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昏君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谈古不论斤
第二百七十一章:想迁都的张凌阳
龙舟沿运河北上,一路浩浩荡荡。
在经过运河同黄河的交汇处时,张凌阳向西眺望了好久,方才叹息一声回到了船舱。
至于张凌阳为何叹息,小福子、韩笑等人均是不解。
他们自然不知道现在张凌阳心中的想法。
原本,张凌阳是打算南巡过后,在回京的路上转道去洛阳考察一番。
如今,看来是不成了!
至于张凌阳为何想要去洛阳
其实原因很简单。
张凌阳想要迁都了!
在张凌阳看来,如今的京城并不适合定都。
京城紧邻北地,本就不利于掌控全国。
特别是对江南这个财税重地,在大周建国的这二百年来,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了士绅的天下,久不闻天子之威。
再加上周边土地并算不上肥沃,粮食产量很低,根本就无法保障京城的日常消耗,更不要说边镇所需的军粮了。
每年,都要靠江南、湖广等地运送大量的粮草来维持京城的日常需求。
这无疑又加重了朝廷的一份负担。
如果说之前为了在边境屯兵便捷的话,可现在瓦剌已经对大周形不成威胁了,再在长城附近屯驻重兵,也只是徒耗民力而已。
所以,张凌阳才会想着迁都。
可迁都到哪里
按说大周最繁华的地方应该是江南重镇江宁。
可江宁的脂粉气又太重,长期呆着那里,会消磨人们的锐气。
古往今来,也只有偏安一隅的势力,才会选择定都江宁。
那其他地方呢
可选的地方可就只有黄河流域的开封、洛阳、长安等屈指可数的几个地方了……
开封府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池,自不乏封建王朝建都。
可开封府的地理环境的利弊却也很明显。
位居中原腹地、交通便利、人口众多,方圆又都是肥沃的农田,可以说是建都的上上之选。
可开封府的缺点就如同他的优点一样,也十分的明显。
那便是开封府四周无险可守,一旦遇到什么变故,只怕敌人即刻便会兵临城下。
再加上,开封府北面的黄河可是有名的地上河,一旦决堤,后果自是不堪设想。
所以,张凌阳也将开封府给划掉了。
剩下的两个地方,就只有洛阳和长安了。
长安、洛阳两座城池,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大周其他城池所无法媲及的。
长安的地理位置自不必细说,前世的时候,盛唐、雄汉、强秦都曾定都在这里。
可在大周这个时代,就如同前世的明清时期一般,现在的长安城早已经没落了下去,关中平原的土地,也已经不复当年的肥沃。
再加上这里降水量连年下降,水资源稀缺,想要再在这里恢复汉唐雄风,只怕有些不现实。
最后,张凌阳选择的就只剩下洛阳一个地方了。
洛阳连同南北西东,可以说是全国的地理中心。
西有函谷,东有虎牢,北有黄河,南又嵩岳,又可以说洛阳四周险关重重,易守难攻。
其实定都洛阳的弊端也不是没有,那就是洛阳的平原实在太过狭小。
可张凌阳为何还要想着迁都洛阳呢
其实很明显,迁都洛阳,可以有效的掌控全国局势。
大周这个年代不同于后世。
在后世,无论定都哪里,发达的铁路网都能及时的将粮草、士兵、武器等运送到全国各地。
可大周这个时代并无那么发达的交通条件。
所以,怎么有效的掌控全国局势,便成为了张凌阳考虑的重点。
虽说洛阳狭小的平原并不足以提供足够的粮草,可相比现在的京城,从江南到洛阳,路程要近了将近一半。
所以,因为以上种种原因,张凌阳才会想要迁都洛阳。
只是迁都不是一句话的事情,
第二百七十二章:出兵瓦剌
送走皮埃尔,张凌阳开始全面处理郑永基之事。
当然,在这之前,张凌阳还要先将瓦剌的事情处理好,这是当务之急。
这次,张凌阳没有向朝中任何一位大臣询问意见,直接召见了瓦剌使臣及小王子,待了解了瓦剌现在的局势之后,张凌阳才开始从容布置。
通过瓦剌使臣和小王子,张凌阳了解到,现在,罗斯人已经占据了瓦剌西北部的全部地区。
那边数十个部落因为罗斯人入侵的缘故,要么被残忍的杀害,要么被迫向南迁徙。
本来就没有多少人烟的大草原,此时更加的空旷。
“罗斯人现在的武器装备如何,你们可了解”张凌阳向瓦剌使臣问道。
瓦剌使臣回道:“据外臣了解,罗斯人不仅装备了火器,还装备了数十台小型火炮,威力很大,再加上罗斯人人高马大,瓦剌这才遭到了前所以为的惨败。
还请大周皇帝陛下垂怜瓦剌,派兵前去支援!”
说着,瓦剌使臣将头深深的叩在地上。
小王子有样学样,亦将头深深的埋在地上。
“你们那里可有从罗斯人缴获的武器”张凌阳又问道。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怠。
如果能了解罗斯人现在的武器水平,对大周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至少,一旦张凌阳同意了出兵支援瓦剌,大周也好做足充分的准备。
“这……”对于张凌阳的问题,瓦剌使臣不知该如何回答。
说出来,实在是丢人至极,瓦剌可汗组织了上万骑兵前去抵挡侵略,结果却被不到千人的罗斯人给杀的丢盔卸甲,又哪里有武器可以缴获
见瓦剌使臣这个反应,张凌阳心里已经知道了个大概,遂说道:“瓦剌的情况,朕已经知道了。
不过请你转告瓦剌可汗,瓦剌一直是我大周最重要的藩国,朕不会见死不救的。
一旦了解了罗斯人的情况之后,朕立刻便会派兵前去增援瓦剌!”
“多谢皇帝陛下!”见张凌阳同意出兵支援瓦剌,虽然不知道具体何时出兵,但显然,大周的皇帝不会对瓦剌见死不救。
这对瓦剌而言,自然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
对于罗斯人现在的武器水平和具体国力,想来瓦剌方面了解的并不多,甚至是凤毛麟角,所以张凌阳并未将打探关于罗斯人的情报寄托在瓦剌人身上。
除却瓦剌,张凌阳想要了解罗斯人的具体情况,其实也很简单。
在皇家学院,住着数千来自欧洲的专家、学者,他们距离罗斯国很近,想来也了解罗斯国的具体情况。
果不其然,当御马监掌印太监冯喜秉持张凌阳的意思来到皇家学院打听关于罗斯国的时候,很多欧洲学者都是嗤之以鼻的说道:“罗斯人都是一群莽夫……”
乍一听,冯喜心里还猜测是不是欧洲其他国家也遭到了罗斯国的侵略,要不然怎么他们对罗斯国都是这个态度呢
可经过仔细了解,冯喜才明白,因为制度落后的缘故,罗斯人在欧洲的人缘并算不得好。
至于国力
即便罗斯国的制度落后,可最为大名鼎鼎的‘欧洲宪兵’,罗斯国的国力还是很强大的。
可这也只是说罗斯国在欧洲的国力很强大,并不代表在亚洲也是如此。
在距离本土万里之外远征,以这个时代的交通条件,再强大的国力,也很难发挥出全部作用。
当然,这也跟罗斯人的武器水平有关系。
罗斯人虽然已经全面装备了火器,但不得不说,罗斯人的火气很落后,甚至,不少军人装备的都是英、法、德等国淘汰下来的二手武器。
&nb
第二百七十三章:审问郑永基
皇家步兵、骑兵一共六千人,马进忠在宫里领了张凌阳亲授的兵符之后,离开皇宫,一路浩浩荡荡的出京直奔草原而去。
现在大军已经出发,张凌阳再是担心此战的结果,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
所以,张凌阳索性不再关注,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审理郑永基的事情上面。
郑永基之所以隐瞒瓦剌的事情,有自己的私心作祟。
但无法否认的,郑永基的考虑对大周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毕竟,数千年来,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一直是汉人王朝最大的威胁,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过。
郑永基出于种种考虑,也算是情有可原。
可现在欧洲已经开始迈入工业化时代,如果还用以前的旧有观念来看待现在的局势,又未免有些狭隘。
再加上,郑永基这么做,确实涉嫌欺君之罪,所以张凌阳不得不对此进行处理。
更何况,郑永基的做法,事涉皇权,可以说不管什么人坐在那张龙椅上,都不会视而不见。
即便张凌阳来自后世,对于郑永基做出如此犯忌讳之事,心里也是觉得十分愤怒。
也许,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吧!
但郑永基被打入诏狱之后,其他大臣即便被张凌阳下旨申斥了一通,依旧每天不断的上书,向张凌阳劝谏,希望张凌阳能够对郑永基从轻发落。
原本,张凌阳并没有说对郑永基要杀要刮,可大臣们这么做,却如同在刚扑灭的火堆上又加了一把火,彻底惹起了张凌阳的怒火。
但好在,张凌阳心里还是没有要杀郑永基的想法。
只是因为大臣劝谏的缘故,这些天一直晾着郑永基,使得那些大臣一时间摸不着头脑。
如果说张凌阳确实对郑永基所做之事十分震怒,那么在他回京的第一时间,应该已经对此作出处理了。
可如果张凌阳心里已经原谅的郑永基,也应该将其释放出来了才对啊。
可现在呢
现在张凌阳可以说对郑永基不闻不问,一时间大臣们还真摸不清楚张凌阳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不过朝中也不乏聪明的大臣。
见张凌阳回京半个多月的时间了,一直对郑永基不闻不问,心里多少猜出了张凌阳心里的几分想法。
暗揣天子心思,本就是一件十分犯忌讳的事情。
这些聪明的大臣即便已经知道了张凌阳心中所想,可也不好道出。
所以,事情便一直这么拖着,一直又拖了一个月的时间,张凌阳处理好了法兰西使臣皮埃尔和瓦剌之事之后,才开始着手处理郑永基的事情。
张凌阳对郑永基的处置,没有经过任何人。
这天,用过早膳之后,张凌阳在小福子、冯喜、韩笑等人的簇拥下,来到了锦衣卫诏狱。
呃!
忘了说了,在原司礼监掌印太监孙胜下台之后,小福子幸运的被张凌阳选中,成为新的司礼监掌印太监。
至于现在的东厂提督,还是由小福子兼任。
郑永基再怎么落难,好歹也是做过内阁首辅的人。
所以对待郑永基,锦衣卫并不敢刻意刁难。
毕竟,像郑永基这般的大臣,今日落难,明天又被起复的,在大周可是屡见不鲜。
郑永基住的牢房很干净,里面一尘不染不说,也没有想象中的阴暗潮湿。
甚至,郑永基所住的牢房还有一个窗户,每天都能看到外面的太阳,可以说在诏狱里面,郑永基并未受多大的苦。
这个房间,自然是锦衣卫为朝中大臣准备的。
&nb
第二百七十四章:对郑永基的处置
郑永基一向以圆滑著称于世。
对于刻意隐瞒自己瓦剌之事,张凌阳十分的费解。
因为以郑永基的性格来说,根本就不会做出如此‘愚蠢’之事。
但是郑永基却偏偏做了。
郑永基不仅做了,还拉着一大帮朝臣一起做了,这令张凌阳百思不得其解。
张凌阳惨笑一声,看着张凌阳说道:“陛下,您可知,人活于世,无非是为了‘名、利’二字,罪臣自然也避免不了。
不过罪臣所追求的,是生前利、身后名!
按说,得陛下信赖,之前罪臣才能官居极品,窃据内阁首辅一职。而臣家中一向富裕,并不愁银钱之事,生前利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罪臣现在所追求的,是身后之名。
罪臣希望,数百年之后,后世能将‘郑永基’这个名字与历代贤臣名将并列在一起,所以罪臣才向陛下隐瞒了关于瓦剌之事。
因为罪臣知道,陛下并无开疆拓土的想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