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崛起之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终极侧位
瑞典王国和德意志帝国属于两种不同的国家,我们都有各自的生存之道,在没有本质的利益相关的情况下,我认为两国保持现在这种关系非常不错,实际上,瑞典王国一直秉承中立,无论是对贵国还是对英法都是这样。布兰廷想了想说道。
瑞典王国和德意志帝国自然属于两种不同的国家,但是我认为瑞典和巴伐利亚还是可以类比的。毕竟,在1890年之前,巴伐利亚和瑞典在经济和人口上算是一个级别的国家,而要是论自然资源禀赋的话,瑞典要比我们好多了。那么现在,我们能否以各自的王国维基础讨论一下两国发展道路的异同呢?不要忘了,我除了军人的身份之外,还有一个身份是王国的统治者!鲁普雷希特说道。
这个很有意思。布兰廷突然来了兴趣,毕竟布兰廷可是当过瑞典三届首相的人,要说他对治国方面没有才能没有兴趣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布兰廷不可能单纯依靠宣传和对和平公正的主张就能一直长时间的把持瑞典政府。他有他自己的一套治国理念,而且在某些方面和王储类似!
很好,那么我们先分析一下巴伐利亚和瑞典两国起始条件如何?我们都以1890年为界限?鲁普雷希特说道。
可以,作为瑞典人,我先分析一下瑞典的国情。瑞典在1980年时期的人口是略低于巴伐利亚的。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要优于贵国,在贵国南方工业集团崛起之前,巴伐利亚的工业水平乏善可陈。而我们的诺贝尔工业集团和博福斯集团即使在欧洲也是很有竞争能力的。而在粮食生产方面,瑞典更是占据巨大优势,巴伐利亚的农作物生产水平要普遍低于德国平均水平。而德国粮食不能自给自足,而瑞典的粮食产量是我们需求量的165。如果算上草地。湖泊和林木的话,我们的优势更大。布兰廷说道。
阁下还忘了一点,那就是巴伐利亚王国需要承担的沉重的军备压力,我们在和平时期保持了一支拥有10万人的常备武装力量,而在战时,我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将其扩充到25万人。而瑞典政府对军力的需求非常低,而且瑞典王国还有独立的关税,还有自己的港口和商船队,这让瑞典王国在1890年的时候占尽了优势。鲁普雷希特说道。
是啊,那个时候巴伐利亚在欧洲更多的只是一个地理名词,和现在这个名字的意义完全不一样。布兰廷颇有些感慨的说道。
然而在后来不到20年的时间里,巴伐利亚迅速崛起,我们不但在经济规模以及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超越了贵国,而且在很多贵国难以企及的领域获得了重大的突破!鲁普雷希特说道。
1890年前的巴伐利亚王国在经济上确实是咸鱼。但是之后,伴随着南方工业集团的成立,巴伐利亚迅速在经济上实现了腾飞,第一炮是海军硬化装甲打响的,想象一下,一吨硬化装甲的造价在80到120英镑之间。从1890年到1905年之前,欧洲所有战舰的硬化装甲都是出自巴伐利亚的!按照一艘战舰四分之一的重量是装甲重量,那么好了,单凭这一点,巴伐利亚能获得多少资金?自己算去!而即使在技术扩散之后,每一艘使用德国装甲技术的战舰依然要给巴伐利亚20的专利费!这又是一笔钱!
而随后,利用硬化装甲,巴伐利亚王国迅速在世界海军造船业上打开了销路,在和布罗姆—福斯造船厂达成合作协议之后,南方工业集团又迅速在造船领域发展壮大,可以说每一艘德国血统的战舰身上都有巴伐利亚船舶设计局的身影。而在进入无畏时代的时候,巴伐利亚又在船用蒸汽轮机,以及供应潜艇使用的柴油机方面大展拳脚,到现在,巴伐利亚南方工业集团所属的船舶动力分公司,占到了世界船用动力近十分之一的份额!
随后,伴随着内燃机的兴起,巴伐利亚在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方面发展也十分迅速。其实如果单纯论起步的话,瑞典也不算晚,比如说瑞典有名的斯堪尼亚汽车制造厂,早在1891年人家就成立了,后世以生产卡车和巴士而闻名。这个时间比巴伐利亚南方工业集团的地面设备分公司要早多了,但是从最开始拿出成品的开始,斯堪尼亚汽车公司就始终没法和巴伐利亚相比。
原因很简单,瑞典并没有相配套的发动机生产厂家。而巴伐利亚汽车开始就可以利用德国雄厚的技术积累直接搞出自己的发动机,而依靠穿越者的先知先觉,著名的戴姆勒—奔驰也被纳入到了王储的麾下,于是乎,和历史上相当于开了挂的德国动力先驱相比,瑞典人只能爽快的打出了gg,巴伐利亚的汽车在欧洲范围内异常畅销,而瑞典的斯堪尼亚汽车也只能在瑞典本土混,而你想想,瑞典本土才多大的市场?不过700万人的国家能买几辆汽车?
巴伐利亚的汽车工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开始主要抓载重车辆,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政府订单来维持生产,鲁普雷希特用了10年时间和超过上千万马克的订单总算把戴姆勒养起来了。这容易吗?
第二更奉上~~~!求订阅求打赏~~~!
第2421章 治国 2
至于说到了后来的航空发动机领域?瑞典更是洗洗睡吧!开始的航空发动机几乎都用于军事,瑞典本身就是一个小国,哪有能力在独立在技术最前沿领域打开局面?即使开始的航空发动机技术难度并不大,但是前提是你要有需求!这就好比,有需求的意大利可以搞出当时不错的发动机,但是瑞典是绝对搞不出来的!
而一步差,步步差,飞机发动机和重型车辆的发动机本身就有相同性。航空发动机搞不好的瑞典,在重型车辆发动机方面表现自然也不行,于是,毫无意外,瑞典在动力系统上的差距越来越远!
殿下,您这样说有失公允,巴伐利亚王国本身就是德意志帝国中的一部分,而您的家族和奥匈帝国之间又有着非常悠久的血脉联系和超乎寻常的关系。你们有非常好的子系统,至少稍微整合就可以造出非常好的产品,你们有广袤的市场,而巴伐利亚王室的特殊地位又给贵国产品的出口提供了各种便利。
之前,您说到巴伐利亚需要承担比较繁重的军事义务,但是实际上,这也是巴伐利亚的优势。因为贵国要准备战争的原因,你们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军工重工业化工领域。而这些领域的发展给贵国的工厂带来了大量的订单。布兰廷反驳道。他坚持认为是巴伐利亚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区位优势带来了巴伐利亚工业的腾飞,而不是瑞典本身治国方略有问题。
真的只是因为巴伐利亚所处的位置以及王室的关系吗?鲁普雷希特笑着问道。我承认,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造成两国差异的根本原因我认为在于政府机构的作为上!贵国企业并不能获得政府意志的支持,有不少优秀的企业家他们能发现潜在的巨大商机,但是却因为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以及销售合同而最终破产。巴伐利亚相对于瑞典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当我们认为某项产业值得投资的时候,政府可以以坚定的意志将其推广下去!
比如说,硬化装甲,在巴伐利亚搞硬化装甲的时候,世界上除了我们还有两家,一家是美国人,他们搞的是哈维硬化装甲,另外一架是德国克虏伯公司,他们甚至连生产硬化装甲的基材都不能生产,最终,有两家搞成了,是我们和美国。然后我们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和回报。
当然,你们会说瑞典是爱好和平的,而且不谋求强大的军备,所以说这种军事专业领域的产业不会轻易涉足。那么我们说另外一个产品,比如说汽车用的汽油发动机如何?为了让戴姆勒先生生产出足够优秀的发动机,巴伐利亚王国先后为期提供了高达300万马克的资金物资以及各种设施,并且保证在不低于其它厂家生产的产品情况下,巴伐利亚优先采购戴姆勒发动机。
同时,我们也为戴姆勒公司输送了大量相关专业的人才,并且向全世界招聘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慕尼黑大学甚至设置了专业的内燃机动力专业航空发动机专业以及车辆设计专业。我们从技术上资金上人才上销售渠道等多方面给予了企业充分的援助,那么好了,告诉我,戴姆勒先生的身后站着整个王国,而贵国的斯堪尼亚汽车公司身后是谁?王储笑着说道。
瑞典的技术差吗?其实水平还是可以的,毕竟后世大名鼎鼎的沃尔沃公司萨博公司爱立信公司这些都是某一行业顶尖的存在。纵然在后工业化时期瑞典人都能搞出这些强大的企业集团,那说明瑞典的水平还是很高的。而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瑞典政府对这些产业孜孜不倦的支持。比如说萨博公司,能搞出萨博35萨博37还有后来jas39战斗机,没有瑞典政府买单他能搞出来?再比如说沃尔沃公司,真以为沃尔沃只生产汽车?人家也生产航空发动机的!
所以说,一个关键的战略项目,如果没有政府和国家意志的支持的话,那么是绝对起不来的。也许有些项目并不赚钱,但是他们的存在可以保证国家工业和技术体系能够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年代瑞典政府对产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都比较糟糕。
不可否认的是,从政府执行效率,以及国家意志的角度来看,巴伐利亚要远强于瑞典。我们可以在某一个关键项目上十几年如一日的投入。这些投入最终换来了辉煌的成就。但是贵国可以吗?在贵国,民族党是一个想法,社会民主党是另外一个想法,而自由人民党和你们前两者都不一样。那么好了,每一个政策都可能无法持续执行下去,这个问题在原来也许不是问题,但是在未来肯定不行。王储说道。
好吧,我承认,您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天才,同时在工业和技术上也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敏锐性。更重要的是,您还是巴伐利亚王国未来的最高统治者,权利集中在您的手中,所以您可以顶住各方面压力来实现自己的计划。布兰廷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我知道您想让我说什么,我承认,在一个犹如您一般睿智的人的领导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效率会更高。
实际上,从个人角度来看,布兰廷对于德意志帝国是没有什么好感的,因为他追求的是公平平等以及和平。所以军威赫赫随时准备大打一场的德国肯定不会受到他和瑞典相当一部分领导者的认可。而同时,德意志帝国又是实权君主制,在已经把君主架空,实现议会党派治国的瑞典看来,也是一个异类,意识形态划分这东西从古到今都有。
瑞典虽然不找事,但是你要认为瑞典本身对军事不关注,那是不可能的!实际上,无论是瑞士还是瑞典,这些国家奉行的是武装中立!以武装力量来保证自己中立位置,所以,当世界大战这么大规模的战事在自己家门口爆发的时候,瑞典的高层怎么可能不关注?
今天两更~~~!求订阅求打赏~~~!
第2422章 未来 1
?实际上,在开战之初,瑞典人是看好英法俄的,毕竟无论是人口资源还是从军队数量上看,协约国都是巨大优势!然而伴随着战争的进行,瑞典人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和他们的认知有些不一样了。
在西线,法国人和英国人勉强挡住了德国人的猛攻,而在东线,那个曾经亲自把瑞典从强国的宝座上打下来的俄国在面对巴伐利亚的兵锋的时候简直脆弱的如同纸一般!尤其是让瑞典人难以理解的是,一个不过1200万人口的巴伐利亚如何能攒出如此强悍的军团,轻松的将优势的俄军一次次重创。这让瑞典产生了一种,为何巴伐利亚可以,但是瑞典为何不可以的想法?
在这场战争中,德意志帝国的较高的效率军队的顽强已经民众的凝聚力远超出瑞典人的想象,他们很难理解为何德意志帝国的民众愿意前仆后继的参加战争,他们不知道最终获利最多的永远是特权阶层吗?腐朽的容克贵族为何会有如此高的效率?他们不应该是一群社会的寄生虫吗?
绝对的平等是不存在的,社会总会有各自的阶级。我所理解的公平并不是均等分配,而是说付出和回报是一致的。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当他们为这个国家付出的时候,那么就应该享受应有的回报,战争并不仅仅是贵族和资本家的晋升道路,同时也是普通民众也可以从帝国的胜利中获得好处。
我虽然是国王,但是我并不是贵族阶级,我超脱于社会各个阶层之外,我协调他们的关系,调整他们的收益。让这个社会中愿意付出和努力的人获得尽可能丰厚的好处,军事贵族可以通过从小就培养起来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实现自己的价值,有经营才能的资本家可以在经济方面一展拳脚,而普通民众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而我会为他们提供升迁的渠道,我会尽可能的增加社会中产阶级的人数和他们的财富,因为他们都是努力而且爱国的。而对于弱势群体,我们应该给予必要的帮助,让他们不至于被这个社会所抛弃。从这个层面来看,其实你我的理念是很接近的。鲁普雷希特说道。
也许帝国的胜利出乎瑞典高层的意料,关于军事上的问题,我并不会给你说太多,因为你并没有学过军事,而我从六岁开始就已经接触军事了,我的第一任军事启蒙老师是我的叔叔。利奥波德亲王。无论是巴伐利亚还是普鲁士,相当一部分军官从小就接受过军事教育,你可以不理解,但是你必须尊重事实,那就是,这场全民战争我们已经打赢了,而这场由数千次战斗融合在一起的战争让所谓的偶尔和运气成分降到了最低!帝国的强大和在军事方面的天赋毋容置疑!
所以,在对这场战争结果的预测上,胜利的是我们,失败的是你们。你们只能找自己的原因,看看是不是自己某些方面想错了。然后你们才能真正的接触到事情的真像。王储说道。
谈判就是讲究软硬兼施,所谓的软,不过是让对方放下戒心,更容易接触,然后产生认同,就好比刚才鲁普雷希特王储和布兰廷讨论治国问题,其实瑞典人治理国家的水平还是不错的,在本身实力已经不可能参与大国争霸的情况下,明哲保身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福利是正确的。
但是所谓人比人要死,货比货要扔。但是在面对鲁普雷希特王储这种开挂的存在,现在的芬兰无从民生还是从国家经济技术各个方面都是不如巴伐利亚的!虽然布兰廷嘴上反驳了,但是他毕竟是个讲理的人,不如就是不如!经过一番交流之后,他感到了瑞典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太和稀泥了,没有一个完善的国家发展战略!他对王储提出的国家应该引导和调整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想法还是比较认同的,因为巴伐利亚的成功佐证了这一点。
那么好了,前面铺垫了这么多,自然不是为了拉家常!西奥多罗斯福曾经说过,温言在口,大棒在手!德国这一次是准备拉小弟的,纵然不是军事上的同盟,那么至少也是经济上的朋友。在对方不那么抵触之后,鲁普雷希特必须告诉瑞典人,你们必须学会正视现实!必须知道,在欧洲,自从罗马帝国逝去之后,一个真正可以控制欧洲的超级霸权已经诞生!说句不好听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我们已经表示了自己的诚意,那么接下来就看你们的态度了!
我们现在正在经历一个巨变的时代,一个欧洲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时代,在我之前,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将整个欧洲纳入到自己的控制之中,很早以前的西班牙帝国不行,奥地利帝国也不行。荷兰人和瑞典也只是强盛一时。拿破仑大帝看似将整个欧洲踩在脚下,但是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纵然拿破仑最强大的时候,英国和俄国依然是足以匹敌法国的国家。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日不落帝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他们现在是夕阳,一天不如一天。俄国人被重创了,他们失去了近4成的人口,过半的工业。之前我们用一只手就可以把俄国人摁在地上。那么之后,我们更容易!法国人选择了和我们改善关系。从现在开始,欧洲结束了几百年来的大国内耗的情况,依靠欧洲的技术工业和经济实力,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创造一个更辉煌的未来!这个未来式建立在各国齐心协力,互通有无,互相帮助的基础上的。鲁普雷希特说道。
那么代价呢?布兰廷面色复杂的看着对面的王储说道。布兰廷知道德国想要在欧洲建立一个以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为核心的联盟体系。这将是一个涉及到经济政治科技甚至是军事方面的综合性联盟。
第二更奉上~~~!求订阅求打赏~~~!
第2423章 未来 2
德国人很早就开始为这个欧洲联盟造势了,并且做出了很高的姿态,比如说在关税人员流动方面提供了各种便利。曾经的协约国成员,比如说罗马尼亚希腊比利时已经决定加入,荷兰挪威西班牙意大利也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就连一直秉承中立的瑞士和卢森堡也表示了参加的意向。
甚至于就连刚刚和德国在战场上拼的你死我活的法国也表示两国之间的新型关系可以先从经贸方面展开。法国人向德国人进一步开放了能源市场,而德国人则投桃报李,表示愿意在殖民地商贸活动中为法国人提供便利。
对于法国人经济上的行为,布兰廷是表示理解,毕竟在战争前,法国人就每年从德国进口大量的煤炭,比如说开战前一年,法国人从德国进口的煤炭占到了全国总需求量的20。
而德国人生产的焦炭更是占到了法国市场需求量的78!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在战前,法国人最高年份从英国进口了12766万吨的煤炭,而现在,英法之间的贸易几乎断绝,那么对于法国人来说,这部分的煤炭进口自然只能依靠同样十分靠近的德国,而让人们感到意外的是,这份每年超过2000万吨的煤炭订单中的一部分居然给了奥匈帝国。这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法国这样做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而是准备真的建立和德奥之间的新型外交关系了。
毕竟,奥匈帝国的煤炭再便宜,算上运费什么的,也绝对不会比德国的鲁尔区煤矿更便宜。而法国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政治上大于经济上。当然,在有些人看来,这是法国对德国心存芥蒂的表现,准备在德奥之间玩平衡,但是在布兰廷看来,正因为法国人这个表现才能证明法国人这次是认真的,毕竟,如果仅仅是短期的权宜之计的话,法国人没有必要在经济困难的时候还从奥匈买高价煤!
所以,整个欧洲,无论是曾经的敌人还是中立国,所有国家都在考虑加入这个新的联盟。想想看现在的欧洲,以及欧洲各国所属的殖民地,如果真的可以整合在一起的话,那绝对是一个非常恐怖的联盟!一战中,光德奥两国都已经恐怖如斯了,那么一旦欧洲其它国家也加入这个联盟的话,那么布兰廷必须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恐怕都没有能对抗这个联盟的存在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