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回狂野时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爱吃烤串
    所以,诗歌的繁荣可谓空前绝后,涌现出了不少优秀诗人。

    于是,李梦洁选择了在全国最具影响力,可谓是中国诗坛的风向标、领路人的《诗刊》。

    《诗刊》是全国唯一的中央级诗歌刊物,只要能在诗刊上刊登自己的诗,就奠定了诗人的地位!

    创建于1957年,“诗刊”两字是伟人亲笔书写,销量全国第一。

    李梦洁没有选择普通投稿,而是把目光放在了诗刊社举办的“青春诗会”上。

    “青春诗会”于19八0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届,涌现出很多著名诗人和大家,号称是中国诗坛的“黄埔军校”。

    所以,能入选青春诗会,便奠定了著名诗人的地位!

    于是,李梦洁在杨可的诗歌中挑出了几首诗,做为组诗《只因深爱》,投稿了诗刊社。

    这也是李梦洁总是盼着来信的缘由所在。

    王霞见李梦洁面带微笑,闭着眼睛,只顾着流泪。心中也不仅感叹,真是美人啊,呀呀呀,这流泪咋还这么俊呢。

    便碰了她一下,道:“别光顾着哭啊,先看看里面写的啥”

    “哦。”

    李梦洁这才回过神来,长呼吸,抹掉脸上的泪珠,不再享受自己如愿以偿的爽快感觉。

    说真的,她还真觉得这是她的一份荣耀呢,因为是她发现了杨可这枚金子!

    当下撕开信封,仔细阅读,果然是“青春诗会”组委会邀请杨可前去参加青春诗会的邀请函。

    “咋回事”王霞问道。

    “王姨,你知道诗人吧,杨可就是诗人,而且马上就要成为著名诗人了,这是邀请他去开会的通知,还有采风呢,真是好啊。”

    李梦洁的脸上还挂着晶莹的泪珠,美眸放光,充满了憧憬,开心地笑着。

    “啥是采风”王霞虽然知道诗人就是文化人,但依旧有些不懂“采风”是什么意思。

    “这个嘛……就是搜集素材,进行再创作,写出更好的诗歌和文章来。”

    “啥时候去,去哪里,去几天……”王霞关心自己的师爷,开始了刨根问底。

    李梦洁也非常兴奋,指着邀请函道:“你看,先去滨城,然后……”

    ……

    回到广播室的李梦洁静下心来,痴痴发呆。

    杨可就好像坐着直升飞机升空,突然坠落一样,这是他的人生低谷,是深渊。

    这时他最需要有人安慰、有人鼓励、有人与他肩并肩一起度过这段艰难时光。

    这个人不是别人,应该是自己,而且必须是自己!

    李梦洁突然明白自己为何会不时地想起他。

    突然明白见不到他就感觉浑身不自在,好像缺了点什么的缘故。

    突然明白为什么与他在一起的时候,总是轻松、快乐、无忧无虑。

    突然明白为什么喜欢听杨可的海阔天空,喜欢与杨可开着梧桐和凤凰的玩笑。

    而且她认为通过杨可的文字,已经深深触及到了他的灵魂,她是杨可的知音。她不相信还有谁比自己更能读懂他。

    只因自己爱上了他!

    难道爱都是这样悄然而生

    原来,是世俗的条条框框阻碍了她去向深处想,这两天看不见他,才隐约感觉失去了什么,如今他被停职反省,自己的心也在痛,她相信这种痛并不比杨可轻,而且更痛。

    李梦洁就是这样的人,一旦想清楚了事情,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做。

    好吧,杨可,就让我陪你一起经历这场暴风雨吧!

    “他是我大舅哥……”的这句话突然在耳边回响。

    当时杨可在与赵和力通话时,说李纹革是他的大舅哥。李梦洁想着想着没来由的脸红了起来,而且热的厉害。

    他该不会早就喜欢自己了吧

    应该是的!

    那他为啥不表白,或者给自己一个暗示

    李梦洁马上想起了刘婉欣,倒不是想到这两人以前的那段恋情,因为她确信杨可已经走出以前的阴影了。

    而是刘婉欣的身份与自己仿佛,进而想到妈妈给自己的规定。

    想到这里暗骂自己糊涂,哎,他肯定是感觉两人地位悬殊,怕再走老路,所以才不敢对自己表白的。

    这么说他早已爱上了自己!如此想来心中充满了甜蜜。

    看看要下班了,但李梦洁已经等不及了,广播今天就哑巴一次吧。

    李梦洁连桌子都没收拾,把邀请函和取款通知单心翼翼地放入挎包里,下楼推着车向外走去。

    门卫见是厂内第一美女,当然不敢拦阻,李梦洁骑上自行车飞驰下坡。

    八月末的夕阳依旧很毒辣,迎来的风也是闷热的,但李梦洁不在乎,买了一些水果,一路向北,来到草库经编总厂的职工宿舍。

    上次李梦洁与陈志等人一起来过,所以轻车熟路,来到杨可家门前,敲门。

    杨可开门,很是惊讶,问道:“你咋来了”

    “我咋就不能来。”

    杨可很自然地伸手抓住车把,把车子拽进院中,放到一边,指着马扎道:“你先坐一会,我正在打对菜,一会儿就好。”

    李梦洁把挎包放到方桌上,然后从车把上拿下来装水果的兜,递给杨可,郑重其事地道:“谢谢你帮我哥哥忙,请你吃饭,你总是推脱,我只好亲自前来道谢了。”

    “一个战壕里的战友,谢啥。”杨可结果水果放到地桌上,说道。

    李梦洁很严肃地道:“毕竟我哥哥总找你麻烦,你不计前嫌,但就这一点就值得我敬佩,所以感谢是必须的。”




148 终于来信了
    杨可笑道:“多大点事,很多男孩子都是从打架中认识的,最后成为了好朋友。再说了,两次都是你哥哥吃亏。我这么做算是给他一个补偿吧。你先坐着,我洗菜。”

    李梦洁背着手,笑眯眯地看着杨可,道:“你说话我爱听。还是你坐吧,男孩子做家务肯定是不行的,我帮你洗,一会儿就好。”

    “不用。”杨可回绝。

    “我说用就用。”李梦洁笑嘻嘻地说道。

    “梦洁,你今天咋了,怪怪的,你要洗那就洗吧。”

    杨可感觉今天的李梦洁不同寻常,应该是有什么事情吧,只是没好意思开口说。

    该不会是要对自己表白,李梦洁的炙热眼神似乎说明了一切。杨可心中咯噔一下,真要是如此的话,可不怎么好,还是避免一下为上。

    李梦洁沉思片刻,摇了摇嘴唇,环顾四周,终究没有说出口,于是道:“我今天情绪特非常不稳定,悲喜交加,喜怒无常,还有……反正心乱如麻,一会儿跟你说。”

    虽然给自己缓和情绪,但是一颗心脏却跳的厉害,急忙低头进入厨房,见桌子上、案板上摆着很多菜,鱼、肉、鸡、青菜等等应有尽有。

    于是心情变得稍微平静了一些,问道:“这么多,你家来客人了”

    杨可一听李梦洁说心乱如麻,暗道不好,真是要表白吗听李梦洁问话,也就顺着话题说下去,生怕李梦洁再说出什么来,那样的话岂不是很尴尬。

    “我大妹明天开学了,还有她的一个同学也在这里,所以我回来的时候顺道去市场买了这些,就当是给她俩饯行了。”

    李梦洁两眼亮晶晶,问道:“是你大妹妹男朋友吗”

    “你想哪儿去了,我大妹郑重向我保证过,不毕业是不谈恋爱的。”

    “这得多少个菜,我数数哈。”

    李梦洁笑呵呵地数着:“1、、、4、5……哇,1道菜呢,十个人都吃不了,比过年都丰盛。”

    李梦洁兴趣盎然,负责洗菜,不仅洗的仔细,而且很麻利。

    杨可见李梦洁没有改变话题,长出一口气。

    东屋西屋的炉子都生起了火,杨可则是把鸡和鱼分别放入锅中炖上。

    这两道菜是硬菜,制作时间也长,所以先做。

    尤其是鸡,当时的鸡都是笨鸡,要慢火多炖,否则不烂糊。

    其它的菜就好办了,等人都回来,现做都赶趟。

    还有一道菜是毛蚶。

    杨可记得好像是八十年代中期,毛蚶最便宜,一元钱八斤,最便宜的时候1毛钱一斤。

    这是地道的海鲜,改革开放之前,内陆人是极少能吃到的,因为不让私下买卖,要是私下买卖就属于投机倒把。

    投机倒把轻者挨批评、挨批斗,重者会被劳教、判刑的。

    而且毛蚶和所有海鲜一样,存放时间很短,不能像土豆、萝卜、白菜那样可以储存一段时间,需要及时卖掉。

    毛蚶的肉并不是很多,它的外壳却很重,所以需要汽车、拖拉机来运输。如果你背一筐毛蚶来卖,赚的钱还不够补充消耗的体力钱。

    所以,在当时,毛蚶是一种薄利多销的产品。

    而内陆人因为很少吃肉,很少吃到海鲜,所以非常喜欢吃这种便宜的海鲜。

    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见过毛蚶。

    毛蚶的形状则是通过嘎啦油、雪花膏的包装知道的。

    那应该是七十年代的记忆,杨可还很,那时生活水平低下,普通市民都是为了吃饱穿暖而工作,化妆品基本绝迹,哪有什么眼影、唇膏、粉底霜,能用上雪花膏就不错了。

    谁脸上要是擦了雪花膏,那种香味远远就能闻到,让人羡慕不已。

    当时的嘎啦油和雪花膏大多都是装在贝壳里的,也有装在毛蚶壳里的,只不过相对少一些而已。

    因为毛蚶壳的表面不是光滑的,清洁起来很费劲,所以厂家逐渐淘汰了这种包装。

    嘎啦油又叫蛤蜊油,是全油性护肤用品。对冻疮也有很好的疗效,而且比雪花膏还便宜,所以深受百姓喜爱。

    尤其是在东北,更是喜欢这种物美价廉的东西。

    而当时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嘎啦油深受岛国和欧美人欢迎,因为它的配方含有中草药精华,温和、安全,不像外国大品牌化妆品含有激素和重金属。

    杨可买了一元钱的毛蚶,李梦洁的一双玉手在大盆里来回搓,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一连换了七八次水,才算洗干净。

    “杨可,你买这么多,能吃了吗”

    “里面肉很少的。”

    两人收拾完菜,来到院中,杨可给李梦洁倒了一杯水。然后屋里屋外来回走动,想找点活干,这样就不给李梦洁说话的机会了。

    李梦洁拿起自己的挎包,道:“你过来,先别忙活,告诉你两件好事,以安慰你受伤的心灵。”

    “我并没有受伤,不用安慰。”

    杨可拿起斧子,想劈柴,但院子太,容易崩到李梦洁,于是又放下。

    “过来呀,都被停职了,还跟我装。”李梦洁掏出取款通知单和邀请函冲着杨可摇晃着。

    杨可无奈,只好走过去,接过单子看了看,不明所以,望向李梦洁:“啥玩意,咋回事”

    “很简单,我把你的诗整理完,便投稿给诗刊了,然后就得到这个。”

    李梦洁得意地说道,仿佛这是她干的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

    “你过分了,那是我的内心独白,没经过我同意,你咋就发出去了,那得多少人看见。”杨可并不领情,有些不悦地说道。

    李梦洁充满激情,富有诗意地说道:“可是你的独白能感动我,我想也能感动其他人。

    孟子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与其尘封在日记本里,还不如公布于众,让你的诗歌见到阳光,让读者感应你的心灵体验。”

    杨可耸了耸肩,道:“言之有理,倒是我家子气了。不过这个邀请,我是不能去的。我在等港商李炳焱的信,按照我的推断,应该快来信了。”



149 只因自己爱上了他
    李梦洁为杨可憧憬着未来:“滨城又不远,我们可以天天电话联系的,一有情况我就通知你。你要知道,能参加青春诗会,那可是莫大的荣耀,你回来,不仅市文联,就连省文联的领导都会亲自接见你的。你就是作家协会会员了。地位也随之上升,到时候谁还敢瞧你。”

    杨可不屑一顾,摇头拒绝。

    因为在杨可看来,对于诗人这个称号,可以说具有讽刺意味。

    每个时代的变迁伊始,都会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诗人为时代呐喊,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本应该庆幸,因为这是时代和国人的觉醒。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可谓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疯狂。这也难怪,毕竟穷了几代人,谁不想过上好日子。

    而思想上却从最初的“向前看”,逐渐改变成“向钱看”。

    金钱至上的思想侵蚀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人们投身于“与钱共舞”的洪流中。

    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再想悠然地去读一首诗,去体会个中的意境,已然是一种奢求,诗人也就成了鸡肋。

    繁荣的诗歌逐渐走向没落。

    在杨可的记忆里,全国最大的《诗刊》,在新华书店、邮政报刊亭等地方都有出售,而且销量非常好。

    在当时,很多文艺青年都订阅各种纯文学刊物,仿佛手中不握着一部诗集,就与这个世界脱钩了,就不是时代的娇子。
1...5354555657...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