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生之我是我二大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蠢蠢凡愚QD

    有什么的呀其实!

    正当李宪撇嘴的时候,展厅之内一阵叽哩嘎啦的叫声传了过来。

    徐振光的那个饲料展台之前,几个日本人正在对销售员说着什么。

    语气明显不是很客气。

    见到这一幕,李宪眉头一皱。

    抬腿就走了过去。

    “怎么回事儿”

    待他和众人一起走到展台之前时,徐振光正在跟展厅特地请来的翻译




第809章:蝗虫末日
    昨天下午三点多的时候,李宪就接到了祖庆生亲自打来的电话,让他今天上午抽时间到政府一趟,想跟他聊聊关于蝗虫收购的事情。

    李宪本来寻思着到的太早自己还得等一会儿,毕竟领导天天早上开会挺忙的,他也就没着急。

    在商贸大厦那边儿逛了一会儿,到了九点多将近十点才优哉游哉的到了省政府四楼。

    没成想祖庆生的大秘见了李宪第一句话就是“李董你咋才来,祖书记等你一早上了。”

    祖庆生的办公室里。

    “没关系,李宪你不用听刘主任危言耸听,我只不过是今天早上推了一个会而已。坐。”

    见李宪进门儿就赔不是,祖庆生放下手中的钢笔指了指办公桌对面的椅子,带着些埋怨的口吻,道:“李宪啊,你们泰山商会搞这个蝗虫商业价值开发,怎么不提前跟我说一声我也好跟下面有个交代,让他们给你打打配合嘛。”

    “哈、祖书记,这一次蝗灾来得急,要是全靠政府协调的话,怕是耽误事儿啊。”

    李宪说了句大实话,把祖庆生噎的一愣。

    “你这是嫌我们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低”他虎起了脸。

    李宪连忙摆手,“不是那个意思、祖书记,只是相对而言,通过民间的商业手段去做这件事效率高一些,也灵活一些。”

    这个倒不是李宪装逼。

    现实的情况就是这个样子。

    自从水灾结束,李宪被省里评为优秀企业家代表,并赋予了一系列的荣誉,当做社会企业家典型来宣传之后,李宪在省里的日子已经很难过了。

    n多的企业和单位招商新北的大门,请他去做报告做演讲。

    之所以在水灾过后,省内名头正旺的时候去沪市,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在里边。

    90年代,就是这么个神奇的年代。

    在经过整个六七十年代的动荡和思想空白之后,八十年代国民思维解放,特别是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社会经济转型,信仰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对于“典型”和“先进”这种生物的需求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

    现阶段的青年创业偶像史御助,商业传奇牟其中不谈,早一些的布鑫生,马胜利,都是应运了这种时代需求而生的。

    别人不说,就说布鑫生。

    当初这位大哥凭着自己的强硬,在衬衫厂搞改革,打破铁饭碗,将一个濒临倒闭的衬衫厂扭亏为盈。报社记者将他的事迹写成稿子投到了内参,结果被胡耀邦同志批示。步鑫生由此成为家喻户晓的改革先锋,荣誉取得了一大堆,最疯狂的时候就连军区搞改革,军长都亲自邀请他去做报告说心得。

    一个做衬衫的,能跟部队改革扯上什么关系

    在没出名之前,步经营企业可谓是顺风顺水,结果出了名之后,衬衫厂每一个决策,都有地方领导插一脚,不为别的,就为了沾光捞政绩。

    一个本打算投资18万,计划产量6万套的生产厂,经过层层审批硬生生搞成了投资60多万,年产能30多万套的工程。结果这一下子就把衬衫厂给压死了。

    所有人都想借着典型浪一波,然后典型往往就被浪死了,

    李宪现在虽然是私营企业,但是在省内的声势太过,就面临着这种窘境。即便是这次的蝗灾商业化操作,他大多都是以泰山商会的名义去办的,只是在收购环节,由新北集团出资罢了。

    饶是如此,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济南黄岛等地的相关部门都三番五次的联系上李宪,要求介入。

    为的是啥,自不必多说。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这一次的蝗虫商业价值开发,再由祖庆生这个级别的领导号召发起,那指不定就变成什么样儿了。

    哪个领导想要突出一下自己的存在感,哪个部门想要在日后的蝗虫产业链里找点儿干预权和话语权……方方面面的下来,事儿还做不做

    经李宪这么一解释,本来挺有意见的祖庆生倒是弄了个大红脸。

    李宪说的这些,他能不能明白么。

    虽然做的是高台,但是基层上的那些条条框框,心里边跟明镜似的。

    “这倒是我想的简单了。”深深的看了看李宪,祖庆生点头说到。

    在此之前,祖庆生对于李宪的印象不错。但是这种不错,源自于水灾之中李宪表现出来的担当和大气。

    而此时李宪谋而后定,难得的根据现实的情况踏踏实实做事的务实,则更让祖庆生高看了一眼。

    沉默了片刻,祖庆生开口道:“现在商会对于蝗虫商品价值开发的进度怎么样了有没有需要我帮助的地方”

    “这个还真有、”

    祖庆生要是不主动提,李宪寻思也就那么着了,不过现在这位一号领导自己往前凑合,而且泰山商会那边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流程,李宪可客气。

    “就今天,咱泰山商会在商贸大厦那边儿有个外贸展销会,要是祖书记能过去看看,为咱们商会的企业说几句话,促进一下成交,那……”

    “刘秘书,你准备一下,咱们一起去商贸大厦一趟!”

    没等李宪说完,祖庆生将钢笔帽一扣插进笔筒中,直接起身对门外招呼了一句。

    ……

    商贸大厦之中,来往的课上不少,但是一上午下来,签单却没有几个。

    山东省闹蝗灾的事情,这些外商大多已经听说了。知道这一次的蝗灾是省内建国之后数一数二的一次,类似这种将自然灾害物种进行商业化操作



第810章:这就是灾区?
    中国是个神奇的地方,因为太过地大物博,版图太过,所以每个区域之内其实都自成一套体系,有各自的传统和生活习惯。

    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往往是东边的看不起西边的,南边的瞧不上北边的。但是所有的中国人又都有一个毛病,就是在同胞有难的时候,往往会放下之前所以的偏见,打心眼里边发出共情。

    总结起来就是,别人好的时候一百八十个不顺眼,但是又看不得别人不好。

    山东省水灾连着蝗灾的消息,这一段时间备受瞩目。虽然是区域性的灾害,但是全国各地的媒体都有跟进。

    羊城晚报从水灾开始,就第一时间对灾情予以关注。

    不过羊城晚报毕竟不是地方报刊,对于区域性时效新闻不可能像地方报纸那样全程跟进。而且羊城晚报的风格就不是一个追求时效性的报纸,而是以角度和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为宗旨。

    在蝗灾发生之后,羊城晚报这边只是在头版刊登了一条豆腐块,并没有在全国各大报纸被蝗灾“霸屏”的时候选择凑热乎闹。

    从一开始,编辑部那边就做了打算,准备在蝗灾发展到最严重的时候再予以跟进,着重的将山东人民群众在连续两次灾害过后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

    十月十五日。

    记者刘梅美与两个同事来到了灾区。

    其实,类似羊城晚报这种大报社,在各地都是有办事处的。不过为了追求对新闻的角度解读,往往类似蝗灾这种报社想要重点挖掘深度的新闻,都会派遣特约记者进行实地采访之后出稿。

    “刘记,咱们从哪儿开始”

    刘梅美今年二十七岁,年纪虽然不大,但是凭着北大新闻系的出身以及相当硬扎的文笔和解读新闻的犀利角度,在羊城晚报里边可是一枝新秀。

    这次带的两个同事,则是刚刚进入到编辑部不久,这次出来算是跟着刘梅美历练见世面的。

    一下了火车,两个小年轻便主动围到了刘梅美身边。

    这一路刘梅美可没闲着,拿出了记事本,看了看自己一路上归纳出来的方案,便对两个同事微微一笑、

    “咱们,先去蝗灾去看看。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现在灾区那边应该是最困难的时期,咱们现在过去,肯定能抓住最震撼人心的点!”

    看着头上的大太阳,刘梅美已经开始幻想着,在千里赤地之上,寥落而凄苦的人民,经过了十几天的奋战之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和木讷的表情,与满天的蝗虫对峙的画面。

    一脑海之中,她已经勾勒出来了一张被绝望与麻木充斥的画面。

    想到那样的具有震撼力的照片放在报纸的头版之上,刘梅美整个身子都颤抖了起来。

    啊!

    灾难的美。

    .......

    “这......这就是灾区”

    两个小时之后。

    聊城阳谷县,看着采访信息中所谓的“目前最严重的蝗灾区”刘梅美连同两个同事呆若木鸡。

    说好的的麻木与绝望呢

    说好的疲惫的身躯和木讷的表情呢

    不是、、

    说好的蝗灾呢!

    面前这一片不大的山坡上,怕不是聚了万来号人,追的蚂蚱在空中直画瓢是怎么个事儿啊这!

    这哪里是蝗灾啊,这尼玛是人灾啊!

    天上飞的蝗虫,能有人多嘛

    不见得吧!

    刘梅美有点儿怀疑人生。

    “老乡!老乡!”

    正在刘梅美整个人都混乱掉的时候,他身边的同事拉过了一个老汉,“老乡,这......就是咱省蝗灾最严重的地方”

    “昂”

    老汉一愣,见到面前三人的样子,顿时明了:“你们是过来采访的吧”

    “对啊对啊。老乡,这是我的记者证,我们是羊城晚报的记者,特地过来采访咱们省的蝗灾受灾情况的。”

    “你们来晚哩!”老汉黝黑的脸上,绽开了一朵由皱纹编成的花儿,“都这个时候了,还他娘哪有蝗灾前两天就给抓的不能叫灾了!你们要是采访的话,那赶紧趁着天上还有蚂蚱多拍几张照片,要是再等两天,怕是你们连蚂蚱都看不着哩!”

    “......”

    看着急匆匆扔下这么一句,就要抄起罗网去捕捉天空中已经为数不多的蚂蚱的老汉,刘梅美一阵无语。

    “老乡,难不成,咱省内现在蝗虫最多的,就是这儿了”

    她回过神来,赶紧问了一句。

    “啧、”刚刚走出两步的老汉停下了脚步,“也不是,要说野生的,最多的也就是这儿了。不过现在又不少扣大棚养蚂蚱的,你们要是腿勤勤,就往聊城里头走走,那边多的是哩。”

    &nbs



第811章:树立一个商业传奇
    “老乡,咱这养殖蝗虫是从啥时候开始的”

    大棚之中,好容易稳住了心神,从怀疑人生之中走出来的刘梅美拿出了笔记本,开始了采访。

    谢老汉可不是第一次面对记者了。

    在水灾过后,受灾严重的谢家庄成了媒体频繁造访的地点,作为水灾之中的幸存者,也作为新北物流高层的家属,谢老汉可是没少面对摄像机。

    此时,面对刘梅美的询问,老汉是一点儿也不打怵:“也就是这几天,没瞧见这大棚塑料布都是新的嘛才扣起来。”

    确实如此,刘梅美打眼一看,头上崭新的塑料布在阳光的照耀下泛出鱼鳞般银白色的光辉,不禁对一旁的同时示意,令其将这一幕拍摄了下来。

    “这成本不低吧老乡,养这个蝗虫,有赚头”

    要不是看在刘梅美是记者的面子上,谢老汉都不想理她!

    有赚头

    多新鲜呐!

    建一个大棚就用点纱网塑料布和钢管,一个五十平方米的大棚建造下来不到一百块钱,种虫都是现成抓过来的,几乎没有成本。

    一个大棚平方米可养1000只左右的成虫,每天喂一次碎菜叶子。谢家庄这一处养殖区,一共五十多个大棚,才投入了不到四千块钱!

    蝗虫这东西皮实的很,平时不用怎么照顾,老娘们儿和小孩子没事儿的时候就经管了,根本就不耽误老爷们儿干其他的活儿。

    成虫的繁殖率为85%,现在谢家庄三万多只成虫,每只母蝗虫产卵40-80粒,按照现在的规模,谢家庄的这处大棚一批就能繁殖出28-50万只幼蝗!

    减去20%的伤亡率,这不到一个月的功夫下来,那可就是22-44万只成蝗!

    每300只的重量在一公斤左右,那可就是800多公斤的产量。现在全省几百家企业都在做蝗虫加工,成虫的市价已经炒到了十块钱一公斤。这一批秋蝗虫下来,一个小小的谢家庄产值那就是八千多!

    而相比于这个收入,谢家庄一共才投入了多少成本

    那四千块钱建成的大棚,还是一次性的投入哩!

    第一年建好了棚子,第二年不用继续投资,虫卵自给自足,那赚的钱就是干剩啊!

    就这,还问有没有赚头

    “这闺女怕不是傻,就是根本不知道咱山东这蝗虫现在是个啥行情哩!”一旁,看着谢老汉沉着脸不想理那挺漂亮的女记者,王三孩嘿嘿一笑,不厚道的讥讽到。
1...276277278279280...3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