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生八零:媳妇有点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宝妆成

    弱者,会让人同情,同情过后,弱者的境况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善。

    强者,才让敬畏,让人不敢乱猜测。

    “什么成功失败的,一次竞赛,不至于这么严重。”

    林老师也怕给夏晓兰压力太大,故作轻松训了她两句,让她忙自己的事去。

    夏晓兰一走,林老师的眉头就皱着。

    一个年轻学生,哪有这么大的压力,还是季江源他妈闹出来的事影响了夏晓兰。林老师跑去找系主任,“夏晓兰可是进入了英语竞赛决赛的,这个学生很优秀,我有个预感她以后会更优秀……就算她的资质真的普普通通,人是我们建筑系的,凭什么要被别人欺负”

    系主任摸着自己稀疏的头顶。

    “小林,这件事吧,它的性质现在有点变了。”

    不是单纯道个歉就能解决的。

    谁知道夏同学背景也是不差的,季林还挺生气给他打电话,说向夏晓兰道歉,夏晓兰不接受。

    系主任也是心里不舒服。

    好心告诉季家,难道还是他多管闲事啦

    季师哥的口气,隐隐有点质问,感觉是建筑系没把学生教好……系主任反问季林,夏晓兰到底提出了什么条件,季林说夏晓兰要季雅亲自道歉。

    系主任好悬一口气没给厥过去,那季家到底是哪里不满意这个要求很合理很正常,有那种好糊弄的学生,也有夏晓兰这样不好糊弄,非要求个是非曲直清楚明白的。系主任难道能说夏晓兰错了吗

    学生都是很意气用事的,要是夏晓兰真的收了点季家的东西,这事儿就此打住,系主任固然松了一口气,心里或许会隐隐失望——华清学子的气节没有了!

    夏晓兰只要季雅的道歉,听季林的意思,这件事变成了一种“较劲”。

    系主任觉得,季家多半扛不住,要不季师哥不会给他打这个电话。

    可他能怎么办

    看在季老的面子上,强迫夏晓兰接受这毫无诚意的“道歉”

    ——得,这是给季老抹黑呢!

    系主任有情绪,那天在系办就能解决的事,季家要兜圈子,那就去兜吧,他的绵薄之力,季家没瞧上。

    ……

    季家腹背受敌。

    

    当前887.5字/页

    


        前章提要:...“那里怎么会有一艘大船” “特殊地形遮挡。” 简直是太疏忽了! 从夜视镜里看,这艘船上的人穿着制服。 “报告,好像是海警……” 周诚也接到了消息,等了两分钟,那艘大船也出现在他的视野中。 “队长,今晚闽省的海警有行动” “没有!” 起码他并没有接到这样的通知。 也是临时的行动 周诚越看越不对劲,这艘疑似海警的船只上闪着信号灯——走私的货船,居然没有半点反应 “不对,这是走私客伪装的




    575:给刘芬成长的机会(4更)
        为什么发疯找上夏晓兰,夏晓兰只知道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汤宏恩一直没说。

        汤宏恩羞于启齿。

        季雅觉得汤宏恩会替夏晓兰出头,是因为觊觎夏晓兰,或者觊觎刘芬。

        要不就是漂亮的年轻女孩儿,要不就是年轻女孩儿她妈,季雅当时说的话,让汤宏恩很愤怒。他当时也没掩饰这种愤怒,只不过季家人没引起重视。

        要引起重视,就不会放任季雅第二次去骚扰夏晓兰。

        汤宏恩得知后,都不好意思见夏晓兰。

        要不把这事解决,夏晓兰岂不是白叫他那么久“汤叔叔”

        后来周家就加进来了。

        周家不知道夏晓兰和汤宏恩有交情,汤宏恩一开始也不知道周家。

        夏晓兰是处了个对象,汤宏恩又没见过,怎么也和周家联系不上……周家掺和进来,事情就发生了新的变化。季家认怂是早晚的事,他们要真的能硬顶到底,那时候就不会让季雅和他离婚。嘴上说的再冠冕堂皇,还不是因为怂。

        季家选择和他认怂,也是一贯的做法。

        是想同他和解,再让他出面,去顶住周家的压力

        汤宏恩暗暗摇头,季家想的倒是挺美。

        事情有了结果,他才把这件事说给夏晓兰听。

        夏晓兰肯定是特别生气,她妈多老实的一个人,可能都不敢正眼瞧汤宏恩,这样的两个人能扯到一起!

        那种恶意的猜测,原来不仅针对她,还针对刘芬。

        “汤叔叔,您觉得这样合适吗”

        刘芬是什么性格,夏晓兰觉得她并不适合卷入这样的事件中。夏晓兰在京城上个学,对家里是报喜不报忧,京城这边其实也没多顺,上个大学都有点刀光剑影的味道,夏晓兰倒没有受啥影响,不对生活认怂,低头就是干,她一直信奉的信条。

        夏晓兰承受力强,因为夏总上辈子就见过大风大浪。

        再没有比一觉睡醒,变成30多年前的另一个“夏晓兰”更惊悚的事了。

        奋斗成功又删号重练,这种事夏晓兰都能接受,这些波折,对她来说真的不算啥。

        但刘芬不一样啊,夏晓兰就想她妈在商都安安稳稳的,做点小生意,以后来京城开个分店,母女俩能经常见面,这日子就挺美滋滋嘛。血雨腥风的搞那么多,刘芬不适应。

        汤宏恩笑了笑:

        “你说过想在京城开分店,我没有猜错的话,这个店应该是替你妈妈开的。你觉得等她来了京城,才发现这里原来和你平时说的不一样,这样才合适”

        刘芬是没啥文化。

        要论聪明,那是和夏晓兰差远了。

        要说多才多艺,季雅年轻时真的惊艳了很多人。

        汤宏恩是没有相熟的女性朋友,但他接触的优秀女性真的不少,起码是符合大众标准中的“优秀”二字的。

        刘芬是一样都不占,但汤宏恩觉得刘芬就是有华国女性几千年来的一些好品质……善良朴素,能吃苦,特别有韧性。不起眼像路边的草,经过的人踩来踩去的,路人不会留心这样的草,可它就算被踩断了腰,一场雨后,又会继续努力活着。

        花谢了,草还在。

        谁比谁强,真的不能简单看外表,看家世,看什么才艺。

        刘芬是没有接触过这样光怪陆离的圈子,但夏晓兰将来发展的越来越好,刘芬真的能一点都不扯进来

        别的不说,夏晓兰要是嫁进周家,刘芬能一辈子不和亲家来往吗

        等刘芬来京城开店,季雅要是再发疯,会不会让刘芬更惊慌失措。

        汤宏恩的意思,与其让刘芬毫无准备去面对,不如早早给她提个醒。

        汤宏恩的口才很好,也很会抓关键点,句句话都让夏晓兰无从反驳。特别是汤宏恩最后说了一句:

        &n



    576:于奶奶护犊子(加37)
        刘芬是第二次坐飞机。

        于奶奶说自己是第一次坐飞机,这话也就刘芬能信,老太太一点都没有坐飞机的不适感,反正夏晓兰见到两人时,于奶奶的精神头更好一点:

        “您跟我妈来,这次就在京城好好玩几天!”

        和于奶奶吧,说是房东和房客肯定不止。

        夏晓兰到京城上学,刘芬还和于奶奶朝夕相处呢。这老太太嘴硬心软,最护着刘芬,生怕刘芬吃亏,这次也眼巴巴跟着来,夏晓兰能不感动吗

        于奶奶一点没白担嘴硬的名声,夏晓兰叫她好好玩几天,于奶奶哼了一声:

        “我还要回去扫大街,玩啥玩!”

        夏晓兰也是服气。

        这都又到了要交房租的时候了,就二七广场那栋小楼在,于奶奶就饿不着。每年的租金可比扫大街的工资高,于奶奶早超过了退休的年纪,加上老太太还有糖尿病,夏晓兰觉得扫大街的工作于奶奶不去也罢。

        一年拿着两千多块钱,在80年代绝对能生活的挺滋润。

        于奶奶要真的高寿,也不怕没钱用,夏晓兰是准备以后买下“蓝凤凰”现在的那栋楼。

        就只有一点,她妈要是来京城开分店,于奶奶怎么办

        把一个糖尿病老太太给丢在商都独居,不太方便。夏晓兰想的是,要么让李凤梅带着涛涛搬进于奶奶家,继续当于奶奶家的‘租客’,也方便照看下于奶奶;要么让于奶奶和她妈一起来京城,双方的身份颠倒下,夏晓兰在什刹海那边买的院子,象征性收点于奶奶租金,让于奶奶照旧和她妈一起住。

        当然,这两种安排都要征询于奶奶的意见,正好于奶奶这次来京城,夏晓兰就趁机问问。

        夏晓兰没车,在机场接到她们,就是坐公交离开的。

        直接就把两人带去什刹海的院子了,刘芬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房子。

        夏晓兰说这是娘俩的房子,于奶奶瞅了瞅这地段,看看房子的制式,扭头就对刘芬感慨:

        “你命好,这是以前官宦人家的府邸。”

        几代都是贫农的刘芬,还能住上什刹海边儿上的四合院,除了命好生了个女儿叫“夏晓兰”,于奶奶想不出别的。刘芬的命就是先苦后甜,前半生过得不顺利,女儿一争气,将来刘芬会越过越顺。

        于奶奶自己就是先甜后苦。

        前半生把什么福都享过,到了中年时一朝跌下,命运给于奶奶开了个大玩笑,越过越苦。

        幸好她也没放弃,从大小姐变成扫大街的,扫着扫着,还有刘芬这样傻乎乎的人送上门当租客,于奶奶觉得这苦的像黄连的日子,过起来又有了别的滋味。

        刘芬傻归傻,人好玩啊,是个实心眼,于奶奶一边骂她傻,一边还要操心,到头来谁最傻是她自己!

        夏晓兰哪里知道于奶奶在想什么,反正领着于奶奶转了一圈,刘芬摸摸窗台,又摸摸地砖。

        “晓兰,今晚我们在这里住”

        “算了吧,没有暖气,这里晚上睡觉冷……”

        老四合院是没通暖气的,夏晓兰还想翻修的时候一起改造。

        在四合院做饭的家伙是齐全的,都是夏晓兰蚂蚁搬家慢慢置办的。

        床和被子都有,不过现在晚上睡觉太冷,要烧炭盆也存在着安全隐患,夏晓兰情愿刘芬和于奶奶去住招待所。再高档点就住酒店也行,夏晓兰也能出得起那钱。

        于奶奶围着屋子转了一圈,敲敲地面,十分鄙视夏晓兰没见识:

        “都说了这是以前当官人的府邸,大冬天的,你让官老爷们就那样硬扛着冻这院子是有地暖的,买点煤炭回来烧着,整个屋子都暖和。”

        这种技术最早是应用在皇宫的,后来又被达官贵人们学到手。

        在地砖下砌好烟道,冬天通过烟道传烟,合理配置出烟窗,把整个地砖都加热了,室内的



    577:不能随便被轻慢(1更)
        于奶奶是个精细人。

        这种人可能落魄,但有些习惯是深入到骨子里的。

        比如带着夏晓兰去买煤炭,一老一少的都是女的,黑乎乎的煤炭怎么拿回来干脆就花点小钱请人给运回来呗,于奶奶说起这些事特别自然。

        煤炭当然是整块的煤石好,但这种原炭价钱高,燃烧时产生的热量过多,仅仅是做饭的话太浪费,好些人家也舍不得。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把整块的煤打碎成碳粉,掺着一定比例的黄泥压成煤饼子,也能取暖做饭!

        煤饼子中间弄些孔洞助燃,就是‘蜂窝煤’。

        于奶奶没钱的时候能吃糠咽菜,手里一宽裕,她也是很大方的。

        她要不闹着来京城,夏晓兰不会多买一张机票,于奶奶说什么也把几百斤的煤炭钱给了,老太太买的还是整块的煤石。

        “掺泥的不要,地暖都好多年没用了,得把青砖全部烧透烧暖和,一分钱一分货。”

        这就是消费观的不同。

        换了刘芬和李凤梅,肯定是买便宜的,于奶奶是在自己能承担的范围内,尽可能挑最好的。

        那以前还是烧木炭呢,最好的木炭烟雾很少,现在工业发达了,煤才是最好的选择。

        这一下午,老中青三个女同志,都忙着收拾屋子。

        房子多了烟火气息,做一顿饭吃,就有了家的感觉。

        地上有了暖意,屋子里都挺暖和,汤宏恩让小车来接夏晓兰和刘芬,三人都还舍不得出门。

        司机就是小王,夏晓兰的老熟人。

        瞧见一个老太太挤上车,小王还挺迟疑。

        “王哥,这是我奶奶,她和我们一起去。”

        小王赶紧叫了声“夏奶奶”,于奶奶也没解释,淡淡纠正小王:“我姓于。”

        小王一下子把背挺直了。

        这老太太特别有范儿,不像个简单人物,更不是那种农村老太太了。

        夏晓兰知道小王疑惑着呢,她也不好解释,就让小王误会呗。

        起码于奶奶还担心她妈,跟来京城瞧瞧咋回事。真换了夏老太,自然是刘芬和夏晓兰越倒霉,夏老太就越幸灾乐祸。夏晓兰已经很久没想起来夏家那群人了,她真的不够善良,做不到以德报怨,夏家人过得不好,夏晓兰就舒心了。

        三人被小王载着,一路往鹏城驻京办而去。

        这里算是汤宏恩的一亩三分地,季家要和解,肯定得主动到汤宏恩的地盘来。
1...156157158159160...7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