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推理悬疑

学霸的科幻世界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幸运的球球

    石毅深深地吸了口气,努力压抑自己的激动情绪。

    他很清楚庞学林这项工作的意义。

    在历史长河里,许多重要的发现都是基于人类的观察。

    然而,在一些技术所不能及的领域,获取图片就成了一桩异常困难的事,也阻碍了人类对自然的进一步理解。

    2017年,诺贝尔基金会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瑞士洛桑大学的杰克·豆布切特(jacquesdubochet)、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乔基姆·弗兰克(joachimfrank)和英国剑桥大学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henderson),表彰他们“研发出能确定溶液中生物分子高分辨率结构的冷冻电子显微镜”。

    在这三名科学家的努力下,冷冻电镜应运而生。

    科学家们能将生物分子“冻起来”,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它们进行观察。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电子显微镜不适合观察生物分子,因为强大的电子束会破坏生物材料。

    但是在1990年,查德·亨德森教授成功地使用电子显微镜显示蛋白质的三维图像,达到原子级分辨率。这一突破性成果证明了用电子显微镜进行生物分子成像的潜力。

    乔基姆·弗兰克教授让这项技术变得有普遍应用价值。

    在1975年到1986年之间,他研发出了一种图像处理方法,能通过分析和合并电子显微镜的模糊二维图像,揭示一个清晰的三维结构。

    杰克·豆布切特教授将水添加到了电子显微镜中。

    液态水在电子显微镜的真空环境下中蒸发,从而瓦解了生物分子。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杰克·豆布切特教授成功的把水进行了玻璃化——他把水冷却得如此迅速,以至于水可以在生物样本周围凝固。

    这样一来,即使在真空环境中,生物分子也能保持其自然形状。

    正因为科学家们前赴后继的努力,冷冻电镜技术才能在生物学领域得到大规模应用。

    而庞学林所说的动态原子探针层析技术,无疑是继冷冻电镜之后的新一代显微观察技术。

    按照原子探针层析技术的观测水平,他们甚至可以从原子层面观察到生物大分子的运动状况,这样的话,人类完全可以通过这一技术完成绝大多数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动态解析。

    这比起当前冷冻电镜技术高出不知多少倍。

    假如真的能够顺利搞出来,完全值得一个诺贝尔奖。

    更不用说,这种设备搞出来之后,对生物学的推动作用。

    “庞教授,我能和杨和平还有安德森·怀特他们见一见吗?我想和他们聊聊。”

    “当然可以,正巧我还要和老杨他们聊一聊动态原子探针层析技术具体设计方案。”

    庞学林笑了起来,说道:“石教授,上我的车吧。”

    一个多小时后,庞学林和石毅顺利抵达滨江东部的钱塘实验室,见到了杨和平和安德森·怀特。

    四人寒暄片刻后,庞学林便开始向他们阐述起动态原子探针技术的相关技术实现路线。

    石毅、杨和平、安德森·怀特他们也算第一次见到了庞学林的能耐。

    以前外界关于庞学林的传说有很多,但在外人看来,总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对于庞学林的“天才”程度仅仅只有一个粗略的概念。

    而今天,第一次与庞学林接触,他们便感觉到了庞学林非同凡响。

    换做常人,这样一种全新概念的仪器设备,刚开始进行技术方案设计的时候,肯定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一步步进行完善。

    庞学林却不一样,他对动态apt技术的理解程度完全超出了三人的预料,这项技术的每一个技术难点,每一个实现方案,有很多他们压根想不到,庞学林都事无巨细地向他们阐述了一遍。

    而他们则一遍记录,一遍听庞学林讲解。

    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大学课堂一般。

    等到最后方案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连他们自己都有些不可思议。

    因为庞学林给出的,是一个相当成熟且完美的设计方案,就仿佛,庞学林好像曾经见过这个方案一般。

    对此,不管是石毅还是杨和平,只能感叹,世界上是真的有天才存在了。

    庞学林见三人都是一副兴致勃勃的模样,干脆趁热打铁,晚饭都是在会议室内吃的。

    一直到晚上十点,庞学林才算完成了对动态apt技术的讲解工作。

    而不管是石毅、杨和平还是安德森·怀特,都已经记满了整整一个本子。

    “好了,今天就先到这里吧,动态apt技术的大概原理就是如此,想要真正把它做出来,我们接下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老石,明天我会派星环科技的王智女士去西湖大学找你,到时候咱们直接把协议签了,至于钱塘实验室这边,你下周来报道吧,到时候动态apt技术就交给你、老杨还有怀特解决了。”

    石毅还没从刚才讨论时的那种兴奋劲里缓过来,笑着说道:“庞教授,放心吧,我过几天就过来报道。”

    杨和平以及安德森·怀特同样如此,他们同样能感觉到,这项技术的出现,很可能将会改变整个世界。




第四百零八章 前往中科大
    第二天,智子便代表星环科技,与西湖教育基金会签署了合作协议,首期十亿rmb的经费直接转入西湖教育基金会的账目。

    与此同时,西湖大学在其官网上,也宣布庞学林将出任西湖大学校董事会名誉主席一职。

    要知道,西湖大学之前的校董事会名誉主席是杨正宁先生,庞学林如今同样出任西湖大学的名誉主席,足以说明他当前的地位了。

    这个消息一传出,也迅速在外界引发热议。

    “你们说现在在学术界,杨正宁的地位高还是庞教授的地位高啊?”

    “到目前为止应该还是杨正宁吧,杨正宁可是物理学史上排名前五的人物,庞教授在数学史应该只能进前十吧?”

    “那诺贝尔奖呢?金龙电池呢?要说对国家民族的贡献,庞教授比杨正宁先生高了去了……”

    “杨正宁、庞学林这两位大佬居然同时担任西湖大学校董事会名誉主席,西湖大学这是要上天吗?””

    “校董事会名誉主席有什么用,还不是一个挂名头衔。”

    “你怕是没看到另一个消息吧,星环科技向西湖教育基金会首期注资十亿rmb,而且据说从今年开始,星环科技每年将分别向江大和西湖大学投资三十亿rmb。”

    “我原本想今年报考江大的,只不过江大数学、材料、化学方向的分数线实在太高了,分数线低的专业,又不是我想要的,说不定可以去西湖大学试试。”

    “你最好去看看西湖大学最新的招生手册,恐怕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

    外界各种消息满天飞,不过庞学林却压根没那么多时间关注西湖大学的事了。

    在将石毅也拉进钱塘实验室之后,接下来与西湖大学的对接工作,庞学林就交给了徐兴国他们。

    至于江大那边,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反正只要庞学林不离开江大,庞学林在外面再怎么折腾,许信诚都表示无所谓。

    而庞学林自己,则直接前往京城。

    过完年之后,电磁轨道发射系统以及空天飞机项目正式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这一项目的指挥机构和921工程类似(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同样由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负责组织指挥。

    并且按行政、技术两条指挥线组织开展研制、建设工作,唯一一点区别,便是取消了原来的总指挥、总设计师联席会议制度,庞学林将史无前例地同时兼任总指挥以及总设计师一职。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重要问题,都将由庞学林一言决之,只有涉及重大决策,才需要报请领导层批准后实施。

    当然了,或许是担心庞学林无法掌控如此庞大的工程,高层也派了几位老熟人作为庞学林的副手。

    工程副总指挥由此前见过的陶永昌将军担任,陶永昌长期在载人航天工程领域工作,熟悉航天系统方方面面事务。

    至于工程的副总设计师,则分别由马经武院士以及郭广坤院士担任。

    其中马经武主要负责地面上的电磁轨道弹射系统的研发工作,而郭广坤院士则负责空天飞机的研发工作。

    至于庞学林,除了统筹全局外,他还将负责难度最大的大功率霍尔推进器、室温超导材料、大功率石墨烯储能装置、飞刃材料等等的研发工作。

    庞学林在京城待了一周,大部分时间都在不停地开会,和马经武、郭广坤他们讨论具体的技术实施路线,分配相关任务。

    也就在离开京城的前一天,才和姚冰夏见了一面。

    随后,庞学林便马不停蹄地赶往庐州,前往中国科技大学与曹源见面,准备和他聊一聊室温超导体研究的进展情况。

    正所谓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来科大。

    单从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而言,科大在国内算是独一份。

    数理化天地生,六大基础学科中,除了数学和生物学学科评价为a,其余四门学科都为a+。

    在庞学林来江大之前,就连庞学林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科大在基础科学的研究实力在江大之上。

    看看科大几大基础学科的创始人就知道了。

    华罗庚,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和多元复变函数论等领域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创办科大数学系,并且担任首届系主任。

    钱学森,两弹元勋,世界知名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奠基人,创办科大近代力学系,并且担任首届系主任。

    郭永怀,两弹元勋,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中科大首届化学物理系主任。

    贝时璋,中国细胞学、胚胎学创始人之一,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中科大首届生物物理系主任。

    赵忠尧,中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中科大首届近代物理系主任

    ……

    这所国内唯一一所以科学技术为命名的大学,在国内可谓是独树一帜。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科大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清北还要高出不少,堪称bug一样的存在。

    如今中科大好多知名教授都是那时候培养的学生,出国后又重回母校任教。

    这也是中科大为什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衰弱下来,在最近十几年凭借自身超强的底蕴重新焕发了活力的原因。

    唯一让庞学林感觉有些遗憾的就是,科大的本科教育超一流,堪称中国版的普林斯顿,就是硕士和博士的培养弱了点,导致学生的出国率超高。

    这次科大之旅,庞学林比较低调,特意通知曹源不要大张旗鼓。

    车子进入科大之后,很快在科大东校区的庐州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门口停了下来,曹源在门口已经等候多时了。

    “庞教授,你好,欢迎来中科大,快里面请!”

    “曹教授,你好!”

    庞学林和曹源握了握手,很快便跟着他进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大楼内。

    庐州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前身是庐州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因为一直没能摆脱“筹建”的头衔,于是便改名成了国家科学中心。



第四百零九章 曹源的疑惑
    曹源便是在微尺度物质科学研究中心的低维物理与化学研究部任职,独立带领一支团队研究二维石墨烯电子系统中可能出现的超导现象。

    庞学林跟着曹源上到三楼,来到一个实验室内。

    虽然是周末,但实验室显然没有休息,几位身着白大褂的研究员正在里面忙碌着。

    曹源推门而入,拍了拍手道:“大家把手头的工作停一下,看看谁来了!”

    很快,众人均抬起头,看向门口。

    “卧槽,庞神!”

    “庞教授来看我们了!”

    “庞教授,我是你粉丝!”

    ……

    实验室内顿时沸腾起来,很快,众人围拢过来,一个个看向庞学林的眼神充满了兴奋与崇敬。

    这不仅源于庞学林在学术界创造的赫赫声明,更重要的是,这段时间与庞学林合作,他们亲眼见证了奇迹。

    四年前,曹源在麻省理工读博的时候,和他的导师一同发现,通过低温和改变电场强度,实现了石墨烯二维电子系统的超导现象。

    这也是曹源的成名之作,在学术界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曹源也因此被自然杂志列入2018年十大科学人物。

    可这么多年过去了,物理学界并没有在石墨烯超导中发现更多的物理学机理,这一发现也只能暂时蒙尘,等待着后来人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突破。

    然而就在不久前,庞学林在与曹源合作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想法,在二维石墨烯电子系统2.5度的夹角下,通过低温和改变石墨烯二维电子系统中的微波辐照强度,复现石墨烯二维电子中的超导现象。

    这就让人吃惊了。

    在同等实验条件下,分别通过改变电场强度以及微波辐照强度,均实现超导现象。

    曹源和他的团队成员都有点不敢相信,如果不是庞学林的学术地位在这里,他们压根不认为存在这种可能。

    可实验结果却狠狠的打了他们脸,当他们在超低温以及微波辐照条件下观测到石墨烯二维电子系统在2.5度的夹角中出现超导现象的时候,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
1...192193194195196...23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