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这话说完,段刚登时愣住了,心里的滋味非常复杂。
一方面是意外,没想到会是这么回事,自己完全想差了。
另一方面又有点感动,朱震凡对他的推荐和评价,实在出乎他的意料。
最后还有点不甘,毕竟是给人当副手,总觉得有点没面子。
 
第939章 天堂
从洪衍武冒出要在二楼办“音乐茶座”这个主意来。
到开始装修、招工、培训、物色负责人,足足间隔了有二十天才开张。
这没办法,要干的事儿太多,需要应付的干扰也太多,这已经算快的了。
像负责人的两个人选就不多说了。
洪衍武是几经考虑、多方考察才决定的。
偏偏就连招工也是个顶麻烦的事儿,因为这涉及到更多人情上的牵扯。
说实话,打五月中旬,服务公司一露出点这意思,就引得公司带厂子全骚动起来。
不为别的,服务公司挣得多啊,已经声名在外了。
厂里的人要么自己想调进来,要么是让亲戚来。
而服务公司自己人同样不想肥水流进外人田。
家里有亲戚是待业青年的,或是应届毕业生,觉得考大学无望的。
也都在私底下找过水清和洪衍武,希望能照顾照顾。
最麻烦的是厂里各部门的头头脑脑们都动这个心思了。
连副书记都舔着脸跟水清打了招呼,希望能照顾下自己外甥。
想想吧,这事儿要处理不好,多容易招人恨啊。
别说会影响公司内部团结,让职工心情低落了。
弄不好还把四面八方的关系都给损害了。
那以后跟厂里办事可就没这么顺利喽。
所以这事儿闹腾出的动静是让水清有点发憷,头疼不已。
还好,洪衍武还不至于连这点事儿捋不顺。
等到“外卖窗口一弄利索”,他基本也就想好该怎么办了。
第一是考虑到职工的性价比,先来个大刀阔斧的一刀切。
有条录用底线必须守住,那就是只要二十四岁以下的小伙子。
既不要女的,也不要岁数大的,这就能刨除百分之六十的人情。
第二,厂里普通人的情面完全不用考虑,他们是最好打发的。
既然没什么后遗症,直接拒绝好了,这又能甩掉百分之十五的人情包袱。
这么干,确实是势力点儿,可又能怎么办呢
社会大势如此,总不能故意逆着来,让店里承担没必要的负担吧。
第三,与之相反的是,厂里各部门头头的人情是一定要卖的,但还得尽量努力搪塞一下。
洪衍武的具体办法是满口应下的同时,“自曝其短”,让对方自己打退堂鼓。
比如说,哪个头头有这方面的人事需要。
那好,先把公司的奖惩制度印一份给他们,让他们带回去给想来的人好好看看。
如果头头的亲戚看过之后还想来。
那再带他们到商店里转转,体会一下真实忙碌、严格管理的工作情况。
最后还得当面说清楚了,来了先上三月晚班,赶上雨天才能休息。
钱是绝不会少,可活儿也累。
到了这一步,要是对方还能保持住勇气,那就二话不说收下呗。
因为不好好干的可能已经不大了。
最糟糕的情况,不还能再按老办法养起来嘛。
第四,对自己职工的人情也要周全,不能伤了自己人的情感。
但有一样啊,服务公司绝对不会直接录用现有职工的亲属。
这是为了以后内部便于管理,减少血缘关系方面的人情因素。
所以每个人解释清楚后,洪衍武采取变相措施,把这些职工的亲戚安排到厂子里去。
当然,肯定比这帮青工当初自己进厂的处境强,这也就安了大家伙的心了。
像朱震凡和张淑萍的亲弟弟,李晓东的表弟,还有“屁股脸”堂兄。
大概十来个人吧,全这么给安排的。
没人不理解,反而很感动。
因为谁都清楚公司的难处,也知道公司替大伙儿搭进了人情。要凭他们自己,这样的结果还没戏呢。
别的不说,能成为本厂工人也不错啊。
他们自己当初进厂时候多难啊。
所以归了包堆儿,最后靠各方面人情进了公司的,也就六七个人。
至于其余的二十几人,都是完全符合公司需要,条件不错的好小伙子。
说到这个,还幸亏厂里成立了方便面车间呢。
因为杨厂长在前头已经外招了一批人了,虽然说是严格考核不走后门。
可实际上还是不可能完全杜绝的。
这样,就有一些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又进不了方便面厂的。
反而被洪衍武沾了光,给弄进服务公司来了。
真要是全盘算算这笔账,他还赚了呢。
当然,和人事方面的事儿比起来,在改造工程上,要想抢个进度更难。
先说明白喽,这可不是基建科不配合,不尽心啊。
基建科科长为了配合洪衍武,不但把餐厅内部的活儿都给停了,还加了人手。
底下干活的人呢,因为平日没少沾商店的光儿。
烟白抽,茶白喝,还吃了洪衍武两顿请,也还是不惜力的苦干。
关键是这年头不但建筑材料很有限,从事这一行的人在认知和见识上,也都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呢。
说白了,基建科盖的房子多了,可那几乎全是一个标准的。
顶天儿了,地铺的砖好点,墙多打几遍腻子而已。
从来也没见过像洪衍武有这么多奇思妙想主意的主儿啊。
所以对于洪衍武给二层区域和楼梯铺设户外木地板,和搭建一个简易木亭和酒吧台的要求。
无论是材料还是工艺上,他们都感到很为难。
后来还是洪衍武自己找大哥的厂子想办法弄来的木料。
又请来单先生的女儿,在故宫建筑队上班的单香筠当技术指导。
基建科才知道这活儿该怎么上手弄了。
而洪衍武也不得不再次根据现实情况做了调整,他一看装修既然这么费事。
索性计划保留的“平价区”就给取消了,干脆整场全装吧,就别日后再折腾二回了。
&nb
第940章 吸引力
人有了,装修跟着完成。
冰箱、冷柜、家具、用具再一到位,乐师也通过杨卫帆联系好了,那还差什么呀
除了一点细节问题,那就差人员的磨合了。
还有,就是必须得跟辖区派出所和街道正式打个招呼,而且要分出点好处去。
作为服务公司来讲,虽然背靠这么大厂子,经营上又不玩儿歪的邪的。
完全可以不理会这些政府基层单位。
但日后天天在人家眼皮子底下捞钱,真要是一毛不拔就太过了。
毕竟这样的经营属于特殊行业,哪怕还没有相关政策界定。
可经营上处于法规边缘的东西太多,却是不争的事实。
让多些人念你的好总比多些人恨你强,否则早晚让人瞅准了治你一家伙。
更何况有了人家照应,安全、声誉、搞群众关系上都会方便许多。
像商店开业的时候和儿童节举办活动,人家派出所和街道不就出了许多力吗
还是利益均沾才是正理啊,和气生财嘛。
所以1984年6月6日,洪衍武特意挑了这么一个吉利的日子,试营业了。
这一天,他不但把厂领导、派出所和街道的领导都请来了。
而且还把杨卫帆、“红叶”、宋国甫这些朋友,边建功、苏锦、苏绣这些邻居,以及麾下几十口子有头有脸的兄弟都请了来。
仅仅留了一半空座儿接待外客。
不用问,这目的既是要借此机会博得领导的信任,赢得派出所和街道的好感。
也要让“音乐茶座”的全体职工对工作环境和程序有个适应的过程。
别忘了,干这个,连老职工在内,谁都是第一次上阵,手忙脚乱是免不了的。
要是自己请来的客人占多数,那就主动多了。
既能练兵,也能捧场,绝不至于搞砸或是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
不过人有千虑必有一失,选得挺好的良辰吉日,可当天的天气并不算好。
由于6月5日刚刚下完一场雨,直接把气温就给带下来了,天一落黑也就二十一二度。
这样的温度在屋里感觉不出来,要坐在外头,小风一吹,还真有点“嗖嗖”的。
要按理说,其实挺影响大家兴致的。
可反过来也得说,当时的京城人实在太缺少这样的娱乐场所了。
在充满稀缺性的卖方市场环境里,这一天试营业的效果,仍旧是出乎洪衍武意料之外的好。
敢情这个年代的人们,对西方人生活的了解,其实大部分都是听别人神侃的。
但却因为影视剧潜移默化的影响,偏偏是对西式生活最向往,最渴望的年代。
而作为天子脚下习惯循规蹈矩的首都人,不受体制限制,敢于吃螃蟹,有见识的人又太少了。
所以在南方娱乐业高速发展的时候,京城的娱乐业发展却陷于停滞,要保守得多。
长期以来,京城仅有几家涉外舞厅才能提供较高档次的夜间娱乐生活。
于是大部分的京城人即使拥有再大的好奇心,也只能别无选择的被迫站在“门外”垂涎着的。
除了去南方出差的人,或许还能从改革的夹缝里领略下灯红酒绿的滋味,其他的京城老百姓都没这样的可能性。
即使到了1984年,这种状况也没有太大的改观。
唯有去年9月份,重文门地区在新侨饭店的对面,开了一家由皮尔卡丹投资的法餐厅——“马克西姆”。
才算是真正给了京城人一个没有限制门槛,能够一边吃晚餐,一边欣赏到歌舞表演的场所。
还甭说,即使那儿的一杯酒敢卖十块钱。
可就因为装修高档,又有这么点新鲜玩意,那买卖简直火爆极了。
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几乎全去过那儿,而且对其奢华环境和优雅氛围无比推崇。
这样不出半年,靠着这些人的口碑。
“马克西姆”在京城名声大作,迅速崛起,一脚就把过去让京城人趋之若鹜的“老莫”给踹到“西餐老二”的位置上去了。
法式大餐对俄式大餐,轻而易举地实现了完胜!
像今年元旦,洪衍武就曾经为了给杨卫帆一首《难忘今宵》,逼着杨卫帆在那儿请了他们一次。
说实话,别看“宰”了杨卫帆三百多,水清、晓影和陈力泉都挺满意。
可作为过来人,洪衍武真觉得挺一般的,没什么新意。
可见当时具有娱乐性质的夜生活对人们具有多么大的吸引力。
后来他看着满堂宾客不断加酒加菜的情景一琢磨,就觉得现在的社会环境确实不同以往了。
不是“三年”和“运动”时期可比,兜里有几个钱的人越来越多。
而且这些人吧,正因为经过困难年代,因为眼界开阔了。
是越花不出去手里的钱,就越憋得慌。
因为他们总觉得自己亏得慌,想用物质迅速弥补自己过去的缺失。
这才是为什么社会总体还在为实现小康目标在努力。
但市场上高档产品始终供不应求,外汇券让人趋之若鹜的原因。
说白了,具有优越物质条件的人在社会整体份额里虽然是绝对的少数。
可相较起来,京城能让他们痛快花钱的地方更少。
总而言之,高消费市场雏形已经出现,而且是几乎没有竞争的蓝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