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争雄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丰玄机
这种级别的战斗,并不对等,不论从人数还是装备,都存在差距,可想而知,郑**的士气肯定不高。
麦季才、程知节、罗士信三人带军抵达,几万人马盔甲铮亮,刀枪剑戟,寒光烁烁。
程知节看到裴字大旗,哈哈一笑,喊道:“裴将军,程某前来请你来了。”
裴仁基看到了程知节愣了一下,旋即想到了往日几日的对话,有机会要弃暗投明,想不到程知节、罗士信比他们父子更早一步。
“程将军,你这是”裴仁基明知故问道。
“哈哈,自然是投效大华了,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裴将军,你不会真要为王家人效命吧那王世充哪有丝毫真命天子的样子,他们何曾信任过我们这些降将,处处提防、怀疑,差点没把咱们给监控起来,今日投效大华,才是明确之举。”
年轻将军裴行俨手持长枪,身披战甲,他早就对郑国小朝廷不满了,看到程知节、罗士信都成为大华将领,心血来潮,脸上露出兴奋之色道:“爹,还等什么,我们也投靠大华吧!”
裴仁基略微犹豫,没用立即答应,毕竟他是老将军了,如果对方一开口他就投降,未免有些将身份了,而且他要投靠大华,也得立下一个功劳,这样才有分量。
他想要不但自己投奔过去,还要拉拢身后的一万将领,甚至把城池夺下。
“程知节,你这样做,如何对得起在洛阳受的高官厚禄,难道你觉得,这样反复投靠,真的是忠义之事吗”裴仁基责问对方,其实也是拷问内心,他不方便说出答案,借助程知节之口,来替自己开脱,让身后无数将士听到。
果然,程知节粗中有细,心领神会,朗声道:“裴将军,此言差矣,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生逢乱世,我等军人要安邦立国,光靠双手难以做到,需要万众一心,聚在一起,需要一个首领,唯真龙天子才能治理这乱世,安抚天下,如今大华推行新政,已经抚定了西北和关中,天下大势,即将发生巨变。”
裴仁基微微点头,捋着胡须,转身对着裴行俨说了几句话,让他带几百忠心亲卫,去城门策应。
裴行俨听完之后,暗自点头,然后不动声色撤后了。
裴仁基转身仍对着程知节大喝道:“投奔大华,难道你就这能实现抱负吗,你如何断定,大华就是那英主所在”
程知节回应道:“问道好,裴将军,还要诸位将士们,你们听着,我程知节不会说谎话,昨日投奔大华之后,得悉了大华推行的新政策,使得观众数百万人口,整个寒冬没用一个人冻死、没用一个人饿死,家家都耕田,发放救济粮,年轻壮丁纷纷入伍,要统一天下,建功立业,我们的天下已经乱了好几年,死伤太多的人,路由冻死野骨,你们在郑国,难道还没有体会吗,这样的朝廷,如何能实现统一的大业”
城外的郑军开始议论纷纷,军心动摇了。
“这样说了,我裴仁基若是一意孤行,与大华作对,就是不识时务了!”裴仁基转身对着将士们道:“你们何去何从,是跟随本将军归顺大华,还是继续为王家人卖命”
“我们跟随裴将军!”
“裴将军去哪,我们就去哪!”
城下将士得知不用跟大华精锐死战了,都兴奋大
第八百零九章 发兵洛阳
裴仁基父子、跟随罗士信、程知节等人一起前往元帅大营去拜会李靖。
众人相见,彼此引介之后,惺惺相惜起来。
李靖让众将士坐下之后,对着几人微笑道:“早在出征之前,我朝陛下就交代各路军马,遇到瓦岗军的诸位将领后,以劝降为主,能不动干戈,最好不动,陛下对诸位有惜才之心,今日能够不伤和气,聚在一起,归顺大华,从此都是一朝将领了。”
裴仁基感慨道:“当年见到陛下年少时侯,已经初见峥嵘,想不到十年过去,已经马背上的天下,有气吞山河,一同九州的霸气,此番作为,令人钦佩,当年同在军中为伍,颇有交情,今日投奔大华,能在陛下睿智英明的率领下,相信横扫诸侯,不是难事!”
罗士信、程知节等人也都高兴万分,他们重新聚首,又能在一起并肩作战了。
“还有王君廓、徐世绩、魏征等人,还在荥阳一带驻扎,聚集了数万瓦岗军旧部,只可惜李密已经耗光了气运,如今没有人再去投奔他了,所以,李密等人已经不成气候,若是能把徐世绩、魏征等人拉拢过来,那就更好了。”李靖有感而发。
程知节抱拳道:“实不相瞒,徐世绩等人,也是忠肝义胆之辈,不会轻易背离旧主,他们与我等遭遇不同,我们被王世充的大军围住,不得不做了降将,但在洛本就不受重用,还遭受监控,王世充没有容人之量,也对我们寡义,所以,我们背弃他,没有丝毫的心理负担,但要徐世绩、魏征等人,突然背离旧主,只怕有些难做到。”
李靖点头,明白了程知节的意思。现在裴仁基、程知节等人,自从兵败被王世充活捉之后,就不算李密的人了,在洛阳郁郁不得志,甚至心生怨言,所以他们突然临阵倒戈,觉得理所当然。
但要徐世绩他们这要做,就不同了。如果换做程知节等人在李密帐下,也不会投靠过来。
李靖避开刚才话题,说道:“既然这里的城池都被扫下,眼下就是要兵发洛阳,跟王世充来个生死较量了。洛阳是天下中心,中原腹地,重中之重,拿下它,就可以北上对窦建德用兵,南下可吞萧梁、杜伏威的势力,从而完成大业了。”
裴仁基等人这次成为大华将领,也站在大华的战略视角上,来看待问题了。
“元帅说的很有道理,这天下好像一盘棋,而洛阳就是天元之地,下子在此,的确太过重要了,几乎一下子就能够将天下分隔开,让他们无法连成一片,然后逐一消灭。”裴仁基感慨说。
李靖说道:“陛下出征之前,给我本帅临时任命将领的权力,所以,几位将军不断可以继续为将,还能分配一定兵马,为大华效力,直接建功立业!”
几人听完都感到高兴,这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态度,让他们心中佩服,可不像王世充那么小气量。
裴仁基道:“洛阳城池有外郭和瓮城,经过杨侗、王世充不断派人加固,外郭现在如铜墙铁壁一般,有十万大军镇守,然后几座军营相连,内外呼应,要攻克洛阳,
第八百一十章 应对之策
王世充得知宜阳两城轻易就失守,裴仁基、程知节等瓦岗军将领临阵倒戈的时侯,气得在大殿上破口大骂,痛恨这些降将靠不住。
殿内文武大臣也都各怀心思,一些其它隋军降将则心里不痛快,这样把他们也给捎带进去了,毕竟不少后来投降文臣武将,谁不是被迫屈服,谁又是心甘情愿归顺王世充呢
元文都拱手道:“陛下,当务之急,追究那些人责任已经不是最主要,现在李靖率领二三十万兵马,濒临城外,就驻扎洛阳城西五十里,在整理军阵,等待物资,然后发起对洛阳得进攻。大华政权不是李密的瓦岗军,它有完整的军队和朝政体系,不论人才的调用,武将的数量,武器装备等等,都占优势,该如何对抗,请陛下定夺。”
王世充一听,脸色也有些阴沉,他还要十五万兵力,按理说,防御应该能做到,但如何击败大华军队,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他听说了,李靖这个人很懂兵法,以前在隋朝时候,只是一个九品官,后来去做了县令,在军中表现甚微,因为勾搭两杨素府上的侍女,更是远遁突厥和西域,被罗昭云破格启用,在西北建立了很大功勋。
王世充沉吟道:“听闻李靖用兵很厉害,我们不可大意了,对付李密那一套,用在李靖身上,就不好使了,当避其锋芒,坚壁不出,拖住大华军队,然后等待其它诸侯的兵马来援,包抄大华后路,然后击溃,这才是最稳妥的法子了。”
“陛下英明!”段达拍着马屁。
“陛下高见,若是能拖住大华,以逸待劳,联合其它几路军,围歼大华,那是最好的谋算了。”郭文懿附和着说。
“是啊,陛下英明!”一些朝廷文官,顺着话音不断附和溜须。
王世充以前很爱听这种恭维的话,但现在大敌当前,也没有心思了,伸手止住道:“好了,现在商量一下如何防御的事情吧,外郭城由魏王王弘烈主守,城外两大营区,由荆王王行本、宋王王素负责镇守,洛阳南城、东城、含嘉城由齐王王世珲、太子王玄应、汉王王玄恕负责,其余将领,各有分配,领军待命,随时迎战大华军队!”
“遵命——”诸臣站出来领命。
王世充又道:“这一次,朕也会亲自参与,不定时去各城、军营巡视,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指挥大军,与李靖周旋,只要我们以洛阳城为壁垒,李靖的大军要跨越这铜墙铁壁,也不是那么容易,等消耗一定兵力,夏、楚、梁、唐等诸侯政权肯定不会袖手旁观,毕竟唇亡齿寒,他们也明白这个道理。”
“陛下英明!”群臣都高呼起来。
散朝之后,段达和元文都使眼色,然后约定了时间,下午凑在前者的府邸别院上。
同时来的还要皇甫无逸、卢楚,昔日的洛阳七贵,如今四人凑在一起,密谋议事。
&n
第八百一十一章 内政与科举
长安皇城内。
御书房内雕梁玉壁,琳琅满目,罗昭云端坐在镶嵌金龙的桌椅间,桌上摆放着青铜爵、玉玺,一炉檀香等,背后矗立放着一道屏风,在屏风面上有虞世南亲笔写的真迹小篆,诗文则是罗昭云的满江红,笔势苍劲非凡。
在红漆木的落地书架格上,摆满了典装书籍,密密麻麻,有许多重要折子和律法、宗卷等,宝剑和盔甲在挂着一旁架格角落,极具古典韵味。
曾经他还是现代人,只在白日梦中,做梦自己有一天变成了古代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夜夜笙歌,潇洒一生,其实真穿越回到古代,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且不说他步步杀机,靠自己一点点打拼到这个半壁江山,就是如今,他身为大华皇帝,每天要面对着积累成堆的奏折和批文,还要绞尽脑汁处理好朝中文武百官任命、以及新政实施事宜,要做荒无耻的昏君容易,若想成为明君,甚至流芳千古,那谈何容易
古道是,千古风流事,总被雨打风吹去!人与历史轨迹比起来,便如长河里地一粒尘沙,显得渺小又局限。
在他身旁站着两个精挑细选出的年轻貌美的婢女,均在十六七的年纪,明眸清齿,娇艳欲滴,身材有致,端庄秀丽,殷勤侍候着。
而这些折子是经过宣政院、翰林院、枢密院、督察御史们分类把关,逐一筛选呈递上来的,相比起来都是些军纪内政大事。
罗昭云仔细翻阅之后,心中对当前关中局势和庙堂朝政了然于胸,各地开展的新政如火如荼,分田入户,鼓励农耕和兴商,废除偏远山区仍执行的原始旧制,分郡县乡村层层管理,统计地区人口,编籍入户,成为首批大华汉人。
目前大华新律,已经在关中地区和河西之地,全部试推行,获得广大百姓的拥护,当然也有个别封地庄主,山区内宗族奴隶主的怨恨,因为利益受到很大压制,想搞破坏,却被郡守绳之以法。
在田亩耕种方面,开垦良田,大兴水利灌溉,引进中原、西域的一些农作物择选而种,春耕已经全部正常进行,没有战乱影响,今年的秋天就能大丰收了,到时上百万军民在关中地区自给自足,甚至为国库屯梁不是没有可能。
在军事响应方面,各乡镇征兵服役,统一送往郡区军营进行操练,兵马不断扩大,四面驻军也已经修好防御工事,在要塞处筑建关卡城墙烽火台等,依山傍势,把关中、河西、高原塞北都加入防御,防止土蕃、西域、突厥、铁勒部流寇的滋扰。
在科教方面,当各地张贴创办学堂和施行科举的选拔人才后,引起百姓和读书者的拥护,草根阶层也有机会参加科举,学习知识,然后或取士做官,或成为专业人才,进入政府组织不同的部门任职,如科学院、工程院、工商院、翰林院等,在科研、制造、商业、文学等不同方面,选拔专业人才,虽然不是政治官员,但也同样有爵位,拿朝廷俸禄。
要知道在魏晋之前,中古、上古时期,地方都是读私塾、学诗经,任用人才时,多是自荐和根据忠孝德行推荐,没有统一的标准,到来隋代,才实现科举制,但是流于表面,并没有多少人才是真正通过科举上来的,还是大门阀掌控仕途之路。大华这次通过文工农理医五大学科传教授课和科举选能,使关中的百姓得到一次思想教育的洗礼。
 
第八百一十二章 巡视学院
翌日,罗昭云一大早就在宫门外整装待发,上午出宫,去太学院改名为长安学院的校区去参观,御林军、禁卫军、都骑军、大内侍卫里三层外三层,宣政院、枢密院、六部、御史台、丞相府等机构都有官员随行。
队伍浩浩荡荡从皇宫外出发,沿着王城的街道,向着城西南的长安学院进发,长安城有一百零八坊,反复完善,加大了城池的建筑和防御,分有外郭、内城和王城,层层设防,城池的规模比旧长安、洛阳城大很多,当地富家贵族聚集。
原名大兴城,是隋文帝在位后期才兴建起来,然后迁徙关陇诸多门阀势力大家族搬入此城居住,富贾云集,非富即贵的很多。但是隋炀帝杨广登位之后,迫切想要脱离父辈的影响,斩断关陇门阀对皇族的干涉力,所以,大业之初就开始派人新建了东都,把年轻有为和中流砥柱的大臣,以及商贾富户、各大门阀家主都,强行迁徙去洛阳城。
杨广出发点虽然是有利于控制门阀,加强中央集权,但是他没有善始善终,对东都逗留时间不够,也没能一直稳定发展朝政,不断征讨高句丽,西巡北巡和下江南,朝堂局势一直没有真正安稳下来,后来天下动乱,无法控制了。
罗昭云继续教训,在出征之前,要先稳定局势,选拔人才,使朝堂运转自如,而且把心腹们安插在重要部门,监督他们的才能、权力、人品等,是否经得住考验,这样他才能放心出征。
大华陛下巡视学院来了,非同小可,街道早已戒严,不少商人和百姓听说陛下出宫巡视,考察学院学风,早已聚集在大街小巷,目睹这个盛大场面。
“陛下万岁万万岁——”
皇帝龙辇每过一处,那里的百姓自发地高喝叩拜着,正是古代的君民之礼。
罗昭云坐在车厢内,听着外面百姓的呼声,心中一叹,醒握杀人剑,醉握美人膝,追逐自己的古代梦想,是每个现代人都梦寐以求的事。
现如今,自己这个穿越者,经过一番努力却实现了巅峰梦想,见证了隋唐交替之际的动荡,天下大争,朝代更迭,诸侯割据,热血激荡,大丈夫当该如此痛快!
长安学院新校区,建在内城与外郭之间,占地甚广,高楼房舍,画栋雕檐,划分不同院系校区,俨然一副现代大学首府的样子。
由于学院内大多手无缚鸡之力的学子和儒生,男女都有,为了保护朝廷栋梁之才,因此在学院附近驻扎着一营兵马,日常任务除了操练外,就是昼夜巡戈,守护学院安全。
罗昭云下了龙辇,学院的国监、教习、大儒、大学者都出门迎接,这个时代,文人的禀性还没有向后世那样清傲,越是酸雅的大儒者,越觉得君权天授,对君王更加敬重,仿佛天经地义一样。
刘禹辰让这些‘大学教授’平身后,进入长安学院,古代选拔官吏,历来以德行贤明和学问来推举,学的也多是某一流派的学说,而兴汉学院融会百家思想,儒墨道法兵医名杂农纵横阴阳各家都有涉及,大致分为三个大综合学院,细分成七八个院系,二十几个专业。
不过仍以文综院人数最众,占了十之有七,概括了诗词文学、治国为官、法墨儒道、乐礼医学等,重点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大多都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被选拔入朝,飞黄腾达,出人头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