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毫无疑问,刘健还是站在了周经这一边,一来他是河南人,是北方人,跟南方的世家大族、士绅商人没有任何的瓜葛。
二来刘健也是有名的贤能之臣,一心为国,这也是他深受弘治皇帝赏识的原因,昨天他可是亲眼看到了来自天津的海鱼,更是亲耳听到了李东阳和周经向弘治皇帝汇报的况。
对于刘健来说,只要是利国利民之事,他都支持,不说现在北方三省饥荒肆虐,纵然是没有饥荒,这海洋捕捞能够收获如此多的食,能够让沿海老百姓吃的更饱,他也是要支持的。
而且对于南方这边商人一边私自出海牟利,一边又支持南方士林实行严格海的事,他也是一清二楚。
之所以一边私自出海一边又实行海,无非就是为了逃税,大明的税本来就已经非常低,三十税一,但是商人们依然要逃税。
盐商、粮商、海商、布商等等,在大明虽然商人明面上没做任何的地位,但实际上,因为税率极低,再加上都逃税,所以商人们基本上都是不需要交税的。
大明中后期的时候在江南地区一年的商税银子仅仅只有可怜的几千两,说出去都没有人相信,偌大一个富庶的江南地区,一年的商税银子仅仅只有几千两,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明朝的商人逃税是何等的严重,在他们的眼中估计根本就从来没有交税这个意识。
朝堂之上每当有人提出要征商税的时候,比现在的况还要更加糟糕,兵部尚书马文升提出大同边警,饷费不足,要求增加南方两税折银的数字。
内阁三阁老之一的谢迁都站出来表示反对,他说:先朝因为南方赋税较重,所以用折合银两的办法来减轻。如果再提出增加,恐怕百姓不堪负担,结果马文升提出的议案没有被通过。
除了逃税之外,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垄断大明对外的贸易。
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等自古以来都是远销海外,根本不需要说运到欧洲去,即便是运到朝鲜、倭国、南洋等地区去,利润就已经极为可观。
实行严格的海,一般的商人根本就不可能出海,只有那些真正的大士族、大商人可以出海,从而形成垄断,而垄断就意味着暴利。
大明朝廷和皇帝虽然穷的叮当响,但是江南地区的士绅大族,盐商、海商等等哪一个不是富可敌国,扬州地区,富商为了争花魁的时候,几万两、几十万两银子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就扔出去,一掷千金说的就是他们。
对于这种况,刘健也很想要改变它,朝廷没钱,什么事都办不了,皇帝没钱更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现在的弘治皇帝还好,只有一个老婆,一向也是勤俭节约,轻徭薄赋,所以过过苦子也无所谓,但是谁能给保证下一个皇帝也能够像弘治皇帝这样
再者实行海对南方的大家族、大商人有利,但是对于北方的士绅、家族却是没有人任何的好处。
北直隶、山东、辽东明明也是靠海,却是没有片帆不得下海,只能够眼睁睁的看着大海望洋兴叹,得不到一丝的利益。
“臣以为周公所言甚是,堵不如疏,既然海也不能阻止商人私自出海,还不如全面开放海。”
“更何况,以前的时候我们不知海洋富庶,空有万里海疆,却是只能守着一亩三分地困顿不堪,犹如守着金山银山而不知,拿着金饭碗去要饭一般。”
“如果我大明开放海,万里海疆,亿万黎民百姓皆可受惠,据时,万千渔船出海,百姓就有吃不完的廉价食,则我大明盛世可期也。”
刘健的声音非常洪亮,吐字清晰无比,声音回dàng)在金銮的每一个角落里面。
“臣弹劾刘健…”
刘健的话才刚刚说完,弘治皇帝都还没有发表意见,立刻就有几个人接连走了出来弹劾刘健。
毫无疑问在开海这件事上,江南士林的利益几乎是一致的,只要有人支持开海或者是支持征收商税,他们就立刻站出来的反对,至于对方是内阁首辅还是六部尚书都无所谓,反正明朝历来有以小制大的传统。
御史、翰林品级不高,但是一样可以弹劾那些六部尚书,内阁阁老,而往往一旦有人弹劾,这些尚书、阁老之类的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一般也都会向皇帝上书请辞,毕竟都是要面子的人。
“够了”
弘治皇帝沉着脸,目光又看向谢迁说道:“谢卿,你怎么看”
见弘治皇帝问起谢迁的看法来,来自江南地区的官员们顿时一个个都赶紧站了回去,同时也是用切的目光看向谢迁。
谢迁是浙江人,正儿经的江南人,李东阳虽然也是南方人,但出湖南,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是算不上江南人的,江南士林现在在朝堂之上就是以谢迁为首,需要的时候也是拉上李东阳。
谢迁的家族也是江浙绍兴的大家族,在江南地区也算非常有影响力的大家族,在各个方面也都有着庞大的利益。
所以兵部尚书马文升上书要征收商税的时候,他都会站出来反对,因为这也是触犯了谢迁自的利益,除非了他背后家族的利益,更是触动了江南士绅、商人、大家族的利益。
“海乃是祖制,亦是国本,不可轻易动摇,但周公和刘公所言也是非常有道理,时移势迁,我们在实行任何政策的时候也应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先北方三省饥荒肆虐,既然海洋捕捞能够收获大量食,用来赈济灾民,如此利国利民之事,理应支持。”
“但海毕竟是祖制和国本,关系到我大明的长治久安,在涉及祖制和国本的方面,臣以为我们不应cāo)之过急,如果一下子全面开放海,或许会如同朝中诸公所言致使大明动dàng)不安。”
“所以臣以为我们不宜一下子全面解开海,可以现行解开渔,许沿海地区下海捕鱼,同时可以先行在少数地区开放海,如果解开海确实是利国利民,后续再全面解开海也是不迟。”
“如果解开海会致使天下大乱、国本动摇,我们据时再全面止也是无妨,因为仅仅只是在少数地区解开海,对我大明的影响也是可以控制的。”
谢迁的话算是走中间路线了,这也算是一个很无奈的举措了,因为昨天的时候弘治皇帝就已经和他商量了此事,达成了统一的意见,他不可能站出来表示反对。
可是他是江南人,是江南士林的代表,他也不可能不为江南士林说话,从周经提出解开海,他就一直在思索这个事,思索了许久,这才想出了这样一个折中的办法来。
一方面也是照顾了江南士林的面子,不至于让自己以后无法立足江南士林,另外一个方面也是遵从了昨天和弘治皇帝他们所商议达成的意见,不至于成为弘治皇帝的敌人。
听到谢迁的话,江南地区出的官员顿时一个个就跟泄气的气球一般,顿时就瘪了,连谢迁这个江南士林之首的人都不能明确的站到自己这一边,大家纵然是再继续说下去又有何用。
更何况,谢迁这个这种的方法,其实想一想也还是可以接受的,只是解开渔,让沿海地区的人可以出海捕鱼,这对于商人的利益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普通老百姓可没有办法组船出海经商。
至于说在少数地区试点解开海,他们也是还可以想想办法将这个试点地区给搞砸,如此一来,以退为进,将来再上书实行海的时候就可以让反对者无话可说了。
第212章,以天津为试点(求订阅)
弘治皇帝看了看群臣,这谢迁出来说话,总算是没有人跳出来说要弹劾谢迁了,同时原先跳的最欢的那些人,一个个都跟霜打的花朵一般,无精打采,眼神之中纵然是有不甘,但更多的却是无奈。
想了想,弘治皇帝将目光转向李东阳问道:“李卿怎么看”
听到弘治皇帝的话,江南地区出的这些官员也是一个个再次投过去殷切的目光,如果李东阳能够站到自己这边,那大家就会立刻踢掉谢迁,抱紧李东阳的大腿,他不管怎么说也算是南方人。
李东阳缓缓的站立出来,他和周经是一样的,去了天津一趟,看到了天津的繁华,也看到了解开海对大明的好处,别的不说,单单是可以下海捕鱼,天津这边几艘船就可以养活多少人。
同时也是亲眼见到了从朝鲜这边带回来的三百万两白银,知道海贸的巨额利润,如果朝廷可以征收到这部分的税收,他相信国库肯定不会空虚。
不过,他现在也是同样看到了朝中的反对力量是何等的庞大,整个朝堂之上来自江南地区的官员实在是太多了。
周经仅仅只是提出开海,立刻就遭到了如此多人的反对,弹劾、攻讦,可见江南士林在这件事上的意见竟然是出奇的一致。
“臣以为李公所言甚是,在海一事上,我们不宜cāo)之过急,应循序渐进,可以先开渔,在少数地区先行试点,以观后效。”
想清楚了这些,李东阳觉得谢迁折中的方案其实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可以解开渔,沿海的人就可以出海捕鱼,获得大量廉价易得的食,在少数地方试点,也是可以看看这解开海的效果。
只要这解开海真正对大明有利,大家都能够从中获利,将来支持解开海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到时候再全面解开海也是不迟。
听到李东阳的话,江南地区的官员们顿时就更加泄气了,李东阳和谢迁在江南士林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门生故吏也是遍布整个朝野,影响力巨大。
有人非常不甘心,频频看向戴珊、刘大夏、何桥新等江南地区出的六部尚书、侍郎,期待这些大佬们能够站出来给大家当牛头。
戴珊看了看这个局势,心中叹口气,虽然他很想当这个牛头,也有这个资格,但是他也是聪明人,一看今天这个架势,心里就清楚,这事其实弘治皇帝早就已经和人商量好了,上面的大佬们都已经达成妥协了。
现在自己再继续站出来,后面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更何况,谢迁和李东阳能够争取到这个折中的方案,也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商人能够名正言顺的出海,不需要在躲躲藏藏,私自出海,其实也是好事,怕就怕后续朝廷再来征商税,这才是真正要命的,触及大家背后家族、势力的利益。
群臣一阵沉默,没有人再继续站出来说话,弘治皇帝再次看向武将勋贵这边说道:“张卿,你怎么看此事”
张懋其实一直都在听,他的立场就更加鲜明了,因为他已经向天津造船厂这边下了三艘渔船的订单,回到京城这边也是在武将勋贵之间不断的走动,拉着大家准备一起出海捕鱼、经商。
他是看到了这海洋的无穷财富,单单是捕鱼,有几艘渔船一年下来也是可以获利百万,要是可以出海经商,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去朝鲜一趟就带回来了三百万两白银。
以前不知道这海贸的巨大利润,还能够淡定,守着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过过悠闲的小子,现在知道了这海贸的利润,那自然是要分一杯羹的。
想要分一杯羹自然是不能指望江南地区的这些大家族、大商人带自己玩,武将勋贵历来和他们都不是一伙人,双方之间泾渭分明,玩不到一起。
所以想要吃蛋糕就只能够自己组船出海经商,这不开海显然是不行的,到时候买的渔船不能下海捕鱼,买的海船不能出海经商,这不是要亏到姥姥家嘛。
不过他也是聪明人,也是看清楚了眼前的局势了,要全面开海显然是不现实的,不过没有关系,只要能够像谢迁、李东阳所说的一样,先开渔,在少数地点实行也是可以的。
“臣以为谢公、李公所言甚是,不妨先在少数地区解开海,臣觉得天津就相当不错,离京城近,又是北方,不用担心倭寇侵扰,非常适合进行试点。”
想了想张懋也是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直接提出了在天津这边当试点的建议,他的话也是立刻得到了武将勋贵们的支持。
特别是定国公徐永久、成国公朱辅接连站出来表示支持,他们三家几乎是穿同一条裤子的,张懋一回来第一个联系的就是他们,向他们说明了一切,也是商量好了要一起出海发财。
他们三个国公都站出来说话了,这几乎是代表了武将勋贵们的态度,虽然他们一向很少表态,也是没有什么存在感,但他们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接下来陆陆续续有很多人站出来支持张懋的话,先在大明各地开渔,以天津为试点,在天津这边全面开放海。
来自江南地区的官员一看这个样子,顿时就明白了,这是大局已定,这朝堂之上,来自北方的官员都是以刘健、周经、马文升为首,都是支持的刘健、周经的。
至于来自南方的官员,现在是群龙无首,谢迁提出了折中的方案,李东阳表示支持,两人影响力巨大,其他人自然也是只能如此默认。
再加上这武将勋贵们也是表示了支持,并且还直接将试点放在了天津,这大势就已经成了。
至于弘治皇帝的态度,大家一看就知道了,他一向民如子,现在既然捕鱼可以养活很多人,他没有理由不支持,至于什么祖制、国本之类、历代先王之类的规定,一向都是需要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用,不需要的时候自然是丢到脑海。
“既然大家的意见都比较一致,那事就这样定下来。”
弘治皇帝见到众人没有像一开始一样激烈争论了,大家都支持折中的方案,也是笑了笑定下来,同时心里面也是默默的将刚刚跳出来的那些官员全部记下来。
“臣启奏陛下,京城有人兜售海鱼,扰乱市场,致使京城百姓损失惨重,更有甚者,在吃了这些海鱼之后出现了不良症状,有严重者甚者命垂危。”
“臣恳请陛下立刻下旨封查海鱼来源,严惩不法之徒。”
前面一件事才刚刚定下来,立刻又有人跳了出来,矛头直指海鱼。
其实他们本来第一件事就是要出来阻止海鱼进京,但是周经先站出来说到海的事,所以大家这才争论了大半天。
现在天津开海是已经成了定局,但是他们依然不甘心,依然不肯放弃,所以这矛头立刻就对准了海鱼。
只要这个海鱼无法进京,京城里面这些粮商的粮食依然还可以继续卖出天价,所有的一切都还会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他们口中所说的不良症状,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海鲜过敏,海鲜过敏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大部分都比较轻微,只有极少数人会比较严重,出现死亡的现象。
现在他们以这个事来说事,显然也是有所准备,提前就已经找好了借口。
很显然,这种人是彻头彻尾的粮商的代言人,粮商的粮食一斤卖二百文,他们不会说这是扰乱市场,现在这海鱼卖一文钱一斤,他们立刻就跳出来说是扰乱市场,让京城百姓损失惨重。
这根本就是不要脸,完全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周经一听,立刻就怒了,马上就站立出来说道:“徐子元,粮商粮食价格涨到两百文一斤,你为何不说扰乱市场”
“京城百姓损失惨重,这百姓到底是什么百姓,我看是你背后的粮商吧”
“吃海鱼是会有极其少数人出现过敏的症状,但是根本就无关紧要。”
“至于你所说的不法之徒,这海鱼是我奉旨前往天津采购的,卖一文钱一斤也是为了赈济灾民,难道你是想说当今陛下是不法之徒吗”
周经的话铿锵有力,反驳的徐子元一时无话可说,因为本来就站不住脚,他的眼睛也是不断的看向周围的同僚,期盼着有人能够站出来。
但是很显然没有人站出来,这个时候已经不适合再来说这个事了,因为前面开海的事他们已经输了,后面再来说这个海鱼的事已经没有任何的胜算了,自然也就没有人站出来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