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什么没干过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鹤城风月

    李思诚抚摸着胡须,神情却已经被眼前热闹喧哗的工地给吸引了。

    “开海通商,实乃国朝百年之新政。本官身负陛下重任,朝野期盼,必须要眼见为实才行。”

    刘若愚拱拱手,眼睛则被那辽阔无垠的大海所震慑。

    这是他平生第一次见识到大海。

    很难想象,这一大片平坦宁静的水面,竟然能够创造出那么多壮观的财富来。

    孟南贞接过毛巾,擦拭掉了脸上的污渍,才笑道:“如今一切都是草创,到处看起来都是这样乱糟糟的工地。开海通商的威力,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显现出来。不过李尚书、刘公公既然来了,咱家这里正好有一些公事,还需要两位传递回京城。”

    说话间,又有不少人都凑了过来。

    通禀了身份之后,无一不是在江南都极具份量的大族名士。

    寒暄之后,李思诚直接问道:“不知道孟公公这边碰到了什么难题”

    孟南贞苦笑一声,指着那些虎视眈眈的世家大族,道:“人,大量的人。我们这边,如今人力的缺口太大了。”

    说起这个,也是他所没有想到的。

    他也没有预想过,东海一旦开始实行开海通商之后,劳动力的缺口竟然成了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所有人都预见到了开海通商的前景,所以全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搞纺织的扩大了工坊,搞瓷器的增加了烧窑。

    修建码头需要人吧

    造船需要人吧

    想要出海贩卖货物,需要水手吧

    别的不说,就连各地的账房、会计的缺口,都到了让各家吐血的程度。

    “缺人”

    李思诚和刘若愚瞠目结舌,实在是没有想到东南的大问题竟然是这个。

    在他们的传统印象里,大明别的不多,唯独人多。

    从来都只有为人多吃不饱而发愁的,想不到如今竟然哀叹人手不够。

    苏州钱家的家主阴阳怪气地道:“本来人手虽然匮乏,但大家伙紧一紧,也还是够用。只是孟公公冷血无情,一点都不肯通融,大家伙这才犯了难。”

    李思诚和刘若愚好奇地看过来,不明白孟南贞做了什么。

    孟南贞却不客气,指着钱家家主喝骂道:“钱大通,你少给老子扯这些。今儿在这,咱家就把话给你们说清楚了。所有的人力,都必须要先保证东海舰队使用。没有舰队在,你们的货能走出港口不到时候让人家给吞了,有你们哭的。”

    东南如今对于人力资源的争夺,已经到了变态的程度了。

    不过孟南贞下了严令,一切都必须先可着东海舰队来。

    这是保证东南安全和海贸顺利发展的前提,耽误了谁,也不能耽误了东海舰队的筹建。

    那么东海舰队需要多少人呢

    保守估计,起码需要四十万左右。

    可能很多人都有疑问了,为什么会这么多

    实际上,东海舰队造籍在册的官兵人数,只有两万一千人左右。

    但是别忘了,海军可是技术军种,后勤配套的设施,才是需求人力的大头。

    这段时日,孟南贞、徐弘基等人把江南的原有旧水师翻遍了。淘汰了老弱病残、迂腐无能之辈后,也仅仅才搜罗了五万多人。

    而这些人中,真正能够上船,能够通过训练形




第91章 运转
    这一次站出来的人,乃是太仓刘家的家主。

    太仓刘家乃是东南最大的丝绸纺织商人,这一次看到了海贸的前景,同样扩大了生产规模,也被劳动力不足所困扰。

    “李尚书,刘公公,假如朝廷允许迁移陕西人口充实东南的话,我东南各界愿意鼎力相助。迁移的费用由我们承担,保证一路上分毫不差地把人转移过来。另外,组织迁移的交通我们也可以自行安排,保证不耗费朝廷丝毫。另外我东南还可以组织一批粮食,运送到陕西,帮助缓解那边的灾情。”

    李思诚微微眯起眼睛,审慎地问道:“刘老先生,您可知,这样的人口迁移,耗费几许一个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祸啊。”

    自古以来,有组织的人口迁移都是一项无比艰难的工程。

    那么多人的转移,路上的消耗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这又不同于西方殖民者的黑奴贸易,只要把人运过去,路上哪怕损失一半都有的赚。

    这样的平民迁移,政府必须完全地负起责任来。伤亡比例一旦过高的话,那绝对会酿成民变,遭遇外界的口诛笔伐。

    然而说起这个,刘家家主却无比的自信。

    “这个但请大人放心。我东南各界竭诚欢迎陕西百姓迁移过来,是因为生产、贸易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对于我们来说,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宝贵的财富。没有人会和钱过不去,更不会耽搁了自家的生意。由我们来做,其实远比朝廷组织会更加的有效而严谨。”

    李思诚其实已经被说动了,但这么大的事,显然不是他能够做主的。

    “各位,你们的心意,本官已经了解了。不过这件事本官要上承给陛下和信王殿下,由朝廷做主才行。”

    大家伙十分的满意。

    他们今日说起这事,主要就是为了通过李思诚的嘴,把他们的想法在朝中散播开来罢了。

    李思诚和刘若愚也没有耽搁,回去之后,果然如实地把东南各界的想法传递去了京城。

    同时,孟南贞也写了一封详实的战略策划,送到了信王面前。

    天启和信王早已被陕西的灾情折磨的够呛,一直都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孟南贞不知道的是,其实此时陕北当地,已经有了民乱的苗头了。

    不时地有乱民冲击官衙,打死打伤朝廷命官多人。

    不过此时的民乱还处于流民的自发行为阶段,并没有组织性。

    一直到天启七年的三月份,澄城饥民王二聚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打死知县开始,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起义才会到来。

    现在他呈递给天启和信王的奏折,提出了一种切实有效的救灾方法,着实打动了两位大佬。

    随后天启、信王紧急和内阁进行了磋商,研究了这个办法的利弊。

    最终确定,虽然这个办法会造成陕西一地的空虚。可是相比于随时会爆发的民乱,如今也只能这么做了。

    随后,信王以监国的名义下达了命令,并且责成陕西、河南、湖北、江西、南直隶各地官府,全力配合灾民的转移。

    拿到朝廷的命令,东南各界欣喜若狂。

    孟南贞实在走不开,只好拜托刘若愚全权负责此事。

    刘若愚心怀忠义,为人正直,并没有避让,而是痛快地答应了下来。

    正月初三,东南的各界组织了第一批的救灾物资,在刘若愚的率领下,浩浩汤汤地奔赴了陕西。

    这批救灾物资,包括七十五万两白银,一百万石大米,十万匹棉布,算是从陕西迁移人口的报酬。

    这些物资足足占用了三百多条各种型号的船只,一路逆长江而上,经由汉水到达襄阳,再从陆路进入陕西。

    而早在东南的救灾队伍出发之前,孙承宗已然从北京出发,轻车简从赶到了陕西。

    孟南贞对于明末的官场实在是不放心,生怕这些救灾物资运送过去之后,被陕西官场上下其手给吞没了。

    于是恳请了信王,促使孙承宗复出,担任了陕甘总督,全权负责西北的赈灾事宜。

    孙承宗可是官场的一尊大佛,到了陕西之后,立刻雷厉风行地运作起来。

    仅仅一天,就拿下了超过两百名不合格的官吏。其中有一百多人直接被抄家,扔进了监狱,等候秋后判决。

    他是帝师之尊,又担任过阁老,迫使陕西官场风气为之一净,全速运转了起来。

    仅仅只用了十天不到的时间,陕西各地的统计结果就送了上来。

    孙承宗浏览过后,着实吓个半死。

    幸好听从了孟南贞的意见,要将陕西的灾民转移出去。不然的话,以陕西的受灾程度,再拖延下去,黄巢旧事不远矣。

    明白情况紧急,孙承宗不敢耽搁,联合了先期赶到陕西的东南代表,迅速在各地开展了招募活动。

    中国人历来讲究故土难离,拥有着很强的扎根性。

    一般情况下,这种安土重迁的做法,绝对是不可能成行的。

    然而如今不同了。

    陕西因为灾情的影响,已然变成了人间地狱。百姓们衣食无着,甚至到了吃土充饥的程度。

    即使最蠢笨的人也知道,再在这里耗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之前就有流民想要逃荒的,奈何明朝的户籍制度实在变态。

    没有官府的允许,这些流民要是到了异地,也是死路一条。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说的就是明末的陕西灾民。

    现在好了,朝廷终于放开了限制。

    而且东南方面还给开出了丰厚的条件,不但可以有吃有穿,还可以携家带口。

    这让饥肠辘辘的灾民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报名。

    短短七天的时间,就有超过二十万的灾民被登记,即将赶赴东南。

    恰好此时东南的救灾物资到了。

    看着堆积如山的各种物资,陕西各界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对于天下间的财富不均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东南各界的效率却更快,这边物资卸下,立刻接受了聚拢而来的灾民。

    二话不说,先让灾民们吃了一顿久违的饱饭之后,便带着他们上路了。

    孙承宗本来还担心东南来人凶恶,对待灾民如同羔羊。

    可是在看到东南方面甚至连医生都准备了之后,他也放下



第92章 改变历史
    让大明上下尴尬的是什么呢

    尴尬的是,西洋使团需要的货物太多,东南拿不出那么多的商品。

    东南各家商人把所有的库存都翻遍了,结果也只凑到了一半多点。

    随后东南的商人们挥舞着银子,到处开始了采购。

    然而把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全都买遍了,缺口还是很大。

    西洋使团也十分的着急,等着把大明精美的货物运回去,换成天量的财富呢。

    没办法了,如今唯一的办法,那就是只有加班加点地生产了。

    可说起生产,又回到了一个最原始的问题上。

    劳动力不足!

    原本东南的商人虽然很渴望劳动力,但也没有那么迫切。

    可是如今天大的利益就摆在面前,那些温文尔雅的大人物们立刻失去了礼仪,拼了命地开始收拢劳动力。

    于是在第一批的灾民还没有运抵之前,东南的第二批队伍已经出发了。

    甚至生怕陕西方面效率太低,耽搁时间,他们还派了快马,八百里加急,换人不换马把消息传递了过去。

    孙承宗在陕西组织移民的时候,其实是比较胆战心惊的。

    那么多的人口迁移到了江南,万一和本地不相容怎么办

    抢了本地人的饭碗如何

    在那边活不下去怎么办

    结果还没等老先生担忧下去的,东南的信使来了。

    人!

    要人!

    要更多人!

    别跟我们提困难,也别跟我们提钱!

    我们只要人!

    一百万两白银和五十万石粮食的接收票据摆在孙承宗的面前,老先生也疯了。

    于是陕西一地的灾民转移速度陡然加快了几分。

    在东南的第二批队伍抵达西安的时候,孙承宗又组织了二十万的灾民,交付了过去。

    只这两次,陕西一地就迁移走了三十万的灾民。

    上到巡抚衙门,下到各府各县,全都感觉到赈灾的压力陡然一轻,似乎不是那么的艰难了。

    直到这一刻,孙承宗终于对提出了全套计划的孟南贞彻底佩服起来。

    他猛然想起不久前孟南贞托人转交给他的,关于陕西一地的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建议文章。

    这一段时间忙前忙后,他还没有顾得上看呢。

    现在,孙承宗便如同最虔诚的学生一样,把孟南贞的文章拿了出来。

    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增加绿化,将传统的种植农业向经济农业转变的一系列建议,让孙承宗看的如痴如醉。

    特别是孟南贞对于西北一地的环境恶化的分析,更是让孙承宗醍醐灌顶,也明白将来该怎么做了。

    与此同时,第一批灾民已经被送到了东南。

    这些人一到地方,就经过了统计。然后按照每个人的所长,迅速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地方。
1...240241242243244...37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