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来1988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北冥虾米
“哦,还得回家写作业。”
“就在这里写嘛。”
“你家里有点冷……”
“让你叔叔把炉子烧的旺一点。”
“你们这是老房子,烧的再旺也暖和不起来。”
“哼,出去几天就嫌弃奶奶家了。”
正说着,童筝端着饭煲过来了,童洋连忙飞快地把碗里的饭扒拉完,然后站起来。
童筝指着饭煲说:“这最下面的是鱼,你妈最喜欢吃的胖头鱼,这盒是豆面儿饼子……”
“好啦了,知道啦。”童洋伸手去拿饭煲,突然楼顶传来一阵盘碗摔碎的声音,接着又一声,又一声。
“是不是爷爷摔着了!”童洋大惊失色。
童筝率先向楼上跑去,童洋和毕淑珍也紧紧跟随。
到了楼上老爷子房间一看,盘、碗、饭菜扔了一地,身体粗壮的保姆在一旁瑟瑟发抖。
毕淑珍板起脸:“是不是你惹老爷子生气了”
“没有啊,”保姆说,“我劝老爷子吃饭,他不肯吃,我递到跟前时,他就把饭菜打翻了。”
童筝再一看老爸,他硕大的身体侧躺在床上,脸也朝向里面,似乎在生气。
“爸,你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毕淑珍也问:“怎么了他爸,你想吃啥我们给你做。”
老爷子还是一副气鼓鼓的样子。
童洋说:“是不是想俺妈了”
老爷子嘴里发出“呜噜呜噜”的声音。
童筝大喜:“俺爸一定是想俺嫂子了!”
毕淑珍有些尴尬:“不会吧……”
童筝扶着老爷子翻过身来:“爸,你是不是想俺嫂子了我叫她回来看你!”
老爷子直点头。
童筝叹息:“俺爸一点不糊涂,知道好赖。”
老爷子嘴里发出呜鸣声,脸上挂着又像哭又像笑的表情。
……
“哎呀,真不想回家啊。”苏晓华伸着懒腰。
陈凡在一旁帮她收拾衣物行李。
“家里冷是吧”
“是的呢,就炕上暖和点。”
“好好珍惜吧,大炕也睡不了几年了。”
“哼,才不稀罕呢。”
“你就是个忘恩负义、嫌贫爱富的小婊砸。”
“嘻嘻。”
“过几年,我给你爹妈在城里买套房子,让他们也进城住好了。”
“好啊,好啊,老爷你真好。”
“行了,赶紧走吧,再晚赶不上车了。”
“我上车就有座,怕啥。”
苏晓华家住在三四十公里外的一个乡镇,她的父亲在铁路上班儿,家属坐车都不用买票,还有座位。
不过,火车速度极慢,慢到什么程度人们都可以挂在车厢外一路看风景,也没啥危险,就跟阿三儿国的百姓一样。
“老爷初几到我家”
“初五初六吧。”
“那么晚”
“我忙你不知道啊,再说不正好可以把你接回来吗”
“也是啊,早点回来。”
送走苏晓华,陈凡总算长出一口气。
好在她父母都是财迷,而且他们也没什么讲究,比较容易糊弄过去。
……
春节前,老鱼市格外忙碌。
这会儿已经没有新鲜的海鲜了,都是各种冻鱼。
什么带鱼、鲅鱼、黄花鱼、老板鱼、偏口鱼、对虾、章鱼之类的。
唯一算的上新鲜的应该就是各种贝类了。
有蛏子、蚬子、花蛤、毛蚶……
最多的是海蛎子。
这些年,海蛎子越来越贵了。
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海蛎子都堆在街上卖,店家都用方头铲来给顾客装货。
尤其入冬的时候,一般家庭都会买很多剥好的海蛎子,用装水的大铁桶装着,成桶往家拎。
如今,那种顿顿吃海鲜的艰难日子正在过去了。
人们也就过年过节才舍得买点海鲜,都是一斤两斤地买。
陈凡过来时,张蓝正率领全家人在摊位上剥海蛎子。
这回,连张蓝的不务正业的老爸张福田都跑来帮忙了。
看见陈凡他赶紧招呼:“来了!姑爷!”
张蓝直朝张福田瞪眼,张福田却满不在乎:“姑爷吃了没有”
“吃了。”陈凡说
138、远去的城市
在童筝家老爷子房间里,冷梅给老爷子喂着虾仁小米粥,小心翼翼看着老爷子吞咽。不时拿起毛巾给擦一擦老爷子嘴角的残羹剩饭。
童筝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毕淑珍却把脸转向一边。
冷梅喂完了一碗饭,小声问:“爸,再给你来一碗”
老爷子摇摇头。
冷梅又给老爷子擦擦嘴:“嗯,您先歇会儿。”
说完,端着盘子、碗筷出去了。
童筝凑过来:“爸咱搬到楼房里去住吧,那里暖和,跟嫂子住隔壁……”
老爷子点点头。
当初,童筝买了一个楼层四套房子。
两套三室一厅、两套两室一厅。
一套三室的给冷梅母子住了。
剩下一套三室的几个月前就装修好了。
可毕淑珍一直不肯搬。
这么多年来她住独门独院已经习惯了。
这套日苯房确实跟别墅差不多。
两层小楼房,前后大院子。
最重要的是,这里是身份的象征。
住在这里就意味着她不是平民百姓。
搬到楼里去了,岂不泯然众人矣。
其实,住在这套老房子里也有诸多不便。
厕所是独立粪池的,专门有人定期过来掏。
可总不及时,一到夏天气味儿就有些难闻。
冬天也是自己烧炉子取暖,可再怎么烧也没法像公共取暖那么暖和。
唯一的方便似乎就是进进出出了。
可对老爷子来说也没方便到哪去。
因为老爷子平时住楼上。
而这种房子楼梯极其狭窄,上下楼一点也不方便。
还不如楼房,就算没电梯,起码还有轮椅专用道。
眼下,既然老爷子点头了,毕淑珍不愿意也得愿意了。
虽然已经快过年了,搬起来也没多麻烦。
除了冷梅母子那套,剩下三套都装修了,三室一厅和两室一厅的房子里还配备了齐全的家具、电器。
冷梅没事儿也时常过来拾掇拾掇,就跟常年住着人一样。
搬过去的话,只带点衣物就可以了,连军用大卡车都不用叫,童筝用他那辆五十铃皮卡就全拉走了。
说搬就搬。
腊月二十七这天,童筝先跑了两趟,把各种常用物品、被褥之类的搬到新家。
第三趟回来则拉上了老爷子,还有老爷子平常使用的各种医疗器械、生活用品。
童筝把老爷子从楼上背下来,童洋在一旁赶紧支好轮椅,冷梅则四下寻摸着,看看有没有什么落下的。
童洋喊:“行了妈,离得这么近,忘了再回来拿呗。”
出的门来,街坊邻居纷纷打招呼。
这些街坊邻居也都是老干部、老红军之类的。
级别都没老爷子高。
有两个老干部的状况也只比老爷子好一点点而已。
他们拄着龙头拐在墙根儿蹲着晒太阳。
童筝冲他们招手:“走了啊,翟叔!走了啊,武大爷!”
“嗯,上楼了啊”
“是啊,楼里暖和。”
“上下楼能方便吗”
“还行,住二楼。”
“慢走啊,没事儿常回来哦。”
“嗯,离得没多远,这边时不时会回来。”
在日苯房这边住的时候,老爷子整个冬天都不怎么洗澡,顶多用热水擦擦身子。
因为屋里温度太低,老爷子很容易就感冒了,他这种状态感冒会危及生命。
到了楼房里就不一样了,室温都在二十度以上。
年前这段时间暖气烧的尤其好,室温都达到二十五六度了。
刚搬过来第二天,童筝和童洋就一起帮老爷子泡了个热水澡。
老爷子躺在大澡盆里都忍不住眉开眼笑了。
童洋激动地大喊:“你看,你看,爷爷会笑了。”
“傻瓜!爷爷啥时不会笑。”
……
1990年春节,这是陈凡重生归来,过得第二个春节。
有些欣慰,又有几分惆怅。
139、种瓜种豆
初五这天,陈凡开着五十铃皮卡来苏晓华家。
车上就装着两样东西,一台冰箱、一台洗衣机。
苏晓华家的家境在当地算是不错的,彩电去年就有了,但冰箱、洗衣机这两样东西,在城里都是稀罕玩意儿,在乡镇更是难得一见了。
苏晓华有两个哥哥,老大在镇上上班儿,老二在铁路上班儿,都是吃皇粮的。
上一世,这哥俩很自负,打心底瞧不起陈凡。
如果陈凡没有城里人这块儿招牌,这段姻缘早拉倒了。
这一世就不同了,哥俩早早在路口等着迎接陈凡,不仅殷勤,还有些许激动。
尤其老二,一路走着,不停地问东问西。
“陈哥,听说你买卖做得挺大的。”
“还行。”
其实老二跟陈凡同岁,还比陈凡大两个月。
“你公司那边缺人不方便的话给俺也安排个官儿当当。”
老大还算矜持点:“别胡说八道了,老二,人家是大公司,哪能随随便便安排人。”
“呵呵。”
到了院子前,早有一大帮人等候着了。
绝大多数都抱着小孩儿,大多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那种亲戚。
陈凡刚走进院子,便响起一片“过年好”。
陈凡也只是点点头,径直向里屋走去了,在苏晓华父母指引下坐到单人沙发上。
外面的人也争先恐后地进来,纷纷过来拜年。
有抱着吃奶的孩子,还有牵着跟大人一般高的姑娘小子。
称谓也千奇百怪,有叫大大的,有叫叔叔的,还有叫妹夫的。
这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初五明明都送年了,大家依然不管不顾的。
眨眼间,陈凡随身携带的背包都瘪下去了。
如果不是两个舅哥在门口严阵以待,还会有十杆子也打不着的奇怪人物混进来。
不光老礼儿不讲究了,城里的一些风俗也传进来了。
眼下结婚的男女青年们,至少有一半儿的新娘是腆着肚子的。因为很多进入谈婚论嫁状态的男女青年,父母就直接安排他们同房了。大家都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有没有那种吃干抹净转身跑路的
极其罕见,但也确实有,甚至更恶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