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汉之魂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实在闲得疼

    崇祯这一刻犹豫了,答应收下一百万两银子再要追究征虏大将军在山西的所作所为就师出无




第七百零八章:怕啥来啥
    温体仁问道:“王公公,据老夫所知,在京的诸多清流都在午门外跪请皇上处置征虏大将军,他们德高望重,岂能受制于人那里会肯轻易罢手”

    看着一脸狐疑的首辅,王承恩摇头苦笑道:“咱家今日也算开了眼,难怪征虏大将军用兵如神,他审时度势无与伦比,对付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手段做得登峰造极。”

    急性子的崇祯见王承恩答非所问,开口道:“王伴伴快把征虏大将军对付那些清流的手段说一说!”

    “陛下,那些大臣是因为……”

    听王承恩把事情经过原原本本讲完之后,皇帝和所有的重臣都觉得征虏大将军此举太下作,人人大摇其头,只有郑国昌笑出了声。

    郑国昌知道女婿做事太出格,被皇帝猜忌不可避免,不为群臣所容无法逆转。

    想自保必须独立,要能特立独行就必须拥有强军和大量钱粮,日后平定辽东,就驻守那里不再回京是最好的归宿。

    这一刻郑国昌已经理解了女婿的所作所为,开弓没有回头箭,提出五年平辽跟皇帝讨价还价之时就注定走上了朝廷对立面。

    如果“红旗军”被建奴打败了,黄家当然万劫不复,真完成了五年平辽黄家同样是凶多吉少,没有哪个皇帝会容忍一个实力足够灭了国家的权臣。

    而郑家想要和黄家撇清关系已经不可能,因为郑家几个儿子都在为完成五年平辽效力,皇帝和群臣早就把郑国昌看做“红旗军”的代言人。

    事到如今唯有掌握大量钱粮使得“红旗军”兵强马壮,黄家才有可能安全,放弃兵权就约等于任人宰割。

    出手把山西、宣大的商贾搜刮一空后肯定会获得大量钱粮,至于得罪了半朝以上的文官武将又待如何

    皇帝选择了默认,屁股不干净的文武选择了退却,清流被恶心走了,谁还能够翻盘郑国昌当然乐不可支。

    平台议事最后以皆大欢喜的方式收场,觉得手头宽裕不少的崇祯还给了十几位重臣一些赏赐回家过年。

    棘手的事情办完了,建奴败退了,崇祯还得到了不少奇巧和一百五十万两现银,他这个年三十过得很舒心,和皇后、嫔妃、皇子、公主有说有笑。

    可惜可怜的崇祯皇帝只过了三天舒心日子,正月初三一大早就被六百里加急奏疏传来的噩耗从睡梦中惊醒,流寇居然破了襄阳、南阳,襄王朱翊铭及贵阳王朱常法被俘。

    还好唐王朱聿键没有在南阳府邸,此时已经追击清军来到延绥镇躲过一场劫难,他的叔叔安阳王朱器埈、弟弟内乡王朱聿鏼被流寇头目八大王张献忠虐杀。

    建奴刚刚被打退,流寇又闹得翻天覆地,害得群臣无法休沐,正月初三就不得不朝会议事。

    崇祯皇帝心急如焚,他担心会引起连锁反应,大明几位郡王被杀,一位亲王落入流寇手中,他这个皇帝难逃其咎。

    大明对待宗室比较严苛,藩王、郡王没有皇帝旨意不得离开封地,他们享受国恩能够过着骄奢淫逸的奢华日子,但是在政治上没有发言权更加没有兵权。

    无权、无兵的王爷是地方政府的重点保护对象,现在被流寇抓的抓、杀的杀,当今皇帝如何向宗族长辈交代

    朱家皇室宗亲大可以群起发难质疑皇帝有没有能力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是不是得改一改藩王不掌兵的祖训

    既然朝廷兵马不可以信赖,那么藩王、郡王是



第七百零九章:报仇雪恨
    朝廷群臣担心流寇越过黄河再次祸害京畿之地,纷纷建议紧急调动刘之伦和方正化的人马回防。

    唐王和卢象升的人马既然已经踏上了前往河南剿寇的征途,那么就顺水推舟让卢象升统领剿寇人马,委任唐王为监军。

    崇祯愕然!发现群臣的态度转变得太快,去年还纷纷弹劾唐王违背祖制擅自募兵,今年居然没有一人揪住此事大做文章。

    人大多数是同情弱者,群臣也不例外!

    人家唐王一家子都被张献忠杀害了,如今孤身一人,哭着喊着要亲自带兵为一大家子报仇雪恨在情理之中,诸位大臣都上奏天子委任唐王作为监军随军作战。

    这段时间舆情讻讻,获知唐王、襄王的遭遇后各地藩王都坐不住了,太多藩王、郡王都得为自己和全家的安全考虑,不信任崇祯皇帝的呼声越来越高。

    崇祯杀大臣如杀鸡,但是对待朱家的亲戚还是不错的,现在藩王、王爷情绪激动,如果此时派出缇骑缉拿唐王送交宗人府处置,恐怕会引得宗室众叛亲离。

    权衡再三,崇祯不得不选择了隐忍,捏着鼻子给予唐王监军身份,下旨命令卢象升戴罪立功火速平定流寇救出襄王。

    群臣都知道以卢象升加上唐王的人马不足以打败已经急速膨胀到几十万的流寇人马,这时何如宠把刘之伦奏疏中为“黄河大捷”立下战功的“红旗军”人马请功的旧事重提。

    刘之伦为人厚道,跟黄汉又有袍泽之情,没有黑了赵坤、顾准等等将佐的功劳,要求朝廷给予封赏。

    可是崇祯皇帝否决了,主要原因当然是这彪“红旗军”人马染指内地,名不正言不顺。

    朝廷给予封赏就会变相承认了这彪军队的存在,以后就是朝廷在编军队,就得给军饷、给驻地,因为内地驻防明军跟“五年平辽”承包的辽饷挨不着。

    故而“黄河大捷”后相关文官武将都得到了提拔,连倒戈的祖宽、祖克勇、徐昌勇等等都得到了实授官职,就落下了主动参与攻击清军的“红旗军”将士们。

    这个结果不仅仅让刘之伦、卢象升、方正化不好意思,连基层明军都认为皇帝处理事情有失公允,纷纷为赵坤、顾准的麾下鸣不平。

    “红旗军”早就不在意朝廷的态度,因为镇抚官已经把军功记录在案,该给的封赏一样都少不了。

    被忽视的“红旗军”将士们绝大多数只认家主不认朝廷,依旧激情似火,在追击建奴之时依旧积极主动,卢象升、唐王等等都感佩不已。

    腊月低,追击战告一段落之时,“红旗军”阵斩清军主将多积礼以下一千余,获得首功,刘之纶、卢象升、方正化、洪承畴联合署名的捷报和报功文书送达京师。

    十几位重臣一致要求皇帝再也不能漠视内地那支“红旗军”,流寇才是大明心腹大患必须剿灭,能打的那支“红旗军”可堪大用。

    心乱如麻的崇祯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显得力不从心,何如宠奏对听在耳中只觉得不对味,这个老臣简直是在质问他厚此薄彼。

    也难怪,“红旗军”其他将佐或许何如宠不熟悉,但是他亲自带领几个家丁考察了“红旗军”在南直隶中都、河南的安民成果,跟谷如山这个年轻将军长谈多次有一定的了解。

    何如宠亲眼瞧见在谷如山带领下,



第七百一十章:标准化
    渡过黄河就是洛阳城,听说潞王给予唐王资助后,福王也不甘人后。

    安排人招募了八百青壮年运了一千石粮食、给了一万五千两银子支持唐王打流寇。

    开封府的周王出手也不小,出了不少于福王给的钱粮和人手,还有不少郡王多多少少也给了人马钱粮。

    河南兵荒马乱,饥民遍地,王爷出钱粮招募青壮响应者成千上万,但是藩王们都懂得悠着点,八百人成为了上限。

    谁都渴望自由,大明王爷也不例外,他们都受够了笼中鸟般的生活,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畅游五湖四海。

    唐王无疑是在打破祖制,其余藩王、郡王心里都对他充满期待。

    正月二十五,大军来到荥阳之时,唐王的人马达到五千余,一千余架独轮车上满载了军需和五千石粮食。

    亲帮亲邻帮邻,朱家藩王、郡王同情唐王、襄王的遭遇,支持唐王去营救襄王为罹难的一家子报仇雪恨无可厚非。

    锦衣卫、东厂把掌握到是事实程奏皇帝后,崇祯选择了不支持、不否定静观其变。

    年轻的皇帝爱面子,藩王、郡王被杀、被抓他心里不是滋味,也觉得自己理亏,因此唐王的命运好于历史,没有因为私募人马离开封地被问罪送去凤阳圈禁。

    “红旗军”的一贯作风就是走到哪儿发展到哪儿,宣传标语写到哪儿,更多升斗小民知道了大明有一支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的“红旗军”。

    赵坤、顾准、谷如山、裴元武都苛求骑兵,袭击建奴后缴获了百匹战马,缴获了骡子、驴子一千多头,解救了被清军裹挟的老百姓十几万。

    如今的“红旗军”已经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救世主,用不着宣传就有几万青壮年要求追随“红旗军”杀鞑子、灭流寇。

    最后赵坤几个选拔了两千拥有一技之长或者身体素质好的青壮年随军做杂役。

    一路上谷如山率领不足两千骑兵尾随攻击清军,又缴获了三百余匹战马,到达延绥镇修整之时,又有不少延绥汉子主动来投奔“红旗军”。

    延绥镇是九边之一,这里的民风彪悍,会骑马拥有骑战能力的青壮年不少,赵坤、顾准几个亲自参与甄别、挑选了一千骑术过关的汉子作为候补骑兵参与集训。

    被选上的延绥汉子只要愿意就可以带上他们的家小随军,最后会送他们去辽西走廊屯垦。

    “红旗军”主力下一阶段的任务是夺取朝鲜汉江以南继而往北推进全取朝鲜半岛,届时就不会存在人多地少的问题。

    卢象升其实很是羡慕“红旗军”的无所顾忌,还羡慕他们总是粮饷宽裕,眼看着“红旗军”的队伍越走越大,他心里感慨万千。

    这位具有正义感的封疆大吏觉得头大如斗,傻子都能够看得出征虏大将军有不臣之心,可是偏偏“红旗军”不仅仅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还屡屡救民与水火。

    不尊皇命不受皇权节制的征虏大将军并非大奸大恶之徒,他打击贪官、惩治奸商、还活民数百万,还打得入侵的建奴、鞑子逃之夭夭。

    万一以后皇帝下旨调遣天雄军讨伐“红旗军”,他何去何从

    麾下基层士卒跟“红旗军”那么亲热人人都有追随征虏大将军的心思。

    届时自己接旨跟“红旗军”交战,天雄军会不会怠战会不会“红旗军”挥挥手,麾下一大半都跟着人家走

    黄汉来到大明已经第九个年头了,去年搞了晋商、贪官后到手的



第七百一十一章:扫荡河套
    黄汉依旧坐镇张家口,现场处理突发事件,应对朝廷的官员往来,防止山西、宣大晋商、地主联合官僚复辟。

    憨子率领的直领人马进驻太原,杨大年的人马进驻大同。

    另外还有以房连栋营为基层武官扩编的四个新编组营头驻防宁武关、偏头关、雁门关、上方堡、得胜堡等等长城关隘。

    他们的任务是确保山西、宣大“红旗军”已经实际控制的地盘不被鞑子、流寇、清军祸害的同时改造五六万明军。

    憨子、杨大年、房连栋等等将领不会参加朝鲜战争,他们手里有“红旗军”正兵营六个,人马足两万五千余。

    有卫所军十八个千户人马足两万,还有被“红旗军”接管正在强化训练中的五六万明军。

    山西、宣大有了憨子、杨大年、房连栋等等六个营主将驻防,能够调动人马十万左右。

    如果需要,可以发动青壮年乡勇超过三十万,应对来自外部、内部的敌对势力那是绰绰有余。

    这不是自说自话,四百万左右山西百姓靠着“红旗军”救济才得以活命,去年底就完成了人口普查,每家每户都有了户口本。

    凭借户口本,百姓们就可以按照记录的人口数量去“红旗大粮行”借贷或者购买活命粮。

    可以收养孤儿、采取互助的模式给粮食集中安置做不到自食其力的孤寡老人、残疾人,但是不无偿赠送粮食给具备劳动力的任何人,这是黄汉的一贯原则。

    老百姓借贷粮食一年后归还之时还要收取百分之十的利息,拿“红旗军”体系发行的货币银元、铜板才能够购买粮食。

    “红旗大粮行”已经不接受碎银,因为原本专业分辨银子、金子成色再用银称称重量的师傅现在都在“四方钱庄”负责兑换新币。

    古代门店学徒时间为何很长是因为要学的东西真不少,比如说分辨金银成色,分辨铜钱的含铜量都不是朝夕之功能够学成。

    只收新币后,伙计就轻松多了,毕竟新币质量上乘,采取了这个时代最先进的铸造工艺,仿制品是很容易辨认的。

    由于有平价粮这个生活必需品,又因为“红旗军”体系所有的店铺只收新币,因此老百姓必须把碎银子拿到“四方钱庄”兑换新币。

    现在新币已经得到了升斗小民和商贾的认可,基本上见不着排队把收到的新币立刻转换成银子的商家。

    即便把新币送去“四方钱庄”也不是换现银,而是拿一张活期或者定期的存单得一些利息。

    登记了户口的老百姓,凭借粮本记录的配给数额,只要不超出全部是平价,精米不超过一石两块银元。

    户口本把几百万老百姓的丁口情况摸排得清清楚楚,粮本把升斗小民的生计牢牢掌握,使用新币让金银逐渐退出流通环节,经济又在掌控之中,政通人和水到渠成。

    山西、宣大的保甲联防已经责任到人,三天一练的民壮每个月都能够拿到津贴粮五斗。

    训练积极分子和民壮小旗官甚至于能够得到六钱银子,五斗杂粮的随军劳役待遇。

    所以黄汉很自信的认为山西、宣大再遭遇攻击,只要“红旗军”登高一呼,拿着白蜡杆长枪参与保卫家园的青壮年肯定超过三十万。

    喜爱打仗的憨子当然不愿意缺席拿下朝鲜半岛为汉家开疆拓土的大战,黄汉命令他驻防山西之时情绪糟糕。

     



第七百一十三章:春季攻势
    现在每一年都有习文练武接受军事化管理几年完成学业毕业的几百上千孤儿进入军队服役,以后这个数字还有增长。

    孤儿成长起来成为了少年、青年,成为了“红旗军”战士、军官,如今已经成千上万,以后会达到几万。

    这些从小就把“红旗军”集体当做家园的青少年对黄汉的忠诚度无可挑剔,经过几次大战,青少年们以军功证明了他们是最勇敢的战士也是最顽强的战士。

    “红旗军”实力雄厚,平推碾压对手完全做得到,不需要有所隐瞒,正月初体系内就大张旗鼓行了出征动员。

    军民、文武百官都知道“五年平辽”计划正式启动,今年就要发动“春季攻势”,第一目标就是全取被建奴占领的朝鲜。
1...159160161162163...2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