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大明当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云中怪客

    反观明朝这边,崇祯跟常凯申的毛病几乎一毛一样,能力都不咋地,还总喜欢遥控指挥,不管将领之前立过多少功打过多少次胜仗,一旦战败崇祯便把他们锁拿入京,严重者甚至还落得个枭首示众的下场。

    言归正传,众人各归其位落座后,朱由检道:“不瞒诸位,朕之所以设立军机处,最根本目的便是为了对大明军队进行彻底的革新,以改变大明军队战斗不力的现状。

    当今大明军队,以辽西军战力最强,但强如辽西军,面对咄咄逼人的后金,亦只能龟缩于城池之内,靠着高墙大炮方能挡住后金进攻,待后金自退便可称之为大捷了。”

    朱由检此话一出,座下袁崇焕不禁脸色通红,皆因他所取得的两场大捷,便和朱由检说的一毛一样,都是用死守的方式熬走了后金,出城野战那是万万不敢的。

    朱由检注意到袁崇焕的脸色,安抚道:“当然了,朕并非是否定辽西军官兵艰苦作战的功劳,在后金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他们能保住城池不失也算是大功一件了。

    在这里,朕要表扬一下袁卿家,若非袁卿家身先士卒,每次战斗都奋战在第一线,以大无畏的勇气激起辽镇将士的敢战之心,想必后金早就打到山海关去了。”

    袁崇焕不论功过,其作战勇猛是肯定的,那句著名的“掉哪妈,顶硬上”口头禅,还雕刻于袁崇焕雕塑基座上呢。

    袁崇焕连忙站起来拱手拜道:“微臣区区微末小功,如何担得起陛下如此厚赞微臣之所以能守住关宁,皆因三军用心、将士效命之故,微臣万不敢居功。”

    朱




第六十九章 夸夸其谈
    朱由检道:“也许你们会认为朕是危言耸听,但你们可以试想一下,倘若后金攻破蓟辽防线,我大明的京畿重地便全部暴露于后金的铁蹄之下,后金长驱直入攻打京城并非幻想,而是很有可能实现的现实!”

    响鼓必须要用重锤,朱由检此话一下让群臣冷汗淋漓。

    是啊!

    倘若后金一旦撕开蓟辽防线,那么毫无防备的京畿重地就彻底暴露在后金的铁蹄之下,以明朝军队不敢跟后金野战的鸟性,偌大的河北平原岂不是任由后金为所欲为

    想到这个可能性,群臣便不由浑身发颤,脑门生汗。

    朱由检道:“前辽东经略熊廷弼曾总结我大明和后金的军事实力对比,评论我明军是‘大而弱’,后金军则是‘小而强’,当时所有人都认为熊廷弼此言大谬,可如今看来,熊廷弼是对的。

    说到熊廷弼,此人倒是可惜了,先帝对其何其严苛也。王承恩,拟旨:熊廷弼虽有战败之责,但也守土有功,先帝赐其死,其罪已消,然其功劳却不能不赏。

    朕念其功,特许其子收其首级,入土为安,恢复其妻诰命,许其子萌荫入职,并返还家宅田产,朕再赐予抚恤一千两白银。

    另:熊廷弼辽东巡抚任期间督造军器,修缮城堡,调兵遣将扼守各冲要地点,互为应援,守备大固,于国有功,朕特诏赠兵部尚书,谥襄愍。”

    熊廷弼为人孤高自傲,群臣虽然跟熊廷弼没什么交情,但同为文官将领,听到陛下为其平反,亦激动不已,下意识就想向皇帝跪下。

    但他们又想起皇帝刚刚废除了军中跪拜之礼,便改跪为拜,站立起身,拱手拜道:“陛下仁慈!”

    朱由检摆摆手,又对王承恩道:“熊廷弼之前还有个辽东经略杨镐,虽有萨尔浒之大败,但也有抗日援朝之功,既然他已经被关押近十年了,便将他放了吧,朕赦免其罪,许其归家。”

    虽然群臣对皇帝宽恕杨镐有些不大同意,毕竟萨尔浒之大败杨镐难辞其咎,但皇帝对杨镐的赦免还是让群臣心中压力为之减轻了不少,并未出言反对。

    试想想看,皇帝连导致萨尔浒大败的罪将都能赦免,说明皇帝绝对是个大大的仁君,如此,将来他们带兵打仗的时候便不必担心因为一次战败就掉脑袋了,这对于他们这些文官将领来说,绝对是一大幸事。

    朱由检道:“诸位爱卿大多在辽东有过任职履历,想必对辽东局势有自己的一番理解,不知哪位卿家敢自告奋勇,先来说一说”

    茅元仪年纪轻轻就著书立说,辅佐孙承宗经略辽东时也多有赞画之功,忍不住站立起来,抢先说道:“臣以为平辽之事易尔,后金战力虽强,然军少民寡,我大明却富有四海,生民亿兆,军队两百万。

    后金如今战略态势极其恶劣,陛下请看,后金东有蒙古,西有东江镇,南有辽东镇,北有朝鲜,正处于四面合围之中。

    辽东镇有坚固的宁远防线,后金欲正面南下而不得;东江镇有大海阻隔,后金数剿而无功;朝鲜乃我大明最为忠心之海外藩国,陛下令其出兵征剿必积极响应。

    唯一可虑者便是一盘散沙却人多势众的蒙古,蒙古与我大明有灭国之仇,几百年仇恨绵延至今,但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蒙古与我大明有仇却不是生死仇敌,我大明地处中土,地大物博,对蒙古草原并无觊觎之心;可蒙古与后金却势不两立,后金若是坐大,又岂有蒙古立足之地耶

    &nbs



第七十章 诘问连连
    袁崇焕斟酌着语言,虽然心中想要说的豪言壮语都被茅元仪说完了,但他不甘心和天子的第一次见面便平平无奇的度过,他一定要让天子认识到自己的能耐,不得不重用他。

    不料朱由检此时却开口说话了,他向茅元仪问道:“茅卿家著有兵书《武备志》,也算是个兵法大家了,朕听说《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那么朕倒要问问茅卿,可知后金有多少人口青壮有多少后金主力八旗军编制若何战力若何和我明军可以一当几”

    朱由检有些后悔,本次军机会议他应该调遣一些前线将领前来参加的,环视军机处在座群臣,竟然全都是文官将领,没有一个武官出身的将领,说起战略来自然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仿佛凭着他们一张嘴,后金就能手到擒来似的。

    历史上崇祯便是被袁崇焕“五年平辽”的豪言壮语给忽悠了,袁崇焕要啥他就给啥,辽饷从每年五百万飙升到九百万,他也咬牙给了。

    不过是收刮老百姓收刮狠一些罢了,我大明什么时候在意过老百姓死活了

    可结果换来什么

    是己巳之变,袁崇焕吹完牛逼仅仅过了一年,后金便突破蓟州镇打到北京城下了。

    不用将心比己,是个人都能体会到当时崇祯听到后金打到北京城下的心情,那就是充满了受欺骗的羞辱以及对袁崇焕的切骨痛恨。

    袁崇焕如此,眼前的这个茅元仪也是如此,瞧瞧茅元仪说了什么:“平辽之事易尔”,“陛下欲复辽,只需遣臣为使节足矣”,“只要说服林丹汗联明抗金,约定时间,四方合力,后金反手可灭也!”

    这就是文官将领们的通病,他们不知彼,也不知己,仿佛只要他坐在大帐之内,运筹帷幄,临战之前跟兵士掉掉书袋,说几句豪言壮语,然后激得士兵们嗷嗷叫唤,一鼓而下,樯橹灰飞烟灭……

    然而等他们真正到了战场之上,看着敌人狰狞的面孔,听到敌骑轰隆的马蹄声,这些所谓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文官将领们,则恨不得他们离战场已有千里之外,不用面对如此残酷的战场。

    当然了,武英殿在座的文官将领倒算是比较能打的一批,否则朱由检也不会将他们调入军机处,尤其是卢象升,此人手臂有一节骨头特别大,天生神力,他带领天雄军作战时,常身先士卒冲杀在第一线,倒是文官将领里的异数。

    茅元仪能写出《武备志》,倒也不是百无一用的书生草包,听到朱由检的问题后,他顿了一顿,道:“后金大约有人口六十万,青壮二十万,主力八旗兵五万人。

    八旗建立于万历四十三年,初设之四旗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增设之四旗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每旗设都统一人,副都统二人,下辖五甲,每甲辖五牛录,每牛录辖三百人。

    至于八旗兵的战斗力,可以说远胜大明,后金以女真一族为主,女真人生活在长白山、松花江一带,以渔猎为生。

    因为生活环境恶劣,女真人练就了一副强壮的身体,而且好勇斗狠,民风彪悍。

    而我大明兵丁普遍身体孱弱,与后金比较单兵战斗力,大概我大明五个兵丁才能打赢一个后金兵丁吧。”

    茅元仪的回答倒是让朱由检有些意外,虽然不爽茅元仪的大吹法螺,但他确实对敌我双方做了比较深入的调查,毕竟这些数据可不是一拍脑门就能随口道



第七十一章 毛遂自荐
    朱由检话音落下,殿内群臣面面相觑,皆一脸的震惊。

    朱由检还仅仅只是个未满十七岁的少年天子而已,想不到他对蒙古的认识就已经超越了所有人。

    茅元仪向朱由检拱手一拜,道:“臣之前过于狂妄了,高估了四面合围的战略,低估了形势的复杂,如果不是陛下当头棒喝,臣‘四面合围’的战略很容易就会被后金各个击破,从而为我朝酿成滔天大祸。”

    朱由检道摆摆手:“茅卿不必心灰失望,从战略上来说,茅卿提出的‘四面合围、绞杀后金’的策略是正确的,也是符合我大明利益的。

    但从实际出发,四面围剿的战略实施起来难度非常大,不说林丹汗的反复无常,朝鲜的战力孱弱,单说我朝的辽东镇、东江镇,两镇之间就已矛盾重重,很难做到互相之间密切配合。”

    这个时候袁崇焕突然站出来了,他自告奋勇道:“陛下,臣愿毛遂自荐,经略辽东,只要陛下许我尚方宝剑和专断之权,臣必让辽东镇与东江镇俱为一体,合作无间。”

    “不准!”

    想都没想,朱由检“不准”两字便脱口而出。

    朱由检可以确定,袁崇焕这个时候应该还没有投敌叛国,但他这个人功名利禄之心太重了,为了博取功名,他可以不择手段,任何事情都能干得出来。

    如果自己当真如历史上的崇祯一样,答应给袁崇焕尚方宝剑和专断之权,朱由检敢保证,即使他已经封了毛文龙为超品的侯爷,袁崇焕依然敢擅杀毛文龙,让局面失控,令得整个东江镇就此糜烂。

    袁崇焕没有想到天子连半点考虑都欠奉,便否决了他自荐辽东经略的提议,脸色不由一怔。

    孙承宗、王在晋等人也有些莫名其妙,天子貌似颇为不喜袁崇焕啊,可袁崇焕才刚刚复起,应该还没有做过什么恶事吧。

    孙承宗毕竟是袁崇焕的老师,更视其为自己的衣钵传人,自然要为袁崇焕说话,他站出来道:“陛下,袁自如在辽镇任职多年,曾取得宁远、宁锦两场大捷,奴酋努尔哈赤更是被袁自如发炮轰杀,如陛下准许袁自如重返辽镇,不仅辽镇上下团结一心三军用命,后金也必定会忌惮袁自如的名声而不敢擅攻,恳请陛下允准袁自如经略辽镇,许以专断之权。”

    朱由检倒是没想到孙承宗会跳出来为袁崇焕说话,不过此时的袁崇焕在军中声望确实非常高,上上下下都将他视为军中唯一能主持大局的人选,辽东将门集团也对他非常服气。

    不过无论如何朱由检也不会让袁崇焕有机会重掌军权的,正当朱由检斟酌字句,如何委婉拒绝袁崇焕的时候,王在晋却突然站出来,道:“陛下,我大明虽拥万里江山,但却如陛下所形容的那般:大而弱;后金虽仅占东北一隅,但其全民皆兵,男女老少皆可骑马射箭,亦如陛下所言:小而强。

    国家大小不论,也不说大明与后金的战略态势,仅以战力而言,我大明和后金应是敌强我弱之局。

    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采取速战速决战略对后金是有利的,对我大明却是不利的。

    是以臣以为,我大明应收缩兵力,竖壁清野,以紧守边关为第一要务,然后派小股部队疲惫、消耗后金,不给后金休养生息之机。

    在和后金旷日持久的相持中,我大明应以庞大的国力来消耗对手,在此消彼长中,待到天时地利人和皆有利于我大明之时,再一战而下,将后金



第七十二章 兵乱之忧
    见袁崇焕一脸的黯然,朱由检也知道不能对其打压太过,毕竟袁崇焕无论如何都是取得“宁远”、“宁锦”两场“大捷”的功臣,如果自己在大臣面前对袁崇焕露出“恶意”,难免令人心寒,认为自己苛待功臣。

    于是朱由检安抚道:“袁卿也不必沮丧,朕十分看重正在筹备的军校和新军,是以朕才特别授予孙卿家军校和新军筹备工作,然孙卿家毕竟年事已高,你身为孙卿家门生,正好有事服其劳,辅佐孙爱卿完成筹建工作。”

    袁崇焕听到这话心中总算有了安慰,俯首道:“请陛下放心,臣必定殚精竭虑,辅佐老师完成军校和新军筹备工作。”

    朱由检点点头,接着说道:“孙子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刚才茅卿也说了,以士兵个体战力而言,一个女真兵卒可和五个大明士兵相当。

    这是莫大的耻辱啊!

    遥想汉唐时代,素有一汉当五胡的说法,可如今却完全反转了过来,变成了一胡当五汉。

    开国之初,我大明太祖、成祖亦曾追亡逐北,将元蒙赶出中原,恢复我汉家江山;隆万时期,戚少保所率领的戚家军更是常常打出一比几十,甚至上百的伤亡比。

    可到了如今,我大明军人需以五倍军队才能和后金旗鼓相当,和蒙古亦至少需要三倍之数才能击退敌人。

    所谓知耻而后勇,现实虽然残酷,但我们必须面对和接受,如今我大明能战的部队,首推驻守宁锦防线的辽西军,其次便是在皮岛牵制后金的东江军,最后便是仍在西南平叛的白杆兵。

    这三支部队,是勉强在野战中,可以和后金有一战之力的部队,但面对全民皆兵的后金,这三支部队加在一起仍然不是后金的对手。

    是以,朕提拔了素有知兵知名的孙卿家入阁,辅佐朕军机大事,并筹备组建新军及军校,朕对新军的看重是高于任何军队之上的,因为朕想要的新军,是能在野战之中,堂堂正正战胜后金的部队,它将成为国家第一等的主力部队,外抗敌国,内平不服。”

    朱由检说了一大通,所有人都明白了,皇帝是想以倾国之力打造一支实力强大,而又完全效忠于他的部队。

    这样的部队,无论是前途和待遇上,都是第一等的,和这支部队相比,即使是目前帝国头等主力辽西军,都得靠边站。

    袁崇焕也终于兴奋起来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自己失去蓟辽总督的位置未必是件坏事,倘若自己能成为新军的统帅,那么自己继承老师内阁辅臣及军机大臣的位置,也就顺理成章了。

    他再次自告奋勇道:“陛下,臣自认为在练兵一项上还是有些长处的,请陛下将编练新军的重任交给臣,臣必不会让陛下失望,将新军练成天下第一等的军队,为陛下平灭后金,收复辽东失地。”

    朱由检下意识又想说“不准”,不过他还是强行将到了嘴边的拒绝收了回来,还是那句话,虽然心中对袁崇焕的忠诚深有怀疑,但袁崇焕恶迹未现之前,万不可对他太过苛刻,以免寒大臣们的心。

    他斟酌了下语句,缓缓的道:“袁卿家的能力自然是所有人都信之不疑的,朕也不例外。但新军于朕心中,乃头等重要之事,关系到我大明的生死存亡,所以为了稳妥起见,朕决意还是由孙卿家来亲自负责组建新军。

    至于袁卿家么,朕当然是一




第七十三章 尾大不掉
    大明军队之所以沦落成今天这副样子,和朱元璋定下的户籍制度不无关系,建立明朝后,朱元璋便以“辩贵贱、正名分”为宗旨,按照职业分为:宗室户、官绅户、民户、军户、匠户、灶户、商户、儒户、驿户等。
1...1516171819...8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