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都护府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李世卿
整支队伍潜踪蹑行、快马如风,几日光景,便来在重镇达沃附近。
他们选妥一处隐蔽的山林,先扎住阵脚,再四面八方派出暗哨。然后由七名铁甲健卒和三名当地战士组成小队,随李世卿前去抵近侦察。
没想到,他们的这番小心翼翼,竟然完全没有必要。
因为敌人大军早已经离开达沃了。
-
据当地百姓介绍,从三天前的中午开始,云集在达沃城的各路叛军就开始向北开拔。先是突厥鹞子军和马贼开路,然后是到此不久的疏勒大军。直到当天晚间,十万楼兰**队也动身上路。
叛军的规模非常惊人,刀枪如林、旌旗蔽日,行军队伍连绵几十里,一眼望不到头。
李世卿判明敌军的行进方向后,立即领着五百骑兵,抄近道追赶。他必须收集到有价值的情报,才好通知给附近的友军,实施平叛作战。
-
胡飞带着先锋营又向西行进两天,眼瞅着断粮断炊,也没
第三十三章 折戟新月
大唐承业二十一年,二月初二,龙抬头。
-
二月,又被称为“臧月”。
初二这天,是汉族民间传统的“春耕节”、“春龙节”、“农事节”。民间传说这是龙抬头的日子,百姓们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敬龙祈雨,求老天爷保佑丰收。
相传这个节庆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领民众社稷之事。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
到周武王时,每年这一天还会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务农。
大唐时期,人们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节庆,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
-
然而,对于守卫西域的大唐将士们而言,承业二十一年龙抬头这天,迎来的不是富贵吉祥,而是前所未有的大决战。
号称拥有二十万之众的藩国叛军,准备在新月湾的冲积平原上,正面迎战西域疆界内最强悍的力量——由安西都护府的九万大军,和来自北庭都护府的六万铁骑所组成的大唐雄师。
这个局面的出现,完全出乎了安西副都护沈靖在战前的预料。
北庭都护府的大都护李相如,听闻楼兰疏勒发生叛乱,率部从天山匆匆赶来增援。当他得知敌方意图决战的消息后,也不禁讶然道:“这伙叛军怕不是疯了吧!”
-
唐军统帅部之所以会这样想,是有充分理由的。
纯以战力而言,这支主要由楼兰和疏勒两**队所构成的叛军,根本无法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都护府相提并论。
莫说敌人所宣称的二十万兵力,很有可能只是个虚数,就算是真有二十万,甚至三十万,在平原野战中,十五万大唐精锐也完全有把握碾压他们,一战定乾坤。
这种完全靠实力说话的正面会战,从来没什么侥幸可言。如果叛军打算用仅仅是数量稍占优势的兵力,直接挑战唐军,那简直就是用鸡蛋碰石头。
沈靖和李相如原先最担心的,是叛军会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竭尽所能避开唐军主力锋芒,四面出击扰乱。如果那样的话,都护府军就势必要分兵多路讨伐,而平叛之战也会变得旷日持久。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对方竟然会选择正面决战!
天晓得这是哪里来的自信
所以,当侦察斥候探明,楼兰和疏勒两路叛军汇合之后,确实正在向新月湾挺进,唐军统帅部便毫不犹豫的率兵赶来此地,撸胳膊挽袖子的拉开架势,准备尽早打完收工。
-
西域有史以来罕见的大会战,于清晨时分拉开帷幕。
沐浴着冬日的晨光,敌对双方将阵型完全铺陈开来,绵延数里之长。闪亮的盔甲、如林的旗帜将整个新月湾覆盖。
两边都是不留后手,全力以赴。近四十万人马对峙在平原旷野之上,巨大方阵所蒸腾出的浓浓杀气,令天地为之色变。
楼兰和疏勒的战士们面目狰狞,在己方阵中挥舞着马刀长枪,朝着对面唐军不停的怒吼叫骂,声势一浪高过一浪;而这边的唐军则默不作声,静静的凝视着对方。
-
军号吹响,战鼓齐鸣。
随着双方指挥官一声令下,各自的前锋大阵几乎同时发动。他们由缓慢前进,逐渐变为快速奔跑,飞速的朝对方接近。然后,两支先锋大军便像两股滔天巨浪般,猛然对撞在一处,掀开浴血厮杀的序幕。
紧接着,参战双方的左右护翼、中军主力也陆续投入战场,你来我往的纠缠绞杀。
-
只不过短短两个时辰,大唐军队就已经完全占据了场上的优势和主动权。
都护府将士爆发出强烈战意,拼杀的异常凶猛。
楼兰军、疏勒军则再没有了之前横扫西域诸国时的那种心高气傲。在大唐铁甲骑兵的狂暴冲锋下,他们被打得溃不成军,狼奔鼠窜。
一个又一个叛军大阵被压制、摧毁、碾碎。
看着眼前的战况,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胜利已经唾手可得了。
-
然而,胜利的天平却在毫无征兆之间,陡然倾斜。
激烈的战况,从太阳初升一直持续到日头偏西的时候,就在唐军大阵后方远处的地平线上,忽然出现了明晃晃的马刀反光。万马奔腾的
蹄声如闷雷一般,由远而近,轰鸣作响——在这个关键时刻,突厥左贤王隆尼亚所率领的十万铁骑杀来了!
此时此刻,早已经筋疲力竭的唐军,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体力上,都无法再抵御身后这支突然出现的生力大军。
而原本已经濒临溃散的叛军,此时也在号角指挥下,重新快速聚拢,掉头杀回。
沈靖和李相如都不假思索的冲到军阵最前方,希望能够用身先士卒的方式,再次激励士气,奋起应战。
但是很可惜,腹背受敌的局势已定,一切都于事无补。
-
由于突厥大军将时机把握的非常准确,猝然加入战局,从背后猛插唐军一刀,所以,战役的进程被瞬间改写。
突厥人和叛军是有备而来、前后夹击;而都护府却毫无防范、腹背受敌。谁都没能在事先料想到,大唐精锐竟然会在开阔的平原上,被几路敌人合谋,打了一个成功的伏击战。
在战役的前半段,叛军曾拼尽全力拖住都护府,用堆积如山的尸体,榨干了唐军的每一丝力气。而隆尼亚的突厥铁骑,则充分利用自身高机动性的优势,竟然从三十里外,唐军斥候警戒范围不及的地方发起奔袭,在最关键时刻,给了唐军致命一击。
新月湾会战,最终以大唐的惨败收场。
-
经过几番血雨腥风的厮杀,唐军总共阵亡一位大都护、三位副都护、十七名封号将军、一百八十多名都尉校尉,十五万大军几乎全部战死沙场。
安西、北庭两个威名赫赫的都护府,在二月初二这天,差点从建制上被硬生生抹掉。
这是都护府建军以来,甚至是大唐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惨烈败局。
-
看着惊魂未定、满脸血污的残兵,听
第三十四章 百花郡主
鄯善军人们都隐藏在残破的城墙后面,偷偷张望前方不远处横刀立马的李世卿。
他们也是出于好心,实在不忍看到都护府的将士们以卵击石、自取灭亡。所以都决定暂时留下来,打算在危急关头时,拼着性命援手相救。
当远处黄沙滚滚,眼看着两千多突厥兵就要奔到近前之时,鄯善老军官和那名英姿飒爽的女将,禁不住攥紧剑柄,暗暗为李世卿捏把冷汗。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却把在场所有鄯善军人都看傻眼了。
-
在城外待敌的李世卿,其实心里也有点紧张。
但是,他并不后悔自己所做的决定。一来因为新月湾之败,压在心头的怒火无处发泄,使他真的很想寻寻突厥人的晦气。二来更重要的是,他身边带着大批伤员,一旦被敌军发现,也同样是无路可逃。
如果打不赢,他就带着手下引开追兵,至少可以保全其他人的性命。
想是这样想,但毕竟双方势力悬殊,又没有任何工事能够依凭。在空旷平地上与十多倍的敌人对决,说不紧张,那完全是骗人的。
李世卿心中不禁暗嘲,一向自诩“从不吃亏”的他,居然会做出如此愚蠢的举动,也真是讽刺。
-
突厥骑兵远远发现李世卿等人的存在,立即呈扇形包围过来。
等跑到近前,突厥人眼见这一小股唐军竟然并不惊慌逃跑,不禁感到有些出乎意料。出于戒备心理,他们纷纷停下脚步,仔细观察。
忽然间,突厥队伍中有几个人,不约而同的大喊道:“是库风城的鬼面白袍军!”
这一喊不要紧,整个突厥骑兵队的心都立时揪了起来。
这支负责追击的突厥部队,正是曾经围困过库风城的鹞子军。
带队的两名突厥千夫长定睛观瞧对面的唐朝军人:蓝衣黑甲、兽面铁盔,还有那扎眼的白披风……没错!正是这群凶神恶煞般的魔鬼!
而立马阵前的李世卿,仍旧像闯营时那样不着头盔,只戴着一副红色英雄巾,衬得白净面庞格外肃杀。
其中一位千夫长下意识的摸摸自己的右臂。
就是在那个恐怖的清晨,眼前这位汉族将军策马直冲到自己面前,挥刀斩落。眼看自己就要一命呜呼时,他恰巧踩到一个夜壶上面,身子趔趄滑倒。
虽然侥幸避开要害,但整条胳膊也险些被对方的快刀旋下来。
千夫长永远都忘不掉,面前这位汉族将军,当时见他失足滑倒、堪堪保住小命时,竟然冲着躺在地上的自己,露出一丝冷酷笑意。
那个恐怖的笑容,后来竟变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魇,夜夜折磨着吓破了胆子的千夫长,难以安眠。
不仅仅是这位千夫长心中泛起寒意,所有经历过那次马踏连营的战斗,幸免于难的鹞子军官兵,都无法抹去脑海中关于鬼面白袍军的恐怖回忆。
尽管后来大家又连续多日攻打过库风,也都曾与守军反复交锋。但毕竟再也没有遇上这群被他们称为“鬼面白袍军”的凶神,心里面稍微得到些安抚庆幸。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正所谓冤家路窄!就在此时此地,突厥鹞子军居然与自己的噩梦不期而遇!
-
看着李世卿,两位千夫长顿时没了主意。
眼前的这群人马,并不是新月湾惨败的唐军,更不是一触即溃的西域藩兵,他们可是仅以区区四百兵力,就敢正面硬撼四万大军的白袍骑士!
自从撤离库风城后,鹞子军中就流传起一句著名的歌谣:“猛将精兵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
这还一度成为可其他突厥部队嘲笑鹞子军的话柄。
“站着说话不腰疼!”鹞子战士对此纷纷咒骂道:“你们这些混球,是因为根本没有见过白袍军,所以不知道他们有多可怕!”
这就好比是两个人打架,如果一方被另一方狠狠痛揍,且毫无还手之力,就不免会在心中留下深刻阴影,以后见面都要躲着对方走。
虽然李世卿他们只有两百人,但只要对比一下库风之战,做个简单的算术题,就能很轻易的推导出以下结论:对付这些鬼面白袍军的合理配置战力,应该在两万人以上!
幸亏千夫长小时候认真读书,算数功底扎实。两人互相使个眼色,非常默契的拨转马头,连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就领着手下们火速离开。
无论怎样,还是争取离这群魔鬼越远越好。
-
这诡异的一幕,把李世卿也彻底弄懵了。
包括他在内的两百铁甲战士,都不约而同的陷入了深深的困惑:说好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呢
城墙后面的鄯善军,此时全都一窝蜂的跑过来,用无比崇敬的目光,仰视这群一言不发就吓退敌军的好汉们。
老军官对李世卿道:“大人,今天我算是开眼啦,见识过什么叫不战而屈人之兵!”
李世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好意思的说:“你可别瞎奉承,到现在我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大人,我听的懂突厥话,”老军官道:“他们刚才喊你们是库风鬼面白袍军,您是从车师国库风城那边来的吗”
李世卿点头称是。
一旁的女将眼睛放光,兴奋的问道:“你姓什么姓李吗李世卿校尉”
李世卿更加疑惑了:“是啊,你怎么知道的”
老军官同样激动起来:“真是您啊库风城的李大人!您不知道,从库风撤离的商人百姓,到处传扬您的英勇事迹,现在大半个西域都知晓啦!”
-
老军官虽然说的有些夸张,但也确实有不少成功逃离的民众,把李世卿带领库风城抵抗突厥军的故事,带到西域各地。人们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层层渲染,将原本就充满戏剧色彩的攻防大战,描绘的扣人心弦。
在祸乱四起、烽火连绵的颠沛时期,这样的故事往往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传播。
不知不觉中,李世卿和他的白袍军,已经给西域的百姓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也为后来的旷世大战,开始奠定了最初的民心基础。
-
得知李世卿的身份,这些鄯善军人全放下心来,仔细说明自己的来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