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努力一小时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我只爱吃饭
所以大概算下来,他这一部片子,大概挣了一个半还多的小目标,如果在把还在谈的《那些年》的真人影视版权也算上,那就是两个小目标。
收益比让人震怖!
甄真第一时间给他打了电话,表示会让周芸盯着光彩影业那边,一定尽快将票房分成结算清楚。
对于这一点,李显含笑应下。
甄真这三成的票房收益虽然确实让人有些肉疼,但是仔细想想她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这笔钱其实花的还算值得。
毕竟谁也不能保证,没有那一波热炒,《那些年》还会不会有这么高的票房收益。
也在这一天,李显各种电话接到麻木的时候,短片的后期终于全面完成,长舒了一口气之后,将文件分别打包发到电影节和学校。
各种事情交错的间隙里,李显忙里偷闲的将PPT改了又改,剩下的只等毕业答辩这一天到来。
(这过年完全不想码字啊╮(╯▽╰)╭)
103章 毕业答辩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准备,李显对答辩时候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进行过了无数遍的预演。
李显的答辩评委有三个人,除了院长和他们的系主任李波之外,还有平面的系主任钟红。
至于名义上的指导老师程雅丽,这会只能可怜巴巴的坐在后排当观众。
不仅是她,当天在学院的老师,有事没事的蹭过来的也不在少数,将多媒体小教室坐满了大半。
对此李显也早有心理准备,对他的毕业设计表示感兴趣的老师有不少,这点他给李波递材料的时候就知道了。
只是没想到阵仗会这么大。
神色如常的站在讲台上,李显熟练的打开PPT,按照流程开始自我介绍以及设计思路的陈诉,同时穿插着动画的片断进行辅助补充。
小教室里啧啧的感叹声就一直没停下来过。
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这个环节基本结束。
钟红看着作为结尾的一张图片,突然问道:“能在完整放一遍短片吗?”
这个建议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他们不是指导老师,也不是评委,都没看过完整版的短片,李显的PPT虽然做的很完善了,但是终归没有自己看一眼来的直观。
李显从善如流,在文件夹中找出加密的文件打开。
画外音响起,随着一个顶部镜头的出现,一个自述性质的女声娓娓道来。
在这部作品上,李显不仅对人设风格这些内容做了大量改动,故事的叙事也同样进行了调整,让它更接近自己曾经看过的原著叙事逻辑。
原作中被放弃的一个重要存在,备忘录助手被他重新加在动画里面。
并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加以说明,在人类获得千百年的长寿之后,备忘录助手存在的意义究竟有多大。
继而在故事中引发了第一个讨论,习惯了备忘录助手之后的人类,连依靠自己的记忆做选择都会感觉到奇怪,这与被机器同化到底有什么区别?
随着剧情的进展,故事的核心思想也开始逐渐揭露,两种对记忆的认知与理解像一条引线,引出了齐玛的身世之谜,也揭露了齐玛要在这最后一部作品之后彻底退隐的意义。
它将自己加装的无数强大功能不可逆的彻底关闭,让自己重新变成那个一开始的清洁机器人,回归到最原始的快乐。
动画播放完,多媒体室中雅雀无声,直到院长的钟红的掌声响起,才仿佛大梦初醒,热烈的掌声响彻整个教室。
“你PPT上说你这部片子的核心思想可以用古诗来进行概括?哪句诗?”
钟红看着重新返回第一页的PPT,极为干脆的问道。
她的教学风格向来以严厉著称,直来直去已经成为了习惯,李显虽然没上过她的课,但是多少还是有所耳闻。
听到这个问题,他几乎都不用思考,就能说出答案。
这个问题在他预演中已经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
好奇听着解释的众多老师,对这个答案都有些意外。
但是仔细一想,用这句诗概括短片的主题还真是恰如其分。
“你觉得这是一种道法自然的感觉?”钟红追问道。
李显点了点头,补充了一句:“单独拿齐玛这个角色来说,我觉得庄子有句话很适合描述它,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为真人。”
“被机器逐渐取代人性的人类,和被记忆唤醒拥有人性的机器。”
钟红听完之后点了点头,接着李显的话若有所思。
后面听到的他们对话的老师也相互低声交流起来,虽然李显的短片里已经有了明确的叙述,但是对故事内涵的认知,每个不同的人都会自己的看法,这一点还是能交流一下的。
“结尾的部分,为什么不加一段关于旁白记者的变化呢?而是要在齐玛回归自我的时候就结束,不觉的这样故事会有些戛然而止的感觉吗?”
院长在纸上写写画画了一会,突然笑着问道。
李显愣了一下,他想过很多问题,但是这样的问题……
院长不会是在放水吧?
犯不着啊。
李显轻咳一声,“这里本来也有对之前齐玛和记者的讨论做延伸叙述的意思,记忆的美感究竟如何保存?通过备忘助手记录下来的过于客观和现实的记忆,已经没有了真实记忆对于人类而言的专属情感,长久之后,人性就会渐渐丧失。
但是后来考虑到单纯的简单对比,其实说明不了问题,倒不如将这些信息放在前面记者的倒叙中,在结尾的时候留白,交给观众自己理解。”
院长听完感慨了一句,“你这个片子,恐怕我们这些搞艺术的看完触动才是最大的,记忆没有了易错性就没有了艺术,没有艺术,世界就没有了事实,你在动画里面,将齐玛设置成一个通过各种改造获得超强能力的存在,给我们都上了一课啊,工具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强大,但是迷失了那颗本心,也就是一个工具人而已。”
后面看热闹的老师顿时就安静了下来,这种话题让他们怎么接?
等院长说完没了动静,一直没有找到机会说话的李波笑着补充道:“人类模糊感性记忆和机器精准理性记忆,你的片子里已经给出了答案,齐玛蓝的出现就是源自一次错误的调色,而这种颜色又让它走上了追寻自身存在的道路,所以才有了那些弘大的奇观和更加伟大的艺术家齐玛,能详细说说这种信息的传递你是怎么处理的吗?
李波的问题就比较偏技术向,李显感觉自己回答起来就更加的容易。
“因为这部短片中没有动作场景,所有的重要情绪传递都是通过人物本身的设计以及表情特写镜头来完成,如果不刻意观察的话,这些镜头的存在感并不强,但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却一直存在,因为更想突出齐玛天人合一的平静淡然,所以我用了更多的东方元素,包括人物造型和身上的衣物细节,追捧者的冷漠和疯狂则通过大量的剪影效果来呈现,女记者的震惊和疑惑比较容易表现情绪的递进,所以设计上的着墨也比较多。”
李波看着李显PPT上的画面,笑了气起来:“所以你给了女记者很多特写镜头?嗯,这个人物设计的确实很漂亮。”
(唉,一天下来运动步数9……)
104章 画面太美
李波的话让后面的老师都跟着笑了起来,李显把这个女记者设计的确实很漂亮,有点敦煌壁画上飞天神女的感觉。
“还有那束光打在齐玛身上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有一种衣袂飘飘,欲乘风归去的气息,远景到近景不断递进特写,叠加的情绪将它最后解体在泳池中的举动渲染的很有震撼力,在对比观众的情绪变化,很有味道,设计的很好。”
钟红在旁边补充了一句。
院长听完呵呵一笑,“虽然还剩不少时间,但是我们也就不搞那些形式主义了,你的答辩结束了。”
说完随手在评分表上填了一个分数然后站起来。
看完PPT他们其实就知道,这次的答辩真的就是走个过场,能做出这种水平作品的学生,放在哪所专业院校都不可能毕不了业。
那些问题其实说不上质疑作品的真实性,以及检验学生水平是否达到毕业水平,更多的还是满足他们自己看完作品之后的一些好奇。
现在好奇心也满足了,对李显的水平也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那这场答辩真的就没有继续的意义了。
就此结束是最好的。
其他老师眼看院长的动作,也都识趣的从后门陆续离开。
李波拍了拍李显的肩膀:“结果很快就会通知你,记得下个月来参加学位授予仪式,这届大四的也还没开始,就不给你单独办了。”
“谢谢主任。”李显诚恳道谢。
“忙你的去吧,也希望你以后能心无旁骛,带来更多更精彩的作品。”李波这句话完全是有感而发,在学校带了十几届的学生,能碰见个这样的,也是一桩美谈。
答辩的评分很快就出来了。
裴晓给他拍了一张照片,教学楼一楼的学生毕业作品展区,有块挂在墙上的优秀毕业作品介绍,李显的名字和毕业设计名字高高挂在最上面,后面还带着一个刺眼的数字。
100。
超出凡人想象的分数。
属于想想都不可思议的存在。
这是美术学院的毕业设计,它又不像学术论文,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设计上的事,哪个导师还能挑不出点刺来。
所以能上90分的就已经是正常人眼中的学霸,95分以上的,就得是作品最少能供后面两个年级的学弟学妹瞻仰的大佬。
至于满分,这还是学院历史上头一个。
目前没有参照对象。
但是根据裴晓的说法,李显的毕业设计应该代表了大学阶段的水平上限,所以放在那供人膜拜就行了,也不需要参考对象。
只是让很多人遗憾的是,因为李显的短片还要送去动画电影节参展,暂时还不能公开对外展示,只有一个经过删改的PPT内容放在那里,包括从构思开始的一系列设定和分镜在内的一些比较基础的内容。
至于那些玄乎的思想和价值讨论,本来也不适合大多数学生参考学习,李显后来想了想就都给删掉了。
“你那边看完了赶紧回工作室啊,之前还说想开开眼界,见识一下,这都要正式开始了怎么还怂了呢?”
看见裴晓不要钱一样“咻咻咻咻~”的在微聊群里发他拍的毕业展照片,李显在群里@了他一句。
三人小群里,裴晓顿时安静如鸡。
再没有了任何动静。
《Zuma Blue》短片做完之后,李显本来是准备了一个系列剧集来磨练团队的能力的。
但是意外加了一个从心之主的改编进来,让原本的计划需要进行一些调整。
裴晓看到调整之后的计划,说是要冷静冷静,就跑到学校看毕业展去了。
不就是人手不太够,让他负责了一个人物的概念设计嘛。
至于吓成这样。
他之前在微言上发表的另一部短篇小说《神话》,里面涉及到的众多神话人物形象,哪一个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怎么就不敢做了。
没看他把老刘都请过来坐镇了……
神话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是做成动画的话,却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天坑。
哪怕这个项目只是试验性质的,是为以后的动画电影打基础,但是里面的各种人物形象,场景设定,法宝武器,战斗场面,也够折腾了。
这是跟《那些年》完全不同的一个方向。
《那些年》的成功,偶然性占据的比重远比想象中要高。
毕竟这个故事改成动画电影其实并不是很合适,而且大量2D技术的运用,也让它缺少了动画电影最关键的想象力。
能火起来,李显在制作上的严格要求让画面效果达到了一个极致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则是它勾起了一种青春怀旧的情怀。
在加上上映前的话题炒作,档期选择,口碑传播等等各种因素的结合,才造就了这么一部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作品出来。
现在让李显在按照这个模式打造一部新作品,凭借暴增的名气也许还能收回成本,但是想大赚就不用想了。
毕竟情怀这种东西,消耗过一次之后,基本就见底。
没有这个最大推动力的帮助,能保证不扑街就该烧高香了。
所以对工作室的下一部动画电影,李显的态度非常谨慎,宁愿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先做一个试水的动画剧集,也不愿意就这么直接硬上。
毕竟他现在刚赚了两个小目标,钱嘛、时间嘛、造就是了嘛。
不在家苟一波发育成熟,李显是绝对不会出去浪的。
出道至今,未尝一败。
他还想把这个记录一直保持下去呢。
这个系列剧集的打造,说白了就是他自己也怂,想先积攒点经验。
一个是为了提前找找东方神话人物和场景的设计风格,另一个就是进一步锻炼刚刚扩大规模的制作团队。
尤其是后面要重点发展的3D技术,工作室现在的实力还很薄弱,新扩张的团队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磨合。
那些文字中天花乱坠的描述如何通过画面表现?各种模型和渲染怎么才能做的又快又好?战斗场面怎么样设计才能给人一种强烈的打击感?各种人物故事怎么搭建才能方便以后进行串联?
这些都要慢慢摸索,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之后,才能往后面推动。
反正规划已经做好放在那里,也不会长腿跑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