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1941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远征士兵
为了避免被德军包围,苏军只能分出两支部队分别应战,但德军却以其坦克的高机动性继续与苏军坦克打游击
德军坦克彼此间通讯良好,可以很灵活的时而分兵时而集中,一边用斯图卡轰炸轰炸追击的苏军坦克一边在局部形成兵力优势对苏军分散的坦克实施围歼。
反之,苏军坦克则因为缺乏通讯没有统一
第九十一章 水雷
第八十九章 坦克肉搏战
?
艾贝哈德上校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撤退显然不现实,敌我两军相距太近了,还不到一百米。
一旦让苏军发现了撤退的意图,他们必定会发起冲锋。
虽然苏军t26的速度不快……时速30公里,但全速前进的话100米也只需要12秒。
12秒,德“三号”坦克还没来得及转身敌人坦克就已经开到跟前了,到时就不仅仅是被包围的问题,正面都会被敌人冲垮。
继续这样呆在原地与敌人作战显然也不行,因为这就意味着坐等被敌人包围。
所以,如果说有活路的话,那就是正面,杀出一条血路才有一线生机。
于是,惨烈的坦克肉搏战就在那一刻打响了。
双方都来不及开炮,两道相向而行的钢铁防线狠狠的撞在了一起。
“膨”的一声钢铁碰撞声,舒尔卡前方的t26坦克就被有撞得倒退了一段距离。
虽然坦克表面没有多大的损失,至少从后方看是这样。但舒尔卡却能体会到身在坦克里的坦克乘员的状况……坦克舱内空间狭窄,乘员几乎是被钢铁和各种操纵杆之类的包裹着驾驶坦克的,平时就算越过一道坎如果不小心的话都有可能碰得头破血流,何况是此时坦克相撞。
德国人之所以敢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因为用于相撞的话,重量几乎是t26两倍的“三号”坦克明显占优,何况它的前装甲还有比t16厚得多。
于是,没过一会儿,t26就被“三号”坦克推着倒退了。
“想想办法!”位于坦克后装甲上的跟随兵大叫:“我们快要被它压扁了!”
战后舒尔卡才知道的确有这样的情况:“三号”坦克的车身比t26更高,再加上重量以及道路泥泞的因素,有几辆
“三号”居然“嘎啦嘎啦”的沿着t26的前装甲爬了上去,然后狠狠的将它压在了履带下。
里头的坦克乘员就不用多说了,大多都被压成了肉泥。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居然有一个人活了下来……他很幸运的滚到一个变形后的空腔里安然无恙,只不过外人没法将他救出,因为出口全都变形卡死了,救援人员只能隔一段时间从缝隙里为他送进食物和水,直到几天后才把他弄出来。
t26继续被推着后退,跟随员已经吓得丢下了电话从装甲上跳了下来。
几个士兵想从侧面绕过去,但很快就被对面打来的子弹打倒在地……“三号”坦克后方同样也跟随着德步兵,他们掩护着坦克的侧翼。
这样下去显然不是办法,t26在这种角力下肯定会输,苏军步兵只能跟着t26一步步后退,而后方却是尾随而至的友军坦克和步兵……如果继续被推着往后的话,很可能使苏军挤成一团并陷入混乱。
而苏军一旦陷入拥挤的混乱,就是德军展开大屠杀的时候了。
“手榴弹!”舒尔卡大叫。
正不知所措的战士听到命令,赶忙拉燃了手榴弹往坦克对面抛……“轰轰”的一阵爆响,对面传来了德军的惨叫声。
但手榴弹这玩意,苏军能投到德军就意味着德军也能投到苏军,于是下一秒马上也有几枚冒着青烟的手榴弹翻滚着从头顶上落了下来。
舒尔卡赶忙一翻身滚进了水沟里趴低了身子……雨天想要找到哪里其实很方便,因为水是往低处流的,哪里有积水就意味着哪里地势低,积水越多就意味着越是躲避藏身的好地方。
这与生活在和平社会的
第九十章 胜利
?
祝各位新年快乐!
“杀!”随着舒尔卡一声命令,战士们就挺着刺刀冲了上去。
那一刻其实冲上去的不只舒尔卡一个排,至少有一个营。
这主要是因为苏军整条战线都被压缩处于过于密集的状态……德军坦克的反攻使苏军有些猝不及防,前面的人和坦克往后退而后续部队却在继续前进,结果整条防线上士兵和坦克都被压在一起。
由此也可以看出苏军的反应速度以及军官的指挥能力与德军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些是无法通过短时间内训练解决的。
现在,舒尔卡这片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原本像被挤压的气球似的过于密集的部队就找到了出口……附近的苏军战士们甚至都不需要命令,自然而然的就跟着舒尔卡这个排的后方往前冲。
而对于德军来说,舒尔卡的那个炸药包就像是在堤坝上炸开了一个口子,敌人就像是洪水般从这个缺口涌了出来。
惨叫、鲜血和死亡很快就充斥了整个战场,德军的进攻线和士气几乎就在那一刻崩溃,步兵丢下坦克撤退,起初还是有组织的,很快就转变成无序的逃跑。
坦克横冲直撞的似乎想冲出这个战场,但很快就被赶上来的苏军士兵用手榴弹、燃烧弹等炸毁。
战斗在十几分钟后结束,德军的装甲营几乎被全歼,除了少数几个漏网之鱼及两百多名举手投降的之外,其它的全都躺在了战场上变成一具具尸体。
“将军同志!我们胜利了!”第9军军长托利奇卡少将用激动的语气报告道:“我们以很小的代价歼灭了德国人的装甲部队,一个装甲团!我们胜利了!”
方面军司令部霎时就一片欢腾,基尔波诺斯上将也松了一口气。
一个军打敌人一个团,五百余辆坦克对德军一百辆坦克……这样的兵力对比取胜似乎并没有什么好高兴的。
但是,这却可以说是苏军在战争爆发至今取得的唯一一场有模有样的胜利,其它方向无论是北方的列宁格勒还是中间的明斯克或是南方的基辅,全都是兵败如山倒,尤其是在坦克战方面苏军就更是不堪一击。
这使许多苏军官兵都产生这样一个心理,他们认为苏军无法阻止德军的推进,认为苏军坦克是出了什么问题不可能在与德军对阵的战场上取胜即使苏军拥有数量优势……
直到此时,第9军才用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很好!”基尔波诺斯下令:“继续前进,按原计划进行!”
“是,将军同志!”放下话筒时托利奇卡少将不由感慨万分。
一开始他并不认同那个“逃跑英雄”所谓的整训以及他提出的一系列计划。
当然,托利奇卡少将承认这其中有主观方面的因素……身为一名少将,第9机械化军的军长,他当然不愿意相信自己不如一名嘴上连胡子都没有的上士。
但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托利奇卡少将想:如果这么容易就能将德国人打败,那么整条战线上正在败退的数百万苏军官兵难道都是傻瓜吗他们难道不知道尝试整训或是新战术
但事实证明托利奇卡少将是错的,他们的确用这个“逃跑英雄”的战术击败了德国人,而且是德国人的装甲部队。
“继续前进!”托利奇卡少将下令时中气十足,这次胜利给了他信心。
另一方面,正指挥着第1装甲集群主力全速穿插的克莱斯特上将也收到了相关情报。
一辆三轮摩托车从后方高速前进超过了克莱斯特乘坐的“桶车”……所谓的“桶车”指的是德军使用的一款军用小汽车,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工序在设计上将小汽车
第九十一章 水雷
即便知道希望渺茫,克莱斯特上将还是调了一个装甲师希望能渡过第聂伯河返回西岸。
克莱斯特上将有这个想法是正常的。
这一方面是克莱斯特上将抱着一个侥幸的心理,万一苏军在第聂伯河上的防范和侦察不足,一个装甲师就能在他们反应过来前渡过第聂伯河。
另一方面,则是西岸的战事太重要了,那关系到第1装甲集群乃至整个南方集团军群的后勤补给题,如果被苏机械化第9军切断,很可能会导致整条防线的崩溃。
于是,第29装甲师就在克莱斯特上将的命令下调头返回第聂伯河。
地点是在克列缅丘格下游的戈罗季谢,渡河时间是在夜晚。
这么选择是因为克列缅丘格的浮桥太过明显了,克莱斯特上将相信它们已经在苏联人的监视之下。
夜晚渡河则是为了掩蔽,在这一点上德国装甲师还拥有主动权……基辅以南的第聂伯河延绵数百公里,德装甲师可以任意选择一段搭建浮桥渡河,甚至还可以任意选择时间,按理说苏联人很难防范。
克莱斯特上将是这么想的:如果这个装甲师能够成功渡河的话,那么它们就能够配合西岸的德军步兵构筑防御,或者可以利用德军坦克优秀的机动性沿途骚扰苏机械化第9军。
后者是德军常用的战术,这有点像古时成吉思汗使用骑兵的战术。
蒙古骑兵总兵力不过数十万却能纵横驰骋打下有史以来最大的疆土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们总是利用骑兵的高机动性在敌人步兵周围进行骚扰,充分发挥“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原则,直到敌军变成了一支疲军、乱军时才乘胜追击一战而胜。
德军机械化部队也是如此……事实上,其“闪电战”的战术就与蒙古骑兵深入敌军腹地长途奔袭作战的战术十分相似。
这也是德军坦克重视机动性的原因之一:“三号”坦克的重量足足是苏军轻型坦克t26的两倍,但速度和越野能力却比t26出色得多。
所以,重点就在于这个装甲师能否渡过第聂伯河。
为此克莱斯特上将还亲自做了一些布署:
首先,克莱斯特上将在克列缅丘格两岸布署了两个炮兵团。
炮兵团的作用是什么就不需要多说了,它们构成交叉火力一左一右的封锁住克列缅丘格上游,使苏军的浅水重炮舰无法通过这里。
其次,就是命令飞机增加克列缅丘格上游水雷的布设。
最后,往下游布设了几个工兵团然后同时搭设浮桥。
这么做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希望能迷惑苏军使他们分不清哪个部位才是真正的登陆点。
但克莱斯特上将小看苏军了,舒尔卡当然有考虑到这一点。
“我们怎么阻止德国人渡河”基尔波诺斯上将问:“他们很可能会用炮兵或是鱼雷封锁某个河段使我们的浅水舰队无法发挥作用!”
事实上,这在德军渡河前已经发生了。
“我们不需要浅水舰队,将军!”舒尔卡回答。
“空军”基尔波诺斯上将摇着头:“不要对空军寄予太大的期望,上士!”
当然不由对苏联空军抱有希望,不说此时的他们已被德国空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夜间的他们也无法轰炸浮桥。
“不,不是空军!”舒尔卡回答。
“那么,还有
第九十二章 汽油桶
“我想,磁性水雷是对所有铁质漂浮物都有效的!”舒尔卡说。
舒尔卡当然要用“我想”,因为他这个小兵不应该知道那么多事。
“说的没错!”基尔波诺斯上将说:“但这又有什么用呢”
“汽油桶,将军!”舒尔卡说:“我们可以用汽油桶排雷!”
基尔波诺斯上将不由“哦”了一声,然后重重的点了点头。
这的确是个简单易行的方法。
这方法如果是在海里就不大可行,因为海水的流向是不一定的,而且海面也过于宽敞汽油桶往河里一丢很快就分散看不见影子了。
河水就不一样了,它就一条河道,而且水流方向也一样,就是自上而下。
比如第聂伯河在基辅的河段宽864米,操作起来并不困难。
军队其它东西比如子弹、粮食、燃油这些东西或许很缺,但空的汽油桶却不缺……钢铁类是属于重工业,汽油桶对钢铁的要求又不高,所以这空桶往往是用完之后就到处丢弃,或者用于在前线去掉盖装上土用于构筑工事。
收集这些东西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
于是,很快就有一车车的汽油桶被运到了基辅大桥上……虽然大桥被炸成了两段,但这并不阻碍这个计划。
然后,汽油桶一个个被抛下河去。
这些汽油桶被加了半桶水……这为的是油桶沉得足够深,这一方面是为了能让沉在河底的磁性水雷更好的感应到油桶,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能引爆普通水雷……德军布设的水雷不一定全是磁性水雷。
“这么做有什么用”一个苏军士兵疑惑的问:“难道他们以为这样就能打败德国人吗”
“我不知道!”另一名苏军士兵一边将油桶推下河一边回答:“但这是命令,你只需要照做!”
这或许是苏军的一个缺点,士兵不知道太多情况,有时就连必要的信息都没有。
反之,德军士兵往往从上到下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或者为什么要这么做,事实证明这往往会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每个士兵都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
这些是后话。
此时在苏军士兵不知为什么的工作下,不一会儿,就见整条河面都布满了油桶,这些油桶在河水的带动下时沉时浮的往下游漂去,就像是一支军队,浩浩荡荡的直奔下游而去。
接着发生什么就不用多说了。
河道上时不时的就发出“轰轰”的一阵巨响,随着巨响而起的就是一道道冲天水柱。
驻守在两岸的德军初时还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但是当他们看到一个个漂浮下来的汽油桶时就明白了。
“将军!”副官第一时间就将这情况报告给克莱斯特上将:“我们的水雷可能无法发挥作用了,他们把汽油桶抛到河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