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当大佬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浙东匹夫
不然早就被吃大户薅羊毛薅光了。
康州这边显然是经过了多年的税法磨合博弈,相关条款的目的,就是指着吸引那些曼哈顿的超级富豪来置业超级豪宅。
反正这儿开车到曼哈顿也就30公里,还有直达的城铁班车,40分钟就可以从曼哈顿第五大道和中央公园,赶回这儿睡觉。
……
几日适应之后,又是一个明媚的早春清晨。
吃过早餐,由顾骜陪着喝消食茶时。萧穗想到过几天老公和米娜妹妹就要去欧洲度蜜月了,她内心不由有些彷徨:
“老公,你和米娜走了之后,我在这儿也怪闷的。我们来了也好几天了,你知不知道附近邻居都有些什么人家呀
我看左右两边,呐,隔了几百米,都有跟我们这个差不多的半岛加防波堤的私人庄园,应该也都是超级富豪吧,认认门也好。”
虽然她知道美国人不太在乎邻居关係。
米娜当时也坐在一旁陪着喝茶,只不过她身子无恙,所以喝的是奶茶,鲜奶先做的那种。闻言她也跟着好奇:“老公,旁边都住了些什么人呢我出去逛过几圈,从来没看到人,应该也都是跟你一样的世界公民吧,全世界到处有房子。”
顾骜闻言一笑,然后指着窗外远处数百米外那片半岛树林:“猜得真准,我们右手边这一片,是托马斯.沃森先生的,他平时都在硅谷,所以没人住很正常。”
“托马斯.沃森那是谁”萧穗对产业界不是很了解。
“是ibm公司的老闆,确切地说,应该叫小托马斯.沃森。”相对懂行的米娜直接帮忙解说了。
萧穗:“原
第723章 魔鬼从瓶子里出来就不听你的了
“就算你不是想巴结,但既然是邻居了,要示好一下吗反正也不费事。”米娜不想再追究老公的本意,老公说不是就不是吧。但作为学外交出身的本能,她还是想尽量广结善缘。
顾骜郑重地定了调子:“以后沃森家如果有餐会或者别的什么活动,邀请了的话,可以去,布虚就免了。
我不是不看好他当不当得上总统,而是这个人有些刚愎自用不识数,容易做出……我上次接受傅高义和宋逸民教授採访时,说的那种迷之自信的事情。
我们是中国人,要避免跟那些记不住一招有没有被某个圣斗士见识过的蠢货打交道。”
米娜不由有些惋惜:“可你的导师就是基教授,你多少是被美国人打上了那一派的刻板印象烙印的。”
顾骜优雅地抿了口茶,拨了拨茶盏的盖子:“恩师都从学界退休四五年了,有些东西是会淡化的。而且我们是中国人,还管他们什么派别干嘛。”
顾骜跟美国这边供核一派有点渊源和人脉,但谈不上交情。基于基教授带来的天然人脉,在露西亚人还存在的时候,是可以维持现状的。可是只要露西亚人消失了,顾骜肯定要划清界限,明哲保身。
眼下的蝇头小利,顾骜才看不上,他也不屑于改变历史。
听老公说得这么决绝,米娜没有再发表任何不同意见。
虽然她暂时还无法完全领会,但她相信老公的眼光,这些年来从没有错过。
由于米娜的提醒,顾骜本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想法,当天中午就派了秘书,去隔壁沃森家随了点小礼物,还请对方最近有空可以一起喝个下午茶,作为新搬来的地主之谊。
美国人没那么讲究邻居交情,不会跟同时代的中国人那么勤快串门。不过超级富豪们也是不吝于扩大一下圈子的。
站在1988年这个时间点,ib公司当然是全美排名第二的牛逼高科技公司。无论规模还是技术含量,都远远超过被顾骜收购的王安。
第一算是通用电气,其他工业企业比ib规模大的还有不少,但高科技程度不如ib。
80年代的人民对计算机技术的崇拜,就跟30年后的人对人工智慧巨头的崇拜差不多,觉得做这玩意儿的公司最牛逼,无论中美。
从市值来看,ib公司眼下也是如日中天,市值400多亿美金。
比前几年德州仪器、王安电脑巅峰的时候高了十倍,比83年崩盘前雅达利最疯狂时的市值,也是十几倍。
相比之下,顾骜手头如今接盘来的王安电脑,退市前的名义市值,可是20亿美元都不到。天鲲真要拿到资本市场上晃悠一下,发行价估计也就这个量级。
所以相当于把顾骜手上的王安系和天鲲系加起来,也就ib十分之一的体量。{香积电和顾骜在通讯产业布局的那些生意不算在内,那些行业跟ib业务也不重合,完全不是同行}
这样的估值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华尔街对于那些垄断本领域、把反抗者杀绝、杀到没人敢跟你竞争的巨头。是会给出额外的超高估值的。
顾骜的天鲲系,现在游戏机生意存量和用户规模,虽然已经远超当年雅达利三四倍,可任天堂这个搅棍竞争者的存在,必然会让华尔街不看好天鲲。
因为只要有竞争,哪怕对方才你两成的体量,那也至少能逼得你不敢放肆搜刮消费者、赚取高价暴利,那资本就觉得你前途不如那些垄断暴利的。
就像雅达利当年,资本市场之所以给它三四十亿的估值,就是看在竞争者被杀绝了,还不敢进场,雅达利还敢放胆狂言“我就是往卡带的塑料壳里塞一片砖头,都能卖几十美元”,所以华尔街就冲着这个暴利给你40亿市值。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年《et外星人》事件,也算是雅达利那些高位套现股东想这么乾的,只可惜他们没有预料到结果反弹的烈度
当时很多雅达利高层,就是想证明给华尔街的投资人看:卖好游戏给客户、踏踏实实赚钱,这算什么本事好游戏不是常有的,要看运气的,指望游戏好才暴利,这种暴利就具有赌运气的成分,不是躺着100%必赚,不够让投资人放心。
他们就是要证明给投资人看,他们真能把辣鸡卖出高价,他们的暴利是不依赖技术和设计的,不怕创意枯竭的波动的,这才是本事。
投资人们该继续疯抢这个暴利平台的股票,因为这是一家哪怕把研发部员工都换成智力残疾人士都能继续赚大钱的公司。华尔街最爱这种对未来利润的确定性了,爱到狂热。
扯得稍微有些远,但也算是说清了华尔街对垄断者的崇拜式额外估值溢价体系,无论是对雅达利还是现在的ib。
当然影响估值的因素还有很多,普遍来说,ib和王安这些公司,历史上的高估值还要得益于华尔街比较熟悉他们的产品这些公司生产的伺服器、办公电脑,都是华尔街精英每天上班都会用到的。
人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认识的世界在真实世界中的佔比,就好像一个明星饭圈里的人,总会高估自己追的偶像的知名度。
华尔街精英同样不能免俗,他们觉得自己每天上班用的那些设备不错,就会高估这些供应商的市场竞争力。后世苹果的高估值同样受惠于这个因素,并非完全真实实力的体现。
ib论销售额,肯定也是没有天鲲加王安的十倍之多的。
但ib在从巨型机到小型机、伺服器等细分领域,都是绝对的行业第一和垄断者,这给了ib额外溢价,80年代末就有400多亿美元,并不夸张。
当然,因为ib是一家
第724章 只有永远的利益
顾骜对小沃森说的“瓶子里放出来的魔鬼”,毫无疑问是指被ib一手给机会扶持起来的微软了。
{再次强调一下,小沃森是个70多岁的老头儿,之所以一辈子都要在称呼前面加个小,是为了区别于他爹。哪怕他爹已经死好多年也一样,就像哪怕老布虚死了,小布虚还是要加小。}
小沃森这么多年的阅历见识,听听弦外之音当然毫无难度,一秒钟就反应过来了。
“你是说比尔.盖茨那小子你觉得他算是瓶子里的魔鬼连ib都驾驭不住他”小沃森面无表情地反问。
他内心当然是略微有些不屑的。
微软这家公司,虽然不是小沃森本人当总裁任期内引入的战略合作伙伴,但他也是一直有在了解行情的,毕竟他始终还是ib的董事长。
两年前微软上市的时候,按照发行价的市值是4亿美元,但是日就窜高到5亿3千万美元市值。{微软是1986年3月份上市,刚好两周年。}
当时沃森就觉得这个有点虚高了,区区一个配合ib的个人电脑计划做d系统的公司,怎么能值这么多
当然了,如果当时只有个早期版本d的话,微软确实不值这么多。
但就在上市之前几个月,微软还刚刚推出了基于d系统系统的wrd和exel,都是最初始的版本。{后世ffie家族里的其他软体都还没做出来,只有wrd和exel}
这两个办公软体当时小有起色,被一些敏锐地华尔街人士看好,觉得可以抢抢王安的生意,所以撑起了刚上市时微软小半壁的市值
微软上市的那个时间点,王安已经被查出癌症了,而且癌症的消息还被华尔街情报人士打探到了。那之后两个月,就是王安想带儿子一起来中国访问、想为儿子刷声望、回国后就传位,只是这一世,从那个节点开始,他被顾骜截胡了。
可以说,微软跟顾骜,都是从王安的衰败中得到了好处的,至少是得到了华尔街的信心好处。
如果王安没有得癌症、露出后继无人无法继续强力执掌公司的颓势,华尔街是不认为比尔.盖茨的两款办公软体能抢到多少市场的。
这个信心的溢价,估计能有一倍吧。
天下实在是很小,有钱到了一定程度,圈子里低头不见抬头见,稍微有点竞争上的新动态,结果一看,嘿,还是老熟人。
不过,微软后面两年的持续表现也不错,这不得不让小沃森后来稍微收回了一点觉得微软被高估的轻视上市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微软赶上了87年的大牛市,市值最高时涨了4倍多,在去年暑期泡沫最大的时候,巅峰时突破了20亿美元,达到22亿。
不过随后的科技股引领的大股灾里,多多少少有点波及。
只是因为比尔.盖茨当时也跟传统硬体公司划清了界限,躲过了顾骜写《创新者的窘境》时试图戳破的那些泡沫门类,所以波及不大就很快回升,去年股灾中稳住在了市值1215亿美元区间内。
88年年初这三个月,微软表现不错又涨回来一两成,总市值达到了17亿美元。不过依然没达到87年股灾前泡沫最大的时候历史上,微软还需要再奋斗一年半,才能超过那波泡沫。然后进入1990年才开始继续爆发式增长,几乎每年翻一倍地往上狂沖。
沃森怎么都不相信,四五百亿美元的公司,会驾驭不住十七八亿美元的合作伙伴。
“现在勉强还驾驭得住吧,不过提前找些备胎,对抗新的潜在对手,总不会错的。我想您应该足够长寿,可以亲自看到那一天的。”
顾骜也知道小沃森不会立刻意识到微软的威胁,所以也不指望一下子就说服对方如何。但先埋一个种子,拉拉交情表示自己人畜无害,总归是不会错的。
反正本来就是邻居走访一下,喝喝下午茶,你还指望这种社交活动能起多大作用。
顾骜并不知道小沃森能活多久,他才不在乎这些历史细节。但此刻坐下来面对面谈话喝茶、看对方的健康状况,顾骜估计对方撑个三五年没问题
王安这种已经确诊了癌症中晚期了,就凭着有钱人优异的医疗条件,都能撑那么久。
有钱到沃森和王安这个级别,只要不是意外暴毙,医疗资源灌下去总能拖住。
而历史上ib公司后来转向联合苹果,也就是在1992年前后当时微软的市值比现在每年翻一倍翻了三年,所以总市值已经超过150亿美元了。
而1990年代初的ib却处在一个低谷中。因为微软越来越自立门户、ib一手创立起来的“开放式作业系统个人电脑联盟”在硬体上绕开了ib。ib的市值比1988年居然还跌掉了一小半{历史最低谷出现在1993年9月,当时市值只剩200亿美元,一个重要的利空消息是当年小沃森去世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大势所趋,ib后来不得不联合曾经的对手苹果公司,以及提供p架构的摩托罗拉公司{为了不用英特尔-微软系力推的x86架构},成立了一个新的针对封闭式作业系统电脑的联盟,各方高度相互技术授权,以谋取竞争优势。毕竟当时微软的市值规模已经超过了ib的一半,有资格跟ib正面竞争了。
只是,这一波操作,后来似乎证明对ib好处并不大,反而是苹果公司获益更多。
当然苹果也就稍微缓了没三四年,也就是从1993到1996,然后就因为微软的wi95系统爆发式发力、快速洗了市场,重新变得颓势。
&n
第725章 做不了渔翁就不怼人
顾骜并不是很清楚,历史上19911992年前后,苹果、ibm和摩托罗拉三家公司所成立的“aim联盟”,具体推出了那些产物。
毕竟这些东西对于前世的他来说,都是自己没用过的史前产物,90年代的中国人也很少有了解。
如果站在上帝视角上俯瞰的话,格局就会明朗一些:这三家公司组成的aim联盟,推出了一个power-pc的计划,来对抗后来强大到彻底失去ibm控制的微软。
这个联盟里面,ibm负责提供基于早期risc架构与mips架构升级而来的精简指令集,外加一些整机整合方面的优化科技;摩托罗拉负责设计基于这个指令集架构的cpu晶片实体;而苹果公司负责最终整机的设计。
举个不太恰当但通俗易懂的例子类比,那就好比后世智能手机时代,高通提供核心晶片,arm负责指令集架构,而苹果公司负责手机的整机研发。〔这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实际上职权有些交叉〕
2007年智能手机界的苹果,就相当于1991年power-pc时的苹果;arm公司则相当于91年的ibm;而高通则相当于91年的摩托罗拉。
然而按照历史的轨迹,这个铁三角的合作,最后还是苹果公司得到的好处最多。
苹果公司先推出了普通台式机版本的power-pc整机,一开始前两年销量还可以,比麦金塔i代和ii代市场佔有率还高了一些。
但是在微软的win95系统即将出现时,power-pc的台式机就开始溃败了。
原因也很好理解,就如顾骜跟米娜说的微软带来的组装机的冲击风险。
可是,苹果公司在power-pc台式机推出后短短一年内,就拿出了笔记型电脑的版本,也就是power-book。
这个系列后来成了苹果转向笔记本业务,并且始终保持住了公司产品和技术延续性,扛过整个windows时代的命门。
因为笔记本追求的是轻薄便携,没那么多冗余空间给你浪费,组装机相容机是很难玩的。也正是笔记本时代的经验,让苹果后来注意到了往手机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