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九零年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薄荷雨
。
第三百九十六章 暑假实习
舌尖上的九零年代正文卷第三百九十六章暑假实习张璋跟严教练的对弈没有惊动其他人。一来严教练这几年主要是教五六岁的孩子下棋,二来因为他身体的原因,来棋院的时间不多,跟其他同事的关系也很一般,基本上没有人会去找他聊天串门儿什么的。
“严教练脑袋里面长了瘤子,做过一次手术,但是医生说复发的几率很高,现在他不能劳累,一周就来棋院三天,教的也是启蒙班的孩子。”
陈馨对严教练不了解,她这一年也没怎么来棋院,更不知道严教练居然还做了脑部手术的。
张璋捏着手指点头“难怪我今天觉得严教练的棋艺下降了好多,应该是他脑力不足以支撑了,在计算布局上跟当初相比完全没有可比性。”
这样的水平只能去教导入门的孩子,给他们讲讲规则什么的,培养孩子的兴趣,真的要引导晋级他没办法支撑精神消耗。
“严教练的妻子跟他离婚了,带着女儿改嫁去了北方,现在严教练跟他妈妈和大哥一家一起住。我们几个老的还在说呢,找时间给他凑点钱,看能不能做第二次手术。”
当初做脑部手术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切除干净。技术和设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危险性太大,严教练的家人决定采取保守疗法,拖了这么两年,听棋院的人说他最近又开始频繁的头疼,检查的结果不太好,医生建议做第二次手术,但是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七十左右。
严教练的家人很犹豫,包括他自己在内,一直没想好到底做不做。手术费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严教练私下跟好友说的,说是死在手术台上还好点,如果半死不活成了没有自理能力的残障者,他岂不是要拖死一大家子。
这事儿还真没人能帮他做决定。张璋跟小姨商量了之后,把自己这几年得奖挣到的奖金留了一部分给刘爷爷,说是请他帮忙转给严教练,这是他一番心意。
别看张璋棋力不错,可这么多年的熏陶,陈馨依然完全弄不明白这棋要怎么下,她只能两眼星星的看着帅侄儿喊六六六。最后一天的指导棋张璋下了两局,上午是跟隔壁邻居狮城少年对战,下午是棋院的种子少年。
张璋毫无疑问的赢了,但是没有像在国外那么很辣不留情的一股脑儿的碾压,而是耐心的布局,最后走无可走让对方心甘情愿的认输。
张璋的棋风让观战的人很佩服,觉得这孩子年纪虽小,但有大将之风,未来不可限量。国内的教练很想劝他回来,但是也知道国内现在的水平肯定不如国外,张璋要想走这条职业道路,就不会选择回国发展。
国内的围棋在世界上还有点影响力,但是国际象棋就差了些火候了,他们现在奋起直追,可这并不是努力就能达到的,得看天赋。有好的天赋还得有好老师引导,不然全靠自学拼不过其他国家的苗子啊。
这几年竞技体育提倡引进外援,倒不是崇洋媚外,只是想要借鉴人家的优点而已。棋院今年就聘请了一位外籍教练,是枫叶国的,年纪有点大了,棋路比较中规中矩,胜在基础扎实,而且棋风很稳健。他带的两个学生跟他有点像,但就竞技水平来说,已经是提升了两个台阶了。
张璋的指导棋虽然还有点稚嫩的气息,可他棋风多变,稳中求新,常常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让对战者捉摸不透他的思路。这也可以说是因为他才入门,还没有形成固定的风格,但也可以说他的思维灵活,让人永远猜不透他在想什么。
看了张璋下棋之后,棋院的领导给了指示,不求让张璋回来代表棋院出战,只希望他们能跟张璋打好关系,以后等张璋正式踏入国际赛事后,能偶尔回来跟他们练练就满足了。
好的棋手,要有好的教练,也得有好的对手,这样才能进步,否则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在哪里。
张璋回来这几天东走走西看看,还没觉得呆了多久就该离开了。这一走至少要两年后才会回来,刘奶奶躲在屋里伤伤心心的哭了一场,还是张璋努力了好久才让刘奶奶停下流泪的。
他们俩老年纪大了,也不可能跟着张璋出去,而且自家的亲外孙还要看顾,总不能带着小家伙去陪读吧。刘春燕这儿子的脑袋可不如张璋好使,他以后铁定是走周昊的关系去部队里混的。
小兄弟俩也腻歪了一晚上,第二天送张璋去机场的时候,小家伙非得跟着去,连辅导班的课都不肯去上。
陈馨原本是想要跟着张璋一起去h国看他比赛来着,结果订机票之前接到学校领导的电话,说让她带人去漳北实习三个月,跟一个剧组。陈馨开始不打算去的,但是听到说那个剧组是拍的文化传承纪录片后,她果断答应了。
能捞到这个实习机会,也亏得剧组的导演跟制片是谷主任的好朋友,这才同意他们跟组三个月,但也约法三章,一切听从剧组的安排,陈馨只负责带队,所有的工作都是剧组统一分配,愿意接受的才能去,想要挑三拣四的就算了,他们剧组不伺候。
说是队伍,其实就五个人,全是今年大三的优秀学生,导演系一个,摄影系两个,播音主持一个,新媒体一个。都是幕后人员,不涉及出镜,所以剧组要他们来也相当于多了五个打杂的,学校还得倒贴钱,剧组只负责食宿。
让陈馨带队,也是因为那个跳楼的女生后续事情都是周昊帮忙处理的,给学校省了很多麻烦,投桃报李嘛,就把这个结识人脉的机会给了陈馨。学校里都不知道有多少老师在背后羡慕嫉妒呢。
陈馨没想过要借此搭上导演和制片的关系,她本身又不走这条路,她爽快同意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她前段时间跟留学时打工的剧组联系过,对方希望她能帮忙出一期国内的特辑,专门介绍东方的失落文明和隐藏的美食。这个主题跟剧组要拍的主题有点关联,她可以趁机做个参考,然后写出剧本给对方。
之所以不给国内的剧组,不过是因为她的份位不够,人家压根儿不会理她罢了。
第三百九十七章 美食跟文化同样重要
这个剧组拍的节目虽然是主打文化传承,也是顶的纪录片的壳子,但已经有了户外综艺的影子,参与的人都有点面熟,应该是电视剧演员比较多。
虽然说有些户外综艺的性质,但是在情绪调动上肯定不如陈馨知道的那几个出名的综艺节目好,演员们做作的痕迹比较重,不过相较于主流的室内综艺,这已经是非常有魄力的改动。而且因为形式的新颖,就传统纪录片来说,这种半娱乐性质的节目更容易让观众喜欢。
剧组选择的地方在漳北的一个山村,这里传说是中原文明为了躲避战乱而迁移传承的地方之一,这里的人有自己独特的方言,从语系上说,的确是属于“官话”。而且他们这里流传下来的很多规矩和俗礼都是在中原文明中有记载的。
这几年也不是没有其他地方作假,想要给自己谋一个“出身”,但是那些事迹都经不起推敲,更多的是牵强附会的找一些所谓的证据,然后修一些精致的“古建筑”来证明自己的历史。
漳北这地跟那些地方都不同,这里是真正的有历史底蕴,史书上的名人资料也有记载,千百年来地名都没改变过。
趁着剧组准备的空档,陈馨拿着本子将这里的特点全部记录下来,相机一直挂胸前都没取下来过。还有这里的饮食也跟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大部分都有一个听上去就有古意的名字,虽然说陈馨很怀疑这些名字根本就是后来人取的,但是不得不承认,取得很贴切。
“他们这里旧时候是耕读传家的,现在看不到了,在破坏活动之前,这里有很多牌坊,还有最大的宗祠。据说宗祠分内外两部分,只有祖上出过高官显贵和大儒的,才能进入内祠堂,其他都在外祠堂。可惜现在看不到了。”
副导演负责确定每个取景点的安排,正好带着陈馨走一圈。
“我母亲就是出自这里,小时候我跟着母亲回来走亲戚,看过祭祀的场景,特别的壮观。今年又是一个十年,估计还有祭祀活动,可惜我们拍摄时间对不上,不然还能饱饱眼福。”
他们登上半山腰,在木头寺前面的小广场能看到以前漳北这里最大的祠堂。
“他们在修什么是要重新建祠堂”陈馨看到远处有几块地方被圈了起来,都是依托现存的祠堂主体延伸出去的。
“听说是要想重新恢复内外祠堂的规模。”副导演拿出一份地图,是从县志上找到的图片扫描打印出来的,“漳北这边虽然现在有好几个大姓,但是依旧是这个姓为主,他们也占据了这一块的绝大部分土地。我来的时候听我妈说,他们好像分了好几房,然后各自凑钱修建自己这一房的外祠堂。内祠堂是全族,包括海外的族人一起凑钱修建的,估计是还要扩大,你看他们把这里都圈起来了,应该是想要修功德堂。”
陈馨对古建筑不了解,她只拍了几张照片,就跟副导演一起下山去找第一位拍摄的手艺人。
这位手艺人擅长剪纸。给他一张纸一把剪刀,他能给你一个世界。看到对方拿起剪刀毫不犹豫就下手,然后成品精致得让人感叹,陈馨忍不住咔擦咔擦的拍了好多照片。还有手艺人专门给他们展示的剪纸册,里面的图案复杂得根本让人不知道要如何下手。
正好他们跟手艺人谈完就到了晚饭时间,手艺人的老婆给他们端出来两碗面条。这面条是手工做的,叫裤带面。真的跟皮带一样宽,而且一碗就一根面。浇头很简单,是自家煨的小鱼汤,撒了一把葱花在上面,香气扑鼻。
手艺人的妻子是北方人,就是最喜欢面条的那个省的人,她家里开面馆的,打小就跟在家里父母身后揉面擀面条,能把面条做出数十种花样来。
跟剧组喜欢的手艺人的剪纸不同,陈馨的重点则放到了手艺人老婆的面食手艺上。
擀的裤带面,手拉的拉面,还有类似拉面的哒哒面,以及切出来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龙须面,每一种面条配的浇头都不一样。想裤带面就适合重口的浓油赤酱的汤料,哒哒面做干拌面极有嚼劲,拉面大家都知道,汤清面白才是上品。
然而最让陈馨惊叹的是龙须面,用的是鱼和鸡骨架熬的汤,滤了两次之后,只剩下没有油花的清汤,碗底加一点虾酱蛤蜊煎,面在鱼汤中烫一分钟即可,筷子巧劲儿一盘,窝在蛤蜊煎上,然后一勺滤过的清汤浇上去,几根香菜点缀。不用加太多的调味品,本来熬汤的时候就放了少许盐,而后虾酱和蛤蜊煎也足够有咸味,这样被汤一淋,鲜香顿时散发出来,好吃得能让舌头都吞下去。
这跟陈馨吃过的阳春面有点类似,但是味道更鲜,一碗汤喝下去,整个人都暖洋洋的。
陈馨忙活了整整一天,才将阿姨做的面条用文字配上图片,排版出来,还做了一份三分钟的小视频,将做面条的整个过程穿插起来,放在博客下面,还配上了音乐,感觉一下子高大上起来。
陈馨的后期制作在剧组的人眼里看来很一般,但是她拍的照片十分的精致漂亮。或者说不能用精致去形容,而是恰到好处。哪怕是手艺人家里的粗陶碗,配着格子小方巾,一串儿辣椒大蒜做配饰,两根竹筷搁在碗边,就能将浓浓的烟火气用极佳的视觉效果呈现出来。
当天晚上,被取名为“漳北之行d1”的博客文章一发上去,下面就有老餮嗷嗷叫着让上地址。也就陈馨的博客有这种效果了,其他人也不是没有推荐美食的,但是大部分人都只是把那些推荐当做攻略文章在看待,只有陈馨的博客,下面讨论的永远都是美食的一百零八种做法,以及给当地出谋划策弄个美食集锦的建议。
陈馨没有急着把地址发上去,毕竟这边要拍节目,如果游人太多会有影响,她打算在离开的时候才将具体地址和交通方式以及住宿建议发上去给大家做参考。但是毕竟这里的特点还是很明显的,有在附近的人一眼就认出来了,也没在博客下面声张,而是悄悄的呼朋唤友抢先一步来品尝美食。
第三百九十八章 网络宣传的重要
舌尖上的九零年代正文卷第三百九十八章网络宣传的重要除开博客外,陈馨还开始打造自己的个人空间。
她弄了个会员,空间里面很多装饰背景之类的可以想怎么弄就怎么弄,还能放照片上去做成电子相册。
陈馨把博客上的文字重新编辑,去掉了抒情的词句,做了一个典型攻略模板出来。感觉上有点像后来流行的手帐,但是没有那么多美图,全靠拍的照片和文字排版来吸引人。
这份图文攻略详尽到连车票信息都画出来了。再加上陈馨那些朋友都点赞并转到了自己空间,她旅游与美食达人的名头也越来越响亮。
剧组在这里拍了半个月,之后又转到其他地方继续。陈馨的推荐文章是在他们离开后的第二天发出去的,据说当周周末就有很多人慕名而去,手艺人家里都要坐不下了。
那些人重金求购了剪纸,还特意要求手艺人的老婆给他们煮面条吃,为了应对接踵而来的游客,他们不得不另外租了房子装修成小食店,还请了人来帮忙才堪堪应对得了排队吃面的客人。
手艺人估计也没想到他家能赚到钱跟老婆的手艺关系这么大。当然,两口子本来感情就好,以前手艺人还得为了生计放下剪刀去做其他挣钱的营生,现在老婆能养家了,他就可以专心的琢磨自己的技艺。
小县城的人多数都有各种各样的关系网,在得知手艺人的出名是剧组的手笔后,他们找了很多关系,也想在剧组的节目里有个镜头。但其实是手艺人两口子没弄明白,他们只知道陈馨是跟着剧组来的,却并不知道陈馨不是剧组的人,而她的推荐跟剧组也没有关系。
剧组察觉到这事儿还是发现多了不少来拉关系的莫名其妙的人,详细询问后才知道是陈馨的手笔。导演也干脆,直接让陈馨帮忙做个宣传,作为交换条件,他们答应给陈馨安排一点剧情,做一个有名有姓的路人甲。
也就是那种节目中不是主角,却有台词和戏份,整个节目出场共计不到十分钟的角色。
陈馨当然是谢绝了导演的好意,她又不走娱乐圈这条路,上不上镜头对她来说一点关系都没有。
不过制片人劝了陈馨很久,终于让她答应在这一期的节目中串个角色。本色出演,就是那种为了追寻失落的文化而到处游走的“寻梦人”。
讲真,拿到这个台本后,陈馨脑门儿上都是黑线,她经历过后世各种各样人设台本的洗礼,这么朴素的台本实在有种难以言说的尴尬。好在她只是个配角,为了增添一点趣味性而添加的人物。
拍出来的效果还挺不错的。陈馨虽然不是那种非常耀眼的长相,但是她人瘦,皮肤好,五官轮廓都很有型,上镜的效果让她自己都觉得吃惊。特别是跟某些放不开的演员相比,她所饰演的路人甲特别的有灵性,说起那些失落的文化背后的故事,侃侃而谈,眼睛都带着光亮。
那些故事还真不是台本,陈馨就是做这方面研究的,虽然翻译的中外文化涉及不深,但当初她在读书的时候,对这方面很有兴趣,也挖掘了不少史料故事。这次拍摄的文化名目本来就是比较有名气的那几个,陈馨都有了解过相关资料。
虽然说有剧本,但是这毕竟不是电视剧电影,有时候导演也让他们自由发挥,最后看效果来剪辑成片。陈馨随口说的典故有些几乎是从没有听过,但她能把出处都说出来,让人觉得她说的一定是真的。
有剧组好事的人还真的去找了资料来看,果然翻到了她说的那些典故文章,这下子,导演都舍不得放开她了,非要编剧给她固定个角色下来。
他们看了之前的拍摄效果,再跟多了陈馨的节目粗片一比较,是个人都知道要如何选择。
陈馨自己不觉得自己有这么大的能耐,还专门给他们推荐了几位史学家和文学家,说他们知道的比自己多得多,如果真要想寓教于乐,可以去商量着请他们上节目,效果肯定会更好。毕竟人家的名头在那里挂着,自己不过是个学中外文学的普通人。
看得出陈馨还是比较排斥上节目,导演也不为难她,只希望她配合拍完这三期的节目,后续他们会去请其他嘉宾过来参与,每人根据项目不同来确定期数。想着自己的学生还捏在导演手上,陈馨只得答应下来,三期节目实际的拍摄也就两天时间,剩下拍摄其他人的时候,陈馨就可以继续自己的探寻之旅了。
这一次陈馨征得了导演组的同意,还拍摄了一点点花絮作为自己博客的小福利给读者。顺便还跟两位主演一起去了最有名的那家百年老店吃早茶。拍摄的短片也没避开那两位,最后连带着店老板夫妇一起照了一张合照。他们面前的桌子上就摆着老板和老板娘最拿手的小点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