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霸业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渤海郡公
眼下这些人就正好给他提供了机会。
“你们满清不是俯首称臣了吗不在辽东老实待着,来我们中原做什么”李岩冷冷的笑道。
“你已经被李自成抛弃了,告诉你也无妨!我们满清来中原就是来一统天下的!”被李岩抓着的鞑子丝毫不惧的说道:“你完了!李自成抛弃了你,你又杀了我们大清的人,我保证你死无葬身之地。”
李岩冷笑说道:“就凭你们”
“别以为你武艺水平高,你就可以一直逍遥下去!”黑衣人得意的说道:“我们大清早晚要一统天下,你跑到天涯海角也没有用!你跑不掉了,你若是聪明,就投降我们大清,为我们大清效力,此事我权当是一场误会,不然明年的今日便是你的祭日。”
“想要我李岩为你们这些狗鞑子效力”李岩冷笑一声说道:“真的是异想天开,我是汉人!汉人连一条狗都不会给你们卖命的!你知道吗”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你们汉人,连洪承畴那样有本事的人,都选择了效忠陛下!你李岩只不过是一只丧家之犬,有什么值得得意的,我主怜悯你的本事,不想看着你被埋没,这才派我们招揽你,你莫要不知道好歹!”
“我偏要不知好歹!哈哈哈!”李岩放声大笑,捏断了那人的脖子。
第三百四十四战 亡,百姓苦
第三百四十四战亡,百姓苦
北方的秋天终归是太过于炎热了一些。
刚进入九月份,依然是烈日炎炎,偶尔天气阴沉一会儿,更是能让人浑身燥热的找不到北,隔三差五的弄一身痱子。
娘子们大多数躲在屋子里纺纱还好一些,至于那些下田劳作的汉子,可就辛苦了,光着膀子,拿着锄头下田劳作,一个个都晒得黝黑。
李自成和吴三桂的战争结束的非常快,新成立的大顺帝国没有坚持多久,就从北京撤退了。
原因是得寸进尺的吴三桂终于惹恼了李自成,李自成说不动刘宗敏只能率部御驾亲征。
事实证明,李自成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迅速腐化的大顺将士遭遇到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并没有表现出那么优秀。
最为脑残的是,刘宗敏布下了连军师白都不会采用的一字长蛇阵,以决战的态势进攻对手。
此时阴人多尔衮悄然浮出水面。
他让吴三桂为右翼部队,重兵鳞次列阵于大顺军阵尾薄弱处,伺机出动。
并下令部队不许冒进。
大顺军此时尚不知道多尔衮已经参战,仍然按照原定计划对吴三桂发起了进攻。
虽然不对腐化了,但是当初大顺出潼关时候的那些老兄弟都是骄兵悍将,到了战场之上,瞅见官军就跟看见父母之仇一样,抄刀子杀人也不算太含糊。
刘宗敏此时也清楚,大顺的尊严受到了严重挑战。连吴三桂都弄不服,回头天下英雄还有谁服大顺
自己想过安稳日子也没有机会了。
所以想要过太平日子,就得先消灭吴三桂这个瘪三。
手中令旗不停的挥舞,老营精锐尽出,来回冲杀,吴三桂因为身后多了多尔衮掠阵,一方面心里有底气,另一方却是死不敢后退。
弄死李自成,自己还有荣华富贵,这要是后退了,多尔衮就能先弄死自己。
就在关键时刻,老天爷不作美,因为出现了京师最常见的扬尘天气。
北方的植被破坏的很严重,一到夏秋,扬尘天气乃是常有之事,只是李自成初到京师不久,根本没有预料到这种情况。
部队有些迷茫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李双喜请了军令领兵冲入地阵,与敌军展开了肉搏。
双方从早晨打到了中午,李双喜不负众望,领着御林军左冲右杀,几乎全歼了吴三桂的部队。
此时的多尔衮刚抽完了粉,心情大好,一声令下,阿济格、多铎领着五万精骑,乘着大风,以白摆牙喇、红摆牙喇为先锋部队直接冲击李自成的中军大营。
一时间,万马奔腾,遮天蔽日,大风适时而止。
疲惫不堪的大顺将士本以为战斗已经结束了,却不料还要面对数万满清的精骑。
猝不及防,军阵被打穿,李自成的大军发生了大溃败,刘宗敏身重数箭,大顺军精锐此战尽失,战将战死无数。
幸好军师关键时刻看出情况,对李自成说道:“陛下,我中原兵马并没有用白旗,使用护背旗的习惯,必然是满洲的铁骑到了。”
李自成心中明白败局已定,心中暗骂多尔衮这个阴人不是东西,同时心里有暗暗的后悔自己不该对李岩做出此等错事。
不然有李岩出谋划策,定然不至于沦落于此。
无奈之下,只能引残兵退走永平。
吴三桂也没有想到战事进行的那么顺利,遵从洪承畴的意见,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命他为先锋,一路追杀,直入京师。
暴怒的李自成,杀了吴三桂全家,唯独吴应熊逃脱。
但是这并不能改变败局,等到李自成退出京师的时候,大顺帝国进入北京,幸好消失不见日久的瘸马锈枪陈文庆突然出现,刺杀多尔衮至重伤,才拖延了满清进攻的脚步,这才让李自成有了从容逃脱的可能性。
转眼间,李自成兵败已经有三个月。
战争的结果是李自成被打的屁滚尿流,一路往陕西逃窜。
山东的刘泽清吓得跟孙子一样,直接选择向满清投降。满清并不喜欢这个反复无常的人,隔三差五的为难他。
不仅是山东的刘泽清,中原大地数不尽的名门望族,权贵之家纷纷竖起大旗,背叛中原的教化,选择投降满清。
此时,中原可以说是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但是这些都是大层面的东西,对于山东魏家庄的百姓来说,他们也是到了秋收的时候,才感受到了生活带来的变化。
魏家庄位于山东西南方向的临沂,临沂距离京师方向颇远,所以战争开始的时候,他们感觉不到任何变化。
勤勉的山东大汉依然日落而息,日起而作。
山东是礼仪之乡,虽然耕种在丘陵颇多的土地,但是富足之家却也不在少数。
战争似乎离他们一直很遥远,只是偶尔听从京师方向逃难的人得到一鳞半爪的消息。
新成立的大顺帝国战败了,李自成完蛋了,一个个震撼的消息传到了魏家庄,却瞬间归于平淡。
对于老百姓来说,无论是李自成,王自成当皇帝,对他们来说,都没有什么区别。
我们只是老老实实的种田交税就是了,谁当皇帝,关我们鸟事儿。
这就是中原普通老百姓的想法。
但是秋收来临的时候,这个普通的村庄却面临着战争之后的第一个影响。
满清给山东带来的压力颇大,虽然刘泽清选择投降了多尔衮,但是还是担心被吞并了,所以就开始了传统的老项目,征兵。
每个村庄就要征用二十名青壮参军。
甲长含泪选了几家孩子多的人家去参军,又有一个新的操蛋任务落在了魏家庄身上。
大明收春秋两税,按道理来说,朝廷没了,就不应该收税了。
可是刘泽清不这样想,朝廷没有了,你们照样得交税,而且为了讨好满清人,这一次收双倍的税收。
山东本来就不是产粮之地,而魏家庄更是多种植庄稼于丘陵之地,老百姓浇地都是用水桶挑水,这种条件下,地里能产多少粮食
这一下子收双份,那是直接要了老百姓的命。
老百姓在心里恨透了刘泽清,不少人暗地里都叫他刘扒皮,但是没有办法,官员收税的时候,还算是比较温和,但是这些大头兵收税,是直接灭村。
听说附近有几个村子抗税,直接被大军屠了村,男人全部杀死,女人全部沦为军妓。
魏家庄的百姓没有办法,只能选择忍气吞声。
现在交了粮食,起码还可以苟活一段时间,不交粮食,明天就能大军压境。
第三百四十五章 程大善人
第三百四十五章程大善人
多尔衮的心情很压抑,本来天天抽着粉,每天轻飘飘的,李自成马上也能被自己怼趴下,心情美的不行。
谁曾想到,就当自己以为胜券在握的时候,就在自己的中军之中,一个穿着满清军服的男子上来禀告军情。
天知道一个中原男子为了刺杀自己能辛苦学习几个月的满语
天知道一个中原男子为了刺杀自己,可以忍气吞声在军中呆几个月
天知道一个中原男子能用人皮做面具,以自己亲兵的身份混迹了几个月,还没让自己认出来
但是这个男子就是做到了。
起初多尔衮还有些好奇,自己的亲兵不应该穷的连一把好枪都没有啊。
你看那破枪锈迹斑斑,能杀几个敌人
多尔衮还想训斥一番自己的这个亲兵,谁曾想到这个亲兵能暴起杀人
当陈文庆那杆锈枪插入多尔衮腹部的时候,多尔衮整个人都是懵逼的。因为他自己乃是先天武者,就算是有人暴起想要杀了自己,理论上来讲,自己是可以轻松躲开的。
但是自己在关键时刻才发现,自己虽然能动,但是浑身的力气仿佛被抽干了一般。
所谓的实力精进,都是自己抽粉之后的幻觉。
对幻觉。
这个时候,自己想要提起内力都做不到。
该死的徐梁,他们给本王的药根本不是什么救命的药,而是致命的毒药。
而一枪并没有刺死多尔衮的陈文庆也颇为懊恼,准备刺杀第二次已经来不及了,多尔衮身边的白摆牙喇虽然武道修为并不怎么样,但是都是战场厮杀的硬汉,刀光剑雨而来,他不得不躲避。
虽然陈文庆刺杀多尔衮失败了,但是却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那就是给了李自成逃窜的机会。
对于魏家庄这种本身就有些赤贫的村子来说,这收双份的粮食,就相当于要老百姓的命。
没办法,只能破财免灾,这大头兵可都是不讲道理的。
一袋袋粮食整齐的摆在里长家的谷场里,十几辆装的满满的牛车,乡亲们一边往上搬粮食,一边抹眼泪。
不懂事儿的孩子抱着粮食哭,嘴里喊着,“爹,这是咱们家里救命的粮食,你不能弄走。”
“熊孩子,懂个甚!不给人家,全家都得死!”孩子被暴脾气的汉子一脚踹飞。
妇人们抱着孩子就指着汉子骂:“你们这些没囊气的男人,欺负自己家里的孩子算什么本事,你们要算是个男人,就拿刀子跟刘泽清干,咱们山东人什么时候受过这个窝囊气!”
山东汉子虽然沉默寡言,但是都颇为要面子,最受不了就是家里的女人看不起。
女人三言两语就能激起火气,从腰里抽出镰刀斧头就骂:“入他娘,不受他们这鸟气,跟他们拼了!”
“对,跟他们干!”
这东西根本不用振臂一呼,数不尽的汉子就开始准备抽刀子玩命。
魏家庄的里长程贤是正儿八经的山西人,当初人家都贩卖武器粮食到草原去,跟满清做生气,整个浑身流油。
就他感觉自己读了几本书,不能干这种生儿子没屁眼儿的事儿。
当然好人没好报,辛苦耕耘二十多年,就没生下来个儿子。
不过作为正儿八经的晋商,他一直认为,商人就该有修身、正己、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心,诚信为本,执着追求,艰苦奋斗。
每年将挣来的银子都拿出大部分施粥给那些流民。
这等喜好修桥铺路的善人本来该多子多福,子孙满堂过好日子。
谁曾想到,咱们这程大善人等到四十多了才歪打正着有了个闺女起名程怡,还让人家给贩卖走了。
闺女让拐子够偷走了,仿佛就偷走了善人的魂儿,再加上其他勾结满清的晋商挤兑,曾经的晋商程大善人只能远走他乡。
跑到山东这贫瘠的村落里,买了一大片地,开始了他老人家的种地生涯。
就算是种地,老爷子也不曾欺负佃户,谁家要是交不上税收,或者吃不上饭了,他还会接济一二,没过几年,程大善人又成了魏家庄的明人。
村里别魏姓人多,但是没有人敢瞧他,还推举他做了里长。
也正是因为有了程老爷子的存在,这魏家庄这些年来,就算是遭遇到旱灾,也没有饿死过人。
庄家不收粮食,程老爷子就领着乡亲们搞点儿副业,弄点儿皮货,山货到县城里换点儿银钱,然后去别的地方换点儿粮食吃。
官府也很喜欢这种在地方非常有威望的老人,就算是县老爷见了面,也给程老爷子几分薄面。
老爷子虽然不似当年在山西那么风光,但是在山东呆了这些年,也攒下了不少珈爷。
或许是老天爷开眼,不愿意欺负老实人,就在今年,一开春,自己那失散的闺女,竟然让一个老神仙给领回来了。
只是自己这闺女全然不似自己这耕读良善人家的性子,喜欢武枪弄棒,飞鹰走马,没有一点儿女儿家的样子。
不过程老爷子心里却颇为满足,闺女怎么折腾,他就没有说过女人一句不是。
或许是为了弥补这二十余年对女儿的亏欠吧。
当然,老爷子的闺女也没有外界传的那么糟糕,虽然是一介女流,但是却颇懂得经营之道,程老爷子年纪大了,很多事情不能亲自操持。
但是自己这女儿就能把很多村里的事情给办的妥帖了。
程老爷子就经常感叹,自己这女儿若是是个男子的话,自己一定能将他培养成沈万三那般震惊天下的豪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