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来1988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北冥虾米
老何不知怎么就发现这个门路了。
估计跟他在一农机上班有关,虽然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平时经常接触机械类的东西,人又比较鸡贼钻营。换句话说,总是处于寻找发财门路的那种状态。稍有点机会就能被他捕捉到。
这也应验了那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上一世,老何就靠压瓶盖儿发了点小财。
后来就开始嘚瑟了,到各个乡镇去开分厂,每到一地儿必定弄个情人养着,没几年就败了,最后不知所踪。
如果老何不是主动找上门来,陈凡都不打算帮他,帮他发财虽然算不上助纣为虐,但也有点帮瘸子打瞎子的意思。
“我这初期建厂,瓶盖儿用不了太多。”
“嗯,有点就行啊。”
“而且两三年以后我买卖就得扩大了,到时候我会有全自动的封口机,就用不着跟你合作了。”
“没关系,到时候说不定能合作干点别的。”
……
陈凡自从开始跟苏晓华约会以来,老妈就三天两头念秧儿:“啥时领回家让妈看看啊。”
眼看到快到年关了,陈凡总得表示一下。
“那个,我过年期间比较忙,你也得加班儿。所以,你提前到我家坐会儿,见见我父母,新年期间就不用过来了。”
“好吧,俺随你。”
12月的第一个周末,陈凡就领苏晓华回家坐了会儿。
“你家里几口人啊工作怎么样啊冷不冷啊”
像张蓝老妈一样,刘雅丽拉着苏晓华的手嘘寒问暖。
“哎呀,平房就是冷啊。”
苏晓华倒实在,表情也略显夸张。
刘雅丽不由得微微皱了下眉头。
她这也是城乡歧视。
苏晓华家是远郊的,在刘雅丽的心目中,远郊的孩子应该更皮实才对,不该这么娇气。
因为城里人烧煤,农村人烧草、烧苞米根头,家里也就保持不结冰的状态,应该更抗冻才对。
但陈凡知道,一来苏晓华她们纺织厂余热充足,宿舍供暖比较好。二来这段时间她经常住在陈凡给她买的那套房子里,那里也是小区供暖,也非常暖和。
平房烧的是土暖气再怎么也要跟不上集体供暖。
寒暄了几句,陈凡怕露馅儿,赶紧拉苏晓华一把:“走,到我屋里坐会儿吧。”
陈凡领苏晓华到自己屋里坐了会儿,饭都没吃就出去了。
陈凡认识苏晓华这段时间以来,三天两头领她下馆子,已经把她嘴巴吃馋了,不太喜欢吃家常便饭了。
一直到傍晚的时候,陈凡才回来了。
“妈,你觉得怎么样”
“还行吧……就是有点……”
这一世,几乎每个人的心态都发生变化了。
老爸老妈都不例外。
上一世,因为陈家经济状况一般,刘雅丽觉得两个儿子能找到有正式工作的,模样端正的女孩儿就不错了,其他方面也没什么要求,这一世显然有所不同。
“怎么了是不是感觉没家教”
“那倒不是。农村孩子嘛,总是粗糙一点,习惯了就好了,不算个事儿。”
陈凡心中暗喜,连忙说:“嗯,我也觉得她为人处事差点意思。”
“没事儿,经常锻炼锻炼就好了。”
“一辈子的事儿,我得好好考虑考虑。”
陈凡这就等于先给老妈打好预防针儿了。
……
随着12月的到来,眼瞅着整个80年代就要过去了,陈凡不由得感慨万千。
上一世,陈凡就很怀念80年代,可惜这一世回来只赶上个尾巴。
80年代之所以让人怀念,是因为只有这十年才是真正开放自由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尤其像陈凡这种从21世纪回来的人,更是无比怀念这个年代。
 
123、我们的八零年代(上)
整个东门里头一家买电视的是陈家房后的老龚家,那会儿正在上映《加里森敢死队》,每到播放的那一刻,街上都空了,治安也格外好。
老龚家能买起电视,不是因为他只有女儿没儿子,所以负担轻。这会儿四旧已经破的差不多了,并没有彩礼之类封建糟粕,男孩儿女孩儿结婚的费用相差并不大。
主要因为老龚有外财。
老龚四个女儿,最小的两个是双胞胎。其实这是他们家族的遗传。他自己就有一个双胞胎兄弟。当年,哥俩穷得实在过不下去了,就商议参军。
哥俩就像当年的管仲和鲍叔牙一样,押宝不同的阵营。老龚参加了共军,老龚的兄弟参加了。后来老龚的兄弟就去了宝岛。
老龚不愧是湖贝人,天上九头鸟地上湖贝佬。几十年来,他兄弟的事儿,他一点口风都没透露。成功躲开一次又一次的运动,等快退休时,已经是十八级干部了。
到70年代末,他的兄弟才通过中间人偷偷跟他联络上,并通过中间人给他寄东西寄钱。
改革开放后,老龚还是很谨慎,一直到21世纪了,老龚都退休十来年了,成了十七级干部了,这才渐渐松口,大家从而得知他有一个孪生兄弟在宝岛。
老龚因此拿了个党内处分。可这处分丝毫不影响他的收入待遇。
哥俩这宝押的,就等于双赢啊,一个有名一个有利。
第二家买电视的是李大牙家。
陈凡家是第三个买的,那会儿正好赶上电视台播放《霍元甲》。
其实,陈凡在79年的时候就见过电视了。
那是在一个初中同学王金宁家。
王金宁的老爸是个老红军。
他家住着独门独院的日苯房。家里不光有电视机,还有黑胶唱片、留声机。
79年刚开学的时候,陈凡在王金宁家玩,正好赶上电视播放一部电影《归心似箭》。跟《小花》一样,这是一部有些另类的战争题材电影。电影里的插曲《雁南飞》令陈凡记忆犹新,多年以后还能哼唱那个旋律。
陈家买了电视的一两年内,其他街坊邻居也都争先恐后置办上电视了,连老董家都不例外。
又过了两三年后,李大牙家开始鸟枪换炮,把黑白换成彩色了。
整个八零年代就是电视的年代,不论大人孩子,人们的平时的谈资大多围绕着电视。
孩子们谈论霍元甲、许文强,大人们谈论电视机的价格。
80年代中期,彩电的价格顶得上两套宅院,一下就掏干了很多家庭大半生的积蓄。
但这时的人们依然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
80年代初,人们讨论“人生的路啊为何越走越窄”,80年代末人们又讨论“我们该往何处去”。
跟七零年代相比,八零年代的人更加富足。跟21世纪的人相比,八零年代的人们也更加自由奔放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可这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正在悄然离去。
……
“圣诞节是咋回事”张蓝看着贺年卡一脸不解。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年轻人就开始流行新年送贺卡了。
圣诞节则是最近这一两年才开始的,而且仅在大中学生中流行。
“这个,圣诞节就是西方人的春节。”
“哦,明白了,那就是阳历春节。”
“嗯,差不多,也像咱们春节一样有守岁。”
“就是春晚读秒那种是吧”
“差不多吧。今年咱俩一起渡过80年代的最后一天最后一秒吧。”
“好啊,好啊。”
……
新年前夕,童家也格外热闹。
童筝的姐姐童艳、姐夫鲁洪才回来了。
毕淑珍里里外外忙碌着,不时问长道短。
“今年怎么有空了”
“忙了半年了,部队特地给了一个星期的假。”
“雯雯呢还没放假吧”
“是啊,过几天就期末考试了。”
几个人正热聊着,童筝扎着围裙从厨房出来了。
童艳连忙招手:“来!老弟!过来坐会儿。”
童筝坐到沙发扶手上了,童艳宠溺地搂着他,上下打量他。
“嗯,俺家筝子越来越像个男子汉了啊,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还凑合吧。”童筝活动一下脖子。
“给你显摆的。”
童艳轻轻给了童筝一巴掌。
童艳是家里老大,比童虎还大两岁,比童筝大五岁。
从小到大,姐弟三个感
124、我们的八零年代(下)
童艳指着照片说:“跟我们家老鲁差前差后的,也是团职。你看看,面貌确实一般,但也说得过去,关键是个头儿跟你配得上,一米七八。”
“这个……”冷梅还有些扭捏。
“对了,他是离异的,带着个女儿,正好也挺稀罕儿子。你们要是能结合,一儿一女,正好凑成个好字。”
“哈哈哈哈!”
鲁洪才和童艳都一起笑了。
其他几人笑的却有些勉强。
毕淑珍说:“那样的话,咱家洋洋……”
“放心吧,洋洋都这么大了,不用更名改姓。还是咱们老童家人。能到燕京上学是好事啊。上大学分数线低啊。洋洋在咱旅大哪怕只能考上大专,到燕京就能上重点大学。”
“那感情好!”
冷梅点点头:“嗯,姐你看着安排吧。”
“好的,估计得年后了,让他来一趟咱旅大,你们见个面,先了解一下。”
“让人跑过来多不好意思。”
“没啥不好意思的,男人嘛就应该主动一点。”
童筝在一旁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门外突然响起敲门声,童筝如释重负地站起来:“洋洋回来了。”
……
在陈凡办公室里,陈凡、老安、老吴、张桂花、李青在一起兴致高昂地说笑着,似乎在等着什么。
没一会儿,姜伟大步流星走进来,一个工人抱着个大纸箱子跟在他身后。
姜伟朝桌子上指了指:“就放这里!”
众人兴奋地围上来:“第一锅出来了!”
陈凡猫腰看着纸箱子,点点头:“嗯,总体上还不错,就是字有点糊,让印刷厂下次注意点。”
“您再看看这个。”
姜伟从箱子里拿出延生护宝液。
这会儿的包装跟二三十年后相比还是落后很多,尤其封口这一块儿,不是太松就是太严实。
陈凡拿起瓶子使劲晃了晃,先看看液体沉着情况,再看看盖子的密封情况。
“麻蛋,密封得也太严实了,没点力气根本拧不下来。”
“是啊,为了防止运输过程中出现渗漏,必须密封严实点。”
“最好这个地方有豁口,用力拧就会断开。”
姜伟敬佩不已:“这是个好主意啊!工艺也不算复杂,也就增加一道程序而已。”
陈凡叹口气:“跨界了,咱们眼下还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研究封口机。”
几个人兴奋地看了会儿延生护宝液,又重新放回去,封好了箱子。
陈凡叫过老吴:“吴师傅,你把这箱给曲厂长送过去。”
“好的。”
老吴抱着延生护宝液下去了。
陈凡又抬头看看墙上的挂历。
“怎么样姜总,到新年咱们能出来多少箱”
姜伟低头算了算:“500箱差不多。”
陈凡点点头:“嗯,一箱40瓶,500箱就是20000瓶……”
“等咱们的广告打出去,肯定不够卖。”
“是啊,但没办法啊,咱们药酒生产周期太长。”
老安在一旁忍不住说:“周期不能缩短一点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