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零:媳妇有点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宝妆成
顾思颜理所当然点头,“那何佳是没人管,我有我爸呢,还参加啥补习班,我就不信那些人有我爸讲的好!”
顾正清还真不敢吹这个牛,他都脱离教育一线好些年了,现在研究的是政策性的东西,书本里的东西都忘得差不多了。听说现在有人在办补习班,顾正清也有点动心。
一打听,却是京城师范学院的一群学生搞得,口号喊得倒是挺响亮,什么“冲击中考”、“决战高考”。
顾正清失笑,要他把家里两个孩子送去这种班,还不如让俩孩子在家乖乖把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写完。顾正清别的地方不行,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是有职务的,他家里的孩子上的学校,不说是京城最好的中学吧,排前三肯定没问题!
顾正清看到夏晓兰激动,那是因为夏晓兰真学霸。
今年的高考这么难,总分能考600分以上的,真的有智力上的优势,何况夏晓兰在一百多万考生里排前三!算上预考刷下去的一部分,应该是三四百万人中的前三才对。
至于京城师范学院……顾正清叹气,他倒不是瞧不起京城师院,再说也是京城的本科院校。
可他搞了半辈子教育,儿女都送进了京城最好的中学之一,还占了京城的录取地利优势,将来就考个京城师范学院的话,顾正清觉得自己的人生也有够失败的。还制定啥教学方针,自己的孩子都培养不好!
就说顾思颜念的的中学,现在京城师范学院的优秀毕业生都挤不进去,新分配的老师最少要京师大毕业,顾正清疯了才送顾思颜去补习
398:钱不好赚,曙光初现?(2更)
“何佳妈妈,事情不是这样的,您听我说……”
捏着粉笔盒的手用力,夏子毓忍过太多的东西,眼前的这点事算什么,不过是小场面。
何佳应该算是补习班能招到的最好生源,9月份开学就读初三,学校在京城是顶呱呱的,教学质量很不错。何佳在学校成绩中等,家里人有点着急,暑假给孩子报了补习班,还报的是精英班。夏子毓搞得这个暑假补习班,和之前的周末补习班不同,按月收费,根据补习班的人数将收费标准定为50元月和20元月,50元月的班就是精英班,全班只有8个学生,一群老师围着8个学生打转,肯定要照顾的多一点。
20元月的,一个班学生人数在2025人之间,同样是补课,老师看顾的就没那么仔细了。
何家出的起这一个月50元的补习费,反正何佳妈妈一个月的工资,让女儿上两个月补习班是没问题的。何佳妈妈就只有一个疑问,补习班的“老师”,说是老师,其实都还是师范学院的学生吧一个个瞧着倒挺积极的,教的到底如何还不知道。
何佳妈妈出钱给女儿补习不心痛,可这补习班的“老师”拿这些学生来练手,反过来还要收这么多钱,何佳妈妈就不愿意了。
一个月50块可以,先补习出点成绩来看看!
何佳妈妈的难缠,让夏子毓很犯愁。要是她当时在京城,绝对不会收下何佳……何佳都在补习班上了十来天课,居然没有交过一分钱的补习费,夏子毓也不想承认自己找来帮忙的同学有那么笨,可何佳妈妈嘴皮子利索啊,愣是把夏子毓同学脑子给绕昏了。
何佳妈妈当时说的多好,菜市场买鸡蛋还得让人挑选,补习班是新开的,那总能先试试课吧
“试课效果好,我肯定要帮你们宣传的!”
何佳妈妈就是靠这张嘴,忽悠的师院的学生团团转,等到夏子毓从商都回来,又拖了一个星期,何佳还是唯一不缴费却能参加的补习的学生!
如果仅仅是这样,夏子毓还能忍。
但何佳不交钱却能照常补习的情况,好像被其他学生知道了,补习班暗潮涌动,有人试探着是不是能先退钱。
退钱
怎么可能!
夏子毓之前将生意想的简单,拉几个同学,随便找个场地就能把补习班办起来。
真正开始筹备了才知道看似简单的赚钱大计有多难,王建华给人补课,一节课是5元钱,师院的学生能不能找到这么好的兼职先不说,薪酬标准倒是要像王建华看齐。周末补习班就算了,一周是请他们两天,一个人的报酬是20块钱,一共上6节课。
暑期补习班却是整个月,上六天休息一天,一个学生收20元月,一个班的学生不超过25个,夏子毓总共才400500的收入,再按10元天的薪酬请这些“老师”,一个班她光是薪酬就要支付两百多,还不算场地呢,赚几个辛苦钱,夏子毓根本看不上!
随便找个场地是不行的。
场地不能太远,因为生源来自四面八方,总要让大部分都方便。
租几间民房办补习班,家长根本不信任,夏子毓只能向一所中学租借教室。反正学校暑假也不开课,教室空着,夏子毓就租借来用……学校的教室能空着,有人要用的话,也不能白用。人家给你开放几间教室,来补课的学生出了啥安全问题算谁的暑假教职工也放假,使用教室,还得安排人值班,还得校园卫生,一连串的问题存在,简简单
399:只能先忍着!(3更)
王建华积极联系故交的策略是对的。
夏子毓的大团结支援也是对的。
王建华入学后得到学院老师的喜爱,等到学姐的垂青并不是偶然,除了个子高五官端正,他也有个人能力。毕竟从前接受过“精英教育”,和他一样的学生对自己想要啥都不明白,王建华却有清晰的目标。从前王家没有败落前,王建华挺傲气,在乡下当了几年知青,吃过苦后再傲气的人也该有所改变。
连女人的钱都用,现实把王建华的道德底线变低了。
一个还算聪明的人,一旦放开自己的道德底线,办事就很有效率了——当然,王建华自己并不承认这一点,变化是从他在大河村当知青是发生的。为了脱离农村的环境,王建华接受‘夏晓兰’的帮助和支援,参加了高考。在高考后他放弃了‘夏晓兰’选择更为合适的夏子毓。
到了大学后,和夏子毓在交往中,面对柳学姐的帮助,他也没拒绝!
柳学姐能帮助他时,他不拒绝。
夏子毓拿出钱帮他父母活动,他也只是推辞了几下,最终还是收下了钱。
一边说自己不吃软饭,一边也没见把碗里的软饭倒掉,王建华靠着这种左右逢源的能力,终于为父亲王广平的复职打通了一条路。漫漫长路,始见曙光,夏子毓认为自己的付出终于要见回报……她已经在王家身上搭了不少钱,现在没有了小吃摊,夏子毓仅有的钱也投资了补习班,她的经济状况开始紧张。
将父母接到京城来,完全供着两人享福也不可能。
夏子毓还没有那个能力。
补习班起步艰难,张翠说自己还想去摆摊,夏子毓从一开始的反对到默认。
她之前不同意张翠继续摆摊,是嫌丢人。高中时专挑县一中门口摆摊,是为了博取孙校长的同情,现在她在师范学院上学,就要和以前的形象彻底告别!
别的不说,王建华父母回城后,能接受一个摆地摊的个体户当亲家吗
在农场时夏子毓可说了,她父母经营着一家小吃店。小吃店和小吃摊差了很远,她不让张翠去赚钱,到时候怎么把“小吃店”变出来!
夏长征原本身体很好,截肢手术让他成了个虚弱的人,还不到一个月,他显然没办法帮上忙,每天除了吃就是睡,不想出门接受别人异样的眼光。
夏子毓也不可能帮张翠忙,她的理由是距离太远,耽误她自己的事。
补习班的事,她没有和父母坦白,张翠以为夏子毓只是在当补习老师,暑假搞个兼职。
顶着烈日,张翠的小吃摊举步维艰,她会做的就是豫南省的口味,在京城这边有点水土不服。吃的顾客不够多,准备的食材这种天气过一夜就会坏掉。京城是比商都繁华,可这繁华好像并不属于张翠和夏长征!就连在商都也不畅快,赚钱最多的竟然是在安庆县那小地方,想到她的那家‘张记’,张翠整个心窝子都在痛!
好不容易,夏子毓到租的房子里看她,张翠瞧了瞧她身后:
“建华又没和你一起”
搬来京城后,竟一次都没见过未来女婿,张翠心里难免有担心。女儿忙她可以理解,这也放暑假了,王建华有啥可忙的会不会是夏晓兰那小破鞋考上大学,和王建华私下里又联系上了。
张翠的眼界不高,她知道夏晓兰必然要报复,对“报复”的想象力就局限在抢男人之类的手段上。
却不想想,夏晓兰辛辛苦苦考了个省状元,进了华清大学后啥样的对象找不到,要和夏子毓抢王建华
夏子毓是认定了王广平会复
400:录取通知书(4更)
夏晓兰也惦记着自己的录取通知书。
她的录取通知书会直接寄到于奶奶家,负责于奶奶家那一片的邮局,夏晓兰早去打过招呼。华清的通知书搞掉的机会很小,在通知书没来之前,夏晓兰能做的只有等待。
对她来说,和周诚家人见过面这事儿就算过去了。
鹏城那边还有一摊子事等着她去忙。
可对夏晓兰身边的人来说,见周诚父母是个特别重要的事儿,回了鹏城后,不仅康伟和邵光荣厚着脸皮打听消息,她舅舅刘勇也问,远在商都的刘芬也打电话来问。
刘芬一般不主动给她打电话,电话听筒为啥能让千里之外的两个人可以互相听到声音,这原理刘芬搞不懂。通话时声音失真也让刘芬不习惯,她是情愿有啥事都拍电报的,夏晓兰去京城见周诚家人的事,电报里又说不清,刘芬只能打电话了。
她真是把所有细节都问了!
听到夏晓兰一次见完了周诚家几乎所有的直系亲戚,刘芬紧张的要命。
听说夏晓兰把家里情况老老实实交待,连她离婚的事都告诉了周家人,刘芬握着话筒都快晕过去。
“你这个傻孩子,这个、这咋能说……”
刘芬急的说话都不利索,晓兰当然是个好孩子,她这当妈的比任何人都清楚。可是周诚的家人第一次见晓兰,他们又不了解,万一听到晓兰的父母离婚就嫌弃呢
夏晓兰很正色告诉她:
“如果周诚的家人要对您的婚姻状况指手画脚,那证明我和周诚不太合适。结婚和离婚都是个人的选择,国家法律允许离婚,就证明您有权自己决定。妈,这不是啥丢人的事,以前人们结婚前不了解,再过两年离婚的人会越来越多,您可一点都不丢人,反而走在了很多人的前面,不幸福的婚姻是种折磨,您只是很勇敢的主动结束了这折磨!”
电话那边是一片沉默,夏晓兰话锋一转,说起了让刘芬轻松的话:
“当然,凭我第一次见面的感觉来说,周诚的家人还是挺好相处的,他奶奶很热情,爷爷特别支持我多读书……我走的时候都送了我见面礼,您可以放心了吧”
刘芬都快给急死,说话哪有像这么大喘气的
听说送了见面礼,刘芬这心就踏实了。
全国各地的风俗都差不多,女孩子第一次跟着对象回去,男方家里的长辈要是满意,多少会给点见面礼。这些事刘芬哪有那么多讲究,还是于奶奶教的,说周诚是个讲究人,家里人肯定懂这些老规矩。要瞧得上夏晓兰呢,不会让她空着手离开。当然,夏晓兰第一次去周诚家,空着手带一张嘴就去也很失礼的。
尊重是双方的,有些旧规矩是封建糟粕,有的规矩于奶奶觉得可以一直传下去。
“就说你,你哥那时候把你嫁到夏家去,一点彩礼都不收,夏家白捡个儿媳妇回来当牛做马,到头来对你咋样”
于奶奶整天给刘芬洗脑,反正老太太说啥刘芬都点头。
那时候闹饥荒,刘勇是想她能嫁去夏家吃上饱饭,没钱给置办嫁妆,还收啥彩礼呢。现在想想,夏家三个儿媳妇,只有她是一斤米都没出娶进门的,就像于奶奶说的,夏老太对她也最差。
挂了电话刘芬就对于奶奶一五一十交待:
“晓兰说她有带东西去周家,离开时候周家长辈都给了见面礼,周诚奶奶给了个玉镯子,周诚妈妈送了她耳环……”
于奶奶点点头,“这就对了,你不用担心,你那女儿比谁都精明,她要想讨谁的欢心都不难。”
厌恶夏晓兰的,一定是利益有冲突,于奶奶说的刘芬心中大松。周诚那孩子瞅着真不错,
401:老天爷的指示(加19)
挂号信
刘芬顿时激动起来:“哪里来的挂号信”
“京城来的,拆开看看,是不是你每天在问的那封!”
邮局的人都认识刘芬了,来问录取通知书的。华清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连邮局的人也想开开眼界。刘芬激动的手抖,差点拆坏了信封。
华清大学的通知书也没什么特别的,一张洁白的纸,写着夏晓兰经批准被华清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录取。
邮局的人探着脑袋看:
“这就是华清的录取通知书”
和别的录取通知书没啥差别,就是那个鲜红的公章特别醒目。
“录取通知书”
“嘘,华清大学的……”
从窃窃私语,到光明正大的探脑袋,在邮局寄信的,取电报的,汇款的,都挤过来看这张通知书。惊叹的,好奇的,邮局的人说刘芬是替女儿取的通知书,围观的纷纷夸刘芬命好!
命好吗
是从啥时候开始,她这个不下单的母鸡,命里带衰,要害的夏大军断了香火的扫把星,成了别人羡慕的好命
刘芬捏着华清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早已泪眼模糊。
只觉得人生几十年的晦气,在此时此刻都一扫而空。
高考分数出来了也不够踏实,捏着这张纸才证明是真的,她女儿真的考上了华清大学!
刘芬不懂那么多复杂的道理,她在乡下时甚至很少思考,也不懂得反抗生活。脱离夏家,刘芬发生了点变化,到商都生活,刘芬又在进步。
于奶奶说,女人要有本事到啥时候都饿不死,刘芬就牢牢记住了这句。
华清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比一个万元户,哦不,比十个百个的万元户加起来还贵重!做生意可能亏本,这张录取通知书,意味着夏晓兰后半生的命运都改变了!
这比改变了刘芬自己的命运还叫她高兴。
……
华清的录取通知书到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