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从考城隍开始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小夸克
因为无为之道,道家越来越破落,最后被佛家儒家压在了下面。因为有为之道,儒家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到后世,儒家吸收了各家理念,才真正的成为第一大家。
孔丘问到:“天道人道,道祖之道是何道?”
李耳说到:“我之道乃阴阳变化,日月交替,宇宙演化。人道在天道之下,参悟天道,就能明了人道。”
孔丘说到:“道祖认为人道在天道之下,我却认为人道在天道之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道定会胜过天道。
道祖之道在九天之上,我之道在这大地之上。天与地相距万万里,却少不了一番争斗。”
孔丘并不是在向太上宣战,而是阐述两者之间的道不相同,道不同就一定会有所争斗。
并且在这次轮道之中,孔丘收获不少,因为李耳,孔丘明悟了自己的道,只要坚持走下去,他也可以成道作祖。
孔丘对着李耳执弟子之礼,拜谢李耳的指点之恩。
赵江河听了孔丘与李耳的论道之后,赵江河也收获不少。
自身之道脱于天道人道,没有天道人道作为根基,自身之道再厉害,也是无根浮萍。
混元大罗金仙为什么那么厉害,是因为他们可以借助天道之力。三皇五帝为什么那么厉害,是因为他们有人道之力的加持。
一个人再强,难以强过一个族群。
赵江河生活在后世,他从小接受的教育理念不同,就算他已经是修行者了,但他的思想观念依旧没有发生什么改变。
孔丘的话让赵江河很受启发,人定胜天。
宇宙法则的演化到了需要众生推动,而在众生之中,人族对法则的演化影响最大。这说明了人族可以影响到天道。
人族既然可以影响到天道,那人定胜天也不是虚话。
如果人道可以改变天道,人道的气运会一瞬间笼罩在整个宇宙之中。人族才是真正的宇宙一霸主,推动人道的人可以立马证得混元大罗金仙。
现在人道弱于天道,所以三皇五帝无法成为真正的混元大罗金仙,一到人定胜天,人道压过天道,三皇五帝立马就可以成为混元大罗金仙。
赵江河已经决定了走人道。
赵江河之所以选择人道,一是因为赵江河是人族,二是因为天道之下已经无法诞生混元大罗金仙了。
赵江河见识面广了,他也就不再满足金仙修为,大罗金仙,混元大罗金仙才是赵江河的追求。
孔丘与李耳论道结束之后,孔丘独自踏上了游学之路。
在游学的路上,孔丘体验人道之事,吸收人道文化,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在游学的路上,孔丘不止学到了诸多,还收了不少的学生。
李耳与赵江河接着踏上传道之路。
一时间,诸国出现了不少的大学者,这些学者的年龄不大,但却掌握着极高的知识技术,其思想也与一般之人不同。
这些大学者在各地传播学问,各自都有不少追随着。
李耳讲的是成仙之道,成仙之法诱惑了许多追随着。那些追随着都有了些许修为,可以用神通治病救人,也可以用神通斩妖除魔。
成仙之法虽好,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正所谓各有各的追求,各有各的道路走。
追求为官为民的,追随孔丘。
要说影响力,影响力最大的是许行。许行传播的学问都是与农业种植有关,食物是这个时代最缺的东西。
所以许行的名号立马就传播来了。不过由于许行的思想理念,农为贵,导致他受到上层人物的排斥与不喜。
除了许行之外,姚虞虽然名声不显,但小说家写的故事已经传遍到各个国家。众人通过那些故事也了解了女娲的事迹。
李悝在魏国编写法典,实施变法之术。
各个转世大能都在行动,赵江河不参与其中,只是跟着太上传道。
赵江河知道百家文化还未成熟,百家争鸣也还未开始,等到李耳西出函谷关之时,就是百家争鸣的开始之际。
现在只要留在李耳身边低调行事,就可以获得足够的好处。
等到李耳出了函谷关化佛之时,佛家肯定会出手,佛道相斗,那时赵江河就可以出来刷存在感。
……
李耳一路讲道,来到了函谷关。
一进入函谷关,赵江河立马联系宗一。既然答应了替宗一引荐,赵江河就一定会做到。
宗一立马赶来。
宗一见到赵江河,他知道赵江河身旁的人定是太上转世,宗一的神情略有激动,不过宗一很快就恢复正常了。
宗一乃是道家之人,从小修炼,接触祭拜的就是三清道祖。三清祖师就好像是偶像一般的存在,见到偶像怎么可能不激动呢?
宗一的心境还算好的,要是其他人,不是激动兴奋难耐,就是恐惧害怕。哪能像宗一这般,只是微微激动,并且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
赵江河说到:“宗一,我的一位后辈。他修炼的是道祖功法的一门残卷,希望能够得到道兄的指点。”
宗一立马执礼说到:“拜见道祖。”
李耳打量了一番,说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化三,三化二,二化一。宗一,一切归一。就跟在我身旁吧,能学多少就看你自己了。”
从李耳的话可以听得出他很看好宗一,对宗一的评价很高。
李耳乃是太上老君转世,能够入李耳眼的人并不多,宗一能入李耳的眼,说明宗一肯定有不凡之处。
其实在赵江河认识的那些年轻修行者之中,唯一让赵江河忌惮的就是宗一。宗一有一颗非人之心。
宗一能够得到李耳的指点,他肯定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他去地仙境界。
这时中年男子突然走了过来,赵江河一眼就认出了这人乃是函谷关守关尹喜。尹喜大步走到李耳面前,说到:“函谷关尹喜拜见圣人,有失远迎,还望圣人恕罪。”
李耳轻轻的点了点头。
尹喜又看向赵江河,说到:“拜见神君。”
赵江河说到:“你认识道兄不奇怪,毕竟道兄一路讲道,但你是如何认出我是天界之神的?”
李耳一路行来,只要是有人之地,就会停下讲道。李耳的名号早已经传遍诸国,尹喜能够认出李耳也很是正常。
赵江河虽说一直跟在李耳身旁,但他一直低调行事,尽量不引起他人的注意力。这尹喜是如何知道他是天界神君的。
尹喜说到:“清晨起来,站在庭院之中。日出东方,紫气浩浩荡荡八千里。紫气之中有一道金色华光,华光尊贵不比紫气差。紫气乃仙道至尊,金色华光乃神道。紫气是圣人,金色华光就是神君。紫气金光由西而来,说明今日关中有一圣人和一神君降临。”
尹喜明明只是一个普通人,却能看到天地异象。
许多修行者都无法看到赵江河和李耳造成的天地异象,尹喜可以看到,说明尹喜有非凡之处。
赵江河说到:“你竟然可以看到我和道兄引动的异象,了不得。”
尹喜说到:“担不起神君的夸奖,我只不过是一个凡人,如果不是因为一双慧眼,今日还无法见到圣人与神君。”
整个过程之中,李耳没有出声,他就好像是一个旁观者一样。尹喜本就是为了李耳而来,怎么可能让尹喜就这样过关呢?
尹喜接着说到:“圣人与神君来到我函谷关,我这个函谷关守关应尽地主之谊。我已经备下薄酒,还请圣人与神君移动玉趾,到我府上享用薄酒。”
赵江河知道尹喜是奔着尹喜来的,所以赵江河没有再作声,去与不去,还是要看李耳的意思。
李耳说到:“我只是途径此地。”
如果尹喜只是让李耳在城中讲道,李耳肯定会答应。明显可以看出尹喜不是让李耳在城中讲道,而是想从李耳那里获得更多。
只是听李耳讲道,一样可以学到修行之法。
私下求李耳,肯定不只是为了学到修行之法,肯定是想让李耳单独指点他,收他为徒。
太上道祖一生只收了一个徒弟,那个徒弟就是玄都**师。
这说明太上道祖对徒弟的要求很严格,一般的人根本无法成为太上道祖的徒弟。李耳乃是太上老君转世,其性格当然与太上道祖相似,收徒标准更是一样。
尹喜根本入不了李耳的眼。
尹喜听到李耳委婉的拒绝,他是不可能让这个机会白白浪费的,他说到:“圣人也是人,还无法逃出世俗中的种种约束。圣人为仙之时,可以不用吃喝,只需采气即可。可现在的圣人还是凡体,还需吃喝。”
李耳的修为还未恢复,连地仙境都还未达到,但已经可以摆脱吃喝了。
尹喜是在威胁李耳,他是在用自己函谷关守关的身份威胁李耳。李耳乃是圣人,岂会被一介凡人所威胁。
李耳说到:“你的意思是不让我过关,要怎样才能让我过关?”
一听李耳的话,赵江河就在想李耳又在算计什么?李耳是圣人,他肯定不怕威胁。可听他的话,好似在向尹喜妥协。
这肯定不是妥协,而是有什么算计。
太上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自己不算计,让他人自己算计自己。
尹喜说到:“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要留下一部著作。”
尹喜知道自己已经无法让李耳收自己为徒,所以他退而求其次,让李耳留下一部著作。
第六百三十九章 李耳与悉达多
一部著作与一篇功法、一门神通并不同,一篇功法和一门神通又岂能被称为一部著作呢?
一部著作里包含了完整的修行体系与修行理念,甚至还有作者对道的理解与感悟。
李耳说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洋洋洒洒五千言,尹喜执笔记录,这传世著作《道德经》就诞生了。
尹喜连笔都带了,他的准备还真是充足。
在后世,只要在网上随意搜索一下,就能看到《道德经》的全文。不过就算是修行者阅读那《道德经》,也不会有任何感悟,就好像看一篇普通的文章一样。
《道德经》博大精深,里面讲述了修行体系,有修行功法神通,还有李耳对道的理解与感悟。
不过这些内容并不是用字表述出来的,而是以一种真意的形式藏在字里行间的。
李耳口述,尹喜执笔书写,这乃是第一本《道德经》。那些真意全部附着在上面,就算是一个普通人看了,或多或少也能有所收获。
后世的那些《道德经》皆是看了这本《道德经》所书写的。
那些《道德经》中蕴含多少真意,全看书写者对真本《道德经》的真意有多少参悟与理解。
甚至还有一些书写《道德经》的人连真本都没有看过,写下来的《道德经》就更差了。
后世《道德经》有千千万万,但没有多少是有真意的。看那些《道德经》,就犹如看普通文章一样。
如果一个人要是有着极高的悟性,说不定可以透过复制本看到真本。
赵江河看过吕洞宾书写的《道德经》,那时候赵江河刚接触修行,虽然有吕洞宾的注解,赵江河领悟的依旧很少。
不过随着赵江河的修为越来越高,吕洞宾书写的《道德经》已然参悟,并且还有自己的一些理解。
今日听了李耳亲自口述《道德经》,赵江河才发现自己的那些领悟只不过是皮毛而已。至于他自己对《道德经》的理解,有许多地方都是错的,或者是只是片面的理解。
赵江河突然明白了许多,众人都在修炼神通,将神通符文篆刻在阳神元神之上,从而获得天地的力量。
道就是道,法则就是法则。
所谓的神通符文只不过是某些人对道的理解而已,从而道具现成了神通符文。
那些大罗金仙和混元大罗金仙,他们根本就不会去学什么神通符文,而是直接领悟法则。
只要领悟了法则,所有的神通随手拈来。
这法则具现局限了修行者对法则的理解,如果不能跳出法则符文的框架,永远也无法成为真正的高手。
因为你所走的路只不过是他让安排好了的路。
在现实世界之中,他的修为实力虽然还不高,但他毕竟在精神幻境之中有着金仙的修为,对修行者的理解极深。
他打算废除自己所学的神通符文,用阳神参悟神通,使自己跳出神通符文的框架。
宗一听了《道德经》,只见他身体上的气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不知道宗一究竟领悟了什么,但可以看出,他的收获不比赵江河少,甚至有可能比赵江河还要多。
李耳留下《道德经》之后,他们一行人西出函谷关。
出了函谷关,踏上西行之路。
沿路上的景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些城镇的建筑风格也发生了改变。树木稀少,那些树木之上的叶子也很稀少,没有中原地带的那种茂盛与生机勃勃感。
但也可以看出那些树木之中看到顽强的生命。
至于建筑,全是砖石砌成,屋顶也是呈圆形。
一眼望去,就能看出关内关外的不同。
赵江河说到:“道兄明明不喜尹喜,为何还要将那《道德经》留给他?”
从处事之道可以看出修行之法。
“顺应天道而已。”李耳说到:“函谷关内是中土神州,函谷关外是西域蛮夷,当有一门派镇守神州气运,以防气运外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