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1941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远征士兵
于是炮声马上就停了下来。
这也很正常,因为炮兵部队通常都会在有情况时转移。
德军的杜登少校也是这样想的,于是他马上下令:“加快速度,别让那些俄国佬跑了!”
“是,少校!”德军坦克一个个对他做出了回应。
此时的德军可以说是势如破竹。
这主要是因为“虎式”在这时几乎可以说是无坚不摧而苏军又没什么火炮能对其构成威胁,于是德军在“虎式”的带领下沿着街道横冲直撞迅速朝目标方向前进。
德军不愧是使用坦克的专家,坦克为步兵提供火力和防护,步兵则不断的跟在坦克后方往前打照明弹、用曳光弹指示目标、为侧翼做掩护,甚至前出到坦克前清除路障、地雷等。
各种战术动作都像格式化似的井井有条
打仗有时不能太有规律。比如对敌人的战略、战术,因为如果敌人能猜得到你想做什么,那么这场战斗基本无法达到期望的目标,即便达到了也要付出惨重的伤亡。
但有时又应该有规律,而且还不能破坏。比如部队内部各兵种之间的协同,原因是只有“有规律”,友军才知道你在做什么、将要做什么,于是才能为你提供相应的掩护和协同。
德军就是这样一支部队,他们在战略、战术上擅长“出奇制胜”让敌人防不胜防,而在部队内部却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并辅以训练使各兵种能够像一台战争机器似的如臂指使、应用自如。
在德军这种强有力的打击下,训练不足的苏军步兵就更像一群乌合之众,他们在德军的步坦协同攻下惊慌的乱跑乱窜,有些勇敢的士兵抱着火箭筒向坦克靠近,但很快就被德军步兵发觉并击毙在途中。
偶尔也有几发火箭弹呼啸着朝“虎式”飞去。
但遗憾的是,这些火箭弹多数都是在射程外发射的,而且射手过于紧张这其实不能怪他们,紧张才是正常现像,毕竟射手需要半蹲着瞄准火箭筒发射需要有一定高度,否则一方面容易被凹凸不平的地面阻挡,另一方面越靠近地面紊流越强,于是精度越低。
而半蹲瞄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自己像个靶子似的展现在敌人面前,稍有迟疑就可能火箭弹还没发射出去敌人的子弹已经像雨点般的倾泻而至了。
因此,火箭筒射手总是大概瞄准一下后就马上击发。
结果就是有些火箭弹偏离目标几个车位,偶尔有几枚火箭弹命中坦克,却发现火箭弹根本无法从正面对“虎式”构成伤害如果能有什么伤害的话,那就是“虎式”的可靠性不好使其发生故障。
鲜血、尸体、惨叫霎时就充斥了附近的大街小巷,另外还有坦克马达的“隆隆”声以及履带辗在水泥路面的响声,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汽油、硝烟味以及死亡和恐怖的气息。
“各单位报告位置!”杜登少校对步话机下令。
这里所谓的“报告位置”指的是与目标的距离,各车长心知肚明,马上测距后再通过无线电回报:
“120米!”
“210米!”
“三号、五号车保持速度不变,其它单位加快速度!”杜登少校下令。
这是德军坦克作战的一种常用的战术,指挥官会协调各方向的坦克尽量在同一时间对目标发起攻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大的发挥战斗力对目标造成足够大的冲击力。
此时杜登少校就是这么做的。
而且杜登少校驾驶的一号指挥车是速度最快的,这不仅是因为一号指挥车是所有“虎式”中状态最好的一辆,更因为他的坦克乘员经验丰富同时跟随步兵也是最精锐的一支,所以在战斗中可以势如破竹。
坦克缓缓开到街道的拐角处,只要穿过面前那堵墙就进入目标区域。
杜登少校做了最后的战前动员:“前进,坦克兵!我们的坦克无坚不摧,把所有的敌人都辗倒在我们的履带下!帝国将为你们欢呼!前进!”
第652章 SU152
“嘭”的一声,杜登少校驾驶的一号车撞穿了围墙闯进目标区域。
原本杜登少校以为出现在他面前的应该是一辆辆火炮以及一队队惊慌失措的炮兵,没想到事实并非如此,一个黑呼呼的东西站在他的潜望镜前。
这时后方步兵朝这方向打来一发照明弹,在雪白的光线下杜登少校发现那是一辆坦克,一辆体积不比他驾驶的“六号”小,炮管却要比“六号”粗得多的坦克。注:杜登少校在潜望镜中观察将自行火炮误以为坦克
“坦克!”杜登少校大叫:“一点钟位置,改变方位,瞄准”
杜登少校这些命令都是正确的,它首先是向乘员告知敌人坦克的位置,然后命令驾驶员改变方向以干扰敌人瞄准和射击,同时又命令炮手瞄准。
如果是在其它场合,自行火炮或是突击炮对阵坦克,那么自行火炮及突击炮根本不是坦克的对手。
这主要是因为坦克炮塔可以旋转,于是可以一边行进一边旋转进行大概方位的瞄准精确瞄准通常需要停稳车身,不过如果是近身作战与目标距离很近的话也可以凭感觉。
反之,突击炮和自行火炮就只能依靠转动车身的方式瞄准,与坦克相比会笨拙得多。
但此时的情况却并非如此,这里实际上是苏军自行火炮针对德军坦克设下的陷阱,它们甚至已经调整好炮口的角度对准了坦克将出现的位置
之所以能事先调整好,是因为苏军有观察员在屋顶上一直观察着德军坦克的走向。
甚至自行火炮还能适时根据敌人坦克的走向和位置适时调整方位并做好准备。
在这一点上就连舒尔卡也感到困惑,因为苏军通讯设备十分落后,其实更重要的是紧缺,此时连坦克的中流砥柱34都只有指挥车才能配无线电,自行火炮当然就没有无线电了。
既然如此,苏军观察员与自行火炮之间的协同就必须通过步兵,也就是观察员先打电话给步兵,然后步兵再告诉自行火炮敌人的方位。
这其中不仅会滞后,还有可能出错,比如像阿林西莫维奇就有可能听错或者要喊几遍才听清。
更重要的还是自行火炮本身就存在协同困难的问题,比如瞄准通常需要驾驶员和炮手两人完成:炮手控制炮的高低射角,水平位移则需要驾驶员控制,如果驾驶员和炮手其中之一出问题的话,根本就无法瞄准目标。
然而,舒尔卡在高处观察的时候,却发现这些自行火炮的转向都很及时,比如德军坦克在另一边拐了个弯,墙内的自行火炮也跟着调整了炮口于是,当德军坦克破墙而出的那一刻,自行火炮炮口就是正对着敌人坦克的。
后来舒尔卡才知道阿林西莫维奇上尉有不一样的协同方法步兵接收到瞬息后不是用叫喊的方式告知炮手,而是用手电筒在墙上照出一个亮点,这个亮点就代表了围墙另一边敌人坦克的位置。
于是,炮手和驾驶员第一时间就能完美的协同几乎同时转向。
从这一点来看,让阿林西莫维奇上尉担任这个自行火炮营营长还是正确的。
也正因为这样,才决定了德军“虎式”坦克的命运。
“加速!”杜登少校大叫。
这个命令同样也是对的,因为加速可以更快的摆脱坦克被敌人炮口锁定的状况。
但一切都已经太迟了,只听“轰”的一声巨响,一发炮弹从自行火炮中脱膛而出并毫无意外的命中了“虎式”。
应该说这发炮弹没致命,至少从表面上看是这样。
原因是152口径20火炮是苏军重型榴弹炮,它的射程达到172公里,在实战中是由重型拖拉机拖挂的,所以纯粹用作远程火力增援的装备暂时没有开发其使用的穿甲弹。
针对步兵的榴弹打在坦克上的结果,则往往是看着恐怖但实际上对坦克造成的伤害并不大榴弹炮炮弹是中空的,里头装有炸药,其命中坦克装甲后就有些像鸡蛋砸中石头一样首先是炮弹碎开然后爆炸。
这也是对付坦克应该要用实心穿甲弹的原因之一,否则效果并不理想。
所以,这152口径火炮其目标其实并不是坦克,或者说不只是坦克炮弹撞上坦克并炸开后,就像在坦克周围刮起了一阵飓风似的将其侧翼及后方补充上来的步兵打得东倒西歪。
另一方面,因为152火炮口径太大了,其炮弹重达436公斤,这种重量的炮弹被火炮高速发射出去狠狠的撞在装甲上,然后里头的炸药再炸开躲在坦克里的人第一时间就被震得七窍流死非死即伤。
于是“虎式”也在那一刻失去了战斗力。
躲在建筑中的76又适时在侧翼补了一炮76火炮有穿甲弹,同时76重量轻速度快,阿林西莫维奇上尉将它作为机动力量与德军作战。
只听“轰”的一声,“虎式”重重的晃了一下然后就再也不动了,隐隐还能看到从侧翼冒出了一缕青烟。
这并不意味着战斗结束,反而是战斗的开始。
两侧建筑中突然探出一把把冲锋枪,对着正想从围墙缺口冲进来的德军就是一通疯狂的扫射。
德军初时还尝试着往里进攻,但是几分钟后,当152火炮重新装弹并调整炮口对准缺口,又是“轰”的一炮围墙外立时就爆起一道火光和烟雾,与之一同飞起的就是一具具德军士兵的尸体,过了好一会儿一块块残肢才像下雨似的从天而降。
因为第一辆被摧毁的是德军指挥车这或许是运气。
所以,其它方向的“虎式”依旧没有意识到这是陷阱,接二连三的开足马力带着步兵冲进来。
结果就不用多说了,一声声炮响过后,一辆辆“虎式”就瘫痪在围墙内,它身边散乱着到处都是德军士兵的尸体。
而此时的多普勒上校还在用步话机一次次的呼叫着:“少校,报告情况,报告情况!”
第653章 运气
杜登少校当然不可能给多普勒上校回复,但负责掩护坦克进攻的步兵指挥官埃里希上尉却向指挥部告急:
“上校,我们遭到敌人阻击,损失惨重!”埃里希上尉在步话机里大喊:“很明显,我们是掉进敌人的陷阱了!”
“损失惨重你是说六号坦克”多普勒上校有些不相信,因为他根本就不认为俄国人有什么东西能摧毁“六号”坦克。
“是的,上校!”埃里希上尉回答:“我不确定那是什么东西,也许是坦克也许是突击炮,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坦克在它们面前不堪一击,我认为我们应该撤退了,上校!”
德军在这方面比苏军要好得多。
如果是苏军军官,他们在战场上提出撤退的请求的话,指挥部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些懦夫”、“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所以他们通常会拒绝,因此在前线作战的基层军官一般不会请求撤退,因为他们知道这么说的结果不但不会被指挥部接受,回去还有可能被治罪。
这直接造成了苏军在作战时像傻瓜一样毫无意义的往前冲……不是士兵们愿意,也不是基层军官不想活,而是形势和环境所迫。
相比之下,德军在这方面就好得多了,至少指挥官第一时间想的是前线官兵都是优秀的帝人,如果不是军情紧急他们不会轻易请求撤退。
所以上下级的信任很重要,同样的情况对于不同的军队往往会做出相反的判断或是决策。
多普勒在听到埃里希上尉的报告后,当机立断的就下令所有部队撤退,否则德军很有可能被包围并全军覆没。
但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形势其实没有德军想的那么糟。
这主要是因为苏军准备不足,步兵与自行火炮营的协同的也不好,确切的说,是苏军根本就没想到德军会发起如此凌厉的反攻,而且还是在夜里,所以步兵是真的被德军击溃了,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力对德军实施包围。
另一方面,苏军的自行火炮也只有十三辆,一开始能占上风那是因为打德军不备同时还是两辆到三辆对付德军一辆“虎式”。
如果德军不撤退而是继续强攻,那么以“虎式”的优秀的性能及坦克对自行火炮的优势再加上德军的素质……剩下的“虎式”坦克很有可能翻盘。
事实上,这也是舒尔卡担心的事,他站在高处用望远镜观察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德军一辆辆“虎式”有条不紊的朝农机站包围过来,有些部位还是自行火炮防御的空白。
一旦那十几辆“虎式”蜂涌而入,那么自行火炮营就只有全军覆没一个结局了。
就在舒尔卡为此头疼的时候,德军突然像潮水般的退了下去。
舒尔卡不由松了一口气,这可以算是德军损失了一次机会,一次打败自行火炮营的机会,可能也是唯一的一次机会,因为再往后自行火炮肯定会越来越多,而且不难想像,其增长速度也远不是“虎式”能比的……自行火炮的生产十分简单,其底盘甚至是来自被淘汰的轻型坦克及kv坦克,现成的然后焊上一门炮基本就完成了。
反观“虎式”,此时还是以龟速在生产,根本来不及补充其故障及战损。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此时的战场是斯大林格勒,是城市巷战……城市巷战中的坦克战更多的是隐藏在某处然后突然发难将目标击毁,这种战斗特别适合机动性、灵活性不足的自行火炮,否则如果是在旷野上作战,自行火炮只怕根本就无法瞄准急驰中的“虎式”。
无论如何,德军错过就是错过了,苏军士兵不约而同的发出欢呼,有些士兵还激动的摘下帽子朝德军撤退的方向挥舞,大声叫着:“再来几回啊,弗兰茨,我们还没打够呢!”
……
阿林西莫维奇上尉则心有余悸的凑到舒尔卡身边,说:“我们是不是捡了一条命了,舒尔卡同志”
这话让舒尔卡对阿林西莫维奇有些刮目相看,因为他知道刚才战局的凶险而不像其它人一样盲目自大。
舒尔卡没回答,他只是拍了拍阿林西莫维奇的肩膀,说:“如果你想避免下一次再出现这样的情况,抓紧训练你的士兵吧,他们会成为保卫斯大林格勒的一支关键力量!”
“是,舒尔卡同志!”阿林西莫维奇严肃的点了点头,他也知道这次获胜甚至他们能活下来有相当大的运气成份。
舒尔卡说的没错,自行火炮营的确成为了一支关键力量,原因就像之前所说的,它可以当作一门为步兵提供炮火支援的榴弹炮,也可以成为与敌人坦克对抗的突击炮。
作为前者,它要比拖挂式火炮灵活得多,随打随撤可以更快的规避敌人火炮反击,于是战斗力和生命力都有所提升。
作为后者,虽然它无法做到像坦克一样灵活,但至少它能动,至少能摧毁敌人“虎式”,这在前线基本没有火炮能对“虎式”构成威胁时已经是一个很大的亮点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有基本的装甲防护,所以在没有对阵敌人坦克时,还可以当作突击炮为步兵提供火力掩护,可以说是一炮多用,而且能最大限度的避免被德军优势的空中力量摧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