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少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墨青空
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让李二陛下很是无奈。
“是啊,李道长和袁道长一看上去,便是仙风道骨,气度非凡呢。”晋阳拄着脑袋说道:“袁守诚道长呢听说袁守诚道长可是袁天罡道长的叔叔呢。”
“袁守诚道长看上去就像个普通的老者,和蔼,慈祥。”玄世璟嘴角露出一个微笑:“当年在西昆仑的时候,袁守诚道长还经常帮周围的人看病,袁守诚道长和孙道长,算是一类人,兕子,你可知为何我大唐军士到了吐蕃境内战力便十不存八吗”
“为何”
“吐蕃的地势与大唐不同,昆仑山脉绵延不绝,整个吐蕃境内全都是雪山,地势过高,便造成了空气稀薄,大唐人多数生活在平原,即使偶有住在山上的,那高度也不足以与吐蕃媲美,兕子,人一旦没有了足够的空气可以呼吸,后果是什么”
“被憋死.......”晋阳答道。
其实高原反应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空气稀薄而已,大气压强、紫外线照射等等诸多原因.....玄世璟也没有说出来给自己找麻烦......
“璟哥哥,可是为什么吐蕃人便能在那种地方生存下来呢”对于这点,晋阳还是有些疑惑的。
“习惯啊,若是让大唐的军士在吐蕃境内安安稳稳的适应十多天,其实也就习惯了,当年我在西昆仑的时候,不也是这么过来的吗”玄世璟说道:“只不过这个适应的过程会十分难受罢了......”
“若大唐真的想攻打吐蕃,只要让大唐的军士们适应吐蕃的环境,问题就算是解决了八成了吧,只不过吐蕃肯定不会让大唐的将士们进入吐蕃境内的。”晋阳说道:“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还真是上天对吐蕃的眷顾啊......”
玄世璟笑着摇了摇头:“其实也算不上吧,吐蕃因为地势较高的缘故,很难种植一些很普遍的农作物,他们的吃食,除了牛羊肉,便是青稞野菜了,哪有大唐子民们活的自在啊。”
“嗯,倒也是,璟哥哥,我一定要劝父皇,不要与吐蕃和亲!”晋阳一脸坚定的说道:“吐蕃环境都这样了,嫁过去的公主,得遭受多大的痛苦啊。”晋阳可无法想象,一年到头连青菜都吃不了几回的痛苦......
就在玄世璟和晋阳优哉游哉的在太液池中泛舟涮火锅的时候,武德殿中的李泰,却是炸了毛了。
“这折子是什么时候的!”李泰手中拿着一份折子,脸上略带着焦急之色,看向下方拱手站立的杜楚客。
“殿下不必惊慌,这是今天早上一早,辽东派了加急送过来的,陛下和太子都在忙着接待番邦使臣的事情,他们便将这折子送到了武德殿,相让属下送往东宫,交给太子殿下。”杜楚客拱手说道。
“这么重要的折子,为什么不直接交给父皇!”李泰问道。
这折子上写,辽东连降雪数日,镇守边关的士兵有大半冻伤,辽东百姓也糟了雪灾,大多数都困在了家中外出不得,现在辽东当地的官员已经上奏请
第四十章:赈灾策
“说再多也没用,当务之急,是要想想怎么救济辽东!”玄世璟出声说道。
“不错,朝廷必定是要拨款前往辽东的......”李恪说道:“不过相对于钱财来说,可能直接从周边采购运送物资过去比较实用一些......不知在座的诸位,可有什么良策”
闻言,李承乾的目光扫视众人一番。
在场的东宫的属官们三三两两讨论了起来,围绕着李恪说出的从周边州府采购物资运往辽东赈灾开始商议可行之计。
东宫的属官被李二陛下清洗了一番之后,留下的都是颇具真材实料的官员,有后起之秀,也有德高望重的老臣,所以一番商讨下来,很快便说出了几条可行之策。
“殿下,臣等以为,此事应立即上报给陛下,由陛下自国库调拨赈灾款项,由左右武卫军士押送至辽东。”于志宁起身说道。
“另外,应下旨周边个州府调集物资,各自派人押送至辽东大营,现在对于辽东来说,物资比银钱要重要的多。”王珪拱手说道。
“钱粮物资之事,都好说,诸位对于高句丽那边的反应,如何看”李承乾问道。
辽东遭了大灾,高句丽境内泉盖苏文和高建武相互争斗,现在这节骨眼上,很有可能泉盖苏文会借着这个由头对辽东动手,毕竟这么多年来,高句丽虽然一直在采取防御姿态,但是却是一直对辽东虎视眈眈。
“殿下,如今荣留王太子还在大唐,高建武绝不敢图谋辽东。”于志宁说道。
“非也,防人之心不可无。”李恪淡然开口:“诸位大人不要忘了,现在高建武在高句丽境内大肆铲除异己,现在高句丽王公大臣,莫不惶恐度日,对高建武已经是心生不满,高建武修建长城之举措,在对大唐,便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这个时候若是高建武图谋辽东,便会将高句丽举国上下的视线,都转移到辽东上面。”
“但是高句丽的旁边还有新罗。”李泰皱了皱眉头:“如此,新罗的态度,便很重要了。”
“这.......”于志宁与王珪相视一眼,沉吟了一声。
“但是无论如何,咱们要做的最基本的,还是要救灾,这次对于辽东的雪灾,长安这边不仅不要瞒住番邦的那些使臣,还要轰轰烈烈正大光明的救灾。”玄世璟说道。
“小璟可是有何良策”李承乾看向玄世璟。
于志宁和王珪等东宫属官也将目光落在了玄世璟的身上。
玄世璟笑了笑,心中想着,是时候让你们见识一下人民的力量了......
“现在诸方使臣汇聚长安,朝堂的一举一动必然瞒不过这些人,既然瞒不过,那就不要瞒了,哪个国家没点自然灾害,尤其大唐国土还如此的辽阔,这次,就让那些番邦的使臣们见识一下,咱们大唐对于边疆国土的重视,对于边境军民的爱护,至少从此之后,让他们从心底里,提起大唐,都是敬畏的。”
李承乾点点头:“没错,现在四周番邦使臣都在长安,只要他们下点功夫,不难察觉朝堂上的动静,只不过,小璟,你打算怎么做”
“只要三位殿下肯吃点苦,这一切,都不难。”玄世璟眯着眼睛笑着说道。
李泰见玄世璟这表情,狐疑的看了看玄世璟,又与李承乾和李恪对视一眼,犹豫着说道:“你先将你的对策说出来,让诸位大人参考一番,若是
第四十一章:辽东的问题
“当然,你不是要赚名声吗更何况,大唐的太子殿下都亲自去辽东慰问守边的军士和遭了灾的百姓,那全大唐的百姓都会感到欢欣鼓舞的。”玄世璟说道:“现在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去辽东来回一趟回来的时候快马加鞭,一定能在过年之前赶回来的,所以太子殿下也不必担心什么。”
“那阿恪和青雀呢”李承乾问道。
“吴王殿下和魏王殿下自然是留在后方,太子殿下尽管前去便是,两位王爷便是您坚强的后盾。”玄世璟笑道:“对吧,两位殿下”
李泰笑了笑:“没错,大哥尽管去便是,我和三哥在长安替你掠阵。”
李恪也淡然的笑了笑,示意李承乾不必担心。
“不是长安。”玄世璟笑道:“长安这边有我和兕子,魏王殿下需要去洛阳,至于吴王殿下,便留在长安朝堂之上以便策应吧。”
“什么!”李泰瞪大眼睛看着玄世璟:“我也要离开长安”
“玄侯,您这.......”于志宁不解的看着玄世璟,不知道玄世璟要做什么,辽东只不过是一场雪灾而已,辽东那地方除了大唐在那里守卫的军队之外,其实也没有多少百姓居住在那种苦寒之地,于志宁觉得,玄世璟实在是太过小题大做了。
若是不小题大作,又怎么能震慑得住四周呢
而且,玄世璟看辽东,要比在座的东宫属官们要看的长远,将来大唐与高句丽之间必有一战,高建武现在已经修建长城防范大唐,若是等到大唐要出兵高句丽的时候,若辽东还是像现在一样,那无疑对于大唐是十分不利的,所以,玄世璟要做的,便是从现在开始,让李承乾在辽东布局。
“就是要让仍旧在长安停留的番邦使臣们,看看我大唐是如何众志成城救济辽东的,顺便也告诉那些对辽东虎视眈眈的人,对于辽东,大唐的朝堂上,可是看重的很。”玄世璟说道:“太子殿下亲率东宫左右卫率,押送赈灾的款项前往辽东,从长安至洛阳,魏王需提前去洛阳,洛阳富庶,若是魏王殿下能在洛阳筹集一批物资,对于辽东那边,百利而无一害。以魏王殿下的身份,在民间想必是极有号召力的,等到太子殿下押送的款项一到洛阳,便与魏王殿下所筹集的物资一同送到辽东。”
“璟哥哥,那我们能做些什么”晋阳问道。
“咱们能做的,可就多了......”玄世璟笑了笑:“明日早上我进宫接你出宫,基金会那边倒还真离不开你。”
“小璟,真的有必要让孤亲自送到辽东吗”李承乾问道:“当然,不是孤不想去,只是......”
“我明白殿下的顾虑,至于为什么要让殿下亲自走这一趟,一会儿小臣会亲自给你解释,辽东这一趟,若是殿下想要达到小臣所说的这样的效果,必当亲自走一趟。”玄世璟说道。
“殿下,国库那边,是否应该与户部那边商议一番。”王珪拱手说道:“毕竟此番赈灾,要出大头的,还是国库那边。”
国库现在什么情况没人比李承乾更了解了,先前他负责麟德殿宴会的时候便每日与户部打交道,越是到年底,国库越是拿不出真金白银,所以提及此事,李承乾也有些头疼。
“实不相瞒诸位,国库那边前两日孤一直与户部在接洽,光是这次麟德殿的宴饮,便是六成出自国库,四成出自内务府。”李承乾两手一摊:“孤如此说,诸位可明白”
国库没钱了,这次辽东的事情,国库就算是从牙缝儿里扣,也抠不出多少来了。
“殿下,那内务府呢”王珪小心翼翼的问道。
大唐的内务
第四十二章:小小分歧
所以说,要救济辽东,仅仅是冻疮,就要先想办法解决,解决之后,便是大笔药材的投入,想到这个,玄世璟觉得自己的脑袋有点大。
“辽东乃是我大唐边境国土,更确切的说,辽东乃是兵家重地,大意不得,这几年来从朝廷上的动向来看,无论是高句丽还是与辽东隔海相望的倭国,皆不得不防,所以,此次辽东雪灾比不得以往平常的灾害,毕竟以往若是哪边州府遭了灾,朝廷仅需派人赈灾便是,但辽东之地,牵扯诸多,不得不谨慎行事,依臣之见,玄侯所提之策虽说可行,但是若由东宫及武德殿文学馆独揽此次赈灾事宜,略显不足啊。”杜正伦起身说道。
“那依杜大人的意思呢”李承乾问道。
“臣下以为,辽东驻有重兵,若是寻常灾害,驻扎在辽东的军队应当有一定应变之策,但此次报灾请援的折子却是军中送到宫里,足以说明灾情之严重,已不是军中所能作为。”
“杜大人的意思是,辽东之事已不是东宫及文学馆一应人士的能力范围之内了”王珪问道。
“正是......”杜正伦应道。
兹事体大,辽东之事必定在朝堂上掀起一番是非争论,这不是东宫属官能够把控的,一旦朝堂上那些重臣发了话,他们这些人也是无可奈何,倒不如事前将此事放到朝堂上去。
不同于他人,杜正伦一边考虑着辽东的灾情,一边也在思索着李承乾在处理此事上的得失,像玄世璟所说的那样,事情做的圆满了,李承乾得到的好处无疑是巨大的,连带着李恪李泰还有东宫及文学馆的人,得到的都是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一旦出现一点点的失误,那李承乾必将遭受各方非议。
“杜大人为何如此无自信,偌大的东宫,我等官员难不成连辽东灾情都无法应对吗杜大人何必妄自菲薄!”王珪斥道。
“各位大人,有话好好说。”李恪连忙出来打圆场:“两位大人所虑皆有道理,至于该如何定夺,还是要由太子殿下来决定不是”
“吴王殿下说的没错,两位大人所说的都有道理,王大人所思虑的是否是前些时日东宫属官尸位素餐之事,此番辽东的事情,正好用来为东宫的属官们做个证明。”玄世璟说道。
虽说前些时日东宫的属官裁撤了一批,但是现在李二陛下对于东宫诸多官员的态度依旧是有些不满,在李二陛下看来,他派遣了如此多的能臣来辅佐太子,但是到最后东宫出现这么大的问题,这些能臣们竟然一点反应都没有,这让李二陛下对他们很是失望,态度也不由得冷淡下来。
王珪叹了一口气,没有说话,算是默认了下来。
“而杜大人则是考虑的较为周全,毕竟凡事都有两面性,好的坏的都有,也都要考虑周全,此番辽东一事,好处便在于无论是太子殿下还是东宫及武德殿文学馆,都能得到极大的认可,太子与两位王爷的声望,也会在这件事中,被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此事一旦出现一点点失误,那对于三位殿下和东宫及文学馆,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而东宫诸多官员的处境,将会比现在更加糟糕。”玄世璟继续分析。
杜正伦抚须点头道:“没错,所以,臣以为,殿下所忧所虑,所行所想,还是应以谨慎为上。”
坐在主位上的李承乾点了点头,分别看了李泰和李恪一眼,出声问道:“阿恪和青雀是如何想的呢毕竟此事,你二人还需出人出力,孤想听听你二人的看法。”
于志宁见李承乾并未立做决定,甚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第四十三章:钱不是问题
“我要给太子殿下您说的,是关于辽东战略的问题。”玄世璟笑道。
原本玄世璟不打算多事的,但是看到身边坐着的晋阳,玄世璟觉得,未来想要向李二陛下提亲,还是要有点拿得出手的东西的,干脆便提前帮着李承乾在辽东布局一番,到时候李二陛下与高句丽打起来的时候,也算是送未来老丈人的一份聘礼了。
玄世璟记得高句丽原本是李治登基做了皇帝之后才打下来的,也就是说,当初李二陛下东征高句丽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这算的上是李二陛下在位时期一件令他极为郁闷的事。
“辽东战略”李承乾看向玄世璟。
“没错,就是提前在辽东布局。”玄世璟解释道:“三位殿下可知道,高句丽现在的情况”
“高句丽现在无非就是高建武与泉盖苏文斗的厉害,然而这与辽东......似乎关系不大吧”李恪说道。
“璟哥哥的意思是,大唐与高句丽之间,必有一战,而大唐到时候若是东征高句丽,必定先会师辽东。”晋阳开口说道。
李泰与李承乾相视一眼,随后看向玄世璟:“小璟是要趁此机会,在辽东早做准备”
“对啊,多好的机会,借着辽东的这场大雪灾,无论往那边运送什么东西,或者是修建什么东西,都不会被高句丽所察觉吧,这次咱们将这救灾的事情闹的如此轰轰烈烈,从明面上来看,怎么都不会想到大唐会如此光明正大的在辽东布局,况且,辽东这个地方,盯的不仅仅是高句丽,还有倭国、新罗以及靺鞨各部。”
辽东这个地方最大的作用便是监视及防卫这几个周边国家的侵扰,若是想要辽东的长治久安,就必须将辽东打造成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重地。
“所以你让孤亲自去辽东,其实赈灾是小,布局辽东才是你最主要的想法”李承乾问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