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大明当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云中怪客

    以阉党的鸟性,他们得势之时自然干下了许许多多罄竹难书的坏事,贪污受贿,侵占良田,欺男霸女,无恶不作。

    他们的把柄通街都是,只要有心,想要收集他们作恶的证据,分分钟都能搞来一大堆。

    然而杨所修弹劾的罪名却跟所有恶行都不沾边,而是一个轻飘飘却极为致命的罪名——不孝。

    经杨所修细心考证,他发现阉党这四个人的父母都去世了,但他们都未按照惯例回家丁忧守孝三年,全部“夺情”了,这不符合孝道。

    这是一个很强大的理由,当年权倾朝野的张居也就被这件事搞得欲仙欲死,在夺情之前,张居正誉满天下,所有人都视他为洁白无瑕的道德君子,即使是因他改革而利益受损的士绅集团,也不能在道德方面苛责他。

    在国家深陷危机,财政入不敷出,流民四处闹事,政治**不堪的情况下,张居正以无比强大的权谋手段夺取了最高权力,并通过“和稀泥”的政治手腕完成了大明史上最伟大的改革。

    张居正,不愧为有明一朝最杰出的政治家,堪称国家之栋梁,民族之骄傲。

    然而,如斯恐怖的张居正,却因为爹死了而几乎陷入四面楚歌的绝境,当时改革正进行到最关键时期,如果张居正按照惯例回家丁忧三年的话,改革将很有可能陷入人走茶凉的境地。

    为了大明,张居正强忍着丧父的巨大悲痛,始终坚持在内阁首辅的岗位上,呕心沥血,披肝沥胆,强行为大明续命。

    如果老张这种行为放到现代,那是多么可歌可泣的故事啊!

    张居正同志应该被评为当代感动中国人物,登上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给予的表彰和荣誉才是。

    可惜,他身在明朝。

    因为夺情不肯回家丁忧,张居正从誉满天下沦为谤满天下,几乎所有文官阶层都在骂他,连他的学生都站出来反对他。

    好在张居正以近乎无赖的手段化险为夷,涉险过关,但即使是张居正,也被这件事情折磨得生不如死。

    而今天,杨所修却拿对付过张居正这等大拿的绝招来对付崔呈秀四人,崔呈秀四人何德何能啊,居然和老张享受了同等待遇,简直就是杀鸡偏用宰牛刀!

    杨所修的突然搅局,不仅阉党惊诧,东林党震惊,连朱由检都不由蒙了一个逼,他真是完全没想到啊!【只能说他在现代太过不学无术,杨所修弹劾崔呈秀可是明史记载的真实事件】

    &nb




第三十九章 应接不暇
    完了!

    我老魏必死无葬身之地也!

    魏忠贤不知道朝会是怎么结束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走出的皇极殿,当他的背影消失在皇宫时,给人以分外凄凉之感。

    田尔耕革职查办,李永贞、涂文辅、李朝钦皆被打发到凤阳守陵,如今他最后的一张底牌崔呈秀也被迫回乡丁忧,下一个,恐怕就轮到自己了吧!

    魏忠贤如斯想道。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果然印证了魏忠贤的猜想。

    九月二十日,在天子恩准崔呈秀回乡丁忧之后,吏部主事钱元悫上书弹劾魏忠贤,把历史上的乱臣贼子王莽、梁冀、王衍、董卓、赵高、恒温等等全都拉出来跟魏忠贤作对比,称魏忠贤比历史上的这些乱臣贼子还要更坏。

    钱元悫恳请陛下除掉魏忠贤及其党羽吴淳夫、李夔龙、由吉、阮大铖、田尔耕、许显纯、崔应元、杨寰等,使朝廷肃清,海内允服。

    朱由检对钱元悫言辞激烈,所有人睹之都不由义愤填膺的折子只是淡淡责备了句,“堆砌辞藻,空洞无物,就这样罢。”,但对钱元悫却未做任何处置。

    朱由检的态度无疑给了朝野内外一个信号:你们上书弹劾魏忠贤是正确的,但却没有找到重点,也没有指出魏忠贤的具体罪名,朕很不满意。

    于是,朝野内外更加暗潮汹涌,针对魏忠贤的弹劾越来越多。

    九月二十四日,国子监司业朱三俊突然发难,弹劾自己的学生,国子监监生陆万龄。

    此陆万龄所为何人也无他,魏忠贤的脑残粉尔!

    五月份时,陆万龄上书说魏忠贤的功绩足可与孔子相提并论,称:“孔子作《春秋》,忠贤作《要典》。孔子诛少正卯,而忠贤诛东林。”故建言将魏忠贤雕像移入国子监,与孔子并尊,曹代辄附之。

    国子监司业林焊认为此举荒唐之极,称病辞官,朱三俊代为奏请,曰:“上公之功,在禹之下,孟子之上。”

    魏忠贤便升迁朱三俊为国子监司业,取代辞职的林焊,并嘉奖陆万龄,因此陆万龄愈发肆无忌惮,恣意妄行,竟大肆收刮富户监生,和富户监生势不两立。

    而今朱三俊见势不妙,竟弹劾自己的学生陆万龄,试图撇清他和阉党之间的关系。

    魏忠贤得到消息极为惊恐,就算陆万龄是他的脑残粉,但这时他已经顾不得这么多了,丢卒保车去也。

    他当天就进宫,向皇帝表示,立生祠非我愿,我跟孔子相比也只是自取其辱,这纯粹是陆万龄这个败类无事生非搞出来的,应该杀之以儆效尤。

    朱由检对魏忠贤的态度模棱两可,先是夸奖了他两句,说你魏忠贤还算有自知之明,只是下面的人太无耻才令你难做,此事当与你无关。

    至于陆万龄,他还只是个监生,杀他太严厉了些,只是稍微处置一番就足矣。

    魏忠贤得到朱由检的这番表态心里安乐了许多,看上去朱由检还是很讲道理的,应该不会对他卸磨杀驴吧。

    接下来朱由检果然说到做到,他首先宣称魏忠贤的塑像没资格与孔子并列,令国子监将魏忠贤塑像迁出。

    然后朱由检就批评陆万龄身为监生,应把精力放在学业上,而不是阿谀权贵,趋炎附势,便罚陆万龄在国子监闭门思过好好读书,半年之内不得走出国子监大门。

    朱由检轻轻放过了陆万龄,但却对弹劾学生的朱三俊施以严惩,称陆万龄上书移魏



第四十章 摊牌!
    天启七年九月二十七日,钱嘉征不顾明朝祖训:不许生员上书言事之禁。奋笔写下了一份在历史上名垂青史的奏本——史称《钱嘉征疏》。

    钱嘉征历数魏忠贤十大滔天罪行:与帝平起并坐,陷害皇后,篡夺兵权,遍置羽党,豪夺良田,建造生祠,滥封官爵,虚冒军功,盘剥百姓,舞弊科举。

    最后写道:“罄南山之竹,不足书其奸状;决东海之波,难以洗其罪恶。伏乞皇上独断于心,敕下法司,将魏忠贤明正典刑,以雪天下之愤,以彰正始之法。

    他还说“圣主当阳而不以丹诚上贡,非忠也;虎狼食人,不徒手搏之,非夫也;草莽之臣,一言入告,虽横尸国门,获死所矣!”

    钱嘉征将疏本送至东林党人处,东林党人顿时如获至宝,代为奏疏。

    朱由检看着钱嘉征的奏疏,内心毫无波动,甚至还有些想笑。

    钱嘉征的上书秉承了东林党人一贯的奏疏风格,言辞堆砌,空洞无物,危言耸听,夸大其词,多是一些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之事,至于我们现代人最为看重的证据那是一分一毫都没有的。

    然而这种奏疏在这个时代却极为吃香,上至文武百官下至贩夫走卒,一听到这些慷慨激昂的文字,就如同打了鸡血一般,恨不得把奏疏弹劾的对象寝其皮食其肉。

    东林党人利用这种慷慨激昂的奏疏不断打击政敌,士林、百姓舆论全都被他们煽动了起来,形成声势浩大的声讨。

    而东林党声讨的对象往往屁股不干净,一旦面对这种声势浩大的声讨便气势被夺,再也不复平日里的嚣张,只能乖乖认输,伏地请罪。

    即使是在阉党一手遮天的天启朝,东林党的这种奏疏也让阉党们惊恐万状,惴惴不安,只得以人道毁灭的方式对付东林党,可这更激起了东林党的同仇敌忾之心,士林、民间舆论更加同情东林党人,东林党由此掌握了大义。

    既然这种看似慷慨激昂,实则空洞无物的上书风格有无往不利奇效,东林党人自然要把风格发扬光大。

    秉承东林风格的钱嘉征奏疏一经上传,立即轰动朝野,士林舆论对阉党一片喊打喊杀之声。

    钱嘉征虽然只是学生,但文笔相当不错,内容极狠,态度极硬,奏疏中把魏忠贤骂得狗血淋头,反响极大。

    魏忠贤得到消息,十分惊慌,第三次进宫,面见朱由检,伏地请罪。

    朱由检命王承恩当着魏忠贤的面宣读钱嘉征这份奏疏,魏忠贤伏在地上,浑身簌簌发抖,只顾叩头,侍王承恩读毕,魏忠贤已瘫倒在地,爬不起来。

    魏忠贤此时终于明白,皇帝当真是要自己的命呀,自己还是太天真了。

    说到底,自己还是读书太少了,历史上的种种朝争,哪一次不是以你死我活作为结局的,亏自己还想着报答先帝之恩,倾力辅佐朱由检,一直对他不断退让,以致于落得个惨淡收场。

    遥想先帝驾崩之时,他曾胜券在握,外有崔呈秀掌握天下兵马调动,内掌厂卫大权,朝野诸事他大可一言而决。

    而当时的朱由检有什么仅仅是先帝颁布的一纸遗诏而已,而且还握在自己手上,自己只要不奉召,朱由检又能奈我何

    唉!自己太天真了,朱由检也太过狡猾。

    谁能想到啊,一个未满十七岁的少年,从小生长于深宫妇人之手,平日看着还有些老实木衲。

     



第四十一章 不杀!
    对于魏忠贤的功过是非,历史早已有了定论:他魏忠贤就是一祸国殃民的权阉巨宦,是大明亡国的罪魁祸首!

    在个人道德品质方面,魏忠贤确实是一个大坏蛋,在巩固个人权势方面,魏忠贤所施手段之残忍恶毒,也确实超出了身为人类的下限。

    然而就连历史都不能自圆其说的是:大明在魏忠贤当政期间,国势尚且稳中有升,反倒是东林党众正盈朝时期,大明亡国了。

    但文官们总有理由,他们认为,大明之所以亡国,是因为魏忠贤祸害大明太深太重了,即使崇祯皇帝和东林党披肝沥胆竭尽全力,仍然回天乏力,难以挽救。

    事实真是那样的吗

    天启临死前曾专门叮嘱崇祯说: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后时刻对魏忠贤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固然掺杂着强烈的感情因素,但最主要原因是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决,尤其是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

    可奈何崇祯不听啊,想必面对天启苦口婆心的叮嘱时,他心里泛起的词语唯有“呵呵”二字吧。

    直到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听到身边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天启皇帝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

    崇祯不能不后悔啊,须知道说出“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话的人,正是和魏忠贤有私仇的曹化淳。

    曹化淳在明末诸多太监中,可是向来与东林党交好的典型代表!

    连曹化淳都能为仇敌魏忠贤说话,可见他这话实出自肺腑,是一种痛入骨髓之后的幡然悔悟。

    醒悟过来的崇祯在精神上彻底崩溃了,他清醒过来后下的第一道命令便是收葬魏忠贤遗骸,这,既是他对魏忠贤价值和功绩的重新肯定,也是对自己十七年执政生涯的全盘否定。

    须知道,他崇祯在十七年的执政生涯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便是少年继位即以雷霆手段摧毁魏忠贤集团,这让他获得朝野上下如潮赞誉,所有人都视他为挽救时局的唯一希望。

    然而这唯一的亮点,最后却成为了崇祯最为痛悔之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诚然,魏忠贤道德败坏,妄称九千岁,为自己立生祠等脑残行为,更凸显了他小人得志的丑态,但总体而言,魏忠贤于大明,终究是功大于过的。

    朱由检道:“朕当然知道东林党的危害,虽然他们嘴上总是一副为国为民的姿态,但实际上,他们还是不免沦为江南士绅集团的利益代言人。

    他们把持舆论,只要朝政有半点不合他们之意,他们便会掀起庞大的反对浪潮,肆意攻击朝政;他们还挑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令得朝廷大政无法在地方上实施。

    虽然东林党也不缺为国为民的真好汉、真君子,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他们屁股坐在江南士绅集团一边,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自己拆自己台,总归要为江南士绅集团说话的。

    先帝在位时,你极力镇压东林党,极力向士绅集团收税,这种作为,虽然谤满天下,但无疑是为大明续命的良药,朕也深以为然。”

    魏忠贤诧异的道:“既然陛下也认同臣之作为,为何不让臣继续干下去呢只要陛下如先帝一般信重臣,臣必竭尽所能,永保大明江山。”

    朱由检摇摇头道:“时移世易,朕不是皇兄,不可能给予你如此巨大的信任,东林党也非常明白这一点,只要你尚在朝堂,就会成为东林党眼中的一根刺,非拔之而后快不可。

    如此,东林党就会为了



第四十二章 权力更迭
    随着魏忠贤被贬为凤阳皇陵守备太监,其党羽李永贞、涂文辅、李朝钦、涂文辅亦先于魏忠贤一步南下凤阳守陵,内廷二十四监由此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急需新人填补。

    朱由检之前改革内廷的好处终于在这时显现出来,内官监和都知监联合行动,对二十四衙门所有的掌印太监及管事太监进行了大规模内察,内察合格者留用,不合格者全部贬谪出京。

    所谓内察,是相对于外朝的京察而言,其实就是对任上的内官进行人事考核,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政策。

    前文说过,虽然有权阉巨宦魏忠贤镇压内廷,但内廷二十四衙门早已形成巴结上官阿谀奉承的不良风气,忠于职守勇于人事的太监十不存一,且多在衙门最底层。

    朱由检推行的内察,对于中高层的掌印太监、管事太监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验,朱由检对内察不合格者毫无宽容,全都被贬谪出京。

    不怪朱由检心狠,实则他是被大明皇帝总是不明不白的病死给搞怕了,即使是个穿越者,朱由检也担心重蹈这些皇帝的覆辙啊!

    比如正德和天启,他们都是在青春年华时落水病亡的,以他们的年纪,按道理还能在位二三十年,可却因为两场诡异的落水事故,导致英年早逝。

    这两位皇帝,在明朝历史上,是和文官斗争最激烈的皇帝,他们都宠信自己身边的太监,可他们的死,却和内廷脱不了关系。

    朱由检要挽救大明朝,是铁定要发起改革的,而且朱由检的改革要比历朝历代的革新变法还要彻底。

    如此,朱由检未来和文官集团的斗争,其激烈程度恐怕还要更甚于正德朝、天启朝,可以说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1...89101112...8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