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来1988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北冥虾米

    这西柳市场应该是当下东三省乃至冀省东部最大的服装市场了。与盛京的五爱小商品市场齐名。

    当初,市场以卖裤子为主。就是那种土地不太肥沃的乡镇,老百姓万般无奈,就闯出了一条谋生之路。

    刚开始是自产自销,最近几年又开始倒卖各地的服装,有石狮的、江浙的、魔都的。

    市场里经营的人也从最初的当地人,变成了天南海北。不光有东三省的人,还有很多江浙人。

    陈凡一到这种地方就头晕目眩,几乎都走不动道儿了。老妹儿和李青却越逛越来劲,还时不时兜圈子,在一个地方逛完了,过一会儿再转回来重逛一遍,美其名曰“货比三家”。

    转了几遍其实也没买多少东西。

    看着一家家生意兴隆的样子,陈波有些艳羡:“哥,你看他们生意多好啊。咱要是也能弄个铁皮房子在这里干,赚钱不说,还有衣服穿。”

    “想得简单!光上货都能把你累死。”

    李青也说:“是啊,他们跑到魔都还有石狮上货,又是火车又是轮船的,大包小卷太遭罪了。”

    “而且也不太容易赚钱,钱都压在货上了。”

    “哼,照你们说,干啥不累。”

    “收租子不累。”

    88年以前,这边的铁皮房子只要5000元一个。眼下已经涨到10000元一个了。向外出租的话每年1500元。

    陈波在建材商店开票,也会算点账,听陈凡一说立刻撇嘴:“不划算啊!一万块钱存8年期一年还有1800元的利息呢。”

    “可你每年都能领利息吗”

    “哦,那倒是。”

    而且,这铁皮房子是可以保值的,就跟买真的房子一样。

    两三年后,西柳市场盖大楼了,商户们都搬进室内。每个铁皮房子可以换一个柜台。这时,一个柜台会涨到4万一个。存银行哪能有这么高的利润

    李青也在一旁鼓捣:“对,秀才说得对,买个柜台出租比每个月工资还多。”

    “哪能买一个,要买就多买几个。”

    陈凡找几个不太忙的摊主打听一下,还真有卖的,不过都要等到春节以后。

    陈波和




57、客随主便
    “童大哥,给你拜个晚年啊……”

    陈锋一边说着,一边侧身看向后面。

    原来,有个女的也跟了过来。

    童筝眼睛看着那女的,也没冷落陈锋,搂着他的肩膀:“走!到屋里坐会儿。”

    又一边冲那女的招手:“小周过来了”

    周莹快走几步:“是啊,梅子姐在家吧”

    “在呢,在屋里做饭呢。”

    一边走着,陈锋一边介绍:“这是我对象,她也是旅大的。”

    “好啊,你是我们旅大的女婿!”

    换一般人碰到这种场面,很难不怠慢一方。

    但童筝照顾的很周到,跟一方说话的时候,脸也冲着另一方笑着。

    即便向陈锋这样比较敏感,自尊心强的人,也丝毫没感觉到不舒适。

    进屋后,冷梅把周莹拉到一边寒暄。

    童筝又跟陈锋聊了几句。

    陈锋吃了块儿糖后便起身了。

    “童大哥,我来就是给您拜个年,一会儿还要到对象她家去。”

    “嗯,那就不留你了,你抓紧时间吧。”

    童筝一直把陈锋和江夏送出门来。

    屋里,周莹跟冷梅、童筝老妈毕淑珍寒暄着。

    毕淑珍拉着周莹的手打量她:“闺女这大个子,竖条条的。”

    “傻大个儿……”

    “怎么会呢你书念得那么多,一定很聪明啊。”

    寒暄几句,周莹主动提出:“听说大伯身体不好……”

    “是啊,行动不便,他也很想见见你呢。”

    毕淑珍和冷梅陪着周莹向楼上走去了。

    童老爷子眼下已经病入膏肓,终日躺在床上,连话都说不清,换一般老百姓早挂掉了。

    但他头脑还是清醒的,看见周莹进来立刻点点头,笑一笑。

    毕淑珍连忙说:“你看,我们家老头子挺喜欢你。”

    “谢谢!”

    周莹说着,凑到老爷子床前。

    “您老人家要多保重!现在医学发展突飞猛进,很多疑难杂症都会被攻破。”

    老爷子点点头。

    毕淑珍说:“我们家老头子还想看到我们筝子娶妻生子呢。”

    周莹害羞地笑了。

    老爷子突然有些焦急起来,憋了半天才发出个“坐”的声音。

    可这屋里很逼仄。

    因为毕淑珍和老爷子分床睡,放了两张床,连把椅子都没有。

    毕淑珍说:“老头子你好好休息吧,我带小周到别的屋子坐会儿,我们会好好招待她的。”

    周莹也说:“是啊,老人家,我会经常来看您的。”

    老爷子点头。

    这栋日苯小楼房间并不多,楼上两室一卫,楼下两室两厅一卫。

    楼上的另一间卧室冷梅时不时住在这里,帮毕淑珍照顾老爷子。

    毕淑珍和冷梅陪着周莹在这间屋子里坐了会儿。

    “小周啊,就在这住两天吧。”毕淑珍说。

    “那怎么好……”周莹假意推辞。

    “不是还得几天才上班吗”

    冷梅也说:“是啊,小周她们坐办公室的初七上班。”

    毕淑珍指着床铺:“咱家梅子平时经常住这里,你看,收拾的还算干净吧”

    “是啊,可梅子姐住哪里”

    “你梅子姐自己的小家离这也没多远,来回也挺方便的。”

    “嗯,你就别担心了,在这里住几天吧。”

    三人在这里聊着,童筝跟侄子童洋在客厅里打游戏。

    两人玩的是赛车游戏,需要一起操纵,一起配合。

    可童洋看起来不在状态,闯关总是失败。

    童筝也不着急,和颜悦色地拍拍侄子的肩膀:“上点心啊,怎么总是心不在焉的。”

    打了一会儿还是状态不佳,最后童洋自己不耐烦了。

    “算了,不玩了。”

    “今天这是怎么了”

    童筝摸一摸童洋的脑袋。

    往常,这是叔侄俩亲昵的举动。

    今天,童洋却有些不耐烦了:“哎呀,摸人脑袋干什么虚头巴脑的。”

    说完,走出客厅了。

    剩下童筝一脸的懵逼。

    正收拾着游戏机,重新打开电视,毕淑珍在里面喊:“吃饭咯。”

    童筝连忙出去了。

    &n



58、初装费
    ,

    上一世,陈凡是个孤陋寡闻的人。

    年轻的时候还行,身为大学生,总能比同龄人看的略远一些。

    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娶妻生子,经济越来越拮据,人也日趋保守,渐渐就被时代淘汰了,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也越来越差。不会摆弄电脑,不会用智能手机,不会上网。

    都说穷则思变,其实人越穷胆子越小,思路也就越窄。就像潘晓说的,人生的路啊为何越走越窄。

    尽管如此,陈凡多少也知道一些那个年代的发财之道,虽然是后知后觉。

    房地产、股票之类的在八零年代末根本没机会参与。

    燕京、魔都、盛京、旅大之类一线城市眼下倒是开始有商品房了。

    但不具有投资价值。

    因为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房子的价格几乎没多大变化,增值的速度还跑不过银行利息。

    当然,海南是个特例,91年1500元每平米,两年后猛涨到7500元每平米。

    除了房子、股票之外,还有邮票、古董之类的。

    但其实到了80年代末,人们已经学精了,大多知道这两种东西可以增值。

    此外,还有一种东西相当于准房地产。

    这就是柜台。

    早年间,全国各地的露天市场一般都实行松散式管理。

    不论燕京、盛京、旅大这样的一线城市,还是蓝城这样的小城市,基本都是自己买铁皮房子,占据固定摊位,定期交很少的管理费。

    随着社会发展,摊位越来越贵,很多早期的摊位主都不做生意了,转手当起了“房东”。

    等盖大楼以后,摊位变柜台,“房东”的资产坐地升值几倍甚至几十倍。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批人是最早吃到房地产红利的人。

    甚至在某些大城市,露天市场还没拆迁,摊主都赚的盆满钵满了。

    比如燕京的秀水街市场。

    早年的摊主到90年代中期时,很多都已经不干了,专门当“房东”。

    这些个体户本身就是社会上的无业游民,甚至是找不到工作的二流子之类。

    这一下咸鱼翻身,整天无所事事,开着小轿车到处溜达,成了一帮顽主。

    到2003年的时候,秀水街市场盖大楼。

    这个时期,有关方面也学精了,设置各种条件,阻止摊主们随意倒卖柜台,他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在此之前,全国各地的摊主们显然就是最早的炒房客,只是眼下他们自己还没意识到。

    陈凡在市场里转了转,还真有人愿意出手柜台。

    哪个年代都一样,干实体的吭哧瘪肚、抠腚咂手,赚点辛苦钱。真正赚钱的反而是投机倒把分子。

    奶奶的,这一世让老子也投机一把。

    陈凡东打听西问问,一口气收了五个柜台。

    两个连着的一万八收的,位置偏一点的7000,另外三个,分别是一万、八千、九千。

    收完柜台,陈凡直接就问其他摊主:“谁想租柜台帮着问一下啊。”

    那些摊主都愣住了。

    有人甚至小声说:“这他妈不煞笔吧有这个钱还不如存银行呢。”

    确实,柜台租金还没眼下的银行利息多。

    电话就留陈波她们那里建材商店的号码。

    这也相当于让陈波锻炼锻炼。

    不给她设定价格,让她自己去打听,自己去斟酌。

    离开西柳市场,陈凡直接往家走。

    刚走到自家院子外面时,就看见李大牙家墙外有工人在忙碌着,好像在拉着什么电线。

    看了几眼,陈凡才看出来了,李大牙家这是要装电话了,连忙凑了过去。

    陈凡其实早就想装电话了。

    两个合作伙伴童大哥在旅大,老范在熊城,陈凡只能靠每周两次上班的时间跟他们联络。

    要不是工友、家人给力,好多事情都耽误了。

    可装电话也比较麻烦,一般情况下需要等半年。

    有了电话以后,家里也没清净日子了。

    别人不说,像董狐狸、姜有军这种三天两头会过来。

    二流子老何那种没皮没脸的人更别提了。

    因为东门里这十几户人家中一部电话都没有。

    打电话得骑十几分钟自行车跑到城中心去。

    眼下,既然李大牙家装



59、家有大男
    如果有一天,陈凡能够一言九鼎说了算的话,他一定要推出韭菜税。

    当然不是征收韭菜们的税而是征收割韭菜的人。

    其实,韭菜并不限于早期那些类似于装电话、买大哥大的奢侈消费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在为未来的发展买单。

    真正的韭菜其实是那些工厂里的工人们。
1...2223242526...1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