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特洛伊也在被院线缩减放映场次后,其颓势越发明显。
单日票房从一千五百万以上再度跳水,来到一千出头的样子。
工作日呢,就更惨,连一千万都拿不到。
对于一部一线大制作来说,这样的情况能发生,完全在于这部电影的口碑已经毁了。
再加上华纳作为发行方,滑头的很。
眼看形势不对,连宣传费用都缩减大半。
这一没宣传造势,二没观众好评,能有好转就有鬼了。
11
第322章 何为上游(求订阅推荐)
5月18日,《特洛伊》上映的第五天。
罗伯茨-德尼面无表情的走进公司,对于左右两旁打招呼的员工都是冷冷的点头一下,并不多言。
身为华纳发行部门的高管之一,《特洛伊》的失利无论如何都躲不开责任。
推门,走进公司的会议室。
入眼既看到巴里-梅耶坐在会议桌的上首位置,其人似乎并没有被近日以来的不利消息所影响,依旧显得气定神闲,微笑着抬手示意他坐下。
“总裁?”
罗伯茨-德尼正欲开口,却被巴里-梅耶打断,“现在人来齐了,说说吧。”
会议室里,除了这两人,还有其他的几位部门高管。
“宣传经费的事,已经不再投入,现在各大报纸和媒体都是在报道电影的负面消息。”
嗯,一开始答应投入五千万用作宣发,先期花了二千多万,但眼看情况不对,剩下的三千万自然也不会再继续投入。
及时挽回损失吗,这也是为什么媒体方面一面倒的原因。华纳自己都放弃了。
“舆论转移方面呢?”
“皮特和caa等人比我们还要着急,他们已经出手了。”另一位高管汇报道。
“嗯,这次既然已经失手,我们不能损失太多的利益。”巴里梅耶继续说道:“海外方面,抓紧时间上映,线下市场也是,多拖一分,影响就越坏。”
“放心,我们的人已经在安排了。”
“那就这样吧,另外,通知莱曼,《百万美元宝贝》这个项目也需要规划了。”
“戛纳?”
“嗯。”巴里-梅耶倒是早有打算,“先参加几个电影节积累口碑,12月末北美点映,顺利争取颁奖季的声势,角逐奥斯卡,最后再大规模的公映。”
这倒也是业内非常普遍的运作手段,至于为什么选择戛纳,也是因为莱曼的身份。
如果他不是法国人,说不定会选择威尼斯电影节。
几人再度商议小会,这才散了会议。
对于华纳这样的巨大平台来说,面对项目失利,他们也很有处理的经验。
更何况《特洛伊》的发行方虽是他们,但制作方的资金来源却是多样的。
华尔街投行、基金会、乃至诸如b计划影业等工作室的钱才是大头。
论损失,也是他们最大,甚至华纳付出的只不过是渠道和一些时间精力。
当然,原本构思的项目没能成功,肯定是有影响的,就是没想象中的那般严重而已。
发行,作为整个电影产业的上游,可不是这么简单就可以概括的。
拿这次的事件来说吧。
无论最后的票房是多少,对比项目的投入又是亏了多少,却是要先弥补华纳的损失,然后才是其他的投资商。
这是真真实实写入到发行条款中的发行条件。
就连莱曼与派拉蒙、欧罗巴合作的项目也是。
如果票房是一亿,分给院线4千万,剩下的6千万先是计算发行方,最后才轮到制作方。
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一个项目明面上没盈利,但实际上发行方却还是不亏的局面能够发生。
当然,换个角度来想的话。
渠道本身就是资源的投资,这不赚甚至小亏,在发行方来看的话,就是大亏。
毕竟档期都是有限的,给了你这部电影,其他的电影就要往后挪挪,那不能从确定档期的电影赚到大钱,延后的电影或者说档期本身的浪费,也要综合到里面计算。
《特洛伊》也是如此。
表面上华纳在局面很难挽回之后,尽力的减少投入,甚至把答应好的后续宣传经费都不再支出,殊不知,这也是比较无奈的方法。
暑期档这么能赚钱的市场大盘,参与进去,却收获不了太多的票房成绩。华纳本身也很心痛。
但事情已经发生,这场“失利”又分明不是华纳最受影响。
是,渠道也是资源,但对比亏的更惨的制作方,和欲哭无泪的投资商,再看看华纳的话,这么一对比,又好像还过得去。
他们承担着最小的制作风险,真要局面惨淡,又拿着最大的一份补偿,也不免让人觉得霸道。
只可惜好莱坞的运作法则自是如此。尤其是对于华纳这种已经习惯了风险你背,有钱大家赚的影视大鳄来讲,简直正常到不能再正常。
就算是自家的项目,华纳也很少独立承担制作的风险。
为什么,流动资金不够吗?
实际上,对于华纳这样的影视公司来说,永远不亏比大赚更重要。
它需要维持这样的局面,甚至拿出最好看的年度财报来稳住股东的心,甚至维持股市的稳定。
所以,早在电影上映之后,通过对放映的数据收集和对观众市场的前景预测,知道不可为之后,他们撤的比谁都快。
放弃的也是最早。
就连背锅的对象,转移视线的焦点也是由别人发起,他们顺水推舟即可。
不然,演员和导演,谁承担责任都一样,只要淡化华纳的存在感,达到目的就行。
果然,这一次是演员们联合起来想让导演来当这个焦点。
各有算计,华纳倒是稳的不行。
在娱乐圈,明星不同于导演,这种骂名对一个还想拿印象分吃饭的人来说,实在沾染不得。
caa等经纪公司也是没办法,要是能顺利的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谁又愿意花笔钱转移视线呢?
真当钱都是大风刮来的。
可要不这么做,布拉德-皮特、奥兰多-布鲁姆等主演的演艺生涯损失更大,而且还是偶像明星,不能像实力派那样拿演技重新证明自己,也就意味着更吃观众的好感。
一时的投入也只能安慰自己说,未来能收回更多。
当然,要真想放弃,没有培养的价值,经纪公司也不是开善堂的。
君不见,汤姆-克鲁斯、布拉德-皮特、安吉丽娜-朱莉等人的黑料更多,什么信仰问题,出轨问题,小三上位外加碰了不该碰的东西,这种放到一般演员上,都是足以致命甚至直接毁掉演员之路的石锤新闻,一直都在被压着、不间断的洗白。
比如安吉丽娜-朱莉后期被骂的一塌糊涂,转而去走的联合国难民署的“慈善路线”。
没事就往中东地区送送物资,呼吁一下反暴力、反战争,你看,大家还会一直把目光放到她身上的丑闻上吗?
总有人是不知情的,会遗忘的。
————
。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好莱坞传奇导演》,
第323章 牺牲者(求订阅推荐)
包括caa在内的经纪公司动作很快。
先是布拉德-皮特被采访的那段专栏在电视台播放之后,紧接着其他几个主演也纷纷参加一些会谈节目或者夜间综艺,基本上跟皮特的做法没什么两样,都是尽力撇开自己,把球,哦不,把锅,推给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
话要说的含糊一点,不那么透骨,才有利于观众自发的联想。
甚至一些真爱粉早就想洗白自己的偶像了,苦于没什么话题突破口,现在主动有了由头,更是有个好台阶下。
就像是某某电影,市场惨败,却有不少粉丝说着“我爱豆怎么怎么样,表演多么多么好,比起之前,进步的空间很大”。
总之,电影的失利不关我爱豆的事哦,大家不能喷他。
对比于此,简直一致。
连洗白的程序都是那么的相仿。
如此可见,全天下的娱乐圈确实一个卵样。
粗看之下,光鲜美好,细细一品,乌烟瘴气。
这么一招。
看着演员们现身说法,加之皮特和奥兰多-布鲁姆的颜值很顶。
风向是有转变的迹象。
但这还不够,甚至还仅仅只是个开端。
忽然,一些主流的报纸虽然还是在评判、嘲讽《特洛伊》的失利,但渐渐却把目标放到了导演身上。
有说他临时改剧本的;有说他拍摄期间跟副导演争吵的。
总之,上映之初一副和睦的剧组景象怎么就变成了各种不合。
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原先关于演员的诸多不利,全都顺势转到导演身上,动作那是相当的整齐。
只是可惜了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
他是真可怜。
要说《特洛伊》的失败他不担责任,肯定是瞎说。
但这么一面倒的形势,显然也太凉薄。
人家努力了二十几年,拍了七八部还算不错的电影。
仅仅就这一次,就全盘否定了所有的付出。
再者,真要细论,他一个导演又能影响多少?
这里可是好莱坞。原因呢,大家也能清楚:
一是圈内奉行制片人中心制,剧本是编剧写的,哪里能拍,哪里不该拍,制片人都是要插手的,又不是他一个人随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志拍摄出来的作品。
二来最重要的后期剪辑也不是导演说了算。
就这电影创作最关键的两点,导演都没太大的话语权,真能说是他担大责吗。
沃尔夫冈-彼得森就是如此。
他觉得自己很委屈。
明明拍摄的时候,干涉这,干涉那的,怎么一失败,就全是他的锅。
怎一个惨字了得。
可惜,谁让你是导演呢。
一如吴白鸽灰溜溜的跑回内地,李按失手《绿巨人》后,也只能接手小成本文艺电影,很多时候,导演就是第一个牺牲的对象。
这里面既没有道理可言,也没有公平可言。
毕竟,都失败了,谁还讲什么情义。
b计划影业的办公室。
约翰逊-格雷汇报着最新的情况,“现在媒体和影迷观众的骂声,都是集中在以沃尔夫冈-彼得森等幕后主创的身上。”
布拉德-皮特得知这个成果,也并不是很开心。
因为再怎么样,接下来的一段日子,他都需要避避风头,尽量少的出现在公共视野里。
再者,他的事业也确实受到了影响。
往上攀登的脚步也停缓了下来。
“那些人有没有说什么?”
格雷摇摇头,“沃尔夫冈-彼得森就算接受媒体采访,这种舆论也已经逆转不了。再者,他们根本没有发声的渠道,谁会在意一个导演说的话?”
嗯,很现实。
经此一事,彼得森导演的前途算是完了。
除非他能像李按一样重新靠着作品回到大众视野,但在此之前,他更需要的是能找到一个合适的项目。
因为很多电影公司会把这种导演列为不可合作对象。
毕竟,不追求成功者,难道去追求失败者吗。也没这个道理啊。
事实也正是如此。
后来的好几年,沃尔夫冈-彼得森再无任何产出,返回了自己的故土德国。
要不是阿齐瓦-高斯曼(《美丽心灵》是他编剧的作品)这位业内声誉不错的制片人兼编剧重新推举了他,他这辈子都很难回到好莱坞。
而接手的《海神号》也不过是投资不大的中等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