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风长存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风鵿

    蹇硕说完,便盯着刘宏一直看着。

    刘宏听后大喜。

    “好,就这么办,立刻拟诏,命大将军率北军五校东进平叛”

    刘宏说完,蹇硕领命而去。

    第二日,大将军府。

    “你们看看,陛下命我带北军五校外出平叛,你们有何看法啊”

    何进说完将诏书拿给众人观看。

    而这之中,除了袁绍和何苗外,还有曹操,鲍鸿和鲍信

    这个鲍信乃鲍鸿从弟也,现在二十七岁,官拜骑都尉。

    也是后世著名的讨董联军之一。

    “大将军,这必是那蹇硕之谋也,目的便是将大将军调出洛阳,她好暗中控制西园军,与大将军对抗”

    袁绍站起说道。

    “根,我岂能不知这是那蹇硕之谋,可是如果我不从,便是抗旨,这可如何是好啊”

    何进说完,气火上涌。

    曹操看后,摇了摇头。

    “禀大将军,末将倒有一主意,可帮大将军解围”

    曹操拱手一拜道。

    “哦,孟德有何策”

    何进一脸欢喜的看着曹操。

    曹操虽然是阉患之后,但是立场确是和士人是一致的,而且因为和袁绍的关系,所以曹操也成了何进的座上宾。

    “禀大将军,大将军可以推脱募兵,毕竟自从西园军建立后,抽调了很多北军精锐,所以大将军可以先接旨,再以募兵的名义暂不离开洛阳,而国翎带兵前去汝南平叛,本初带兵前去徐州平叛,如此大将军不仅接旨,而且队伍也派出,加上大将军募兵,怎么也得三五个月把,如此时间不就推过去了吗”

    何进听后,大喜。

    “孟德此言甚合我意啊,孟德果然名不虚传啊”

    何进说完,便看向众人。

    “既如此,本初便带兵前去徐州,国翎带兵去汝南,允成前去兖州募兵,孟德和我一起留守洛阳”

    “诺”

    众人领命后,便各自下去准备。

    又一日,袁绍,鲍鸿,鲍信三人便分别往徐州




第九十三章:历史上的黄河七次改道
    中平六年三月九日,黎阳大河边。

    看着现在清澈的河水,并不高的河床,刘陔也感触颇多。

    黄河从武涉,荥阳进入华北平原后,因为毫无阻挡,所以历史上多次泛滥成灾。

    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

    据文献资料记载,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两次决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

    根据《禹贡导水》章的叙述是“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洛汭”为洛水入河处,“大伾”便是大伾山,说明古河水东过洛汭后,自荥阳广武山北麓东北流向,至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后沿着太行山东麓北行。

    “降水”即漳水,“大陆”指大陆泽,“九河”泛指多数,“逆河”则是在河口潮水倒灌下,呈逆流之势而在今天天津市东南入于海。

    这是黄河有记录的最早的一条河道。

    第二次改道便是战国中后期至汉初,据《汉书地理志》,《汉书沟洫志》,《水经河水注》所记载的大河故渎。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右迳滑台城,又东北迳黎阳县南,又东北迳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河至此与漯别行而东北入海。

    《水经》谓之大河故渎,认为是大禹治水以后黄河的第一次改道。

    这条大河故渎的具体径流是:宿胥口以上与《山经》、《禹贡》河道同,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津的一段,过长寿津后,河水折而北流,至馆陶县东北,折东经高唐县南,再折北至东光县西会合漳水,复下折而东北流经汉章武县,就是今天黄骅县伏漪城东入海。

    而第三次大规模改道便是王莽始建国三年,就是公元11年,发生第二次大徙。

    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先是,莽恐河决为元城冢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故遂不堵塞。

    洪水在今天鲁西、豫东一带泛滥了近六十年,直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9年由王景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始形成东汉大河,也就是《水经注》以及唐《元和郡县志》所载的大河。

    这也是现在刘陔所看到的大河。

    东汉大河的位置较西汉大河偏东,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东行,复蜿蜒于今天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天滨县之南入海。

    距海里程比西汉大河短,河道也比较顺直,东汉以后河水含沙量又相对有所减弱。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这条大河稳定了八百多年,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其间很少有决溢发生,也无大的改流。

    因此,魏、晋、南北朝各史多不志河渠,《隋书地理志》也没有黄河经行的记载。

    到唐末宋初,由于下游河口段淤高,排泄不畅,曾出现多次决口。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唐景福二年,也就是公元893年,黄河在河口段“自厌次县界决而东北流,迳勃海县西北,又东北至无棣县东南而东注于海。

    宋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河决澶州横陇埽,在其以下至长清一段河道南移,形成一条横陇河。

    但长清以下河道没有变化,只是小规模的改道,州横陇埽,在其以下至长清一段河道南移,形成一条横陇河,但长清以下河道没有变化,只是小规模的改道。

    到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黄河第三次大徙。

    黄河在澶州商胡埽决口,便由此改道折向西北,经河南内黄之东、河北大名之西,经今天滏阳河和南运河之间,沿着南宫之东,枣强、武邑之西,献县之东,至青县汇入御河,经界河,至今天津入海。

    这也是黄河至先秦以来又一次从天津入海。

    宋人称这条河道叫北流或北派。

    又十二年后,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黄河又在大名府魏县第六埽向东决出一支分流,东北流经一段西汉大河故道,由今山东堂邑、夏津等地,下循笃马河在冀、鲁之间入海。

    名为二股河,宋人称它为东流或东派。

    再此后,黄河有时单股东流,有时单股北流,也有时东、北二流并行。

    由于东流所经冀、鲁边界,两汉以来河道历经泛滥,地势淤高,不若御河以西地区地形最下,故河水自择其处决而北流。

    当时宋统治阶级内部在维持北派或回河东流问题上争论不休。

    前者主张维持北流,以凭借黄河天险阻御契丹的南侵,后者则献议开二股以导东流。

    神宗采纳后一意见,于熙宁二年将北流封闭。

    但同年黄河即在闭口以南溃决。

    熙宁十年,从澶州决口后,汇入梁山泊,随后分为两支,一支由泗入淮,谓之南清河,一支合济至沧州入海,谓之北清河。

    经过几次决溢之后,终因东流高仰,北流顺下,先后于元丰四年及元符二年在澶州及内黄溃决,恢复旧日的北流。

    三次北流所经路线略有不同,或向西溃决漫入漳水,或向东决漫入御河。

    从庆历八年起,到南宋建炎二年的八十年间,强行封闭北流,逼水单股东流仅十六年,而单股北流的时间,却达四十九年之久,另有十五年则为东、北二流并行。

    因而,这一时期黄河的主流,基本上还是保持在纵贯河北平原中部至天津入海一线上。

    《宋史河渠志》所记载的就是这一河道。

    这一时期,由于黄河泥沙使河底渐淤积,则河行地上由东北流向渤海的古河道带再也维持不下去,水势趋南已不可免。

    另有一观点便是,北宋之所以灭亡,和宋时黄河多次改道有很大关系。

    到金章宗明昌五年,黄河第四次大徙,河决阳武光禄村。

    据记述,是岁河徙自阳武而东,历延津、封丘、长垣、兰阳、东明、曹州、濮州、郓城、范县诸州县界中,至寿张,注梁山泺,分为两派:北派由北清河入海,今大清河自东平历东阿、平阴、长清、齐河、历城、济阳、齐东、武定、青城、滨州、蒲台,至利津县入海者是也;南派由南清河入淮,即泗水故道,今会通河自东平历汶上、嘉祥、济宁,合泗水,至清河县入淮者是也。

    此次河决以后,黄河河道南移,分别进入泗水及济水故道,而形成新的南、北两派。

    河水十之二、三由北清河入海,十之七、八由南清河入淮。

    南派水势大于北派,这是黄河流行于山东丘陵以南的开始。

    黄河入淮并非自明昌五年始,早在南宋建炎二年冬,东京留守杜充在滑县以上,李固渡以西,决堤阻遏南下的金兵,即已使黄河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改道,向东流经豫、鲁之间在今山东巨野、嘉祥一带注入泗水,再自泗入淮。

    以后金世宗大定六年五月,河决阳武,由郓城东流,汇入梁山泊。

    大定八年六月,河决李固渡,水溃曹州城,分流于单州之境。

    从曹、单南下徐、邳,合泗入淮。

    但其时宋代的北流故道未断,黄河仍处于南北分流的局面。及至金明昌中,北流绝,全河皆入淮。

    黄河从此不再进入河北平原达六百多年,这是黄河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

    后到金明昌五年前后,黄河干道也有着逐渐南摆的趋势。天德二年,河水湮没巨野县,河道干流即自豫东北的滑县、濮阳南移至鲁西南地区,大定十九年,“决入汴梁间,干流又南摆进入开封府境,大定二十九年,河溢于曹州小堤之北,干流已进入归德府境。

    金末时黄河干道大致由阳武出封丘,经曹、单而合泗入淮。

    黄河自夺泗入淮以后,每有决徙,常分成几股入淮,相互迭为主次,河道非常紊乱。

    经常表现为枯水季节以一股为主,洪水季节数股分流,由淮入海。至元代,从历次决口中形成汴、涡、颍三条泛道入淮。

    至正十一年,贾鲁治河,自仪封的黄陵冈引河至归德的哈只口



第九十四章:治理黄河,千秋功业
    来自后世的刘陔也是清楚黄河数次改道的历史和原因。

    在后世西方,很多西方学者对为什么古代中国每面都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治理黄河和大运河就非常不解。

    哪怕在一个海运已经相当发达的明代,朝廷依然会花大价钱治理水患,保漕运。

    其实一开始刘陔也不明白,但是当你了解到黄河多次改道的历史后,你就会明白的。

    这就是地缘政治决定的。

    而现在东汉所处的黄河河道,往后有八百年的稳定历史,而且没有淤泥,没有河沙,河床也不高,如果这个时候想办法进行预防治理,那是否可以提前预防八百年后的黄河改道呢。

    于是刘陔立刻传令荀彧,辛评,辛毗,张昭,刘晔五人南下黎阳。

    五人接报后,虽然一头雾水,但是也不敢怠慢,立刻交接手中事后,便南下黎阳。

    见五人到达,刘陔也找来了荀攸,李儒等人一起商议。

    见众人坐定刘陔立刻说道。

    “将诸公叫来,孤心也不安也,不过孤却有一件重要的事要与诸位商议”

    刘陔说完,顿了顿,而众人则抬头,细细听着。

    “诸位也看到了,孤所规划的北运河南起黎阳北至蓟县长千余里,宽五里,需要动用各种工匠百姓上十万人,用时十年时间才能建成,孤所观看黎阳运河南段时,突然想起一件事,此事与大河有关”

    刘陔顿了顿,接着说。

    “大河西起青藏,东流入海,前后上万里,而且大河两岸孕育了我们华夏文明和华夏民族,乃我们母亲河也,然自上古至今已经两次改道,虽现在稳定,但谁也不敢保证,大河会不会再次改道,故为了预防,孤打算现在治理大河,以防未来”

    刘陔说完,看着众人,众人面面相觑。

    “禀主公,可是这大河并未泛滥,何须治理,而且大河现在河流稳定,估计短期内不会泛滥成灾,如此何须花费钱财人力前去治理呢”

    荀彧开口问道。

    而刘陔看了看众人,似乎众人皆是这种想法。

    “文若之言,不无道理,然就如之前孤所以勿遗子孙忧,我们现在治理大河,正是要为未来考虑,是现在看来大河估计不会泛滥,但是几年后呢,几十年后呢,上百年后呢,上千年后呢,所以孤治理大河便是为我等子孙计,为我等民族计,为我大汉千秋计,所谓千年计划便是如此”【¥ ……最快更新】

    刘陔说完,再次扫向众人。

    “主公所虑,是不是太远了点,而且为了成百上千年后可能出现的泛滥而今时今日每面花费数亿,甚至数十亿来治理,是不是太浪费了”

    张昭起来说道。

    张昭掌管司农寺,除去田亩赋税外,还掌管钱粮支出。

    在刘陔的设定下,司农寺便是管国家粮库,田地,农业和畜牧业税收多少和钱粮支出的。

    收税有专门的税部,而户部也只剩下户籍和百姓的管理。

    所以张昭基本就是刘陔的大管家,所以钱粮支出,都要经过他手。

    “数十亿,恐怕不止吧,孤算过,如果要想彻底杜绝大河泛滥和改道,那么从荥阳开始直至渤海皆要修建大堤,两岸种植树木,同时派人清淤和泥沙,除此之外,大河上游也要植树固土,防止水土流失,同时严令禁止乱砍乱伐,同时还要派人寻找大河源头,从源头开始保护,所如此每年花费在大河之上的便有近十亿钱,前后估计需要三十年,便是近三百亿钱,加上之后的维护保养,也需要上亿,如此用百年的时间来治理大河,总共需要上千亿的钱”
1...7374757677...1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