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样样稀松

    徐齐霖并不慌张,也不辩解,胸有成竹地微笑道:“陛下请看,这里还有草民所制的模型。”

    李二陛下顺着手指的方向看去,才发现偏殿的一角还有个四方的物件,上面用麻布盖着。

    徐齐霖背上少了“千金”,脚步轻快,抱着小妹走过去,伸手慢慢掀开了麻布。

    李二陛下眼中神光一凝,龙行虎步,几下就到了沙盘前,注目观瞧。

    没错,就是沙盘。是徐齐霖按照一定比例,制作的吐谷浑一带的作战沙盘。

     




第三十五章 玄甲军?马屁奉上
    有了这个沙盘,运筹帷幄、排兵布阵、决胜千里,可就并不是一句虚言空话。

    虽然《后汉书?马援列传》中记载了聚米为谷、指画形势的立体地理模型,但其后的时代,真正供赞画军事行动的沙盘并没有在实践中推广。

    甚至可以说,在很长的时间内,几乎没有人用过。

    这本来应该是个奇怪的现象,可在中国历史上却并不鲜见。

    很多新科技、新创造、新发明都是中国人首先搞出来的,但后来不是失传了,就是只在纸面上寥寥数笔,并没有推广开来,更没有在此基础上不断进步发展。

    其中一个原因是知识的局限性,没有足够的科学理论及技术对新的事物和原理进行支持。

    所以,即便个别智商超群或技艺高超的人做到了发明、创新,但不代表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很容易出现“身死艺绝”的情况。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跨行的隔阂,也就是发明创新者多数都没有文化知识,记载于书的学问人则不懂科学技术。

    于是,如果后人想按照古书记载重新还原这些科技、创新,就会发现记述得太过简略,寥寥数语就需要反复研究琢磨,甚至会有歧义和争执。

    比如炒钢,是炼钢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中国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但在最早的史籍记述中,也只能找到间接的描述。

    象《太平经》卷七十二中所记载:“使工师击冶石,求其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莫邪(古代的利剑)耶。”

    短短的一两句话,首先是没有明确提出炒钢二字,其次是把炒钢的工艺省略到了最精简。

    所以,在后世,关于中国的炒钢便有了争论。

    有人为此感到自豪,老祖宗真厉害,领先歪果仁上千年;有人就说,这种方法在原理上说的通,但炉温、去除杂质等问题难以克服,在技术上不可能。

    徐齐霖在后世就曾看见过网上的争论,你引经据典,我列举数据,为此争得唾沫横飞、头破血流。

    老祖宗啊,读书识字、记载于史的老祖宗啊,你们当时就是不去亲自实践,可多写几个字能死啊

    说了这么多,就是说明一下中国历史上的这些怪现象。

    很多创新、发明虽然载于史册,但后人读之,更多地是把它当成一个故事,当成一个传说或杜撰,当成一件说明什么的事例。而不是真的去做,去实现,去证明。

    就象李二陛下,虽然看过马援“聚米为谷”的记载,却并不知道是真是假,也没有见地真正能够指画形势的立体地理模型。

    所以,当徐齐霖所制的立体沙盘呈现眼前时,带给他的除了震撼,就是惊喜。

    作为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能打的帝王,李二陛下对军事方面的事物,有着直觉的敏感,以及狂热的喜爱。

    只要真的能把战场的地形地势侦察清楚,并以这种立体的形式展现出来。那李二陛下确实可以不出宫门,便能运筹幄幄,制定作战计划,或是掌握远方的战场形势,甚至可以及时干预,指示方略。

    同样,这也是徐齐霖利用实物所提供的一个思路。对军事指挥有着重大意义,说是里程碑,也不为过。

    “……如果是在这里排兵布阵,与敌作战。”徐齐霖继续摆着小木人,作着解说,“依据这上面显示的地形地势,骑兵可以摆在这里,步兵放在这里……”

    李二陛下马上摇头,说道:“这里的地形不平,应是丘陵地带,不利骑兵。”

    徐齐霖看了看李二陛下,眨巴着眼睛说道:“这



第三十六章 封赏首重谏议
    老大呀,先别忙着玩儿呀。快,快把封赏拿出来,我都等得着急了。

    晋阳公主也找到了好玩儿的,抓了几个小木人儿,和小昭让他们头碰头地打架,咯咯的笑声才让李二陛下回过神来。

    李二陛下转头看着徐齐霖,看他那心急又强忍着的神情,不禁捋须微笑。

    “这两物造得精巧,于国亦有大用。”李二陛下笑着说道:“朕向来奖罚分明,齐霖有功,想要什么奖赏啊”

    徐齐霖精神一振,心道:可算说到正题了,这个时候咱可别假惺惺地谦虚推让,啥也弄不着,只能回去懊悔抱怨。

    对于讨要封赏,徐齐霖早有腹稿,不能太贪心,还得要说出点冠冕堂皇的理由,甚至可能得到老姐的首肯。

    徐齐霖躬身施礼,正色答道:“陛下,自家父去世后,徐家收入微薄,若无充容娘娘时常接济,恐已度日艰难。”

    说到徐家的境况,李二陛下垂下眼睑,自知徐齐霖所言不差。连徐惠听到自家的窘迫,也心有戚戚,面色黯然。

    徐齐霖继续说道:“草民虽年幼,却也是堂堂男子汉,撑持家业,甚至是重振门楣,亦责无旁贷。是以花费心力,制出大唐疆域图和作战演示沙盘,想博陛下封赏,以期日后自食其力;又能得以专心向学,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想抱负。”

    李二陛下微微颌首,觉得徐齐霖虽然年幼,却是满有志气的。但徐齐霖的话里却隐含着几个意思,让李二陛下也不得不慎重考虑。

    刚刚李二陛下说的是奖赏,到了徐齐霖嘴里,便成了封赏。一字之差,含义自然不同。

    若是奖赏,金银铜钱、布帛粮食,还有什么奇珍异宝,都是可以拿来就给的。皇帝嘛,赏个平民百姓,数量多些,也不必经过政事堂。

    可要说封赏,就相当于封官晋爵,皇帝当然可以下旨,可要是政事堂,以及朝廷大臣觉得不妥,难免就有象魏征那样的臣属进谏呱噪了。

    而且,徐齐霖还说了“日后自食其力”,也就表示希望得到长久的、持续的收入来源。

    可除了官员俸禄,或是赏赐田地,李二陛下还想不出别的。

    李二陛下思虑良久,看了旁边侍立的徐惠一眼,见她微皱眉头,并没有什么别的暗示,似乎对徐齐霖的要求也没有什么意见。

    “齐霖——”李二陛下有了初步的决定,开口说道:“你进献大唐疆域图和作战沙盘有功,朕赏赐你良田五百亩,锦帛五百匹,以示嘉赏。”

    良田五百亩锦帛五百匹那封官晋爵呢徐齐霖竖着耳朵等着下文,又偷眼看了李二陛下一眼,看人家的表情,好象就到此为止了。

    很是有些失望,但徐齐霖也听见老姐好象嗓子痒,轻轻咳嗽了一声,只好上前躬身施礼,“草民谢陛下赏赐。”

    李二陛下笑着摆了摆手,说道:“齐霖,朕知你想封官晋爵,但只这疆域图和沙盘,却是有些不够。若因此引起朝臣不满,对你,对徐充容,都不是好事。”

    徐齐霖微微低着头,暗自撇了下嘴。你是皇帝,说封就封,什么朝臣不满,还不是怕象魏老头儿那样的家伙唠叨,倒好象是为我们好似的。

    “朝廷封赏,首重谏议;朕亦尽力求言,以得治国安民之策。”李二陛下的神情正肃起来,象是在解释,但更多是在教导,“齐霖若能于此有所建树,则堪称贤才,年龄虽幼



第三十七章 九品散官
    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想一下子变成平民社会,并不是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徐齐霖对于科举的完善也只是尽量使其公平,在制度上为寒门学子尽量扫除障碍。

    比如唐朝科举考试是不糊名的。哪本卷是谁的,都是公开的。既然不糊名,考官在改卷及录取时,就容易做假。

    其次,当时的录取,主要还不是看科考成绩,而是看这个考生的家世及社会声名。如果有后台,关系硬,考中的概率那肯定是超高的了。

    而且,唐代科举只是有一个出身,并不必然被封官,还需经过吏部主持考试,即诠选,方可能成为官员。

    一般来说,诠选只是走形式,考试内容比较简单,这是考虑到科举选拔的不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差,无法直接任官,诠选重在法律文书等。

    但由于普通学子没有机会接触此方面内容,贵族子弟便在诠选占有比较大优势。因为贵族弟子有家学,家中有人任官,所以对律令、公文写作之类更熟悉。

    所以,徐齐霖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写得不甚详细,但基本上都包括进去,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比如宋朝开始实行的“糊名考校”、锁院制、誊录制,以及为寒门子弟参加科举提供经济资助的“给券”、“贡士庄”等等。

    洋洋洒洒这一通写,徐齐霖要停笔时还意犹未尽。稍想了一下,又加上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句话。

    咋样儿,牛逼吧!那样儿不行,咱来这样儿。你不是要什么谏议上策嘛,咱喝顿小酒的工夫就给你弄出来。

    徐齐霖挺得意,准备再仔细斟酌,修改修改。这可不是随便交出的作文,大不了老师给个零蛋儿,这可是给李二看的,要换官爵的嘞!

    正在这时,家人来报,小昭回府了,还有宫人跟着前来传旨。

    徐齐霖虽然心中不满,可给的还能不要,那不成傻子啦

    到了厅堂,徐齐霖施礼如仪,便恭恭敬敬地肃立接旨。

    没错,在唐中期以前,大臣们都是坐着接圣旨的。就连上朝,也是分列两侧而坐,没有在那杵着的。

    何况,圣旨还分好几种,有圣谕、手谕、口谕和诏书,其中诏书最为正式。

    而李二的圣旨便是手谕,随随便便的那种。但内容嘛,却让徐齐霖有意外的惊喜。

    原来,手谕中除了赐田五百亩,赏锦帛五百匹外,还给了徐齐霖一个小官——文林郎。

    哈哈,李二终于是想通了,还是老姐给吹的风,听着草民草民的挺刺耳吧!

    尽管文林郎只是从九品上的文散官,比最末一等的将仕郎高一级,可好歹是个正科或副科级呀,还是不干活儿光领工资的那种。

    徐齐霖接完圣旨挺高兴,送走宫人,便拿着浅青色的九品官服和石带回房试穿了一下。

    工作服嘛,有点大,将就了,反正平常也不穿。在长安,扔块砖头都能砸着个一品二品的大佬,咱还是别穿出去丢人现眼了。

    把官服、石带收好,徐齐霖想坐下来把刚才拿的草稿好好整理一下,却又突然觉得有点问题。

    就说这次的发明创造吧,为什么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呢

    尽管在唐朝还不象以后的封建王朝那样,把独创的科技发明与创造不屑地称为“奇技淫巧”,把革新和创造都看作是不务正业,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才是正途。

    但当时的社会,也没有鼓励和引导匠人们科技创新的举措,对于人才的定义,也还是偏向于学识和文章。

    徐齐霖当然还是



第三十八章 二泉映月
    听着哥哥叮叮咚咚地摆弄胡琴,小昭也不嫌吵,算完最后一道题,便跳过来让哥哥检查。

    “嘿,全对!小妹真厉害。”徐齐霖伸手想摸小妹的头,却被小妹嘻笑着躲开。

    “礼、乐、射、御、书、数乃君子六艺,哥哥是要学琴喽!”小昭伸手摸着怪模怪样的乐器,说道:“为什么不用古琴,琵琶也好啊!这是个什么东西,能奏出乐曲”

    徐齐霖呵呵笑着,说道:“你哥是谁呀,还用学。”

    “那你奏一曲给我听。”小昭搬过椅子,就坐在旁边,催促道:“姐姐正教我古琴呢,看看有没有你这个东西好听。”

    “这个,好久不拉了。”徐齐霖拿好胡琴和弓子,随便拉了两下,差不多找到点感觉,奏响了乐曲。

    曾经的,却已远去的记忆,在马尾与琴弦间流淌而出,开始还有些生疏艰涩,但慢慢就变得流畅和清亮起来。

    乐声象弯弯绕绕的小溪,宛转低回,让人生出一丝隐隐的难过。徐齐霖双眼微闭,思绪在越来越熟悉的乐声中飘飞走远。

    不管是前世,还是现在,在人生道路上总是充满坎坷,他徘徊,茫然,却又不向命运屈服。

    乐曲所带的情绪转变了意味,由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那是对命运的抗争,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乐曲越来越低,进入了结束,但却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某人仍在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

    满室寂静,只有乐声似乎还在袅袅缭绕,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

    徐齐霖长叹一声,将胡琴放在桌上,虽因器物原因,音准有所差误,但奏今日之曲,方真正知道作者当时之心境。

    华人音乐经典作品《二泉映月》有着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为何自己从来没有这么用心地演奏过,触景生情,境由心生,用心而不是用手来体现音乐的精髓,便是如此吧!

    小昭缓缓眨着眼睛,情绪也受到了琴音的感染,有些不太高兴地嘟嘴道:“听着那么哀怨,不知是跟哪个坊的小娘学的。”

    “哪来的小娘,我可没去过那地方。”徐齐霖赶忙澄清,这要传到老姐耳中,少不得又是一顿训教。

    小昭撇嘴,显然是不太相信,说道:“那后院住的不是”

    “人家帮咱抓贼才受的伤,还能丢下不管”徐齐霖说道:“两个女人在外孤苦求生,也满可怜的。”

    小昭叹了口气,说道:“是挺可怜,那就在家里住着吧!对了,二哥你老忙着经营,赚钱还比功名重要吗”

    徐齐霖挠了挠头,说道:“功名,就是封官晋爵嘛,我也在努力呀!至于赚钱,也没什么不好。你看,咱家里是不是比以前好了,你的零花钱也多了吧”

    “那倒是。”小昭点了点小脑袋,说道:“只不过,钱没有嫌多的,你要一直经营下去吗这事儿,时间长了可瞒不住。”

    徐齐霖伸手指刮了下小妹的脸蛋儿,笑道:“瞒不住也不打紧,反正日后也全交给你打理,给你作嫁妆,让夫家也不敢小看。”
1...89101112...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