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传奇导演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血流三千尺
能拍摄自己前世就非常喜欢的作品,对他来说,可谓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
而巴里梅耶也在等到莱曼的肯定答复时,心情舒畅了起来。
他后面还有更多的计划,现在就要看看莱曼能否具有与之匹配的实力了。
华纳制片厂。
全年都很热闹的地方。
无数个剧组在洛杉矶拍摄时,都会选择的去处。
一个拍摄棚租金便宜;一个拍摄流程完善,什么需要的都能找得到。
而莱曼今天出来的目的地也自然就是此处。
无他,电锯惊魂的拍摄,他闲着没事,本着作为本片名义上的制片人,就想过来看看好吧,也有一点担心温子仁的片场经验不够丰富,怕出什么乱子。至于执导镜头的技术,他反倒没什么好质疑的。
经纪人约翰逊稳当的停好车,三人两前一后的去到三号拍摄棚。整个摄影棚都被剧组租了下来。
一进去,看见里面的拍摄人员正在忙活着,莱曼细细打量一圈,也不打扰温子仁的工作,屁颠颠的就去找瑞恩去了。
有些事,问问他,也就能清楚。
第195章 新人导演都这样(求订阅推荐)
我,瑞恩,才是的实际制片人。
莱曼,他就是个冒牌货。
好吧,以上都是气话。
因为瑞恩的心里真的有些窝火,倒不是对莱曼的不负责任生气什么的,而是导演温子仁太尼玛浪了。
要知道的制片成本足足有一千五百万,扣除掉演员的花销,也还有8百多万呢。
现在才开拍不到四天,实际拍摄进度根本就没多少,眨眼间,一百多万就扔进去不见了。
这还是有他在旁边帮忙节流,不然指不定花掉多少。
按理来说,这前期的拍摄主要就围绕一个地下室作为取景地,一般的导演肯定就通过布景、道具搭建,还原出内部的构造,再把灯光打暗模拟一下就完事了。
他不要,说没有厚实感,还真租了一个真正的地下室。
这不要钱吗
所以,当他看见莱曼进组的时候,第一句话都不是打招呼,而是“你总算来了。”
话语间,隐隐有些埋怨。
莱曼也有些不好意思,兄弟们都在帮忙,他还偷闲玩了两天,顺带着搬进新家。
“我这不是太忙了吗。”
“那你去片场看看吧。”
“怎么,出什么事了”莱曼感觉有些不对,连忙问道。
“你去看看就知道了。”
瑞恩这样强调,莱曼也没心思继续闲聊,只能去拍摄现场看看。
是六月末尾开的机。
也是温子仁第一次正式当导演,那叫一个意气风发,不知疲倦。
恨不得每天除了必要的上厕所、吃饭,其他时间都拿来拍摄。
当然,演员们肯定不会允许,工会也不会答应,他虽是这样想,但也没有条件这样做。
但,还是很勤劳就是了,他自己更是晚上回去都还要研究一下明日的拍摄镜头,常常只睡4、5个小时。
按理说,这样子搞,拍戏进度应该很快才对。
可惜,然并卵
莱曼才进片场就感觉氛围有点不对劲。
演员们,包括拍摄团队的情绪都很不佳,整个透露出一股子压抑。
即使是认识他的人,也是如此。
雨果维文正低着脑袋看剧本;jk西蒙斯正在化妆;杰森斯坦森则撑着下巴在那闭目养神
不对劲,很不对劲。
温子仁当然也能感觉出自己的剧组出了什么问题,他又不瞎,那些人的情绪都写在脸上呢。
但他又不知道自己哪里出了状况,他感觉自己挺努力的,或许是因为这几天的拍摄量远远超过了预期
好吧,如果是这样想,那就说明这货根本没意识到问题的所在。
其实瑞恩是知道的,但他以前没太跟温子仁打过交道,而且在他进组前,莱曼还让他多照顾一下温子仁,他也就没提醒。
毕竟真要说出来,还挺打击人的。
事情吗,倒也挺简单。
莱曼在拍摄空隙找几个演员一聊,就明白了。
话说的本子不是很简单吗,也没啥深度可言。
人物角色也少,就一条主线,一条暗线,除了最后竖锯的身份反转还算有点新意,但想想其实也就那样。
挺苍白的。
之所以能大获成功,全靠同行衬托,加之影片节奏把握的不错,能让人怀着兴趣看到最后。
而且老美真的有很大一批市场基础是血腥cut片,故事基本合格,成绩也差不到哪去。
几个主要角色,劳伦斯、亚当、泰普剧情发展全是靠这些人物展开的,那自然出镜时间就不短。
但温子仁却偏偏不按套路出牌,十足的坑货。这几天拍摄下来,把大量的镜头都给了那些路人配角,还要挖掘劳伦斯的家庭戏份。
拜托,谁关心他家里人是个什么情况啊,一笔带过的事,非得要展开。
这就很蛋疼了。
谁想去做无用功啊,这么辛苦的拍摄,到头来,剪辑的时候又要全剪掉。
明摆着就是玩人吗。
且拍摄团队本就是派拉蒙、欧罗巴的人选,那都是行业经验丰富的一匹,对于温子仁这样想法多的导演,自然有些不满。但又不太好发作,毕竟是导演吗。
至于演员们,肯定也会不大高兴。
他们奉献了合格的角色表演,却得不到回报。
每天在剧组里待着,拍的戏又完全搭不上主线。
甚至有些怀疑温子仁是不是在故意搞他们,居然这样拍。
天地良心,温子仁可没这样想过。
当然,莱曼在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还是有些理解他的。
想想也知道,人家第一次当导演,可不就很容易拍着拍着拍嗨了吗,至于主次不分,那也是新人的常见问题。
说白了,还是缺乏经验。
晚上,结束拍摄后,温子仁回到了剧组租赁的酒店。
刚准备洗个澡,门被敲响了。
一开门,是莱曼。
他很热情的把人迎进门,还主动倒上咖啡。
莱曼喝了一口,道“今天最后的那个镜头,你的想法是什么”
他这么晚还过来自然是为了“兴师问罪”,白天有那么多人在场,他肯定要维护温子仁。
也很礼貌的在拍摄的时候,什么也没说。
“增加角色的挣扎吗,赋予杀人的动机。”
嗯,他今天又拍了医生劳伦斯的家庭戏份,就在他要杀死亚当的时候。
“他的妻子、女儿都受到变态杀人犯的威胁,他不得不这么做。”温子仁补充了一句。
怎么说呢,想法很不错,但尼玛就为了这么个龙套角色,整部电影估计两三个镜头交代一下身份就能说清楚的事,却花了一下午拍摄时间,还浪费了胶片。何必呢
当然,话不能这么说。
他还是挺看好温子仁的,至少,拍片思路还很清晰,不是乱拍。
“你有没有想过时长的问题,还有影片的节奏”莱曼看着他,继续说道“你说为什么这类主打血腥、惊悚的电影时长往往不超过一个半小时,那是因为角色其实没有什么深度可挖,观众们也就爱看血腥、暴力的镜头,能给他们带来一种视觉上的刺激,这就够了。你明白吗”
“我”温子仁张了张嘴,没说什么。
他当然明白这些,毕竟科班出身,导演专业课上,还有导师专门讲过如何控制影片的节奏,包括设置大小**点,从而勾起观众继续观影的兴趣。
他都懂。但往往实际拍摄的时候,脑海里一冒出新的想法,他就控制不住自己。
看他这样子,莱曼继续细心的跟他聊着。
新人吗,一腔热血的,总想事事都做的完美。
但电影,却必须有个突出主线,要有主次,不然分什么主要角色、次要角色啊。
一锅乱炖式的拍,样样都想说清楚的结果,往往就会把电影变得层次不明,观众看的也脑瓜疼。
说了一大通道理后,莱曼也给出了意见角色可以挖掘,但不能过,要注意分寸,也要为那些辛苦拍摄的片场成员考虑,对不对。
温子仁倒也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的错误之后,立马快速改正。
剧组也终于走上了正轨。
。
手机站:
第196章 制片人中心制(求订阅推荐)
在好莱坞的电影剧组,一向是以制片人为核心,也就是业内俗称的“制片人中心制”。
但法国又不是好莱坞,对这方面,没那么信重。
某些剧组,常常能看到导演兼任制片人的情况发生。吕克贝松也喜欢这样干。
而莱曼,身为一个导演,自然也是站在导演的立场上说话,因为感同身受,所以也是不乐意插手导演的工作。
基本上,电锯惊魂的拍摄都是温子仁在一手掌控。
但好莱坞能兴起这样的制度,自然也有人家的道理。
就比如导演拍摄的时候自嗨,不按照计划来拍,没个人能限制的话,对剧组、对电影也是一场灾难。
影史上,已经有无数个案例教训,告诉了那些电影公司,如果由着导演的想法去拍的话,多少钱都不够赔的。
坦白说,这样的监督肯定没坏处,但一味的限制导演的创作空间,肯定也不会有什么好处。
要知道导演都沦为拍片机器了,那样的作品真的还是所谓的“第七大艺术”吗。
灵性全无,不如说是工业生产线上的批量制作、流水化的产物。
而说起制片人中心制,不得不提到它的祖师爷艾尔文萨尔伯格,曾经执掌过环球、米高梅,好莱坞历史上第一位制片出身的大佬。
公元1917年,欧洲正为“一战”打成一锅粥,中华民国才成立五周年,王朝时代的最后一位象征性人物爱新觉罗溥仪再一次退位。
整个世界就像是愈要沸腾的粥时,美国这边依旧歌舞升平,丝毫不被国际动荡的局势所打扰。
不过那时候,美国电影业的重心还在东海岸的纽约。
当时的艾尔文萨尔伯格才刚刚得到一份月薪15美金的工作环球影业驻纽约办公室的文秘。
慢慢的,公司资历稳步上升的同时,他进入了一个电影剧组旋转木马当制片人。
这是华纳自家投资的项目。
那时呢,大导演施特罗海姆也喜欢在拍摄的时候乱来这在当时根本不算个事,就是不按照剧本拍吗,很多导演有新想法的时候,都这样干过。内地的“墨镜王”更是能现场写剧本,然后拍呢。虽说放在好莱坞,他连得到机会的前提都没有。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预算超支了吗。
可惜,施特罗海姆不是詹姆斯卡梅隆,没学到人家赖皮的本事,这么一超支,艾尔文萨尔伯格不干了,直接跑到华纳高层那里,说要解雇导演,让这种没有责任心的导演滚蛋。
华纳高层自然很有顾虑,你说这电影都拍了一大半了,突然把导演踹掉,那这项目还完不完成了,要不,忍一忍再给点投资就过去了这也是当时大部分电影公司的想法。
但艾尔文萨尔伯格显然是个有本事的,直接说剩下的他也能搞定,但这样的导演不能留。
后来,施特罗海姆直接就被解雇了。
而在旋转木马事件之后,艾尔文萨尔伯格越加的受到华纳重用,人家也不含糊,直接主导并奠定了制片人中心制在好莱坞的地位,并且定义了这项制度的核心理念控制预算,完成电影。
这样的想法在当时对那些电影公司,也就是投资方来说,可谓是金玉良言,是站在他们的角度出发的。
那有什么不能同意的呢
于是乎,这样的剧组权力分配迅速的被电影业所接受,并奉为了某种意义上的规则。
毕竟商业回报才是那些投资方第一考虑的东西吗。
什么艺术追求、什么题材创作、什么角色深度统统靠边站。
制片人们受此理念,也是更为看重影片的类型、演员主创的市场反应、内容题材的商业性,乃至于更加强调视觉、听觉的观众感官,更加注重故事的节奏以及流畅性等等一系列的因素。
他们所关注的一切也都不是从个人审美的喜好出发,甚至不是为了电影本身,而是市场要求、市场潮流、特定人群的观影趋势。是有目的性的拍片。
也说不上来这种制度的好坏吧,但肯定是与导演有着不可避免的理念矛盾。
而以莱曼来说,他肯定不喜欢这种指手画脚拍摄工作的制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