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北宋的无限旅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翼孤行

    即使同样来自后世的瑞雯等人介绍过枪管膛线的作用,还有ak步枪作为模型,但是兵工厂的工匠们也无法大批量的制作出来合适的枪管。

    李南在参观完兵工厂之后,也试着使用了这种大批制造的滑膛式步枪后,心中升起得意之情。

    虽说这种滑膛枪谈不上什么准确度,但是超过百米的设计距离,如果士兵们摆好合理的阵形,那就足以对付北方那几个国家的强大骑兵了。

    从广源州兵工厂离开后,李南又巡视了遍布镇南国五个行省的各种学校。

    在李南的地盘,学校的设置也跟宋辽截然不同。

    小学堂的主要任务就是教百姓识字,但是其他的学校却没有了四书五经之类暂时无用的学科,而是加入了机械,数理化等更加实用的知识。

    按照后世的说法,这些学校都相当于技术学校。

    虽然这样的教学设置有些不对劲,但那是在现在这个四面都是敌国的阶段,能够快速的培养出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至于文学、音乐、诗歌这些陶冶情操的学问,镇南国暂时还真不需要。

    镇南国的常备军并不多,目前有一万象奴和五万战象组成的军团,牛吼蛮的四千重甲步兵。

    主力部队是斯巴达克斯率领的镇南军第一步兵军团,辖下两个万人师。克雷斯的镇南军第二步兵军团,同样拥有两个万人师。

    日耳曼兄弟朱诺和艾力冈掌管着三千人的弓箭手,五千投射车和八牛弩部队组建成的镇南军特种师。

    如果李南想要全面北伐的话,那战斗力最强的五万战象军团,首先就要排除在外。

    这些战象确实威力巨大,在搭配上足够火器,堪称古代版的移动战争堡垒,五万战象不出意外的话,可以扫平任何军队,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却并非如此。

    &n




第576章 明教入川攻防战
    不得不说,号称圣公的方腊带领溃兵逃向川地,真是走了一步好棋。

    自古以来,蜀地凭借地势天险名闻天下,乃是易守难攻之地。

    只要方腊可以率领二十万大军攻入蜀地,那不管是从南往北追击的童贯西军,还是从北向南包抄的张书夜的五府人马,都会被川地难于上青天的天然屏障挡住。

    四川这块盆地周围有高山包围,北部是米仓山和大巴山,西部,是龙门山、邛崃山、大雪山,南部是大凉山,东部是大娄山、武陵山、巫山,真正是四面险塞。

    西部为青藏高原,至大渡河一线戛然而止,此处地势陡然突起,海拔从500多米一下子增加到2000米以上,通行极其困难。因此邛崃山、大雪山、大渡河就成为了蜀地西部的天然屏障,加之青藏高原上没有强力政权,吐蕃只有在唐朝时短暂强势,此前此后均无力对中原构成威胁。

    在其西南部,则是大凉山、五莲峰、小相岭、锦屏山及横断山脉,其山势绵延至云南。在其东南,则经大娄山、武陵山等山脉相接。

    因此蜀地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向,即东部和北部。

    在四川北部,是米仓山和大巴山,越过这两座山,就是汉中盆地,在汉中北面,隔秦岭与关中相接。由于秦岭、米仓、大巴诸山都极其险峻,跨越极为困难,因此自古以来从汉中通关中、从蜀中到汉中的道路,只能沿崇山峻岭之间的河谷而行,多处河谷峭壁绝立,只能在悬崖之上架设栈道,其工程之大、形势之险,令人乍舌?其实不要不是科技水平较低的古代,就是在后世想要建设进川的道路,那也是艰难到不可言说。所以在这个方向上,不要说战斗,即使仅仅是走路,都是一种奇迹。

    在其东部,则主要是沿着长江和湖北相接。但在巴蜀和湖北相接的那个地方,正好就是传说中的三峡,三峡东西长将近200公里,两岸绝壁陡立,最窄处不过一百多米,,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多米,险绝天下。其中瞿塘峡自古就有“瞿塘天下险”的说法。

    蜀地这样一个地区,与外界天然隔绝,而其内部却大江纵横,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河流流经整个地区,区域内水陆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无水旱之饥,用诸葛亮的话讲,就是“益州隘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外有山川之险,内有天府之积,自然面对外来的进攻,四川就占据了极大的战略优势。

    夔州路雄踞瞿塘峡口,形势险要,守护着蜀地东大门、乃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方腊就选择了这里作为进川突破口。

    宋朝自立国之后,为了抵挡西夏和辽国,所以历代的兵力不断增长,宋太祖时期大概三十七万左右,仁宗时增长至一百二十万左右。

    时至今日,在徽宗皇帝兢兢业业的治理下,全队数量达到一百多万,但是其中内外禁卒马步军凡万人,承平既久,阙额三分之一,失于招填。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一万人少了三分之一,也就是六千多,所以大宋的真正兵力只有几十万而已。

    北方为了防御强大的辽国,大宋在陕西、河东、河北三个方向部署了大军,为了攻伐西夏又在陕西五路,这五个相互支援非常困难的地带也部署了重兵。

    本来兵力就不多的大宋,除去防御西北两个方向和保护东京城的军队外,留在各路州府的就多半是数量不多,还没什么战斗力的厢军了。

    &n



第577章 滑膛枪和三段射
    日落西山之后,守在对岸的宋朝厢军见到明教教众逼近,终于点燃了火油,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了两岸的白帝山、赤甲山和白盐山。

    “禀报圣公,童贯大军的前锋距离此地还有五十里!”

    听到探子的汇报,站在岸边观战的方腊,以及麾下众将顿时面上色变。

    童贯率领的西军,跟西夏打了数十年,可以说是整个大宋战斗经验最丰富,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了。

    方腊的军队当初横扫江南各道,但是自从跟西军交手之后,便屡战屡败,早已经被打出了心理阴影,此刻听说西军距此不远,面上顿时齐齐变色。

    望着对岸熊熊燃烧的大火,方腊面带忧色的问道:“诸位将军,你们看还有多久可以攻下这几座铁索桥渡河”

    负责率兵攻桥的护国大将军司行方,无奈的说道:“宋军不断在火焰中添加火油和木柴等引火之物,想要冲过去很难,附近没有水源,要等大火熄灭,至少要数个时辰。”

    “唉!”前有大火阻路,后有追兵来袭,无路可逃的方腊仰天叹道:“恐怕我们坚持不了那么久了,难道天要亡我于此么”

    就在众人都无计可施的时候,素来足智多谋的明教尚书王寅,突然说道:“圣公,臣有一计!”

    在此生死存亡之际听到王寅的话,方腊顿时如旱地遇甘霖一般,大喜道:“王爱卿,速速讲来!”

    王寅看了看众人,来到方腊身边,附耳低语了一番。

    方腊的脸色不断变幻,听完王寅所献之计,犹豫了片刻后开口说道:“宋军追兵将至,宝光大师,你带人去拦上一拦,为我等争取一些时间。”

    “是!”宝光如来邓元觉虽然也很好奇王寅到底说了什么,但是既然方腊不愿说,他也没有追问,连忙领命前去抵挡追兵。

    一待邓元觉这个大和尚离开,方腊连忙冲着自己的侄子方杰,低声嘱托一番。

    方杰得令之后并未迟疑,马上带领自己的亲兵,还有大量的明教普通教众冲向燃烧的铁索桥。

    众人踩着铺好的木板靠近了燃起大火的地带,炙热的火焰让人无法逼近,方杰大喝道:“动手!”

    早就得到命令的方杰亲兵,迅速的擒住身边的教众,挥刀砍掉了他们的脑袋,一道道温热的血柱喷向前方的大火焰。

    惨叫声不断想起,喷光了血液的明教教众被丢到了桥下,而新的教众又被抓了过来,依靠着这些人身体内的血液,铁索桥边上的火焰也变得越来越弱了。

    眼看着此计确实有效,方腊大喜,高声喝道:“多送些人上去,加快速度!”

    为了过这铁索桥,此地又多了无数的冤魂,不过最终还是用血液浇熄了所有的火焰。

    方杰亲自率领亲兵来到对岸,只见宋军的营寨中静悄悄的,除了数十只火把将附近照的格外明亮之外,并无任何的人迹影踪。

    见到这种情形,无论谁都会心生疑惑,方杰连忙派人返回对岸,将此事禀报给了方腊。

    “莫非宋军知道不能守,所以退走了”方腊虽知这个可能不大,对岸的宋军必有蹊跷,但是后面追兵将至,既然前路已通,不管怎么样都要过去看看。

    方腊为首,带着跟随自己多年的四元帅,八骠骑,十二神,二十四将等等心腹手下,以及数千精兵来到对岸宋军的大营前。

    这座宋军营寨乃是在知晓方腊大军来袭后匆匆搭建而成的,使用的都是山上生长的树木,算不得多坚固,只是此时在火把的映照下,内里黑洞洞一片,看不出到底藏了些什么。

    &



第578章 即将来临的大战
    泾国公,检校太尉,宋朝军方第一人的太监童贯,现在很郁闷,很恼火。

    这次童贯征集了大宋最精锐的十五万西军南下,原本信心十足,期待着尽快全歼叛贼方腊后班师回朝领功。

    其后的数场战斗也像童贯估计的那样,方腊的明教叛军根本不是大宋西军的对手,可是他万万没想到被击溃的方腊残部竟然一路逃向了蜀地。

    其实就算方腊真的进入了蜀地,童贯也并不算太担心,毕竟益州、梓州、利州和夔州还被大宋掌控,各州府都有不少厢军防守,明教想要全面占领这四州之地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成之事。只要童贯率兵进入蜀地,迟早也会将明教叛贼剿杀干净。

    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童贯大军追至夔州瞿塘峡这道入川门户前,惊讶的发现二十万明教教众已经全部到了对岸,而迎接宋军但是铺天盖地的弹雨和手榴弹。

    看到对岸军中飘扬的镇南军大旗,还有士兵手中不断发射的火枪,童贯和随后赶来的张书夜心都凉了。

    童贯能从身份卑微的太监,熬到大宋军方第一人的位置,除了皇帝昏庸之外,他自身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宋徽宗赵佶和许多朝臣或许没把岭南作乱的李南当回事,但是蔡京和童贯等人却早就发现,在不知不觉间,南方之地已经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方腊的明教有组织无纪律,空有百万兵将,却毫无根基,所以就算他们造反的规模再大,迟早也会是死路一条,而南方的镇南国却不是如此。

    自从李南带兵占领了交趾、占城、大理之后,便开始大规模开荒种地,植树建厂,建造公路,开办学校,将各种基础建设弄的极为扎实。

    如今的镇南国依靠大面积的耕地,还有一年可以达到两到三熟的占城稻,每年收获的粮食堆积成山,装满了无数的粮仓。

    镇南国目前五个行省内的主干线水泥公路已经修建完成,并且开始向四周辐射,配合橡胶车轮和弹簧的普及,运送物资和行军的速度大大增加。

    当然,镇南国最让人恐惧的是那些杀伤力巨大的火器。

    虽然大宋也早有火器装备军中,但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跟镇南国的手榴弹和滑膛枪比起来,宋军的火器更像是为敌人庆祝胜利的烟花。

    宋军数次试探性的进攻,都被镇南军用火枪打了回来,见到这种情况,童贯面色阴沉的下令道:“快马急传,命益州、梓州、利州、夔州的大小官吏,紧守城池,不得出战!”

    童贯担心的是镇南军进入四州之地后会攻城掠地,彻底占领整个蜀地,而五路招讨使张书夜担心的却是自己负责的广南西路一带。

    张书夜来到童贯面前,忧心说道:“宣抚使大人,既然镇南军出兵攻入夔州,下官担心紧邻镇南国的广南西路诸多州府也有变化!”

    这次张书夜率领的五路兵马,最大的作用是夹击方腊残部,实际上这些厢军的作战能力童贯根本瞧不上眼。

    “现在方腊和明教叛贼尽皆逃入了夔州。童宣抚,不如就让张大人回援广南西路,免得镇南军趁机夺取各州府。”另一位领军太监,两浙制置使谭稹建议道。

    童贯凝思片刻,摇了摇头道:“镇南军已经出现在了夔州,此刻你就是带兵回去,恐怕也来不及了,不如先等等消息,然后大家再研究该如何用兵。”

    &



第579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桂州城中心处的官衙内,李南神情淡然的望着墙上悬挂的那幅特制军事地图。

    这幅地图乃是李南按照后世高清晰的卫星地图,自己一点点描绘出来,就连桂州城附近任何一道山脉和河流,都标注的极为清晰。

    这处临时的指挥室内,除了李南和林冲等人外,还云集了大量的将领和参谋,可以说镇南国百分之六十的重要人士都集中在了这里。

    看着地图上,桂州城外那片较为平坦的预设战场,李南完全可以想象到即将展开的大战将会多么的惨烈。

    大宋的西军不同于那些疏于战阵的厢军,这些士兵不但战力惊人,而且还拥有大量克制火枪手的骑兵。

    没错,宋朝由于自身没有战马产出地,所以宋朝骑兵的数量大大减少。在宋朝的前期,宋朝一直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战马。到了宋仁宗时期,在账面上,宋朝拥有20万骑兵。不过宋朝的兵力水分一向很大,宋朝的骑兵数量大概在10万左右。而且是拥有10万骑兵,不是10万匹战马。

    大宋几乎所有的骑兵都集中在了西军跟河北军中,这一次童贯带来的十五万西军精锐中,就有三万训练有素的骑兵。

    指了指地图,李南淡淡的问道:“宋军何时会到达战场”

    “按照宋军的行进速度来计算的话,明日己时就会到来。”负责整个镇南国的情报大臣,来自冰火世界的八爪蜘蛛瓦里斯答道。

    “嗯。”李南点点头,望着桌边的众多将领属下,含笑问道:“诸位爱卿都做好准备了么”

    “必歼灭来敌,定不辱命!”林冲和斯巴达克斯等人气势如虹的齐声喝道。

    李南鼓掌赞道:“好!此战若是胜了,那宋国再无人敢拦阻我们北伐的脚步,到时候本王将会亲自为诸位爱卿庆功!”

    诸将深受鼓舞战意盎然,各自出去安排自己的部队,房间内只剩下李南的众多妻妾情人,还有负责谋划这场战役的小恶魔提利昂。

    其实对于这次的战斗计划,李南身边的很多女人都有些不满,因为将自己当作诱饵,将童贯和张书夜的二十万大军吸引到桂州来进行决战,这样的做法实在太过冒险了。

    按照镇南国现在的发展速度,只要继续保持稳扎稳打的态势,固守住交趾、大理,以及新近占领的蜀地,完全可以慢慢发展。

    几年后,无论从兵力还是装备上来计算,持续衰败的宋国都不会是镇南国的敌手,但是李南却偏偏选择了一个最冒险,最急迫的方式。

    知道众女的心思,所以李南对提利昂说道:“你来给她们解释一下吧。”
1...151152153154155...3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