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陵帝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一季流殇
之前采选那次,她看过那墨家二少爷的画像,眉眼安静细致的一个少年,看起来最多十四五岁。
却能在如此危急时候组织百姓撤离,把伤亡减到最低……
九娆语气淡淡:“我们在这里先住下,等这次灾情过去,我要见见这位二少爷。”
玄隐卫点头:“是。”
玄隐卫离开之后,九娆起身走到窗前。
她此番出来算是微服,赈灾的事情由君宇负责,墨家在这件事中显然也没打算袖手旁观,如此倒是省了朝廷不少力。
屋里一时无人说话。
九娆转眸,看向其他三人。
天舒沉默地站在九娆身侧不远处。
闻筝坐在桌前饮茶,姿态闲适,姬凰羽安静地倚靠在床头,眉眼低敛,不知道心里在想些什么。
也不知是不是因为来之前在宫里的警告生了效,这一路走来,姬凰羽都安静地不像话。
九娆眼底划过一抹深思,淡淡开口:“姬凰羽,你在想什么”
红衣少年抬起头,桃花眼里浮现丝缕迟疑之色,盯着九娆看了片刻,却安静地垂下了眼,不发一语,看起来似是被什么事情困扰了一般。
九娆挑眉,心里越发好奇。
虽说姬凰羽大多时候是不怎么靠谱的,便是在南疆初遇的那一次,她也觉得他是装出来的惊艳,但此时这副模样,看起来倒难得让人觉得有些不太寻常。
闻筝和天舒也转头朝他看去。
姬凰羽却一直没有说话。
如此九娆也就没再多问,吃了晚饭,她决定去小镇上看看。
但附近处处是灾民,他们这样穿着华贵容貌又出色的几个少年出现,定然会引起骚动。
所以九娆换了一身朴素点的衣服,在脸上涂了一些暗粉,让姬凰羽几人也稍稍掩饰一下各自的容貌和穿着,各自都变得不太起眼之后,才带着三人离开别院,前往安置百姓的镇上。
小镇上到处都搭着帐篷,百姓们面上带着劫后
第1274章 天机星
墨家开仓放粮
九娆愣住,这么快
君宇不是还在跟墨家大公子谈判
沉吟了片刻,她道:“君宇谈判有了结果”
姬凰羽抬头:“应该是墨华的主意吧”
御隐卫闻言,有些讶异地看了他一眼,随即朝九娆点头道:“君公子还在墨家没离开,正在跟墨家大公子谈判,墨家二少爷私自开了粮仓。”
私自开了粮仓
九娆眉梢微皱:“墨家二少爷有权做主”
如果当家人是墨家家主和他的长子,那么墨家次子——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居然也有开粮仓的权力
这说明什么
另外,在他兄长跟代表朝廷来的官员谈判之时,他一声不吭就把粮仓开了,这是故意与他兄长作对
九娆沉默敛眸,不由自主地开始思索其中深意。
灾区是在墨氏郡望辖内,但同样也是陵国朝廷子民。
一般大灾之后,若是朝廷不作为,那么百姓面对的就是粮食瞬间哄抬价格,各大商家趁着天灾赚取不义之财。谷米堪比黄金,就算能躲过灾难,但后期因买不起粮食而饿死的不在少数。
所以在得知灾情之后,九娆和南墨昊当机立断就派了人过来主持赈灾,甚至比官员奏报呈上天听的速度更快,就是为了让各地官员知道,天子时刻掌握着全国各方的动向,给他们足够的警醒。
可在墨氏地盘上,从别处调粮食过来需要耗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且很多百姓也等不起。
数万人的口粮不是个小数目,因此只能先说服墨氏开仓。
但墨家是做生意的,且是个世家大族,不是悬壶济世的菩萨,这个时候他能配合朝廷救助百姓,便已经万幸——当然,墨家的粮食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赈灾也是一个交易。
墨家开仓放粮,先解燃眉之急,但作为开仓的条件,朝廷势必得承诺给他们足够大的好处——这就是君宇跟他们谈判的意义。
九娆已经做好了心里准备,墨家就算不趁火打劫,为自己争取一点利益还是会的。
却没想到,墨华这么快就开了仓。
玄隐卫复命之后很快又告退离去,九娆走到厅里坐了下来,淡淡道:“姬凰
第1275章 你想干什么
九娆眉心微拢。
仁善心软……的确是仁善心软,他兄长还在跟朝廷官员谈判时,他就私自开了粮仓,赈济灾民。
不管对百姓还是对朝廷,这份心都是好的。
但之于墨家……
就算是九娆都觉得,墨家二少这次的行为有失理智。
来墨城之前,九娆从未想过赈灾一事被遇到多少阻碍,因为墨氏郡望虽然势力大,但他们跟洛城慕容家一样,都比较注重名声,也不会正面跟朝廷作对。
尤其是在慕容家成了皇商在之后,整个陵国上下没有哪个世家还会明目张胆地跟皇族对着来。
入了墨城,得知百姓被墨家二少安排撤退之后,九娆心里更坚定了这个想法。
顾忌百姓生死,把人命放在第一位的人,心里不可能只装着利益。
但,有一点不可忽略。
墨家是郡望,势力大,却无法做到跟朝廷硬抗——且墨家虽然是这里当家做主之人,可身后还有多少大大小小的家族仰仗着墨氏。
甚至多少商人暗搓搓地等待着能借着这次水患抬高粮价和药价。
可墨家二少爷这一次行为,却把多少人的期待给毁于一旦。
原本只因开粮仓而诧异的九娆,此时眉头微皱,抬眼看着三人:“姬凰羽和闻筝先留在这里,我跟天舒出去一趟。”
她觉得自己应该先去见见墨华,并非因为他是命定皇夫,而是她想弄清楚,那幅被放在参选画像中一起呈到她面前的墨家公子画像,究竟是谁的手笔
以及开仓放粮之后,这位墨家二少爷会不会面对他父亲和兄长的怒火
“陛下,我跟你一起去。”姬凰羽站起身,神色微沉,“也许能帮上点忙。”
……
九娆的担忧没有错。
在外面忙了一天的少年,刚回到墨家大宅里,尚未来得及稍作歇息就被叫进了书房。
迎面是冷厉到让墨城多少商界老狐狸都胆寒的脸。
少年走过去,在书桌前站好,静静喊了一声:“大哥。”
第1276章 一人承担
抬手拾起书案上的镇尺,狠狠地抽在少年单薄的背上,“你知不知道,你这个举动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墨氏从此极有可能任由朝廷宰割!意味着墨家要对邻城所有的富绅失信!”
“让百姓安心!我何曾说过要置百姓于不顾!”
“墨华,你告诉我,你到底想要干什么!”
沉重的镇尺砸在脊背上,少年疼得眼前发黑,耳朵里只听到一阵阵雷霆般的怒火声音,根本听不清墨尧说了什么。
素来冷静得喜怒不惊的兄长,此番已被他气得完全失去了理智。
待到书房里完全安静下来,少年只觉得浑身上下无处不痛,脑子里一片晕眩,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才缓缓松开紧咬的牙齿。
空气一点点静了下来,透着一种让人觉得不安的压抑。
“大公子。”外面管家恭敬的声音响起,“魏老爷、许老爷、程老爷和易家主都在外面求见,他们说……不明白二少爷是什么意思,想当面问问。”
墨尧脸颊狠狠地抽动着,寒冰般的目光落在墨华面上:“你向来很聪明,然而今天这件事,我需要一个解释。”
墨华低敛着眉眼,嗓音因疼痛而微颤:“大哥,这件事我去跟他们说。”
有罪认罪,该赔礼赔礼。
他一人做事,一人承担。
“去祠堂反省。”墨尧像是没听到似的,一字一句,带着不容反驳的强硬,“把墨氏家规抄写一百遍,右手抄,簪花小楷。”
墨华抬眼:“大哥……”
“你应该听到我的话了。”墨尧声音里似浸了寒冰,“一百遍嫌少”
“阿华不敢。”墨华垂眸。
墨家家规,八百零六条,一百遍。
少年早上天未亮就起身,一整天都在镇上安顿灾民,命人安排粥食,安排大夫,开粮仓,穿梭在吴平、金阳和安山三个镇……
马不停蹄地忙了一整日,滴水未进。
墨尧丢下这句命令就拉开房门走了,似乎从未去想过,这一百遍家规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抄完。
当然,他也没精力去想。
&n
第1277章 忍
夜,还很漫长。
墨家祠堂里的灯很明亮,少年的脸色在灯火的映衬下,显得很白。
额头上还有薄薄的汗,疼的。
背后沁出的汗水浸着被镇尺打出来的肿痕,疼得让人难以忍耐。
可他不但要忍,还要跪在墨家先祖牌位前反省,跪的不是平地,也不是柔软的蒲团,而是一方鹅卵石铺就的方寸之地——刚好容得下双膝跪地的一块地。
这是专为他量身打造的反省方式,能使人把痛苦放大无数倍,墨家其他人没有这个荣幸。
跪立的地方,前面摆着一方长案,上等的笔墨纸砚,一应俱全。
墨华今年十四岁,在墨家同龄孩子——不,在整个墨家年轻子弟之中,他足够优秀。
聪明,隐忍,谦恭,善良,文武双全。
在外人眼中,墨家二少是个光风霁月的贵公子,优雅而温和,待人温厚谦逊,进退有度,从不摆架子,眉眼间的贵气底蕴比之传承百年的世家贵公子也毫不逊色,完美得让很多老爷每每看到自家儿子就恨铁不成钢。
然而,这只是外人眼中的墨家二少。
没有人知道人前风光的墨华,人后却恨不得……恨不得,自己从未到这个世间来过。
在他看来,自己这样的人生已经无法用不幸来描述——而根本是一种看不到希望,后退是悬崖,前面是一片浓烈的黑暗雾霾,不知道哪里是尽头。
不能进,不能退,只能默默的忍受。
不想忍,也得忍。
忍不了,还是得忍。
他十四年的人生,就是这么忍过来的,小的时候不懂事,挨打挨罚也会哭会闹,可是哭闹只是换来更狠辣的打,更长时间的跪。
时间久了,渐渐的,他明白眼泪不起作用,软弱只会换来更狠的对待。
所以他也就不哭了,因为没人会心疼。
研磨,铺纸,取笔,蘸墨。
右手抄写,簪花小楷。
第1278章 活着的意义
现如今,任何跟墨家有过往来的人再提起这位二少时,都只剩下敬畏两个字。
所以在得知开仓放粮的人是墨家二少时,外面那些老爷们才要找墨华当面问清楚——在那些老爷们心里,墨华早已不是个孩子,而是完全拥有墨家决策权且能独当一面的第二当家人。
墨华也准备好了一套说辞去应付那些老爷,当然
《东陵帝凰》第
第1279章 人不会断
墨华没有说话,依然沉默地执笔默写家规。
他的规矩一向很严,只要跪了下来,没有墨尧发话,即便跪到死跪到两腿废掉,也断然没有自己起来的道理。
有的时候,他甚至在心里期盼着哪次大哥能失手,直接一鞭子把他打死才好。
可惜每次都不能如愿。
伤重了,昏过去,醒来,继续一
 
第1280章
之后,私塾也没再去了,只读了短短半年就告别了夫子跟伙伴。
大哥给他请了教习师父,在家里学。
七岁那年,墨家一个下人偷拿了银子,原因是家中老母病重,买不起药。
事发之后,大哥要将他逐出府去,墨华怜悯那人母亲病重无依无靠,跟大哥求情,并从自己的小金库里取出碎银子给他。
《
第1281章 墨二爷
墨家大宅里的消息,九娆知道得没那么快。
她倒是见到了从墨家大宅子里出来的君宇,他的身边跟着两个手下,以及墨城当地的官员。
几人一路走一路商议赈灾的事情——应该说,只是君宇一路说着安置灾民的事情。
那几个官员却只是一个劲地点头附和,态度带着一点敷衍,还时不时地提起下榻、吃饭、逛逛一类的话题……
显然并没有把君宇这个赈灾的年轻官员放在心上,却又碍于君宇是个京官,奉的是圣旨,所以不得不抽空应付一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