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推理悬疑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放羊小星星
    李杰亦步亦趋的跟着走进了古墓,一路上小龙女一直心怀忐忑,担心孙婆婆不同意,李杰尽管知道事实,却没有点破真相。

    孙婆婆在古墓中早已恭候多时,好似早就知道李杰今天来的目的,她看到两人携手前来丝毫没有觉得惊讶,不过也没给他什么好脸色,冷着一张脸开口道。

    “杨过,你能保证这辈子只爱龙儿一个人吗?你能为她去死吗?”

    小龙女闻言惊讶的小嘴微张,事到如今她哪能还不明白孙婆婆早就知道一切了。

    ‘他肯定也是早就知道了吧!’

    一念及此,小龙女忍不住瞪了李杰一眼,随后又对着孙婆婆说道。

    “婆婆,你……”

    孙婆婆抬了抬手,打断了她的话语:“你先别说话,杨过,你先回答我的问题!”

    “婆婆这么问想必是知道了我的身份了吧?”孙婆婆微微颔首,李杰见状继续说道:“您放心好了,我这辈子只会爱龙儿一个人,至于婆婆说的第二天,我想天下之大,没有人敢,也没有人能威胁到龙儿的安全!”

    fp

    (iishu)是,,,,!




第八十六章 既相似又不同的命运
    【】(iishu),

    元春二年十月,复兴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光复南方各州路,席卷天下的速度快的让人不知所措,复兴军刚到,甚至还没到,敌方就投降了。

    真正制约复兴军收复南方诸地的不是兵力,而是运力,除了最开始打了几场硬仗,越到后面推进的速度越快,局势完全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

    天下苦赵宋久矣!

    尤其是襄樊、巴蜀、江淮地区,原先这几处战区都是抵抗蒙古大军的最前线,数十年的征战这些地方早就糜烂至极,虽然后来蒙古人被复兴军打退了,百姓获得了短暂的休整,但是南宋君臣不该主动去招惹复兴军。

    活在乱世的人,要求非常低,有口吃的,有个地方遮风避雨,有半件衣服蔽体,足矣。

    先前和蒙古人打仗,那是因为蒙古人想要一统天下,是异族入侵,是被动的迎战,‘因’在蒙古一方,然而这次和大明之间的战争,是朝廷率先打击对方,是主动挑衅,‘因’在宋廷这一边。

    ‘因’不同,‘果’自然不同,除了某些死忠份子,其他人差不多都是望风而降,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两国开战之前,边境地区就屡有宋民北逃。

    新朝和南宋只有一江之隔,在蒙古人尚未退至草原时,双方的关系有过一段短暂的‘蜜月期’,当时南宋并没有明确禁止人员流动以及商业往来,主要是当初复兴社占据的地盘太小,南宋君臣觉得复兴社的发展潜力有限。

    何况大家同为汉人,复兴军还接受了南宋册封的虚衔,不仅官方贸易频繁,民间贸易往来也很多。

    双方交流的多,新朝是什么样边境地区的民众自然是心知肚明,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老百姓即使在愚昧,心中还是有笔账的,相较于落后腐朽的南宋,新朝的各项政策无不显示,这是一个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崭新的皇朝。

    当然,这其中少不得复兴社的功劳,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南宋百姓深受刀兵之害,复兴军的南进政策制定之初,就是以攻心为主,能少流血就少流血。

    如果说一开始南宋百姓的投诚有部分原因是复兴社造成的,但是随着复兴军的推进,后面的投诚行为还真和复兴社没多大关系,只能说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妄图不自量力阻止的人都将被毫不留情的碾压成泥。

    虽然南宋君臣在冥冥之中逃到了崖山,但是和历史上不同的是,这次南宋君臣的反应并没有历史上那么激烈,继续追随理宗的人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数十万军民投海的惨剧当然也不会发生。

    不过理宗好歹也当了几十年的皇帝,真心追随他的大臣也不少,面对同族和面对异族南宋君臣的表现截然不同,以死明志的意向也没有那么决绝。

    历史上崖山之战十万军民之所以选择跳海是由多种原因造成。

    其一,大宋立国三百多年,一直秉持着与士大夫共天下的理念,未曾杀过一个文官,南宋君臣一路从临安逃到了福州,之后又转向广东,最后在陆地上没有立锥之地了,才选择逃到了崖山海上。

    追击南宋朝廷的蒙古首领是张柔的儿子张弘范,虽然他是汉人,但是对付南宋君臣一点也不手软,能够一直跟着皇帝逃到崖山的几乎全都是一帮硬骨头,不乏慷慨就义,以死明志的决心。

    其二,南宋和蒙古对抗的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多年,历史上的蒙哥汗就战死在了攻宋的途中,后续登基的蒙哥的弟弟忽必烈,不管他是为了制造恐慌也好,还是为哥哥报仇也罢,屠城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南宋皇族的血脉必然是要陪葬的。

    其三,崖山之战是海战,而跟随小皇帝逃到这里的将领大多是陆军将领,不懂海战,以至于船只被蒙军烧毁大半,茫茫的大海上,船就是命,船没了哪什么来与蒙古人拼死一搏,不过是早死和晚死的区别。

    其四,宋末三杰之一的陆秀夫自觉逃脱无望,与其投降令皇帝遭受异族凌辱,丢尽最后一丝颜面,不如仗义持节,带着小皇帝一死了之,想必陆秀夫跳海之前压根就没有考虑过年仅七岁的小皇帝的想法,即便问了,估计也不会如他所愿。

    陆秀夫携天子投海也起到了带头作用,皇帝都跳海了,索性跟着一起跳吧,索性再为大宋最后尽一次忠,同时这也是一种解脱,长时间的逃亡,君民早已身心俱疲,死亡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宋理宗站在旗舰上望着紧紧包围着舰队的铁甲船,不由得露出一抹苦涩的笑容。

    “难道赵宋三百年国祚就要亡于我手吗?”

    情急之下他不禁用上了‘我’字,而没有选择用‘朕’字。

    “皇爷,奴婢无能!辜负了皇爷的信任,以致于……以致于……”大宦官董宋臣扑通一声跪倒在甲板上,涕泪横流,痛哭失声。

    宦官和朝臣不同,他们的权势全部依赖于天子,如果说叛变投降的朝臣还有可能受到对方的任用的话,那么像他们这种内臣是完全不可能被对方任用的,何况他和理宗之间并不是一点感情都没有。

    随着董宋臣这一跪,甲板上呼啦啦跪倒一片,能够和理宗同乘一船的无不是朝堂重臣,留在这里的全都是忠于赵宋的臣子。

    “臣无能……”

    …………

    “臣无能……”

    …………

    “臣无能……”

    …………

    宋理宗望着跪倒在地的臣子们,一想到祖宗传下来的江山毁在他手,想到自己居然做了个亡国之君,不禁掩面而泣喃喃道。

    “是我错了……是我错了……”

    一时间,甲板上哭声震天,宋理宗一步一步走到朝臣面前一一将他们扶起,这个过程无比的漫长,直到扶起最后一人时,理宗仿佛下定了决心,咬牙切齿一字一顿道。

    “朕作为大宋官家,向诸位卿家下达最后一道命令!”

    “升白旗!!!”

    fp

    (iishu)是,,,,!



第八十七章 大理的归宿
    【】(iishu),

    元春二年十月,赵宋天子宋理宗赵昀于崖山附近的海面升白旗,率领大宋最后的臣民投降,随后在回程的途中自缢而亡,保留了赵宋皇朝最后的体面。

    其实,李杰并没有处死赵宋皇族的想法,如果连这点信心都没有,那还不如早点收拾收拾铺盖滚蛋得了。

    对于这最后一批归降的君民,李杰是抱有善意的,忠诚在任何时代都是非常宝贵的东西,能够跟着宋理宗流亡海上,并且做好慷慨赴死的准备,这群人无疑是值得敬重的。

    不过,敬重归敬重,也只是敬重,这群人的归宿不外是贬为庶民,其中皇族成员则有新朝负责赡养,之所以不放出去并不是说明李杰惧怕赵宋另起炉灶,而是为了减少点麻烦。

    天下如此之大,总有某些野心家想要拿他们的皇族身份做做文章,他们皇族的身份既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荣耀,同样也是枷锁。

    十一月,李杰在汴梁接见了这批人,随后该贬的贬,该放的放,崖山一战过后,李杰终于完成了传统意义的上统一,原金朝、南宋、西夏的疆域尽归于新朝大明。

    偏居一隅的大理瑟瑟发抖,迫不及待的献上国书,奉大明为宗主国,甘愿年年上贡,只求自保,大理明面上唯一的宗师高手,前前任皇帝一灯大师,亲自将国书送至汴梁。

    李杰的身份如今早已不是秘密,数遍历朝历代再也找不出比他更年轻的开国皇帝了,而作为大明开国之君父亲的义兄,郭靖的地位瞬间水涨船高。

    在复兴军最困难的日子里,郭靖带领的抗蒙义士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如今国朝一立,李杰自然是不吝赏赐,直接册封为成国公,世袭罔替。

    一灯大师抵达汴梁之后,直接住在了成国公府,多次劝说郭靖,希望他能在天子面前为大理多多美言几句,一灯大师早年间曾不顾功力损耗救过黄蓉,郭靖向来有恩必报,对于一灯大师的请求欣然应允。

    相较于郭靖的耿直,黄蓉想的就要更多了一些,虽然自家靖哥哥是当今天下名义上唯一的‘亲戚’,但是双方毕竟只是结义兄弟,自古同患难者多,共富贵者少,何况对不对大理用兵乃是国家大事,岂会轻易因为一人建言而动。

    如果新朝未来计划对大理用兵,那么无论靖哥哥怎么上谏,都是做无用功,如果新朝秉持着和前朝一样的理念对待大理,即便靖哥哥不说,大理也不会有事。

    所以,综合来看,不论靖哥哥说与不说,都不会影响这件事,贸然上书完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恰好黄蓉年初的时候生下了一对龙凤胎,爵位的继承人有了,她可不想因为这件事恶了天子,尽管天子名义上是自家的子侄辈。

    面对妻子的劝说,郭靖丝毫不为所动,在他眼里,皇帝再大也是他的侄子,还能一点亲情都没有了,关键是一灯大师对自家妻子有着救命之恩,岂能不报?

    如果皇上不同意这件事,再不济他也能走太后路线。

    郭靖做出这个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大理不过是一南陲小国,境内人烟稀少,瘴气丛生,蛮族众多,没有多大的开发价值,即使打下来了,治理也是一个大问题。

    大明现今周边的国家只剩下偏居一隅的大理、位居高原的吐蕃以及逃亡草原的蒙古,按照李杰的观念,这些地方迟早要一一收回的,毕竟他来自后世,不把这些地方打下来,领土又怎么能算得上完整。

    不过他暂时并没有出兵的计划,主要是因为数十年间天下间战斗不止,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且国朝初立,各项事务千头万绪,亟待一一解决。

    复兴军的发展方略已然脱离了李杰最初的计划,导致接受过新派教育的官员数量严重不足,为此不得不接纳部分旧制官员,然而新朝国策和前朝国策之间差异过大,旧制官员难免有些‘水土不服’。

    所以,当前一切都以维稳为主,对于郭靖的谏言,李杰既没有同意也没有拒绝,其实他完全可以敷衍一下郭靖,但是他并没想欺骗郭靖,因为在他幼年的时候,郭靖可是他心中的‘偶像’之一。

    黄蓉、一灯大师都是绝顶聪明之人,即便是性子耿直的郭靖,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他也知道李杰的态度代表了什么,不表态就代表他现在暂时没有出兵的计划,但肯定是有出兵的意向。

    李杰的态度让郭靖既失望又欣慰,失望的是他没能完成一灯大师的所托,欣慰的是李杰没有选择欺骗他,这说明在对方的心里还是敬重自己的。

    一灯大师出家之后虽然不再理会俗物,但是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大理又是他的故乡,是他们段家的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基业,他怎么可能不管大理的死活,这次出使大明是他主动请缨的。

    大明军队的战力是无可争议的天下第一,连当世最强大的两大帝国都败在了大明手上,倘若大明出兵攻伐大理,他们又拿什么来抵挡。

    国破家亡是唯一的结局,最好的解决方案是直接投降,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岂不是自取其辱。

    但是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坦然接受又是另外一回事,大理自先祖段思平立国以来,国祚三百余年,二十余任帝皇开创下来的基业,哪是那么容易放弃的。

    一灯大师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如今大理国的皇帝是他的孙子,他自觉如今唯一能做的事情便是劝一劝自家孙子,早作打算,至于结果到底如何,就不是他能左右的了,他是不会强迫自家孙子做决定的。

    儿孙自有儿孙福,他如今已是方外之人,世俗王朝的一切和他已然无关,这次也是他最后一次作为使节出使他国。

    史载,元春四年十月,南陲边国大理,举国归附国朝,设云南省,原大理皇族段氏以及各地土司所属部分区域设自治州,保有一定的自治权。

    fp

    (iishu)是,,,,!



第八十八章 大明三十年
    【】(iishu),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大明历三十年,大明立国三十载的变化比过去三百年的变化还要大,不论是生活方式、出行方式、教育方式、经济领域,还是文化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日的汴梁城格外的热闹,两年一度的御街夸官开始了,京城内万人空巷,无数百姓争相涌上街头一观登科学子的风光。

    虽然现在大明的科举考试和原先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跨马游街这一传统活动仍旧保留了下来。

    ‘白承安’骑在马上,望着街道两旁的百姓,即使少年老成的他也不由得有些振奋。

    ‘这就是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感觉吗?’

    ‘感觉很不错呢!’

    ‘白承安’年方二十余岁,此次殿试一举夺得状元之位,不仅殿试他是第一,之前的会试、乡试,乃至之前的院试、府试以及县试他全都是第一,‘白承安’是大明立国以来的第一位‘六首状元’。

    即便是李杰也不得不赞叹,此子实乃绝世奇才,恩,大概有自己的十分之一吧?

    倘若这个副本是一个小说世界的话,‘白承安’大概就是那种主角吧,要知道现在的科举考试考得可不是前朝的诗词歌赋,四书五经,考的是学子们办实事的能力,否则任你文章写得惊天地泣鬼神,也休想在在一众学子中脱颖而出。

    所有的新科进士们入职前都会做一个详尽的背景调查,这小子的桃花运可是旺到不行,走到哪里都能遇到‘美娇娘’,小小年纪就娶了三个老婆,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一个是封疆大吏的嫡女,一个是江湖群芳谱上的侠女,另外一个是豪商的女儿,简直就是人生赢家啊,活脱脱的某点男频网文主角模板。
1...224225226227228...3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