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江山争雄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丰玄机

    罗昭云干脆爽快地道:“恩,当时也是各某其国,私下却无仇怨,

    ,事实上,朕在多年前对令尊和李家儿郎们还多有好感,如今成为大华子民,只要安稳思定,朕绝不干那‘秋后算账’的勾当。”

    李秀宁娇躯一颤,被罗昭云这般直接爽快的言辞给震到,心中不知说什么才好,但是,她却深信不疑,因为通过接触,李秀宁愈发觉得罗昭云这个人,光明磊落,言出必行,重承诺,有担当,既然能这样说出来,必然会做到。

    “陛下......秀宁代家人谢过陛下。”说罢,李秀宁便拜身下去。

    罗昭云近在咫尺,下意识伸手一托,正好触碰在李秀宁的手臂上,肌体接触了一下,罗昭云趁着她身体向上起,松了手,而李秀宁则脸颊晕红了一下,但并无羞恼之色。

    这还是二人首次有了肌肤之碰,虽是无意之间,但李秀宁心中一柔,仿佛感觉对方在逐渐接受了自己。

    “李姑娘......”

    “陛下唤我秀宁便是。”

    罗昭云错愕一下,然后点头道:“那个,秀宁,目前你的身份已经曝光,朕也没有继续困在你这里的必要了,近期便可以离开宫廷,意下如何”

    李秀宁的表情有点凝住,没有想到陛下会直接让她出宫,倒是打乱了她的思绪,道:“陛下可是觉得,秀宁在宫内,碍了陛下的眼吗”

    罗昭云看她神色落寞,心中不解,苦笑道:“这是哪里的话,当初留下你,颇有软禁的意思,如今令尊和家人都归长安城了,你的身份,若是一直留在宫内,没有个说法,终究不妥......”

    李秀宁脸色难掩一种失落,幽幽道:“陛下,秀宁就不能长住了宫内吗”

    “啊”罗昭云愣了一下,目光与李秀宁的眼神对视,感受到佳人的一股幽怨之情,还有一些说不出道不明的柔情,忽然间,他似乎有些明悟了。

    &nbs




第九百八十七章 科举新制
    晨阳初照,满空朝霞,整个长安城,一百零八坊门处都停留不少人,有商贩推车的,也有樵夫要出城耕作的,还有一些衙役要去部门当差勾当的,一些瓦子内也是待工着鼎沸,使得京城一大早就散发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一日,轮到三天一期的朝会,罗昭云与文武大臣聚集在勤政大殿上,议论文武朝政之事。

    主要围绕的,无非是几点,完善当朝颁布的律令格式,彻底取代隋代的律法等,其次,郡州县制,是否该取消,以州县两级为主,但诸多州需要设置一道,建立道科提督,监督州县。还有税收问题,土地丈量问题一大堆。

    罗昭云算是发现了,在朝堂上没必要让大家事事讨论,因为人多了,反而不好拟定成事,每个人都有想法,东一句,西一句,观点各异,而且有些官员有矛盾,尽管还没形成党争,但是如果跟自己有私怨的官员提出观点,那么他不论正确与否,肯定会反对,故意拆台。

    所以朝堂之上,文武官员聚集在一起,要兼顾各方面利益,需要君王懂得平衡、掣肘的手段,绝非一言堂就能搞定的。

    政治,从来都是交换与妥协。

    付出一些东西,得到回报,赚取更大的利益,平衡各方的关系,共同把朝廷这个国家机器运转好。

    罗昭云听着大臣们相互议论,各抒己见,心中在默默想着,以后重要决策,要着急三省六部主要负责官员,与政事堂的同平章事、参知政事,共同决议,然后再拿到朝堂上走个参议过程,没有重大问题,就拍板执行了。

    这时候,吏部尚书杜如晦,兼翰林院下资政殿学士,站出来拱手道:“启奏陛下,今年的春闱之后,众多应试通过的进士们,共四十五人,已经在吏部登记在册,学习新政一个月有余,可以补实缺位,或在京城任官,或发放州县担任地方官员,名册与职务已经在吏部拟定,请陛下过目。”

    罗昭云微微点头,朝着宦官总管点了点头,名册被呈递上来。

    他快速扫了一眼名册,这些中进士的生员们,有一半来自寒门,一半来自勋贵门阀,比

    比例相差不大,虽然寒门士子在全国人数较多,但是由于这年头没有活字印刷术,纸张也昂贵,所以寒门的学子们在战乱中,可能连诸子书籍都凑不齐,更别说复习到位了。

    门阀的贵族子弟,既有私塾教喻的传授,又大部分进入太学院进修,掌握时政,接触上层社会的许多观点,视野开阔,所以在考试中,还是能够占据许多优势。

    官职补缺任用方面,也大多是寒门子弟外放地方,勋贵子弟留置京师,虽然符合目前你的形势,但是对于长久而言,不利于打压门阀势力,京城内的读书人、后起之秀,还是多与出身勋贵有关系,这不是罗昭云想要看到的。

    “恩,从前十名里,留下三个外地的进士,留在京师,进入翰林院任编修,了解一下朝堂规矩和新颁政令,日后再做它用,其它无疑义。”罗昭云并不做大调整,因为这是大华第一次科举,不论是正规性,还是人数上,考试内容上,都没有达到他的满意,所以,没必要在这里面细扣了。

    “臣明白。”杜如晦拱手施礼,退回了文官尚书班列。

    罗昭云扫过大殿众官员后,目光看向礼部尚书温彦博,询问道:“温尚书,上次朕交待的科举新制,是否拟定出来了”

    温彦博被皇帝点名了,立即站出来拱手道:“回陛下,基本拟定出来了,按照陛下出征前所交待的圣意,新的科举制度,打破前朝的惯例,扩大了招生比例,同时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在乡试之前,各县城的散户读书人、学府童生,举行一次摸底考试,也是基础考试,过线者称为秀才,有了进一步考试的资格。然后各县城、州城的秀才



第九百八十七章 科举新制
    晨阳初照,满空朝霞,整个长安城,一百零八坊门处都停留不少人,有商贩推车的,也有樵夫要出城耕作的,还有一些衙役要去部门当差勾当的,一些瓦子内也是待工着鼎沸,使得京城一大早就散发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一日,轮到三天一期的朝会,罗昭云与文武大臣聚集在勤政大殿上,议论文武朝政之事。

    主要围绕的,无非是几点,完善当朝颁布的律令格式,彻底取代隋代的律法等,其次,郡州县制,是否该取消,以州县两级为主,但诸多州需要设置一道,建立道科提督,监督州县。还有税收问题,土地丈量问题一大堆。

    罗昭云算是发现了,在朝堂上没必要让大家事事讨论,因为人多了,反而不好拟定成事,每个人都有想法,东一句,西一句,观点各异,而且有些官员有矛盾,尽管还没形成党争,但是如果跟自己有私怨的官员提出观点,那么他不论正确与否,肯定会反对,故意拆台。

    所以朝堂之上,文武官员聚集在一起,要兼顾各方面利益,需要君王懂得平衡、掣肘的手段,绝非一言堂就能搞定的。

    政治,从来都是交换与妥协。

    付出一些东西,得到回报,赚取更大的利益,平衡各方的关系,共同把朝廷这个国家机器运转好。

    罗昭云听着大臣们相互议论,各抒己见,心中在默默想着,以后重要决策,要着急三省六部主要负责官员,与政事堂的同平章事、参知政事,共同决议,然后再拿到朝堂上走个参议过程,没有重大问题,就拍板执行了。

    这时候,吏部尚书杜如晦,兼翰林院下资政殿学士,站出来拱手道:“启奏陛下,今年的春闱之后,众多应试通过的进士们,共四十五人,已经在吏部登记在册,学习新政一个月有余,可以补实缺位,或在京城任官,或发放州县担任地方官员,名册与职务已经在吏部拟定,请陛下过目。”

    罗昭云微微点头,朝着宦官总管点了点头,名册被呈递上来。

    他快速扫了一眼名册,这些中进士的生员们,有一半来自寒门,一半来自勋贵门阀,比

    比例相差不大,虽然寒门士子在全国人数较多,但是由于这年头没有活字印刷术,纸张也昂贵,所以寒门的学子们在战乱中,可能连诸子书籍都凑不齐,更别说复习到位了。

    门阀的贵族子弟,既有私塾教喻的传授,又大部分进入太学院进修,掌握时政,接触上层社会的许多观点,视野开阔,所以在考试中,还是能够占据许多优势。

    官职补缺任用方面,也大多是寒门子弟外放地方,勋贵子弟留置京师,虽然符合目前你的形势,但是对于长久而言,不利于打压门阀势力,京城内的读书人、后起之秀,还是多与出身勋贵有关系,这不是罗昭云想要看到的。

    “恩,从前十名里,留下三个外地的进士,留在京师,进入翰林院任编修,了解一下朝堂规矩和新颁政令,日后再做它用,其它无疑义。”罗昭云并不做大调整,因为这是大华第一次科举,不论是正规性,还是人数上,考试内容上,都没有达到他的满意,所以,没必要在这里面细扣了。

    “臣明白。”杜如晦拱手施礼,退回了文官尚书班列。

    罗昭云扫过大殿众官员后,目光看向礼部尚书温彦博,询问道:“温尚书,上次朕交待的科举新制,是否拟定出来了”

    温彦博被皇帝点名了,立即站出来拱手道:“回陛下,基本拟定出来了,按照陛下出征前所交待的圣意,新的科举制度,打破前朝的惯例,扩大了招生比例,同时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在乡试之前,各县城的散户读书人、学府童生,举行一次摸底考试,也是基础考试,过线者称为秀才,有了进一步考试的资格。然后各县城、州城的秀才



第九百八十八章 朝堂利益之争
    ;

    尚书右仆『射』、翰林院大学士褚亮站出来道:“这进士科考法,乡试、会试、殿试,层层选拔过关,名额也得到扩充,的确是天下士子之福,就是不知这考试内容,以何为准”

    褚亮是当代大儒之一,家族研究几代的儒学,自然希望以儒学为正统,毕竟魏晋南北朝与五胡『乱』华,对中原冲击太大,导致君不君,臣不臣,许多礼仪、准则等都被践踏,有权就敢废皇权,自立为王。

    天下门阀林立,把持仕途举荐的出口,导致天下读书人晋升渠道太少,只能依附做食客,得到荐举之名,不利于各地读书人,因此,褚亮既同意这种选拔机制,同时又担心考核内容是否正统化。

    罗昭云犹豫了一下,说道:“事关朝廷选拔人才,自然是以能力、文化水平、做事干练、自身修养等息息相关。所以,朝廷决定以儒学和几种百家思想为主,比如圣人文章,史学典故,对治国安邦的策略和看法等等,占大比重。”

    “但是,这些人才最后大部分会做官当差,为国效力,甚至放任到地方搞政绩,做父母官,至少要懂得自然格物与算术原理,所以会有一张这样的试卷,占小比重分数。”

    “因此,朝廷的活字印刷术即将研制出来,下个月尽快拟定考核科目,大规模印刷、下发考试大纲和教材书,发往各州县,接受教育和科举准备。往后的科举考试,会比前朝做的更完善,更适用,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僵化主义!”

    罗昭云的这番观点,可谓新颖独特,却也没有到夸张离奇的地步,所以满朝文武官员,也能够听懂大概,私下小声议论纷纷,啧啧称奇。

    不过总体而言,对朝堂礼仪团队冲击不大,只有一些门阀勋贵,多少有些微词,毕竟如此以来,寒门士子中举的概率就会提高,以前只有贵族的子弟才能有足够的书籍来看,也有好的老师授业解『惑』,加上家族的影响,所以截断了寒门入仕的机会。

    现在这般推行新的科举制度,似乎对天下读书人都公平了,只要认真复习,刻苦努力,都有了考中的机会。

    “陛下,如此一来,恐怕寒门子弟就会大规模进入朝廷,对已有的政局,造成不稳,倘若贵勋子弟中不了举,岂不是以后都绝了仕途之路,这个,未免有些不妥。”

    一名叫独孤继洵官员走出来,他是独孤信一族的旁支,如今做了大理寺正,掌审查左断行的职务,曾经的独孤门阀辉煌时候,他还是青年,曾体会过贵族的权势欲荣耀,如果这样推行科举制,恐怕以后门阀子弟考不中的居多,毕竟寒门子弟人数,是贵族子弟的几十倍,上百倍,寒门中顶尖秀才,恐怕能够在做文章、考试中秒掉贵族子弟吧。

    “是啊,却有不妥之处。”窦善嘉是门下省的给事中,也站出来质疑。

    随后,裴雍、柳怀恩、柴德荣这些从三品、正四品的官员站出来一些,有太仆寺的少卿,国子监丞、吏部司勋员外郎等。虽然非二品大员,职务也非六部尚书、侍郎、参知政事般显赫,但是,的确是目前朝廷中流抵住的一个层面,门阀贵族的子弟较多,他们担心自己的位置以后被寒门科举上来的进士顶替,或是担心自己的子孙难以科举成才,也都在情理



第九百八十九章 任重道远
    朝堂之上,已陷入了僵局,官员们在相互激烈辩论着,牵扯到了两大利益集团,未来的地位,还有子孙的前途、家族的兴衰,不可谓不敏感。

    罗昭云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他就是要达到这种目的,挑起因军功权势而存在百年的门阀勋贵大臣阶层,与饱读儒学、史书的士大夫阶层,相互之争。暂时寒门士子很少,没有话语权,所以罗昭云有意把寒门读书人,也划入士大夫阶层,让他们争辩,最后不得不相互退让、妥协。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勋贵大族已经掌控社会的上等阶层百年,不宜妄动。”

    “不错,一动不如一静,治国当如烹小鲜,当缓缓图之,大刀阔斧易伤根基,非社稷之福啊!”

    勋贵一族也有几十人先后站出来表态,事关他们的利益集团,子嗣前途,不可能会置之不理。

    好在罗昭云早就对门阀有忌惮,身边任用的大臣,已经是没落贵族的子弟,甚至多是没有门阀背景的才学之士,身居要职,这样可以钳制住贵族的喉舌,哪怕他们在反对,但是没有一品、正二品官员的做助力,就显得有点位卑言轻了。

    同时,士大夫阶层也在反驳:“科举之事,关乎社稷,天下读书士子皆为圣人子弟,岂能不教而诛,任其埋没于乡野而且贵族子弟,并非人人有才德,不少纨绔,难堪大用,需要天下英才为朝廷效力。”

    “正所谓所琢非玉,难成大器,江山社稷不能光靠贵族子弟来支撑,当尽取人杰,为朝所用.......”

    就在他们僵持不下的时候,都把目光和外援寻找到陛下身上,希望他站到自己一方,给予帮助和定论。

    其实罗昭云早就有所准备,洞若观火,提前预料到会有这样的场面发生,毕竟他的灵魂来自后世,整个历史发展方向,他看得很明白,所

    所以,利弊问题的思考,视野的开阔,非这个时代人可比,也明白平衡之道,借力打力之法。

    “温尚书,关于选官方面,除科举制外,还有哪些,可有拟定决议”罗昭云询问礼部尚书。

    温彦博拱手回道:“启禀陛下,一旦科举新制半步之后,在科举方面,尽量会做到公平、公开,一视同仁。但任官方面,除新科进士之外,还有庇荫选官、特推选官两种。所谓庇荫选官,一旦官宦子弟无科举高中的能力,也可以通过父辈的功勋、官职等,分配庇荫的名额,虽并非所有子嗣都有机会,但至少可以保证一个名额,通过庇荫途径,推荐贵族子弟,也能够进入择官范围,但庇荫选官的级别,会根据父辈的官级与爵位,降阶使用。”

    满朝的文物官员,听到这句话,倒是沉默下来,庇荫的方式,就如同接班一样,可以选取一个子嗣,庇荫方式获得入职场的机会,不必科举,也能够做官,确保家族不过快衰败。但不过每一家都有好几个子嗣,这样选择哪个,需要他们做父亲的,自己选择了。

    这样一来,哪怕勋贵大臣们,脸色也都稍好看一些,庇荫名额虽少,但至少没有一棍子打死,还是有机会的。只要推出一个子嗣来做官,其余子嗣送入学院读书,能考中的就自己靠,考不中又没机会庇荫入仕的,只能怪他自己没有能力和运气了。


1...213214215216217...23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