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推理悬疑

未来旅行社系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月亮海
    相传西汉高祖三年(公元前 204 年),汉淮阴侯韩信在合阳县黄河边的夏阳渡用木罂渡军活捉河东魏王豹时,为解决10万军士吃饭问题而发明此面,踅面可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方便面”。

    说道合阳县,大家可能不知道,它位于华阴市以北100公里不到的黄河边,辖区内有洽川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的黄河湿地“万顷芦荡,千眼瀵泉,百种珍禽,十里荷塘,一条黄河”,自然风光十分迷人。

    最为著名的《诗经·大雅》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及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都是说的这个地方,不过现在窈窕淑女都去了西安发展,只剩下雎鸠和河之洲,还有老君子在守望了。

    “唐风,这豆腐脑好香啊,要不要吃一口?”顾青菡一勺一勺的品尝着豆腐脑说。

    “槐花麦饭也不错啊。”两人各有所爱。

    顾青菡看了他面前的一碟槐花饭,有些犹豫道:“花儿那么娇嫩,吃了不太好吧。”

    “吃你的豆腐就好啊?”唐风一语双关道。

    顾青菡思维敏捷,白了他一眼道:“都睡一个屋了,谁知道我的豆腐你吃没吃?”

    “得得得,你赶紧吃,吃完了去周围逛一逛。”唐风有些脸红道,现在的女人啊,比男人胆子大太多了。

    吃完之后,两人漫步在城市之中,华阴市是借了华山的光,虽然名气大,但是城市发展也就一般,除了山脚景区广场远远传来高大的投影宣传外,其他地方和普通县市没什么区别,就和衡山脚下的南岳区,嵩山脚下的登封市一般,除了景点以外,没有太多亮点。

    街头巷尾全是关于华山的各种商店,有什么华山盆栽,华山纪念图册,石头打磨的工艺品,还有武侠小说中关于华山的各种玩具、道具,什么华山剑法秘籍、独孤九剑漫画册,还有一些养生类的东西。

    唐风对于这些东西没什么感觉,倒是顾青菡一路走来,零零散散买了一大袋,什么都有,小到人偶梳子,大到宣传片复古光碟,最后还给店家忽悠,买了一套号称是精装版的《笑傲江湖》,说是主角就生活在华山,根据书中内容按图索骥,也许能找到意想不到的奇遇。






第121章 玉泉院
    


    第二天早上,两人洗漱完毕后,霆子满顶着一个大光头,以司机导游的身份来酒店门口接两人。

    当顾青菡第一眼看到他时,还有些担心的问唐风:“你请的这个司导靠谱吗?看起来就不像是好人。”

    唐风看了她一眼,示意她放心道:“自己人,没事的。”

    顾青菡这才松了一口气,跟在唐风身后上了车,霆子满驾驶技术十分娴熟,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练习的,看起来就和十多年的老司机没差别。

    “阿风,听说华山很险峻,装备你都带了吗?”顾青菡小声问道。

    唐风正在参考夜宿的地方,被她这么一问,反而有些没反应过来:“带什么?”

    “手机、钱包、证件、水壶、雨伞、手套这些啊!”顾青菡说。

    “哦,你说这些啊,都备齐了,在后备箱里面。”这些东西,唐风从星城出来时,就让霆子满去准备了,昨天就全部备齐了,包括屁股下租的这辆车。

    “哦哦哦,我可是小白啊,路上你可得照看点,不然我摔下去了,你要蹲大狱的知道不。”顾青菡若有所思道,看得出来她有些紧张。

    “蹲大狱?你想多了,你要是掉下去了,你家里人说不准还要谢谢我。”唐风不屑道。

    二十分钟后,车子停在玉泉广场附近,霆子满帮着两人把物品分好,然后各自给了一个双肩包,把唐风之前带的双肩包留在了车上,那里面主要就是一些换洗的衣服,没什么贵重物品。

    两人穿戴好了之后,唐风打量了一下身边的顾青菡,只见她现在一身标准登山装,把玲珑有致的身材遮掩的严严实实,再加上一顶遮阳帽,艳丽的容颜此刻显得格外清秀。

    “上山有三条线路,一条是坐缆车上去,大概两个小时左右;一条是爬上去,大概五六个小时,第三个就是坐悬浮车,一个小时左右,你自己选。”唐风对顾青菡说道。

    “来玩的嘛,又不赶时间,爬上去好了。”顾青菡直接选定道。

    “好吧,那就走吧。”唐风点了点头,扭头对霆子满道:“满哥,你把车子这边安排一下,我和她先上去了。”

    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华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中华”和“华夏”之“华”,就源于华山。位于秦省渭南市华阴市,在省会西安以东120千米处,海拔2200米,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山海经》称“远而望之,又若华伏”,山名由此而来。

    华山是华夏民族的圣山。华夏之“华”,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这一成果首先被孙中山先生所引用,创立“华夏民国”。

    据清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和历代专家学者考证: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

    华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为“第四洞天”,也是华国民间广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岳华山君神。共有72个半悬空洞,道观20余座,其中玉泉院、都龙庙、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有陈抟、郝大通、贺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华山山名最早出现于《山海经》和《禹贡》中,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华山”之名。

    《水经·渭水注》载:“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远而望之,又若花状。”古“花”、“华”通用,故“华山”即“花山”。

    华山被称为“西岳”与东岳泰山并称,最早见于《尔雅·释山》一书。西岳这一称呼据说是因平王东迁,华山在东周王国之西,故称“西岳”。秦帝国建都咸阳,西汉帝国建都长安,都在华山之西,所以华山不再称为“西岳”。直到东汉建立,华山又恢复了“西岳”之称,并沿用至今。

    华山地处黄河中游流域,与黄河一起孕育了华夏民族。据历代专家学者研究考证,古代华夏文明主要聚集在以华山为中心的方圆500千米范围内。

    《书经·禹贡篇》载华山为“轩辕黄帝会群仙之所”,后人推测应该是黄帝在此与各部落酋长会盟。此后,华山声名日隆。

    《书经》、《资治通鉴》等书均记有“唐尧四巡西岳”、“舜三巡西岳”。《舜典》载:(舜帝)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

    秦始皇首祭华山,汉唐以来,封号递增,愈演愈烈,汉武帝敕修西岳庙前身集灵宫;汉元延二年(前11年),汉成帝巡幸河东,涉西岳而归。

    魏晋南北朝时,还没有通向华山峰顶的道路。直到唐朝,随着道教兴盛,道徒开始居山建观逐渐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了一条险道,形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

    时至今日,科技发达,高山大河全都被人类足迹所覆盖,而华山一条路则被完整的维护了下来,仅供登山之人勇攀高峰,而货运或者其他事项,全部用悬浮平台来操作,一方面能快捷上下,二是不受地形影响,三是可以节约大量人力成本。

    攀登华山第一站,基本上都是从华山山脚的玉泉院开始,玉泉院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是华山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游客从华山峪游览华山的必经之地,为登临华山的门户。

    相传唐睿宗李旦第八女,金仙公主(689~732),法号无上道,在镇岳宫玉井中汲水洗头,不慎将玉簪掉入水中,却在返回玉泉院后,用泉水洗手时无意中找到了玉簪,方知此泉与玉井相通,于是赐名此泉为玉泉。玉泉院因此得名。

    说道金仙公主大家可能不太清楚,但是她哥哥唐玄宗李隆基想必大家耳熟能详,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玉泉院内有希夷祠,名称来源于宋太宗赐陈抟“希夷先生”的称号。康有为曾写诗赞美道:“谷口清泉引曲流,长廊回医树无忧。泉水岳色可忘出,让与希夷睡万秋。”

    希夷祠分前、后两殿。前殿左侧是“华山全图碑”,右侧是宋代书法家米芾手书“第一山”石碑。后殿有陈抟塑像。山荪亭建于一块大石上,据说陈抟常在此观赏山景,著书立说。亭旁有一古树,名为无忧树,传为陈抟手植。

    玉泉院的大门是在原址上按照历史记载修建的,为明柱挑檐式建筑。大门的近上方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玉泉院”,苍劲有力。

    大门前边路旁高大杨树,为当年冯玉祥驻军时亲手栽植。大门里边的巨石上,醒目地刻有“水利救民”、“人类平等”、“破除迷信”等字样,也是出自冯玉祥之手。玉泉院绿荫蔽天,回廊曲折,历来登华山的游客多先在此歇脚,随后出发登山。





第122章 华山
    


    看完玉泉院之后,从此处到华山售票点大约五百多米,唐风和顾青菡两人融入山道游客中,因为爬华山的人主要集中在中午和晚上,所以上午的游客并不太多。

    说道这里就顺便解释一下,一般爬华山有两种玩法,一般是中午左右开始爬山,大约傍晚达到,住在山上,早上直接去看日出,另一种是夜爬,也就是晚上11点左右开始爬山,凌晨日出之时正好赶到,其他时间爬山的比较少,要么是时间安排不过来的,要么就是纯粹体验爬山的。

    而唐风选择这个时间爬山,主要是就为了避免客流高峰,到时候安装收集器不方便,而顾青菡这傻丫头第一次来,什么都新鲜,所以也没有什么概念。

    上山的道路又宽又大,常年累月游客不断,山门牌坊古代的现代的都有,阶梯扶手上面浮雕连绵,故事悠长,虽然没有什么历史价值,但是其艺术形式还是比较好的。

    十多分钟就到了山门售票点,买好票了之后,两人兴高采烈的开始了登山之旅,虽然还没上山,但是此刻周围的风景已经开始显露出华山的不凡。

    树木青翠与深绿互相衬托,岩石苍白与灰褐层次分明,山水奔流与水雾连为一体,山道蜿蜒与山势完美结合,虽然看似简单,但却十分贴合。

    不紧不慢,一个小时左右,两人到达了华山第一关:五里关。

    五里关在华山峪五里处,被称为华山天险第一关。

    古时,此处西依绝崖,东临深壑,形势险要。当地人为逃壁失灾匪祸,多在此据险设关,垒石成城,使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一入关便可感觉到华山绝岭之风。

    旧志书及游记中对五里关的险况有较多的记述:范守已《华山记》中说这里“巨石突塞,谷口为石门,人佝楼上,若隧道然,是为第一关。”《三才图会》妄想:“往时避兵者,就险圣石为关,额曰通天第一门。”《华阴县志》记述,清同治初年,回部叛乱入华阴,张宗愚屯兵玉泉院四十多天,数万百姓入华山避兵灾,张宗愚屡次带兵搜山,都为五里关所阻而不得入。

    关门上原筑有城楼,入山者自城下通过,后因年久失修,城门、城楼毁圮。现存关门城墙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华阴知县崔肇林重建。

    “阿风啊,这山路太难走了,要不找个地方歇歇?”顾青菡找了个台阶坐下说道。

    唐风活动了一下脖子,这双肩包背着有些不习惯,在她边上坐下道:“才第一关啊,这就开始休息,那今天一天都爬不完了。”

    顾青菡撅着嘴道:“我不知道这么难爬啊,真的好累!”

    “现在都是坡道,还没见着台阶呢,我说大小姐,你怕是没见过山吧。”唐风有些疑惑道,按理说,就这点路,不应该喊累啊,看看周围的游客,这才只是热身呢。

    “好了,好了,那我们出发吧。”顾青菡休息了几分钟,突然又站起来,拉着他道。

    “这就好了?不是说不爬了吗?”唐风有些迷糊了。

    顾青菡诡异的笑了一下,然后就向前面跑去。

    唐风看着她的背影,有些哭笑不得,这性子可真够跳脱的。

    步道弯曲,宽窄变化大,道路两边奇峰林立,林草繁盛,涧水穿行其中,沿途有游客席地而坐,也有驻足拍照,赞叹之声连绵不绝。

    石门在华山峪希夷峡对面,登山路旁,有巨石斜出,下面的空隙构成天然石洞,旁侧岩壁上镌有“石门”二字,登山游人均须穿洞而过。若有战事,一夫当关易守难攻,故华阴旧志称其为华山天险第二关。

    名人游记中记述的较多,如:都穆《华山记》中说,希夷峡西折四十步为第二关,大石中分如斧劈。杨嗣昌《太华记》中说,两石如千斛钟,色黑如铁,中通行径,为华山铁门。

    石门东危崖飞涧,有老君试凿穴、云霞洞等景观。环周崖壁题刻甚丰,多出自明万历年间文化名人之手。南出石门,则豁然开朗,游人至此,方可以看到华山主峰的雄姿。

    路过英雄回首处,不远就到了莎萝坪,因坪上栽植莎萝树而得名。

    莎萝坪即菩提树,是从印度引进的树种,相传昔时坪上那株为陈抟老祖亲手所植。清时树叶茂盛,树干两人合抱般粗大,白花绿萼,叶片的形状好像人的手掌,《华阴县志》有详细记述,可惜清光绪十年(1884)六月六日,华山峪洪水暴发,树及莎萝坪所有建筑全毁于水患。据《华阴县志》载,这里的“莎萝树大合抱,顶如花,叶七出如掌,白花绿萼二寸许,又名七星树。”

    坪上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有休息长廊,有户外基地,有便利店,还有酒店和茶楼,游人登山时往往在此驻足小憩。坪四周山峰奇石景观较多。向东望,可观赏白云峰腰桃石和金龟戏玉蟾;西北望是栩栩如生的灵芝石;东北望,有悬空而构的混元庵、小上方;向南望,华山三峰雄伟挺拔,拴马桩一枝独秀。

    过了莎萝坪,顾青菡背着包,一会儿眺望远方,一会儿不时回首呼喊着他,精神状态极为亢奋。

    山道边上有时会有一些破旧建筑,都是供奉着各路神仙,金身披红,既不庄严也不严肃,感觉像是建着玩一样。

    “青菡,菡菡,小菡同志,你别乱跑!!!”在他欣赏四周时,顾青菡一下钻到路边的药王洞门口探头探脑,感觉像个好奇的熊孩子一样。

    “知道了,知道了。”顾青菡随便回了他一句,又跑到前面去了。

    这下唐风可就不能慢慢走了,马上加快脚步追了上去。

    找到她时,只见她正在一个介绍牌面前仔细观看着,不时仰头打量。

    “看啥呢?跑这么快?”唐风站在他旁边,打量着介绍牌:“混元石白蛇着箭处?”

    “对,就是这个,你看头上那个岩壁,像不像?”顾青菡拉着他,指着头上的一处岩壁道。

    “走吧走吧,山路很远,传说更多,这蛇都被钉岩石上了还有什么好看的,我带你去山顶看龙去。”唐风面对这个景点,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好,灰色岩壁上一道白痕就是一个故事了,不是他认为这个是假的,而是认为没意义,就算蒲松龄是在这里找到灵感的,那也只是因为蒲松龄的故事好看,又不是这个有多好看。

    至于“混沌初分”“一元复始”这种专业词汇来描述石头,赋予它新的含义,出发点是好的。
1...3233343536...9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