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狂野时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爱吃烤串
但是,管理也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适当地让下属之间有一点点小矛盾,更有利于管理。
有矛盾,就有相互监督,就有竞争动力。
只不过这样的矛盾一定要掌握好火候,矛盾大了,会产生更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会适得其反。甚至出现相互攻击、诽谤、伤害的事情,从而影响团队发展。
陈志放下茶缸子,道:“刘科长,我刚才不是说了吗,省服冯丽特地来电话嘱咐这两款样品,都责成杨可完成,你还不相信,你看看传真,是不是写着让小杨去省服。因为当时很着急,我没来得及和你二位打招呼。”
陈志这么说,也是打消刘婧认为不被重视的顾虑。
刘婧刚才没有注意到,此刻低头再翻看资料,果然如此。登时膛目结舌,说不出话来。
但她还是不想放弃,迟疑了一下道:“时间这么紧,还是要给小杨安排两人当助手的好。”
陈志有些不悦,心道:技术厂长都没有意见,而且我已经给足你面子,你还说三道四、不依不饶。这是连我也没放在眼里。
郑峰和杨可则在心中叹息:不识时务。
“这事就这么定了,技术科全力配合杨可工作。”
刘婧没法子,心一急,说话不过脑子,脱口而出:“可他只是一个工人,不是技术员!”
杨可的笑意从脸上消失,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要犯我我必犯人。
“刘科长,我说话你别不高兴,文凭并不代表水平。我会让你知道,你这句话是非常愚蠢的。”
刘婧被杨可埋汰,气得脸更红了:“你不就一个小小的裁缝吗我倒是要看看你有什么水平,你……”
郑峰感觉温度上升,再这样呛呛下去,必会升级,不好收拾。自己是技术厂长,总不能沉默吧,面上的事情还是要做的。
于是马上打圆场:“刘科长,陈厂长这么做必有道理,我们配合就是,没必要非得分那么清楚。我们科不也新调来三个小青年吗,都是和小杨一起入厂的。说白了我们都一样,只不过分工不同而已,不分高低贵贱。”
陈志道:“小刘,郑厂长说的对,以后你要多向郑厂长学习。”
刘婧愤愤不平,想说什么,但事已至此,自己又没有充分理由,正在尴尬之际,电话响了。
“小陈,杨可找到没有”
“徐枢记,杨可在我办公室,我们正在研究工作,您有什么事情吗”
“小陈同志,你真是糊涂,记者来采访他,他把人家晒干了,这算怎么回事什么工作这么急,工作的事情先放一下,这是政治任务,事情的严重性还用我说吗
马上让来宣传科。
对了,要好好安抚小杨,我看他刚才情绪有些激动,年轻人嘛,遇见问题、挫折也是好事,凡事要抱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向前看,这样才会越来越成熟。
还有,刚才你不是说采访完给小杨放假吗还研究什么工作
第47章 你也好吧
有的人在综艺节目中,编造自己的悲惨家庭生活,甚至撒谎,把关爱自己的父母说成死人,就是想博得同情,一举成名。
有的人故意制造自己的绯闻,上头条、蹭热度……
只要能出名,只要能网红,别说出卖家人、朋友,就是出卖自己的灵魂都可以。
杨可记得重生前不久,好像有一个叫什么郭美美的人,为了成名,竟然冒充中国红十字会的商业总经理,在微博上炫富,她自己倒是出名了,却使得红十字会公信力严重受挫。
郭美美还有不雅视频、开设赌场、以“夜场商演”为名从事等等劣迹,无非都是为了名利。
最终郭美美作为一个反面教材,被判5年有期徒刑!
其实,杨可并不是沽名钓誉的人,这件事本身对于他倒是没什么,但这种正能量的事情必须得到宣传、弘扬。
“陈厂长,如果没有啥事,那我这就去徐枢记那里。”
“记者现在宣传科,这是一个政治任务,你一定要好好配合人家。”陈志点头叮嘱。
“好的。”
杨可朝郑峰和刘婧点了点头,转身出去。
刘婧和郑峰相互看了一眼,不明所以,然后望向陈志,刘婧问道:“陈厂长,小杨他……”
“告诉你俩一个好消息,小杨为我们工厂增光了,辽东日报和我们市的记者都等着采访他呢。”
郑峰虽然吃惊,但毕竟是男人,所以脸上并没有多大反应。
而刘婧是女人,所以情不自禁地“啊”了一声,忐忑地听着陈志介绍杨可的事迹。
这小子真是踩狗屎运了,咋啥好事都发生在他身上了,刘婧心情复杂。
在她内心深处是排挤杨可的,正是杨可抢了她的风头,削弱了她的权力,并且还当着两位厂长的面让自己出丑。
自私的刘婧心中开始打鼓了,徐枢记都亲自点他名,他更有恃无恐了,那以后他还不得抢自己这个位置。不行,千万不能让这事发生,必须把这个苗头消灭在萌芽中。
好在徐枢记与杨可没什么瓜葛,如此看来,杨可没有后台,这事就好办了,刘婧长出了一口气,脸色放晴。
……
杨可来到宣传科的小会议室,里面坐着一名男子三名女子:宣传科长、李梦洁、刘婉欣、辽东日报女记者。
杨可望了李梦洁一眼,心中嘀咕:她怎么也来了,真是属穆桂英的,哪有事哪到。
宣传科长是一名四十多岁的男子,站起来介绍道:“小杨同志,这位是辽东日报记者吕燕同志,这位就不用我介绍了吧,两位大记者采访你,我让梦洁陪着,也好做一个记录,有什么事你直接跟她说就行,我一个大老爷们就不跟着了。”
宣传科长说完,把一个塑料袋递给杨可,里面装着他的衣裤。然后与两位记者打完招呼,便起身离开。
本来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徐枢记亲自主抓,宣传科长必须跟着。
但是因为在徐枢记办公室看见了杨可和刘婉欣的一幕,宣传科长认为不可能是小误会,年轻人在一起会更好地沟通,所以他经过思考后,向徐枢记汇报了自己的想法。
最后道:“徐枢记,李梦洁是大学生,又是宣传干事,年龄与杨可、刘婉欣记者相仿,能很好地交流。而且……要是交流好的话,对杨可也有好处,能缓和、改变李家对他的看法,毕竟他打了李文革两次。您看……”
徐枢记道:“你想的很周到,就按你的意思办吧。不过要做好李梦洁的工作,要让她知道这次采访的重要性,不能因为她哥哥的事情对杨可有偏见,就事论事,一码是一码,不能混为一
第48章 一无所有
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是现实的,是残酷的,现实是要用金钱、地位、资本、人脉去支撑的,这些东西杨可都没有。
刘婉欣记得杨可最爱唱崔建的《一无所有》。
1986年崔建在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凭借此歌一举成名,奠定“中国摇滚之父”的地位。随即这首歌响彻大江南北,成为永恒的经典。
我曾经问个不休
你何时跟我走
可你总是笑我
一无所有……
这首两人经常哼唱的歌曲也成了对杨可的最大讽刺,因为在那封分手信的最后,刘婉欣写下的就是这首歌词!
面对初恋嘲笑自己一无所有,杨可选择了沉默……
自己的那封信就像眼前的瓢泼大雨,把杨可冲洗的体无完肤,摧毁了杨可对爱情的坚守。过后刘婉欣才感觉到自己伤杨可有多严重。
但在当时情况下不一针见血,不直言不讳,杨可根本意识不到两人的巨大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她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快刀斩乱麻。
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人生就是一场不断选择、抉择、不断舍弃的过程,充满了遗憾、悔恨、无奈。
即便今天,怀着深深歉意的刘婉欣也认为当时自己舍弃的对。
所以刘婉欣见到杨可时,心情是极为复杂的,因为她对于那段纯真的情感还是极为珍惜的。
冷静下来后,刘婉欣并没有走,因为这次采访任务是她主动提出来的,她必须完成。
同时,她也想了解一下杨可为什么变化这么大。
虽然这和爱情无关,但毕竟曾经相爱过,她希望杨可生活的越来越好。
……
杨可既然释怀这段折磨自己多年的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然获得新生。所以也就恢复了往日的洒脱。
杨可看了李梦洁、吕燕两人一眼,面带微笑,就像与老朋友聊天,对刘婉欣道:
“婉欣,没想到你会来,早知道我去厂门口接你。呵呵,你可算是我的大恩人啊,因为你今天的出现使我获得了新生。
谢谢你,改天请你喝酒。
不过……你不要多想,只是喝酒而已,并不参杂其他的东西。如果你处对象了,也可以带他来。”
三人同时惊愕!
吕燕三十多岁,经历的自然比三人多,所以隐约能感觉到二人不应该是小误会,而是因为情感问题。
今天她是来采访杨可的,当然要挖掘杨可的个人生活了。所以吃惊杨可前后判若两人,同时期待杨可继续说下去。
李梦洁没有见到当时的情况,但宣传科长也悄悄告诉了她,所以她同样吃惊。而且觉得杨可有些不可思议。
他俩到底啥关系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太复杂了吧。
刘婉欣虽然主动提出与杨可分手,但毕竟心里还有那段美好的过去。而且在她心中一直认为杨可是深爱着自己的。
杨可刚才在徐枢记办公室的反应就证实了她的想法。
即便再见到自己,也应该会感到拘束或者腼腆吧。而此刻的杨可眼中哪有一丝忧伤,倒是充满了欢愉,像一个没事人儿一样,太不合情理了。
伪装掩饰刘婉欣充满了疑惑。
刘婉欣有些不自然地道:“我也没想到会是你,还以为是重名呢。”
对于杨可说的请喝酒,则是避而不答。因为她认为杨可一直没有原谅她,那样说是故意装洒脱,是在刺激她、伤害她。
此刻想起自己在分手信中写的《一无所有》,不仅仅是伤害杨可,而是侮辱杨可。所以即便杨可再用话伤害她,她也认了。
杨可的话
第49章 1王俩2
李梦洁也对杨可的风趣和博学吸引,怎么也想不出这样文质彬彬的大男孩怎么会暴打哥哥。
吕燕问道:“你知道沈小玉去滨城干什么吗”
杨可摇头:“不知道。”
“她是一名军嫂,去滨城探亲。”刘婉欣回答。
杨可突然想起与沈小玉说话,沈小玉看见自己背着军用书包,问自己是不是军人。怪不得呢,原来她是军嫂啊,立马肃然起敬。
其后又聊了一些关于杨可的生活,主要是吕燕提出问题,杨可回答。
刘婉欣和李梦洁几乎不说话,只是聆听。
杨可开朗、乐观,对生活有无限向往,充满希望。
这一点再次震撼刘婉欣和李梦洁二人。
杨可在刘婉欣心中是一个比较悲观、唯唯诺诺的人,没有什么理想,更别提什么远大抱负了,属于安于现状的人,不然也不能把服装店关了,来工厂打工。最起码得拼搏一下吧。
而杨可在李梦洁心中,则是一个摸不透的怪人。
天使和魔鬼的结合体;一半是烈焰,一半是海水;李梦洁又给杨可下定义。
突然想到杨可为赵红与哥哥争风吃醋,不仅为杨可大为不值。
赵红只是一名工人,顶多是初中毕业,要思想没思想,要文化没文化,怎么能配得上杨可,真不知道这个杨可脑袋是让城门挤了,还是灌水了,偏偏看上她。
吕燕一直背着相机,此刻打开相机袋,小心翼翼地掏出相机,道:“小杨同志,我得给你拍几张照片,回头选一张好的与文章一起发表在报上。”
杨可见相机正上方写着:海鸥,不仅感慨万千。
上海海鸥牌照相机那可是一个经典品牌。于1964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级单反相机。其后不断创新,相继研发多种相机。
八十年代的高级相机,那是非常昂贵的,与彩色电视一样,是不折不扣的高级贵重物品。
因为它还需要胶卷,才能拍照。所以还是一个消耗品。
拍照完毕还要在暗房里冲洗胶卷,胶卷冲洗完,还要洗印相片,晾干,相片才算制作完成,是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
这种相机不像后世的数码相机,不用胶卷。它最大弊病就是怕胶卷曝光,一旦曝光,洗出来就是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也就是说白白浪费表情了。
杨可影影乎乎知道很贵重,但不知道具体价格是多少,于是饶有兴趣地问道:“吕姐,你这台相机应该很贵吧。”
杨可刚认识吕燕称呼其为吕燕同志,随后称呼同志,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相互之间更加熟悉,如同老朋友一样,所以此刻很自然地称呼吕燕为吕姐。
吕燕指着相机右上方的标记道:“这是df型,很先进的,社长说1000元呢,几乎和彩电一个价格。”
在杨可的印象中,直到1989年以后,彩色电视机显像管技术难关被中国攻克,长虹、康佳等国产彩电才陆续生产上市,价格也随之大幅降价,寻常百姓才渐渐买得起。
吕燕给杨可拍完照后,对李梦洁道:“梦洁,你给我和小杨照一张合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