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加勒比海贼王
“他张献忠再有野心,也起码等我们和清军差不多分出胜负,才会有所动作。”
“如果我们此时与清廷划江而治张献忠会怎么想他肯定会认为是我们想先灭掉他才同意与清廷划江而治。”
“张献忠手中可是有六十万兵力,难道唐监国想将有限的兵力消耗在其身上吗”
唐宁一番话,可谓将朱聿键说得面红耳赤。
作为朱家子孙,居然没有一个异姓王收复故土的决心大,实感有愧。
随不再受其他蛊惑之言困扰,立即坚定了北伐的决心,断言拒绝了清廷划江而治的提议。
而那些撺掇与清廷媾合之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分。
见划江而治的计划泡汤,清廷的使者又想将阿济格交换出来,甚至开出了包括弘光帝在内的一帝四王作为交换的条件。
这次,不用唐宁给出建议,朱聿键直接拒绝了。
弘光帝不战而逃,弃全城百姓而不顾,本就受百姓唾弃。
而朱家最不缺子孙,这些人加起来都不及一个阿济格有价值。
更重要的是,如果将弘光帝换回了,那置他朱聿键于何地
别说换了,免费送给他朱聿键都不要。
于是,清廷的使者直接被送出了应天府,应天府方面几乎拒绝了他们所有的谈判条件。
至此,北伐的方针便定了下来,内阁也开始全力为北伐而服务。
&
第二六六章 征调白杆兵和狼兵
商务方面的事情有程功去负责,内政、财政等各方面,也有专门的大臣去负责,廉政司则在后面紧盯着,以防**又迅速滋生出来。
而身为国防大臣的唐宁,现在最主要的工作,自然是尽力整合手上能用的军力,然后全力北伐。
如今,在江北与清军作战的,主要还是左梦庚的左军,李过等人的大顺军。
随着清军开始逐步据城而守,镶黄旗和镶红旗两旗主力援军的抵达,清军已经渐渐稳住了颓势。
但这不是唐宁想要的,他可不想通过互相消耗的方式,去旷日持久的打这场仗。
所以,还要继续的调集兵力,改变战略方针来改变眼下的局面。
于是,他第一时间想到了英勇善战的白杆兵和广西狼兵。
白杆兵是著名女将秦良玉一手带出来的,战功赫赫,是大明少有的精良之军。
秦氏一门,忠烈之士颇多,几代人都为大明奋战,征战全国,任劳任怨。
唐宁对这位女将也是钦佩不已,乃真正的巾帼英雄。
张献忠几乎打下了整个四川,但同属四川的石柱宣抚司,却是他多次都啃不下的硬骨头。
直到现在,张献忠甚至有了一些心里阴影,不敢再轻易打石柱的主意。
只不过,秦老前辈此时年事已高,应有七十有余。
唐宁虽然没有亲眼领略秦老前辈的风采,但他却非常清楚,只要国家有需要,即便年事再高,她也定会义不容辞。
正史中,秦老前辈直至寿终而逝,都从未离开戎马生涯。
此番唐宁和参谋部商讨出了一个新战略,需要精锐之师,所以白杆兵是他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选项。
唐监国朱聿键也是知道唐宁的新战略,听闻之后,甚是激动,当听说需要白杆兵和狼兵支援之后,便立即亲书,专门派使节送往石柱。
唐宁还特意下令从广东调派一百万两白银,派人送往石柱交由秦老前辈。
因为,他对秦老前辈的练兵之法,也是颇为赞赏的。
一介女流,能够在相对偏远的地方,在大明如此**的军政体系下,能够凭一己之力,练出一支精兵,其难度绝对是无法想象的。
但是,她就做到了。而且她得到的朝廷援助非常少,主要都是靠自己。
崇祯十三年,在与张献忠的一次关键大战中,秦良玉部由于无能明军指挥官的低级指挥错误,第一次付出了三万的惨重损失。
在此关键时刻,她没想着保存实力,主动请求再派出自己的两万溪峒士兵出战,甚至自己愿意再出一半的粮饷,另一半需要官府支持。
可笑的时,明军指挥官由于内部不和,拒绝了秦良玉的建议,秦良玉只得叹息而归。
在如此情景下,秦良玉一介女流之辈对大明都始终如一,不知道有些人会不会因此而汗颜。
唐宁能够体味到其中的艰难,此次唐监国亲笔诏书,唐宁不用去猜测,便知道秦老前辈绝对不会推辞,一定会尽最大的能力予以支持,也不会有任何怨言。
唐宁还知道,秦老前辈也不会主动向朝廷提出自己的难处,即便他唐宁不出一百万两银子,秦老前辈同样会毫不犹豫的出兵。
但他唐宁身为后辈,却不能如此的心安理得。
何况他也知道,秦老前辈即便得了这百万两银子,也不会挪着私用,肯定会用来练兵,尽力培养出更多的白杆兵出来。
这也是他唐宁希望看到的,虽然新军的训练方法更接近现代化,但却并不一定表明就是最先进的。
要说更适合冷兵器近战的,白杆兵怕是要比新军强上不少。
火器最终会全面替代冷兵器,唐宁也是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全部将冷武器淘汰。
所以,适合近战的精锐一定要继续训练,即便以后培养成火器兵,既可远战,又可近战,只会更有战斗力。
此时,大明收复应天府的消息,已经传到了西南,秦良玉知晓后,难掩激动之情。
迫不及待
第二六七章 大举北伐(一)
广西狼兵战斗力很强,但是军纪不是很好,此番征调狼兵,稍微费了一番周折,但也从几家大土司手中借来近两万兵力。
唐宁也派人给他们共送去了百万两白银,被允许新军可以到广西招募新兵。
广西兵绝对是最好的兵源之一,唐宁自然也想从这里挖掘出一些优质的新兵出来。
至于军纪不是很好,这是当地土司惯出来的,他更重视的是当地人的彪悍。
军纪问题,放在新军军营中好好练一练,再用军纪约束,根本不是多大的问题了。
毕竟军队的军纪败坏,并不是天生的。
与此同时,在白杆兵和狼兵向应天府方向行进的时候,两支庞大的船队也从广东、福建向着应天府的方向驶来。
唐宁又调集整编好的大顺军郝永忠部、刘体仁部十万,还有整编原大明总兵方国安五万,合兵十五万入武昌府,然后渡江北上进攻黄州府。
吴六奇抽出一个团的新军督战的同时,也尽力保持与前方的联系。
唐宁随又派出整编好的大顺军刘芳亮部,李来亨部八万,原大明总兵王仁之部四万,合计十二万经镇江府北上入扬州府,再继续北上,目标直指山东。
届时,渡江北上的大明军力近六十万,分成三路。
其中中路以施琅、黄海如率领的新军精锐和大顺军的李过、高一功部为主,兵力最雄厚,实力最强。
此时正和清军三十余万兵力在南直隶西部和西北部进行连番大战,也拖住了多铎部精锐。
西路则以郝永忠和刘体仁的原大顺军为主导,主要目标是攻占湖广北部,再进入河南、山西。
而东路,则以刘芳亮和李来亨部为主导,目标是山东。
如果顺利的话,这东西两路大军就可以直接威胁到北直隶,也就是清廷的统治核心。
为什么唐宁敢将这些本在半年前才败给清军,被清军一路赶到长江以南的军队再派往北方,还给他们定下这么个宏大的目标呢
要知道,当初李自成百万大军都不是清军的对手啊,被一路打得狼狈而逃,丢掉了已经抓在手上的江山。
现在再用这些败军,是不是很不明智
其实不然,这是唐宁和参谋部共同协商的结果。
原因很简单,今时不同往日了。
当初清军是聚集清军精锐,联合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大批降军对其穷追猛打。
由于兵员素质等各方面的差距,大顺军不敌也很正常。
但如今,阿济格一部惨败,精锐损失良多。
原本跟随清军对大顺军围攻的吴三桂、尚可喜,甚至是蒙军一部都投到新军这边了,且此时在南直隶拖住了多铎的精锐部队。
湖广北部、河南、山东,甚至是陕西等地,虽然被清军占领,但由于兵力有限,防守相对空虚。
不少地方甚至是清军指派的降臣自主招募的临时军队对地方进行统治。
之所以如此,还是由于清廷占领这些地方的时间太短了。
没有消灭大顺军、大西军和新军这些对手,他们也没有时间、精力和足够的兵力对这些地方加强防守。
如果没有唐宁派出部队北伐,清廷在这些地方的统治本也不会有多大影响。
因为敢反抗的人已经被消灭得差不多了,或者被赶到长江以南了,没有什么势力能威胁到他们的统治了。
正是考虑到这些原因,唐宁才不赞同与清廷划江而治,哪怕是暂时的缓兵之计都不用,因为他和参谋部觉得清廷更需要时间。
如果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等清廷腾出手来,肯定会加强这些地区的防卫,到时候再想攻占,花费的代价和精力就太大了。
果然,渡江队伍的第一站黄州府,就占领得非常顺利,守军只有三四千人,其中满八旗还不足一千,怎么是十多万大军的对手。
为了给这些军队更大的信心,唐宁还特意给他们配了两门德式火炮,一门88毫米高射炮,一门105毫米榴弹炮。
当
第二六八章 大举北伐(二)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在多尔衮的赞同下,清廷又派出了两旗主力,正红旗和镶蓝旗。
然后,又抽调蒙八旗及山西的汉八旗共十余万人,组成十五万大军。
以正红旗主将满达海,镶蓝旗主将济尔哈朗分成两路分别阻击唐宁派出的东西两路大军。
而在清军援军刚南下两天后,从广东和福建驶来的庞大船队也顺利的进入了长江。
船队的数量超过五百艘,其中排水量超过三百吨以上的船只超过两百艘,这些船只还运来了大量的物资。
但是,这些物资并没有卸下来。
唐宁还组织大批人力将应天府收集的物资继续往一些运输船上装载。
这一忙就是几天,秦拱明率领的一万五千白杆兵,和韦正良率领的近两万狼兵也先后抵达。
稍作休整,便纷纷登船。
晕船的士兵登上排水量超过五百吨,甚至是一千吨以上的大船。
装满物资和士兵的船只迅速驶出长江,进入大海,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很多人不知道,唐宁本人也隐藏在其中,他亲率八千新军精锐。
另外还有吴三桂、尚可喜部、明安达礼部等原北方军队大都被抽调。
这些可以说都是精锐,总兵力共超过六万人,动用那么多船只和物资,绝对算得上是大手笔,所以唐宁要亲自坐镇。
为了防止自己离开后留下权力真空会让某些不轨之人做什么小动作,他还特意将宋云舒和吴殳从广东调过来,并且将广东、福建的新军万余人也调至应天府。
同时,新军的情报部、参谋部等重要机构,全部移至应天府,以便更方便的统领和指挥全军作战。
新军这般明目张胆的大规模动作,自然瞒不过多铎的耳目,他惊骇的同时,又有些不知所措。
因为他不知道唐宁此举的目标是哪里,但可以肯定的是,必然是北上。
可偏偏,水师是大清最不缺乏的,就算有心要去追踪或是阻击,也很难做到。
无奈之下,多铎又只能派人快马加鞭的向京师去汇报。
在多铎送的情报还未抵达京师时,清军南下支援的镶蓝旗首先与新军的东路军在山东南部交战了。
两日后,另一路也与西路军在河南南部交战了。
新军用铁丝网、拒马、壕沟等布置出了严密的防御阵形,以逸待劳的静待清军发起进攻。
清军既然又调集两旗南下,自然是想着尽快的稳定局势,先解决东西两路的战斗,再去支援豫亲王多铎。
因为他们拖不起,拖得越久,对大清越是不利。
面对新军的这种阵势,两路清军发起了一次次进攻,汉军、蒙军和满八旗轮番上,皆以失败告终。
因为铁丝网、拒马、壕沟等防御措施,对骑兵的影响太大了,即便冲至冲前,也没办法破开铁丝网的阻隔。
除开新军这些严密的防御手段,新军那排成三条长排的横线战术,威力也非常大。
在距离新军三十丈范围内,几乎是一道天堑,越靠近,伤亡越大。
而实行这种线式战术的,此时却不是真正的新军士兵,而是大顺军。
大顺军在长期的战斗中,他们并不缺乏火枪兵,甚至很多火枪手的资历比新军还要老。
在应天府的整编过程中,新军指挥官在唐宁的命令下,将其火枪手全部集中起来,编练线式战术,并且给他们更换了大量燧发枪。
这种战术摆出来很容易,要想发挥其战斗力,主要还是能在战场上时刻保持阵形的完整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