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82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葡萄糖.QD
王明家里亲戚极少,运动的时候几乎都不走动,两个叔叔跟陌生人也差不多,现在也不来往,也就是街坊四邻每家送点东西。
王明最不放心的就是下乡的村子里的情况,不知道他们过年过得怎么样。
王明点点头,顺手把后座的东西递给了陈志超:“志军哥添孩子,这是我做叔叔送的礼。”
陈志超看着手里的一个不知道什么东西雕刻的小狗和小鸡的生活场景,上面刻着“犬啸丰年家家福,鸡鸣盛世处处春。”大哥的儿子属狗,这个东西倒是很别致。
陈志超也没推辞,接下东西说道:“海参、鲍鱼、干贝、虾干,这些东西你要是有,就再送点,你上次送的都吃完了,我们家老爷子爱吃。”
“好咧,跟叔叔说回头就送过去。没其他事,我就先回了。”王明摆着手
他们家老爷子陈永胜,老家是鲁省海边的,吃着海味长大的。王明家里人正相反,吃不惯这些东西。海味是肖卫国他们从南边带的,家里还有不少。其实陈家是高干家庭,不缺实在东西,这是把自己当成家人,不见外。
赶去火车站买票,过年的影响,已经有点春运的气象,来来往往,人山人海。
靠近售票厅的栅栏边,小摊子上叫卖吃喝的不少,生意都火爆。
王明正在排队,一个带着棉帽,穿着军大衣的汉子,走了过来,悄悄地打开自己的棉衣围着王明问道:“哥们,要好书吗”
我去,好他么熟悉的台词啊。这哥们怀里是一些印刷粗糙的黄色杂志,这下流猥琐的声音,让王明直接想踹他一脚。看着老子像是爱好这种东西的人吗
王明直接转过身去,理都不再理他。那哥们讪讪的走开了。什么玩意,摆个摊卖个吃喝都不丢人,赚这份脏钱。
王明把票买好,看好了日期,去伍志平家里拜托了一下,他父亲听说是送给老乡的年货,毫不犹豫的帮忙办了托运。王明又打电报通知了村里派人去接。
回去的路上转过街角,几个穿着将校服的年轻人,呼啦啦的围了上来。
为首的一个将校呢军大衣,王明知道这身衣服代表的身份。现在能穿将校呢大衣在街上耍帅的年轻人,都算大院里的二代。为首的人对着王明道:“王明是吧”
“是我,不知道有什么得罪的地方”
“听说你“伤”了杨峰的面儿”
“他有什么面儿他爹都受处分了,他不就是仗着爹混的吗怎么,他认你当干爹了让你给他找面儿。”
“说话他么够损的。”
“我办事说话向来光明正大,是什么说什么,从来不拿别人当枪使。”
其实王明知道这帮顽主有规矩,不能胡乱碴架拔份,不欺负好人;有仇讲究约架,约好时间和地点,约好是单练还是群殴;被干了也不能报警;茬架不许追到家里去,家长出来轰必须走;不报复伤害对方家人;对手认怂之后不追打;不抬人。今天这帮人堵着落单的自己明显是坏了规矩。
这个时代的粗狂野蛮也带着规矩二字,透着一股清新质朴的劲。
将校服轻蔑的呵呵一笑:“你知道我是谁吗敢给我说话夹枪带棒的。”
“我不是圈子里的人,可我也知道你们这些人的规矩和家里的根底,你们家里都有功绩伟烈的先人,从小让人敬着、捧着。但是你们今天因为这点事,就这样来堵我,那就千万别说你是谁,要不然我替你们家父祖辈感到丢人。”王明不卑不亢的说道
其实王明心里在不停的打鼓,他么的这帮崽子都年轻,出身大院,心高气傲,一言不合就敢动手。王明的身份他们肯定不知道,因为他们完全是一副对着基层群众教训的口吻。这时候只要要怂,这帮崽子就会好好的给你“上课”,用拳头。这时候你要硬抗
66章 下乡1
王明跟家里人打了招呼要看看老乡,老爸老妈吩咐着多买点东西。
李红加上两个表哥把王明送到火车站,火车站人山人海,过年了对于佛爷来说正是业务最忙的时候。
王明穿着一身有点补丁的外套,普普通通的裤子,一双有着补着洞的厚厚的棉鞋。大部分钱已经缝在了外套里面,口袋里有着二十多块。出门在外一个人必须谨慎,财不露白,低调做人。
上火车就是挤进去的,下火车也是挤下来的。
早上的太阳出来了,地上残留的雪,积雪开始融化,房檐上垂挂着粗大的冰凌。
村里的会计,带着几个年轻小伙子把火车上的年货卸了下来。茶叶烟酒、果糖、点心、上好布料拉了四辆大板车,一群人搬着货,高兴地不得了,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轻纺不太发达,这些布料和吃食,都是实实在在的稀罕货,一群人浩浩荡荡的赶着牲口往村里回。
大队会计坐在车头,对着后面的王明道;“小王老师,您这一下子把村里的年货全预备齐了。”
车把式也附和着说:“就是,东西忒多了,花了不少钱吧。你看看王明你自己穿的,省下钱全为了俺们了。”
王明笑呵呵的道:“这是陈志超和我一块买的,村子里的货卖得好,没少挣钱,这些东西都是挣钱买的。我是怕火车上有扒手小偷,故意穿的寒酸点。”
“你肯定是骗俺呢,村子里的山货能值多少钱再说了这些好东西没票有钱也买不到。”大队会计显然不相信
王明道:“陈志超门路多,再说村里的皮草都卖到香江了,外国也抢着买。”
大队会计点着头:“要说这皮子老辈人说是有钱人穿的,但是现在没人穿的起。”
俩人聊着天走到了镇公社,赶车的小伙子各个腰杆直挺,满脸的兴奋,显摆的不断拍着车上的年货,镇上不断有人指指点点的说着。
“李家屯子的合作社可是发了,养猪、养鸡、养兔子甚至养貂,没有一样不挣钱的。”
“那是,看看这些小伙子,穿的带的不比城里人差。”
“听说他们村子几乎是家家户户都盖新房了。”
“他们村里有能人,把县里的技术员,省里的大学生都给请来了。”
“现在李家屯子可是模范村,十里八乡都要学着呢。”
店山镇公社只有一条碎石头夯实垫的街道,店铺有不少家,最显眼大气的房子就属于邮政局和供销社了。全镇的餐饮业,除了烧饼铺子,又多了一家面馆。
马路两边的摊子多了不少,卖衣服鞋袜的,卖小吃的,卖鱼鲜蔬菜的,各种各样的都有。年节了,镇上人很多,生意是很不错。
赶着牲口车往山里走,王明问着:“村里现在怎么样”
“咱们村现在是十里八乡的头一份,自从你上次进货以后,咱们村里按照你说的办了养殖场。你收的价格越来越高,我们这边挣的钱也越来越多。”会计说着“刚开始还担心割资本主义尾巴,没敢声张。后来县里领导都来了几次视察,咱们这就甩开膀子大干了。附近几个村都学咱呢,咱现在是模范村。”
车把头也插嘴道:“咱们村自己盖了一个砖厂,家家户户都在盖新房,听村支书说还要修到车站的路呢。这日子是越来越好,大姑娘抢着往咱们村子里嫁。”
王明听到这些,心里才欣慰了起来。大山的淳朴与宽厚,泉水的清冽与甘甜,乡人的友好与热情,这些自己都不想辜负。
中国农村改革是从1978年开始的,之后的十年是农村发展的黄金时代,1980年9月27日,**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
67章 下乡2
王明跟着李大爷回到家里,往屋里热炕上一坐,浑身的寒气全都没了。家的炕桌上摆满了野味,热气腾腾的小鸡炖蘑菇、酸菜粉汆白肉、猪肉炖粉条、排骨炖豆角、酸菜炖豆腐,香气扑鼻。
陈大妈端着碗筷给王明,大声的劝着:“你可是瘦了,这孩子最近工作累的吧”
“没您这些好吃的,能不瘦吗”王明接过碗筷,怀里抱着豆蹦,就对着丰盛的饭菜可劲造了。
陈大妈看着王明吃得香甜,高兴地又给王明盛了一碗玉米糁粥。
李大爷陪着王明坐在炕上,点上了亚布力老烟袋,吧嗒吧嗒抽着。笑呵呵的对着陈大妈说道:“这孩子把村里的年货全包了。”
李大爷指着自己儿子李跃进说道:“他给你负责收货了,上次进城跃进回来就说你结婚了,臭小子,不把媳妇带来。”
李跃进陪着王明边吃边说道:“爹,路上多冷啊。不把新媳妇冻坏了。”
陈大妈也点头应和着李跃进,对着李大爷说道:“你少说两句话,先让王明吃点热乎东西。”
王明边吃边说:“大爷,等天暖和了,我给你带过来让您看看。”
吃上几口热乎乎的饭菜,王明暖和劲就全上来了,顺手脱掉了外套,问着李跃进道:“跃进哥,你现在也是大队干部了,大队现在怎么管的村子”
李跃进边吃边说:“现在各家过各家日子,谁还能理大队干部。唯一能管着的就是计划生育和提留款,还是尽得罪人的活,吃力不讨好。现在大家伙都是单干,不用记工分,好赖是自己的事。村里以前还用集体的名义,出出货,现在都不用了。人人都忙着挣钱,打架斗殴、家长里短的矛盾都少了。现在大队几乎就是个摆设,幸亏你让我负责收货,村里人因为我管这一摊,所以都给我面子。那也不能跟当年的老支书比,老支书现在也是一呼百应。”
李大爷在旁边也说道:“王明啊,幸亏你当年让村里搞养殖办工厂,咱们干的早,干的大,其他村子也开始学呢。现在村里家家户户日子都过得不比城里差,村里人念你的好。”
1987年之前的农村、农民和农业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经济蒸蒸日上,农民粮食充裕,还搞起了无数乡镇和村办企业。财政虽不宽裕,但还不但拨款新修水利,并帮助农村建设医保体系和教育体系。
1987年以后财政分家,事权下放,国家不再直接拨款,但是修路、通电、电话、盖学校这些要农民集资,所以日子才会越多越紧。
王明过来的时候,已经看到了村里一排排新起的房子,都是红砖白瓦看着舒服。
王明问道:“大爷,你们没盖新房啊”
李大爷说道:“要说盖房子的钱我这有,但是这不是住习惯老房子了吗,不愿意盖新房。”
李跃进在旁边道:“王明,你劝劝我爹,别人不如咱的都住着新房呢,咱们不盖新房子多没面子。”
看来李跃进愿意盖新房,李大爷不愿意。这就是年轻人的要活的有面子要光彩,老人家要活的舒服踏实。
王明劝着李大爷道:“是得盖新房了,你看看别人家都盖了,多好看。您要是不盖,显得别扭。”
陈大妈也说道:“俺看王明跟跃进说得对,大地家的新房子里面敞亮,住着也舒服着呢,再说盖了好看,不给村里丢人。”
陈大妈没少去盖了新房的人家。
李大爷敲了敲烟袋,道:“明年开春再说。”
一家人刚吃完饭菜,村里的干部就全来了。
老支书拿着拐棍,进了门,后面带着几个人在门框上使劲蹭了蹭脚上的雪。
李跃进去倒茶,王明去拿茶碗,村里人自己找着凳子去坐。
几个年纪大的村干部都过来拍着王明的肩膀,笑呵呵的夸着王明。
“在俺们这屯子里的知青,也就你和志超机灵,早看出来你俩知恩图报。”
“你净说这些马后炮,以前你不说这俩小兔崽子最能瞎折腾吗,迟早是祸害。”
“放你丈母娘
68章 下乡3
王明跟村里的大队干部商量了半天,最后大家决定以后账目公开,这些钱全部用到村里的实实在在的地方。
村里的树上地上都盖满了一层洁白的雪,太阳刚升起,照得一片晶亮,眩人眼目。玩雪的孩子们的欢笑声,喳喳的喜鹊叫声,不断地飘荡在充满生机的山村里。
豆蹦一只手拿着王明带回来的糖果,另一只手拉着王明的胳膊,喊着:“明叔,带俺去凿洞抓鱼、抓傻狍子、打山鸡。”
李大爷笑呵呵的看着王明道:“这不是快过春节了吗,今天咱们山上凿洞捕鱼,一块去看看热闹吧。”
王明抱着豆蹦,答应着李大爷,去到山上看冬捕了。冬捕后来最出名应该是查干湖,因为湖大、人多、鱼量大。现在小湖泊其实也可以冬捕,不过气势小了很多。
山上有一个小湖,湖里有胖头鱼、鲤鱼、草鱼这些品种。严寒已经让湖面结了厚厚的冰层,冰层下面的鱼群已经有些缺氧。有经验的老人,三四天前选好地点开始已经凿冰下网。大家已经齐心协力一起用劲往上拉渔网,一条鱼上来了,人们欢呼起来,紧接着又上来一条大鱼,又是一阵欢呼声。鱼接二连三地被渔网捕捞了上来,人们的欢呼声没有停过。
王明让豆蹦骑着自己的脖子上,看看里面的捞鱼,小豆蹦跟着人群一样不停地欢呼着,拍着小手。
村里的几个年轻人把头一网的鱼,挑选出来摆放在冰面上,鱼都被冻得硬邦邦的,第一网的最大的鱼是“头鱼”,在古代“头鱼”都是敬献给权势最大的首领,“头鱼”象征着吉祥如意。
老村长挑选出“头鱼”,指着王明的方向让人给王明送过来。
王明看着给自己“头鱼”,赶紧把鱼送到老支书手里:“老支书,我可不能要“头鱼”,我辈分太低。”
“这是俺们几个老家伙商量好给你的,你这几年带着村里过上这么好的日子,又出钱、又出力。村里的家家户户都靠着你的买卖挣钱,今年谁没收到你送的年货你就让我们回报你一下,吃了“头鱼”吉祥如意,村里人祝福你呢。以后你好,俺们大家就越来越好,别推辞了。”老支书笑着对王明说道
村里几个老人也不断地劝着王明收下,王明看是推辞不过,于是对着几位老人说道:“那我就先收下,晚上陈大妈多做几个菜,咱们一块吃酸菜豆腐烧鱼块。”
老支书拍着王明的肩膀道:“晚上过去,我们几个都带着好菜好酒去。”
晚上在大火炕上热热闹闹的陪着老人吃完了饭。李大爷心情特别好,谁家里的知青有这么出息的,十里八乡也就王明和志超这一号。这说明什么,说明自己把孩子照顾好了,没带坏。
晚饭后陈大妈铺好王明的床铺,屋里烧着一个火盆,土炕下面还烧着火。豆蹦嘴里吃着糖,伸着小胳膊小腿要让王明抱着。
“奶,俺今天跟明叔睡可以吗”小豆蹦对着陈大妈喊着
陈大妈一边扫着炕一边说道:“明叔带你玩了一天累了,你晚上又闹腾,别影响你叔睡觉,跟你爸妈去睡。”
王明笑着道:“大妈,让豆蹦跟我睡吧,豆蹦我可喜欢了。”
陈大妈笑着道:“臭小子有时候尿炕,这是新被褥,别让他糟践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