,也没有细化流程,参观的时候可以随意动工人卷制的雪茄,甚至变成大型品鉴会。
曾经有调侃古巴雪茄的段子,如果古巴雪茄厂在某个仓库内发现被遗忘的烟叶,那就赶紧把它做成限量版雪茄!
工人身边放着三种烟叶,导游告诉庄臣,离手边最近的是作为主料的烟心烟叶,它置于雪茄的最里层。离工人手边最远的是雪茄最外层的卷纸烟叶,而放在中间的烟叶则是用于固定烟心的捆扎烟叶。
为了让人们在享受雪茄时,有缝隙让烟通过,雪茄烟心是采取人工手撕的方法,将烟叶纵向撕成两片,再进行烟心的制作,这也正是手制雪茄才有的特色。
第302章 指尖上的享受
规定烟叶采摘晾干后装在一米见方的包装里面,90%要依法销售给政府,进入国有厂卷制雪茄,自留10%,不过自己卷雪茄的效益可大多了。
很多私人雪茄庄园都自己卷雪茄销售,严格上是不能在庄园内直接销售雪茄,包括带标、不带标的都不行。所以很多雪茄庄园销售雪茄的地方都不是在庄园内,而是在庄园旁边的房间,那里才是桌下雪茄交易的地方。
不仅能买到不带烟标的庄园自己卷制的雪茄,有些庄园也能买到带烟标的散装雪茄,例如散装的高希霸、散装贝依可,应有尽有,打包起来很过瘾。
转一圈下来,有种西湖买茶叶的既视感。很多庄园会吹牛逼他们就是高希霸的烟叶供应商,也能提供一模一样的雪茄。
其中有些真实、有些是撒谎,向高希霸供应烟叶的庄园不过两位数,但也并非独有。随着高希霸产量和产品线的扩张,采购对象也在增加,没有任何一个庄园能拥有高希霸某个系列中所需的所有烟叶品类。
看完庄园,不远处是一个国有工厂,革命前大大小小数千家,之后新政权建立,不少品牌外逃,工厂带不走。之后国有化,被整合成八大金刚,垄断市场。
这里是古巴雪茄工厂,虽然经过搬迁、更新、重建,但风格依旧保留很强的殖民地气息,走进去有种国内八十年代末国企工厂的感觉。
随处可见的棕褐色烟叶,与黝黑肤色的工人和谐相配,忙碌氛围中有缕缕雪茄烟叶的味道扑面而来。四周有种灰暗的色调,不少窗户有隔片挡住部分阳光。工作台大多都有很长历史,台面上堆着烟叶,地面有很多碎烟叶。工厂内吊扇、立式的风扇看起来都老旧。
最上面一层是在做雪茄卷制,第二层做整理烟叶,给烟叶去梗分类等;第一层是雪茄装盒打包的地方。工厂里面是没有空调的,夏天的时候极为潮湿闷热。
在外界看来雪茄通常被认为是昂贵奢侈的存在,但庄臣面对工厂体现不了任何高大上的感觉,地面上的瓷砖非常有年代感,有
有些地方还能看到墙皮剥落。
工人穿着非常随意,没有强制要求统一服装,很多穿着背心拖鞋,甚至刚卷起一根,直接抽起来。
可能是制作传统手工雪茄并不需要制作瑞士机械手表那样拥有一尘不染的环境和干净整洁的桌面。恰恰是那些工厂里面道道划痕的工作台、灰暗的屋梁、斑驳的墙壁,不太整洁的工人,才会有南美最原始的雪茄制作。
就是这样的工厂制作出举世闻名优秀的雪茄,一代代雪茄工人靠着双手,一叶叶卷,一刀刀切,制作出各具特色的雪茄,输送到世界各地,最终在雪茄客手中蕴散。
听说今年的雪茄节,重头戏是最后一天的晚宴拍卖,可是就在晚宴前两天,参加雪茄节的宾客都已经到哈瓦那,晚宴拍品居然还没有确定
前几年不少雪茄厂都有团游活动,其实就是雪茄厂内部人员组织一个个旅游团去参观雪茄厂,赚点零花钱。开始几乎没有规范,也没有细化流程,参观的时候可以随意动工人卷制的雪茄,甚至变成大型品鉴会。
曾经有调侃古巴雪茄的段子,如果古巴雪茄厂在某个仓库内发现被遗忘的烟叶,那就赶紧把它做成限量版雪茄!
工人身边放着三种烟叶,导游告诉庄臣,离手边最近的是作为主料的烟心烟叶,它置于雪茄的最里层。离工人手边最远的是雪茄最外层的卷纸烟叶,而放在中间的烟叶则是用于固定烟心的捆扎烟叶。
为了让人们在享受雪茄时,有缝隙让烟通过,雪茄烟心是采取人工手撕的方法,将烟叶纵向撕成两片,再进行烟心的制作,这也正是手制雪茄才有的特色。
第303章 长腿咖啡
上帝很忙,他在巴西寻人后,又把别处无法安置的珍宝一股脑儿都丢到脚下这片国家,智利。
自称为天涯之国,这里有火星的沙漠,有土星的冰川,在丝带般的国土远方,还点缀着复活节岛这颗明珠……
南美洲西南的一条丝带,西部和南部都濒临太平洋,在地球仪上看,像是太平洋在南美洲冲刷出的长长海滩。
来到圣地亚哥,从酒店出来,午后阳光灿烂炫目,巨大广场上坐满休憩的人们,广场通道上画师们早已摆成长龙,写实抽象各显神通。
广场有喷泉、树木、长椅,孩子们围着喷泉好像在寻找出水的原因,老者在长椅上享受难得的悠闲。汽车在广场两端的马路上奔流不息,不过进入广场像到了另外世界,懒散到最初的模样。
左侧是雄伟庄重的圣地亚哥主教堂,一个拐角之隔则是智利国家历史博物馆。在这儿花上半天功夫绝对值得,广场还是几百年前的规划,建筑也还是旧时模样。
漫步街头,两把很多咖啡店,听当地人介绍这里最出名的就是大长腿咖啡
你没听错,上世纪70年代市中心的haiti咖啡馆为招揽顾客,推出一款给服务员穿的紧身裙制服,之后这种潮流便席卷智利。
如今在ahuado 和huerfanos的步行街上依然保留这种服务,来到步行街,作为开创者的haiti咖啡馆位于最显眼的位置。
进入店里,先在前台买咖啡。咖啡都是现磨,味道不错,人民币15元,另外赠送一杯苏打水,可以说是物美价廉。
但这里不设座位,所有人必须站着喝。柜台后的服务员比你更辛苦,她们身穿紧身低胸的迷你裙,露出大长腿,穿着高跟鞋,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还要在半圆形吧台后忙着给客人做咖啡端咖啡。
美女所站的吧台地面要略高于顾客所站的地面,据说这样视线刚好和她们的胸位于同一高度。此外四处布满镜子,包括天花板,这样可以全方位欣赏服务员的身材,让客人在视觉上更接近那些火爆女郎。
庄臣饶有兴致打量着客人们,看样子大多是附近写字楼的男士,西装革履,趁着午休过来。在这里女服务员甚至会聆听你大吐苦水,俯胸陪你聊天。
熟客还售卖安慰拥抱,来慰藉郁闷的心灵。当然临走时,小费肯定少不了。
很像岛国的女仆餐厅,绅士通过咖啡看大长腿,美女通过绅士得到不错的薪金,老板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客人。
美女服务员无论冬夏都是超短迷你裙,穿梭于吧台和绅士之间。而全智利的绅士们个个风雨无阻地来,手捧着记不得啥味儿的咖啡,心思全在吧台后的美女身上。
老板则拿着绅士的钱去请更火爆大长腿,一个经济循环就此周而复始不停地从上个世纪90年代运转到今天,这就是可持续发展吗
跟一个来自老美的游客聊天,对方一边盯着大长腿,一边感叹错过最好的时间。要不是当年政府进行改革,美女直接身穿比基尼甚至更少。
为吸引顾客,甚至推出一分钟幸福时光,1分钟内与客人互动。可惜这类咖啡馆渐渐转为地下,平时大门紧锁,玻璃变成黑色不透明,门口霓虹灯忽闪忽闪,外墙贴很多照片,内部空间黑暗,放着拉美人最喜欢的雷鬼音乐……
这不就
第304章 外星人的玩具
作为地球上最与世隔绝的岛屿之一,前往复活节岛只能从圣地亚哥往返,航线完全被智利所垄断,每天看心情只有两班往返,单程五小时。
放票时间没谱,票价没谱,爱坐不坐,就这么任性!
可是每趟波音787几乎班班爆满,没办法,都想去看看外星人。
下飞机,安排导游和越野车,才发现自动挡汽车居然算是稀有品种
即便找到最大租车行,也只租到了一辆手动挡越野,450 人民币一天。岛上只有一家小型加油站位于机场外侧的那条大道,再次很任性。
导游开车,岛上除那些路况良好的大道,有数不清的土路,甚至有的崎岖难行,走着走着一阵子突然就消失了,把你撂在尴尬的坡地,坡度甚为陡峭,让新手都不知道何去何从,甚是吃力。
岛很小,跑一圈最多用半箱油。来到采石场,很多没来得及运走的石像,岛上石像数量最后经过反复调查最后定格900 个左右,最集中的区域一定是这片采石场。
这里仿佛所有石像的故乡,甚至可以看到那些马上将要成型的石像,却不知何种原因嘎然而止。它们被掩埋在山坡上,注视小岛数百年。
听说眼前这片海滩有着全岛最完整的红帽子摩艾石像,信仰冲突的变革令人们义无反顾的推到原本仰仗的石像,正是柔软的细沙,质地易碎的红帽子才得以保全。
全岛只有几十尊石像有帽子,部落贵族们不能随便剪头发,而是要把头发盘在头顶,作为身份的象征。这种发型就演变成帽子,岛民们将其称为pukao。
一个帽子直径3米,高2.5米,七八个人才能搬动,圆形的帽子在地上滚动就可以轻松运到海边。
右侧不远是圣地orango鸟人村,复活节岛就像是漂浮在太平洋上的一块三角形,每个角上都会有一座死火山,也正是火山爆发了数百年才在太平洋中形成这么一座隔世小岛。
站在高处,眺望远方,除了渺远的天空,蔚蓝的海洋,剩下的就是如同守卫般森严的近千尊石像,它们遍布小岛。走近后发现,都长着大大的脑袋,长长的耳朵,紧闭的嘴巴……
但大小不尽相同,有的甚至还带着巨大红帽子。千百年来岛上草木生长枯荣,无数考古学家挖掘研究,但始终未变的是一尊尊石像冷峻的脸庞上,眉宇间透露出的凝重表情。
山峦起伏,层峦叠嶂,拉诺洛拉科火山的身影在蔚蓝天幕上显得雄伟挺拔,南边一堵巨大石墙的残迹,后边耸立着数尊石像。巨大石像排列在海岸边,上面还刻着人物和飞鸟的花纹。
站立在巨大石头平台上,面部表情栩栩如生,有的安详端庄,有的怒目而视,有的似乎在沉思默想,有的则满脸横肉,杀气腾腾……
身临其境远比照片震撼的多,用原始的斧、石凿雕好一尊**米高的石像,即使是在许多石匠的配合下,最少需要一年。
加上运送,到竖起一尊石像则约需要3千个劳动日。而岛上最大的一尊高达22米,重约400吨。
数千年前的岛上居民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无数科学家试图揭开神秘石像的面纱,有人认为是原住民为修建石像而大肆砍伐森林,随后资源的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