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霸业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渤海郡公
“呸,英明神武所吸引,用马眼睛瞪得跟牛眼睛一样打吗”
徐梁看着太子殿下抓着自己的辫子不放,知道这样纠缠下去,自己肯定倒霉,所以转移话题问道:“太子殿下,您这里发生了什么怎么乱糟糟的。”
太子恼火的指着周围手足无措的侍卫说道:“还不是这些笨的要死的家伙,我本来想要操练他们骑术,谁曾想到他们一个个总是在马背上摔下来不说,还控制不住战马,让他们跑出来了,眼下在解决不了,可就真的出了大笑话了。”
徐梁心头一跳,心里明白。眼下李自成马上就打到京师了。如果出了那么大个笑话,敌人还没来,宫廷就鸡飞狗跳的,将来还如何应对闯贼
徐梁赶忙说道:“殿下,既然马跑了,将他们抓回来不就成了这马在这么能折腾,毕竟他是畜生,他跟人没有办法比啊。”
太子殿下掐着腰,恨声说道:“徐梁,这马那么多,怎么抓的过来父皇说过,咱们大明能玩的转骑兵的就那么几个将军,而且还死了一大半了。看来我今天真的要倒霉了。父皇知道了今天的事情,还不打我板子啊。”
额……
徐梁脑子一晕,多大点儿事儿啊。别人解决不了战马乱跑的问题,自己能解决啊。
自己在成为巡捕之前,那是共和国最后一批骑兵啊。最擅长的事情便是管理战马了。
怎么这些人那么笨啊。
徐梁用考量自己的尺度去考量别人,确实有些过分了。
中原人以耕种为主,很少骑马。而侍卫们虽然平日里也骑马,骑得都是驯化过的,以表演为主的马。
这种以作战为目的的战马,他们根本没有骑过。而且太子殿下让他们穿着几十斤的铠甲表演马战,更是他们最不擅长的事情。
如今被战马从马背上甩下来,走路都成了困难的事情,更不要说抓回战马了。
徐梁笑着说道:“太子殿下,您暂且息怒,不就是战马吗您只要答应我一个要求,我就帮你解决眼前的困境。”
朱慈烺警惕的看了徐梁一眼说道:“我告诉你,你别提什么过分的要求,尤其是对我皇姐!”
徐梁笑笑,说道,“不用那么复杂,你只要宽恕我在宫城纵马之罪就可以了。”
说吧,口中哨子一想,律的一声嘶鸣,五明骥从门外闯了进来。
对着那些慌乱奔逃的战马一声怒鸣,所有的战马都老实了,乖乖的站在原地不动。
徐梁走过去,一匹一匹的牵过来,重新拴好。
正在太子愣神的时候,徐梁忽然停止了动作,对身边的侍卫说道:“你们等什么还不过来牵马”
说完一转身,上了五明骥的马背,手里的鞭子甩着鞭花,任何一个有所躁动的战马,都会被他狠狠的抽一鞭子。
问询赶来的崇祯恰巧看到了这一幕,那慌乱的马群,被徐梁一人一马治理的服服帖帖。
天啊,这是怎么弄得。刚才听太监禀告,太子搞得宫城乱七八糟,上百匹战马失控,所有的侍卫都没有办法解决。
这个家伙竟然就用一匹马,一声长嘶就解决了
“好了,好了,你们也别紧张。骑马这东西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术业有专攻,以后你们好好练习如何保护太子殿下就好了。”
徐梁对周围紧张的侍卫说道。
看着将上百匹战马指挥的井井有条的徐梁,崇祯赞赏的说道:“好好好,不愧是击退了三十万闯贼的英杰,朕今日算是见识了!”
第一百六十九章 献策
第一百六十九章献策
徐梁翻身下马,不敢犹豫,先给崇祯磕头。
崇祯并没有去理会徐梁,而是上前抚摸眼前的五明骥。
对于五明骥,崇祯有着太深的记忆。这匹马本来是留给自己骑的,但是后来国家危机,卢象升扛鼎国事,让他心声敬佩,便将这匹马许配给了卢象升。
虽然卢象升战死了,但是在崇祯心里,卢象升一直活着。
而眼前的五明骥便是卢象升的化身。
刚才徐梁骑在战马之上的,那威武的身姿,让他不由的想起了自己初次见到卢象升时候的场景。
那个时候的卢象升也是这般的雄姿英发啊。
徐梁心头一动,苦笑道:“陛下,您可是想起了卢大人啊臣虽然未曾见过卢大人,但是对于卢大人的英雄事迹却佩服的很。若是卢大人还活着,咱们大明又何至于落到如此的境地。”
崇祯听了徐梁的话,顿时大怒:“徐梁,你在质疑朕的决定吗”
这些年来,对于卢象升战死的质疑,一直没有停过。
甚至崇祯自己也怀疑,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怯弱,派宦官做了监军,导致卢象升在前线作战,没有援军战死,自己现在绝对不会那么悲惨,李自成打到京师了,连个像样的援兵都没有。
但是这件事情只允许自己想一想,别人提起就是对自己的不敬。
徐梁一笑,笑道:“陛下息怒,臣虽然敬佩卢督师的英勇,但是对于卢大人的方略却不敢苟同!所以臣也从来没有质疑过卢大人。”’
崇祯莫名其妙的看了徐梁一眼,怒火不减说道:“莫非你感觉卢大人的方略有问题吗”
徐梁并没有回答崇祯的问题,反而问道:“陛下可曾听过,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
崇祯点点头说道:“这句话乃是宋朝宰相赵普所言。原话是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这句话。只是我皇明乃是尚武之国,岂能与弱宋相比”
徐梁摇摇头答道:“陛下,此一时,彼一时。今日我们的大明并不比弱宋强到哪里去。”
崇祯皱着眉头说道:“徐梁,你今日若是说不出个道理来,休怪朕降你个胡言乱语之罪。”
徐梁点点头,并不畏惧说道:“陛下,昔年我大明国力强盛,自然可以纵横四野,若不不臣,便百万大军除之。但是今时不同往日,我大明的国力衰微,正是浴火重生之时,要实事求是。”
崇祯脸上的怒气稍减,喃喃说道:“没想到你个武夫竟然读过不少书,这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吧。”
徐梁暗道,我哪里知道是谁说的,我一直以为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太祖说的呢。
不过既然装比,自然要将逼格装到最高。
徐梁笑着说道:“这点儿诗书在陛下面前,只不过班门弄斧罢了。”
这句话倒不是徐梁吹捧,因为自己刚才总共用了后代两个比较装比的话,一个是攘外必先安内,一个是实事求是,结果崇祯全都能说出出处。
可见崇祯并不像是后世的史书记载的那么不堪,而是个满肚子才华的帝王。
只是这个帝王虽然满肚子才华,却不会活学活用,多少有些书生气。
对于徐梁的吹捧,崇祯并没有露出任何满意的神色,反而说道“你继续说下去。”
“我们要击败闯贼,就该认清国家现在的形势。朝臣所言我们有雄兵百万之类的词语,全都是吹嘘的言论。我想陛下应该清楚,眼下我们可用的战兵不超过五万,粮草也没有多少吧。若是固执的认为我们有雄兵百万,非要跟敌人拼命,那就是白日做梦,认不清楚现实,最后的下场不用我说,陛下心里也应该清楚。
可是,做梦能打败敌人吗”
崇祯的心往下一沉。徐梁说的没有问题。眼下国家就是陷入了极端的困境,可是每一次自己想提的时候,那些大臣们,总是陷入昔日大明的强大中不能自拔。
总是跟自己提什么天子守国门之类的废话。
朕如果有雄兵百万,战将千员,粮草无数,朕会愿意跑吗
朕也是没有办法了,才想跑啊。
你们这些做臣子的,怎么就那么不体贴呢
此时,崇祯眼前的徐梁就跟自己的知己一般。
崇祯低声说道:“爱卿,这种话你跟朕说说也就罢了,千万别人其他人听见,尤其是那些东林的读书人,让他们听见,他们非把你撕碎了不可。”
徐梁傲然说道:“陛下不让臣说,臣非要说个清楚。哪怕是那些东林找臣的麻烦,臣也要说。以卢帅战死疆场那次的战事而论。我们最佳的选择,就是想办法拖住满清,然后彻底消灭了闯贼,恢复对国家的控制之后,再想办法与满清决战。打仗吗本来就是集中主要力量,在空间上形成优势,彻底消灭敌人。我们自己分兵,本身就是弱化我们实力的做法。
所以臣以为有的时候暂时的苟且,可以换来美好的远方。”
崇祯倒吸了一口冷气,徐梁这话虽然说得有些大逆不道,但是却说道自己心坎里面去了。如果当初卢象升能够听自己的劝告,不去跟满清决战,现在的日子怎么会那么苦。
枉费这些时日自己对他那么的愧疚。
“那么我们眼下该如何去做”崇祯问道。
徐梁笑着说道:“眼下闯贼势大,我们最需要的便是时间。闯逆招降了几十万的兵马,看似兵强马壮,但是实际却外强中干。因为他占领的区域都是贫瘠的区域,而且陛下也施行了陈建议的坚壁清野的战略,导致李自成的粮草前所未有的紧张,只要我们想办法脱一段时间,那么李自成不战自败。而我们只要缓过一段时间,江南的援兵和粮草就会源源不断的赶过来,到时候再想怎么打,就是我们说的算了。”
崇祯兴奋的点点头说道:“没错,只要江南的援兵再赶过来,李自成就算是有登天的本事,也不是我们的对手。”
说完之后,崇祯又皱着眉头说道:“可是京师就在眼前,我们如何才能让李自成忍住**,不进攻我们呢”
徐梁微微一笑说道:“陛下,办法自然是有的。因为李自成那边也有压力,那就是辽东的满清也在虎视眈眈的站在一边看着他们,我们只需要让他们知道,他李自成跟我们玩命,正好往满清渔翁得利,他自然会冷静下来,跟我们好好谈谈。”
第一百七十章 委任
第一百七十章委任
崇祯点点头,又摇了摇头,最后还是没有下定决心。
对徐梁说道:“你乃是国家栋梁之才,朕不会将你置之不理,这些日子没给你安置官职,是要寻一个合适的位置给你。你对朕的安排,可有不满之处”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虽然知道崇祯所言多有给自己推脱之意,但是徐梁却并没有多少恼怒之意。
毕竟对于明廷,徐梁并没有多少归属感。他更在乎的是整个天下的百姓,或者说他更在乎,自己在这纷乱的天下里,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
所以崇祯是否重用自己,徐梁根本就不在乎。
徐梁装出一副很诚恳的模样,行礼说道:“微臣不敢,能为陛下效忠,便是臣天大的荣耀了。”
崇祯用眼角看了徐梁一眼,见到徐梁并没有丝毫的愠怒之色,这才放下心来说道:“定襄伯李国桢与国有功,你初来乍到便取他守城之责,于理不合。而且三大营的兵士,吃空额现象严重,剩下的也多是些富家子弟,指着他们防御京师,多少有些痴人说梦。朕有意让你主管顺天府最近新招募的新兵,你可否承担起这副担子”
徐梁再拜,说道:“愿为陛下效死。”
崇祯笑了笑,拍了拍徐梁的肩膀,对于这个只见过一次的少年郎,心里越发的喜欢,若是他真的能在接下来的国事中表现出足够的优秀,那么自己为了他,舍弃吴三桂又如何
“好,朕夺了你豹韬军指挥使的职务,想必你心中定然有所不满,真不是那种不通情理之人。朕今日见你对骑兵有所造诣,便封你虎豹骑指挥使,负责新兵训练如何将来兵练成了,朕自然不会吝啬赏赐,一个侯爵是少不了的。”
徐梁微微一笑,对于崇祯的防空炮完全没有放在心上。
“陛下放心,臣必为您训练处一支精锐之师出来。”
“好。”崇祯在身上摸索了半天,最终掏出一面金牌来。
递给徐梁说道:“如今朕真的是山穷水尽了,也不怕你笑话,真的内帑如今穷的可以跑老鼠了,可笑天下还有些穷酸冥顽不灵说朕抱着银子不放。这面金牌你拿着。”
徐梁看着金牌上,只见金牌上写着如朕亲临四个大字。
原来是赐给巡查钦差的金牌,徐梁收入怀中,再次躬拜。
“下去吧。今日你所言的计策,朕还需要在做考量。不过是否使用你的计策,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有一支强兵,这也是朕召见你的原因,你千万别让朕失望。”――
京师依山傍险,乃是中原鲜有的坚城。又有长城环绕,其势蜿蜒,这也是京师屹立中原几百年不倒的原因。
在这座古老的城池里,不时有骑着骏马,背着利刃的燕赵游侠儿三五成群的报名从军。
大明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是有他多方面的原因的。
其中有一个那就是民间尚武的风气。大明以武立国不时吹嘘出来的。
尤其是这些年,武举一直未曾断绝,面见习武风气浓郁,很多满腔热血的年轻人,都希望通过武艺,报效国家。
可以说,武风浓郁是国家维持几百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大明,很多读书没有希望年轻人都是勤练武艺,混个武举人当当。
而在某些人口中的大清,很多读书考不上科举的读书人,就只能潦倒的过一辈子。
因为满清怕中原有太多不可控的武人出现。
宽阔的官道之上,随着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数匹拒马出现,为首一个少年郎,虎背猿腰,剑眉星目,气势昂扬,带有一股天然的威严,得胜钩上挂着长枪,身后背着梢弓,一看就是战场上的宿将。
身后的一行武人的战马的得胜钩上也挂着寒光闪闪的兵刃。
来着正是徐梁等人,原来崇祯让徐梁训练新兵,徐梁却不想拿着圣旨走马上任,而是想要靠实力征服自己未来的属下。
大眼儿一直嘟囔着抱怨,“有圣旨为什么不用你看看那些兵蛋子看我的眼神,一脸鄙视,看你大爷啊,老子不就是肚子大一些么”
黄韬在一旁取笑说道:“老子一直怀疑,军中的粮草是不是被你偷吃了。”
杨大牛也落井下石说道:“我怎么说,最近喂马的鸡蛋和豆饼少了那么多,大眼儿哥,还不速速承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