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推理悬疑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放羊小星星

    离乡试正式开始还有半个月,大部分应考的士子便已经齐聚福州城了。这日伦文叙赶到福州城安顿好后,按照李杰先前给的地址前来寻他,听到门房的通报李杰停下手上的事情,前往门口迎接他。

    伦文叙见到李杰含笑说道:“经久一别,慎之近来可好。”

    “劳烦师兄挂念,为弟近来安好,不知师兄何时来到省城的”

    “今日刚到,师傅有书信让我带来,所以稍事安顿便立刻过来了。”

    一边说着话李杰一边将伦文叙引入府内,一路上伦文叙对于林府的豪奢赞叹不已。

    待到前厅坐定,伦文叙开口道:“慎之,你久在省城,不知可知道此次乡试的主考官是哪位大人”

    乡试主考官究竟是谁对于考生们来说,算得上是个比较重要的讯息。知道主考官是谁,便可以提前揣摩主考官往日的文风,如若能投其所好取中的几率会增加那么一点点,关于主考官的人选是谁,前日林提学正好差人告诉了李杰。

    乡试主考官在明朝早期除了直隶地区是由朝廷委派,其他地方皆由当地布政司选拔,不过自成化年间开始,偶有地方的乡试主考官也由朝廷委派,不过还算不上常例,直到了嘉靖年间才明确规定由朝廷委派两人至各省主持乡试,主考官多为翰林出身。

    李杰抿了一口茶,随后将自己知道的告诉伦文叙。

    “前日刚刚从林提学那里知晓,此次乡试主考官是由朝廷委派,前来福建的主考官是翰林出身的张元桢,天顺四年进士,现如今官居左春坊右赞善,为人刚正不阿,因为看不惯宪宗时期朝堂上的乱象,借病在家治学将近二十载,刚刚由当今圣上起复。”

    伦文叙闻言眉头微绉,家境贫寒的他平日里交游不广,消息闭塞,这位主考官他明显没有听说过,沉吟片刻。

    “慎之,你对这位大人治学有了解吗你知道我平日里消息比较闭塞。”

    “对于这位考官我了解的也不多,不过其人治学极严,为人刚正不阿,颇为公正,想来发挥你平时的水准取中应该不难。”

    伦文叙闻言神色一松,只要是公平竞争他并不怕。

    严格意义上来说乡试算是明朝三级科举考试的初




第五十七章 入场(求收藏推荐)
    八月初八,乡试即将开始,李杰刚刚吃完晚饭便入房休息了,乡试规定举人考试当天四更天正式开始搜检入场,如果不早点休息,没法应对第二天的考试。

    半夜三更,方仪来到李杰房前轻轻敲了敲门。

    “少爷,要起床赶往贡院了,不然怕来不及的。”

    李杰闻言睁开双眼,看着外面夜色沉沉,不禁感慨古时科举真的不易,自打练武所成后自己每夜睡眠时间极少,只需两个时辰便可,其他考生现在恐怕还头昏脑涨呢,就要赶赴考场了。

    听到屋内的动静,方仪离开去准备吃食去了,她知道李杰的胃口向来比较大,吃食准备少了可不行,八月天气还有点燥热,这次准备的皆是易存储的大饼,用料十足,足有脸盆大小。

    李杰吃完饭食后,提着考箱便出门了,林振南早就在一旁不停催促,王夫人在临行前不停的祈祷漫天神佛,祝李杰考个好成绩。

    马车里李杰盘坐着闭门养神,林振南见状也不去打扰他,渐渐的周遭越来越热闹,大道上马蹄声越来越密,走了一段后马车停了下来,小厮说道。

    “老爷、少爷,前方被堵了,没法走了,只能步行前去贡院了。

    李杰闻言提着考箱走下了马车,车辚辚马萧萧,此去贡院还有将近两里地,道上便已经水泄不通了,前后马车上不时有考试手提考箱下车不行。

    从天上看,地上的灯火宛如长龙,星光点点,亮如白昼,越是走近喧嚣声越大,贡院前密密麻麻的人流汇于龙门前,考生、衙役、士兵聚集在一起。

    贡院门前既有白发苍苍的老年儒生、风华正茂的青年士子,也有同李杰一般的少年秀才,殷切的眼神饱含期待,都盼望自己这次荣登乙榜。

    想要前来参加乡试,地方府、州、县学生员必须在学院考试中名列前茅才能取得乡试资格,具体必须在考试中名列一、二等及三等前五名者才有资格(一共有六等),所以说不是只要是生员就能参加乡试,在乡试前众人便要先经历一场厮杀,胜者才有资格来贡院。

    李杰先是去供给官那里领取了些木炭和蜡烛,蜡烛用来夜间答题,如果蜡烛三支燃尽仍然未完成,则强制扶出。木炭主要还是用来热饭的,不过如果是二月份的会试,木炭就要用来取暖了,京城二月份的天气还是十分寒冷的。

    作为大规模的统一考试,乡试所需费用巨大,大到贡院房舍的修建,小道鹿鸣宴的蔬果单价,以及所用人夫的力役脚钱,可谓方方面面都要花钱。

    以万历年间顺天府乡试为例,据史料记载仅顺天乡试一地一次的费用高达6600多两(ps:按照现在一斤米3块均价来算,万历年间粟米0.64两每石,粳米1两每石,这里按照1两银子1石来算,折合rmb=94.4236600=3738240,大约370多万),一般来说乡试的费用都是由当地府县支出的,故每次乡试都会给当地的地方财政造成很大的压力,像福州府还算膏腴之地,对于这些花费还是在承受范围之内的。

    贡院为三进院落,大门五楹对开,称为第一龙门,上面高悬着三块牌匾,东首那块牌匾上写着“明经取士”,中间则高悬着的是一块“开天文运”,西则是块“为国求贤”。

    时间已经到了四更天,此时龙门已经大开,搜检官、寻绰官已经准备就绪,应



第五十八章 开始
    明远楼的三声鼓响,考试正式开始。

    考房外已经落锁,如果考生需要外出如厕必须由专人陪同,时刻紧盯以防舞弊,书吏将考卷通过号舍预留的小门递给考生。

    第一场一共三道四书题,四道五经题,时间上有点赶,不过能来到这里的考生都是经过大量练习的。考生答卷有几条规则不能触碰。

    第一,考卷一律用墨书写,第二,卷首先写考生姓名、年龄、籍贯及三代名讳,以及考生在校所习本经,第三,文字中应回避本朝皇帝的御名、庙号,并不许自序门第(防止作弊),第四,禁止考生相互答问或请人带答,如答题未完而时已黄昏,燃烛三支,燃尽不论是否答完均扶出,之前领的蜡烛就是这时候用的。

    李杰拿到试卷后立即打开,开始审题,按照重首场、首题的惯例,首场四书题与五经题必须要全力以赴,如若首场考不好,那么第二场、第三场考的再好也无济于事。

    第一道四书题:事君敬事而后其食,出自《论语》,看到第一题李杰不由想到张元桢出这道题的深意来,这句话意思是:“事奉君王,要先敬要做的事情,克尽本责,把俸禄之心放在后面。”

    朱熹在集注阐述道:“君子之仕也,有官守者修其职,有言责者尽其忠。皆以敬吾之事而已,不可先有求禄之心。”

    大意是君子当官应当忠于职守,克尽本责。我们首先要敬的是自己的职事,不能先有要俸禄之心。

    张元桢出这道题,应该是不满宪宗时期吏治昏聩,朝政基本上把持在宦官与权臣手中,这些人结党营私,却不知道为国家大事出谋划策,朝政废怠,吏治日趋败坏,尤其以大学士万安为首的“纸糊三阁老”,只顾自己而不顾国家。

    孝宗朱佑樘上位后,这些阿谀奉承、朋比为奸之辈基本上都被清理了,“纸糊三阁老”中仅剩下刘吉一人,张元桢出这道题想来也是对这些人的讥讽。

    想到这里,脑子里便已有的大致的破题思路,稍事思虑便提笔破题。

    “圣人论人臣之义,唯务自尽而不求其利也。”恪尊传注将孔子和朱熹的意思浓缩为短短两句话。

    随后承题:“夫为禄而仕,非所以事君也;事求自尽,而禄有不计焉。夫子之言,所以立人臣之防也。”

    大意是,如果为了求财而当官,这不是为人臣该做的事情,只要你事情做好了,俸禄会少的了吗孔子的话,就是教导我们该如何当一个称职的臣子啊。

    对于朱熹的传注‘不可先有求禄之心’,想来大部分考生均是从正面来叙述,李杰从反面出发,从不该自利以肥家着手说起,这样阅卷官批阅时在见了大量同质化的答卷后,见到李杰的答卷绝对会眼前一亮,更容易脱颖而出。

    抓住重点,随后的答题一气呵成,看向下一道四书题。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出自《论语子路》,后面一句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意思是礼乐制度紊乱,刑罚就会不得当;刑罚不得当,民众就无所适从。

    朱熹对这一节的传注中说:“事得其序之谓礼,物得其和之谓乐。事不成,则无序而不和,故礼乐兴。礼乐不行,则施之政事皆失其道,故刑罚不中。”

    乡试、会试之中经义题都是大题,没有童子试那样的截搭题,在破题方面就不会太难,不会出现审题不清的



第五十九章 第一场结束
    第一题:“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

    出自《商书仲虺之诰》,诰,告也,以言告人,此篇是商朝的贤相仲虺所做,用来论证商汤灭夏的合理性,解决了商汤最关心的问题。

    题目的意思是,君主应该勉励于德行,取信于百姓,以品德来处理国家大事,以礼来教化民众,为后世子孙留下财富。

    在陈献章的教导下,李杰尚书的制艺水准突飞猛进,思虑片刻,抬手写道:大臣告君以明德,而建中于天下;惟内外尽交养之功,则可传于后世矣。

    破题后文思如泉涌,洋洋洒洒数百字跃于纸上,一气灌之。写完后检查一遍发现改无可改,李杰笑了笑满意的点点头,再重新写一次未必有现在这篇好,可谓文章本天成,妙手而得之。

    写完第二道五经题天色已经暗下来了,剩下的时间做完两道题绰绰有余,索性便停笔弄点吃食,等誊写完毕后好好休息一二。

    明科举答题必须先写在稿纸上,后面才能誊写到正卷之中,因为考试有明文规定,士子在答卷时如果没有草稿会被罢落,这个规定主要是为了防止舞弊,才学再高如果没有稿纸一样不得取中。

    以李杰的四书题取中问题不大,至于排名就要看五经题了,五经是分开阅卷的,此次乡试经房一共有十八房,评定名次时各房的卷首放在一起,在前十八名之中,前五名是由五经各占一名,名为经魁即五经魁,最终名次需等三场考试结束阅卷完成后评定,不过按照录取只重首场的原则来看,基本上不会出现意外。

    最终放榜时第一名为解元,第二名亚元,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叫亚魁,至于剩下的生员称之为举人。虽然都是举人,但是前六名相当于有专属称号(就像某些游戏的金色id/斜眼笑)。

    第二天下午,李杰将四道四书题、三道经义题誊写完毕,最后检查一边有无错漏之处,见没什么问题,便拍了号门对门外的官兵说道:“交卷!”

    一声交卷在安静的考场内,官兵和四周的应考的士子听的是分外清晰,在如此重要的考试中提前交卷相当于后世的高考提前交卷一样,大部分士子哪怕写完了也会不断地想办法去润色、修改,好让自己的答卷更完美,绝不会选择提前交卷。

    在大部分人眼里提前交卷要么就是对于自己的文章自信无比,要么就是自暴自弃无心考试的,周围好奇的考生纷纷张望看看这位究竟是哪一种。

    外面巡检的官兵打开考房的落锁,又向李杰确认了一边:“当真要交卷”

    “是的,交卷!”

    士子们见到李杰之后,恍然大悟。

    “是他!小三元林平之,难怪敢这么早交卷!”

    官兵听到李杰的回答,便通知受卷官前来收卷,乡试为了防止舞弊和减少评卷失误,评卷前的准备工作和试卷的保管十分严格。

    试卷需先交受卷官收受,根据士子所治本经分类,再由受卷官送到弥封所由弥封官弥封,再送到誊录所组织人员用红笔(朱卷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照“原卷字数语句”抄写,最后由对读官进行对读,一方面检查誊录中是否有脱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誊录官的营私舞弊。

    经过弥封、誊录、对读后,考官所批阅的试卷就基本上符合格式了,既没有考



第六十章 第二场(求推荐、收藏)
    看着伦文叙远去的身影,李杰觉得伦文叙犹豫去不去国子监,一来是师傅陈献章年纪大了,伦文叙不想那么早离开师傅,二来是去京城的资费问题,不过只要他这次乡试取中,资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到时候李杰也可以借机送一笔丰厚的贺礼给他,无端送钱给他,以他的性格决计不会接受的。

    回到家后,王夫人见李杰脸上的倦色心疼的说道:“平之,累不累累了就赶紧去休息吧。”

    李杰摇了摇头:“不累,只是在号舍内没法洗漱,有点不舒服,洗个澡就好了。”

    林振南在一旁说道:“怎么样,此次有没有把握中举”

    “应该不成问题,至于名次就不敢说了。”

    林振南闻言哈哈大笑:“好啊!好!十三岁的举人,好!”

    李杰见到林振南得意忘形的样子无奈的笑了笑,随后说道:“爹爹,在没放榜之前不要出去乱说,要是没中可就要闹笑话了。”

    林振南罔若未闻,继续大笑,王夫人见状狠狠地扭了一下,随后瞪了他一眼。

    见王夫人的眼神,林振南讪讪的摆了摆手:“不会出去乱说的,我保证!”

    李杰看到两人的动作笑了笑没说什么,林府内只有王夫人能震住林振南。

    八月十二日,第二场考试开始,二场试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任选一道,论要求三百字以上。

    论题是考察士子对一些重大治国问题的阐述和理解。诏、诰、表、判均属于公文写作,考察士子的公文写作能力,要求考生模仿汉唐皇帝、大臣的言行,写出相应的诰、诏、表,一般都是汉表、唐诏、宋表。

    第二场考试对于李杰来说难度不大,有着后世的见识写好这些不难,关键只要避开忌讳之处,切合实际的答出来便可以了,再加上第一场已经考完,第二场、第三场只要达到平均水平即可,毕竟考官们评定主要还是以首场的经义为主。

    同第一场一样,应试士子四更天搜检入内,李杰早早的便起来了,吃完精心准备的吃食,提着考箱出门去了,马车一顿一顿的缓慢前行着。

    待到贡院门口,士子们的表情完全不同于第一场考试时的样子。对于第一场考试信心十足的士子,面带笑容的聚在一起谈笑风生,毕竟第二场、第三场比重不大,可以轻松应考。

    而那些觉得第一场考的不好的,脸色如丧考妣,机械的前来参加第二场考试,当然也有人考完第一场之后便不来的,不过这种人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抱着万一的希望前来应考。

    连续高强度的考试,也让一些身子弱的士子不堪重负。一些年纪老的和年纪幼小的考生,此刻面色惨白,仿佛风一吹就要倒下了,没有一个好身体也应付不了如此强度的考试。

    看着龙门前的众生态,李杰不由感慨,在这个时代科举是大部分人唯一的出路,众人对于科举的渴望超乎想象,一旦中举,之后的生活就完全是两个样子了,中举后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如果中举人非常年轻,不少人会送钱送地资助你,总之举人和秀才的待遇完全是天壤之别,穷秀才很多,但是穷举人就很少了。
1...1314151617...3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