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名承天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海之尽头

    “你们既然做过斥候,那就好办了,去侦察一下,把突.厥狗贼的宿营地,兵力部署情况,以及那个叛徒的位置都搞清楚,回来报告我.......”

    “喏......”

    在斥候走后,有人对苏烈和李承宗说道:“苏新躲在敌人的兵营里,那儿驻扎了不少的突厥兵。咱们只有几十个人,怎么去捉他呢又怎么去解救父老乡亲们,弄不好把自己搭进去........”

    苏烈一听,暴脾气上来了,“张来思,你个怂货,是不是怕了怕了的话就别去,回去把卵子割了当娘们去......




第5章蛰伏(上)
    “某武邑苏烈(唐县李威),今日结为兄弟,此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同心协力,不离不弃。皇天后土,实鉴此心!”枣林里响起一大一小两个男儿的声音,砰砰砰,又是一阵的磕头声,“大哥,受小弟一拜..........”“啊呀,贤弟,快快请起......”

    李承宗做梦也没想到,在他跟苏烈说了自己由家族嫡长孙变成庶长孙,不愿受辱,愤然离家,打算靠自己打拼出一番事业之后,未来的名将苏烈竟然对自己分外的欣赏,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都说士族子弟尽皆纨绔,今见小老弟,却也不尽然,定方与老弟一见如故,咱们结拜如何

    这才有了上面的话儿,苏烈年长李承宗为兄,李承宗年幼为弟,李承宗还开玩笑说说其实苏烈都快可以做他的父辈了,苏烈回道,你要是愿意喊某义父,某也应着就怕你家里的老祖宗不同意,兄弟两人相视一笑。

    “大哥,当今天下大乱,你以为真的都是咱们那位陛下的缘故”李威喝了一口枣花蜜水,对苏烈说道。

    “难道不是陛下好大喜功,三征高句丽,多少汉家儿郎埋骨他乡,这还不算完,还搞什么南巡,北巡,百姓不堪驱使,长此以往,我大隋国将不国........”苏烈提到杨二就一肚子的气,在他看来,好好的大隋之所以出了问题,与杨二有脱不开的干系。

    “哈哈哈,我的好大哥,你也这么认为啊咱们这位陛下三征高句丽之前有人这么评价他么嗯那个时候还不是说他是‘天下皆称广以为贤’来着他掘长堑、置关防、开驰道、筑长城、置粮仓,大修文治、制定新制度,方勤远略威震八方,这些可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更不要说曾多次普免钱粮,连续四次大赦天下;

    要说他不明智,在小弟看来,那就是他过于急功好利了,总想毕其功于一役,为了修建大运河,他不吝惜民力,为了打压关陇门阀,他竟然打算迁都江南,三征高句丽,这高句丽是汉人死敌,窃据汉人故土,要小弟来说也是必征之国,可惜咱们这位陛下又混了头,为了些许面子不顾时节,强令出兵,焉有不败,只是可惜了我百万大好汉家男儿咯,哎,誓扫高丽不顾身,百万貂锦丧胡尘。可怜鸭绿江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李承宗并不认为隋末大乱全是杨二的锅,他前世的时候,看过不少的资料,加上这一世他也知晓了不少门阀秘辛,所以他知道的要比苏烈详细复杂不少。

    “哎。贤弟,你是门阀子弟,有此见识为兄的不奇怪,但可惜为兄一介庶民,上进无门啊,大隋开国以来也只不过出了一个麦铁杖不是你是唐国公李公长孙,就是再差也有你出头的机会,为兄就不行咯........”苏烈叹气说道,在这个门第高于一切的时代,像苏烈的寒门子弟,想出头那叫一个困难,那叫一个难办。

    “哎,门阀又能怎样我宁愿自己不是门阀子弟,我就是门阀政治婚姻的牺牲品.........不过在小弟看来,大隋要是压不下这波民.乱,那改朝换代不可避免,但未来的新王朝也必然是士族和门阀的代言人,大哥没注意那些所谓的义军背后是不是都有门阀的影子所以啊寒门要出头,有些难!”

    “哎........”

    李承宗出走



第6章蛰伏(下)
    “大哥,我背过几部兵书,我给你写出来,你学学,咱们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为了能在这个时空立足,李承宗迫切的要提高自己的实力,苏烈这个人在兵法一道上悟性很高,要不然他也不会在原时空创下偌大的名号,现如今他成了李承宗的结义大哥,那就是妥妥的自己人,只要他进步了,那就是自己成功了不是

    “噢,谢谢贤弟了......大恩不言谢,以后咱们兄弟同生共死就是了.......”可不是嘛,这可是一个法不传六耳的时代,很少有人能像李承宗这样不用拜师就倾囊相授的,要知道在这个时代,文化知识大多掌握在世家大族手里,尤其是兵家的著作,就算是《孙子兵法》这样的兵家圣典,苏烈这样的寒门子弟也基本上看不到。

    过了几日,李承宗终于拿出来了几部兵书,《孙子兵法》,《纪效新书》,《练兵纪实》,他选择了以戚继光为主的兵法,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用戚继光军事思想能打造出一支军纪严明,接近近代军队的怪物军队来。

    “孙子兵法,好书,好书,嗯这两本我怎不知啊”苏烈一脸的懵逼,孙子兵法他苏定方知晓,可是这《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是什么东西

    “你要知道就怪了,这是我写的,哼........”李承宗啊,李承宗,你要脸不那明明是戚继光,戚南塘写的好伐(李承宗不屑的答道,读书人的事情能叫抄吗,再说了我那是借鉴,借鉴,你懂不你瞧瞧,里面哪里出现了戚继光老头的字号了作者君说李承宗,你真不要脸。“滚......”李承宗抄起唐刀就奔着作者君来了,我闪.......)

    “让某瞧瞧,为将之道,所谓身先士卒者,非独临阵身先,件件苦处,要当身先。所谓同滋味者,非独患难时同滋味,平处时亦要同滋味,而况技艺岂可独使士卒该习,主将不屑习乎说的真对啊,老弟,你真厉害,莫非你是那种生而知之的天授之才”苏烈瞧了瞧李承宗改写的兵书,他心里不停的翻滚,自己碰上的是个什么样的小怪物啊。

    “跟我念,啊我饿........不愿意学麻蛋,你们知不知道你们为什么一辈子穷啊,就是因为你们不识字,知道不老子好心好意教你们,你们这些猢狲竟然不愿意学娘的,不愿意学的,军法从事........”教这些古代大头兵真难啊。

    “二爷,二爷,我们错了,呜呜呜,谁愿意自己大字不识啊,可这也太难了......”

    “就是,就是......字认得我,我不认得字啊.....”

    “不会,那还不用心学,一天五个字,不算难吧”

    苏家坞短暂的和平即将被打破,那是因为一个大魔头盯上了武邑,他要攻取武邑,这个人就是张金称,他可是个狠角儿,前不久张金称攻克平恩(就是后来的河北邱县),一朝屠杀平民百姓男女一万多口。又克武安、巨鹿、清河等县。要是说他的军队是义军,那简直侮辱了义军这俩字儿,张金称所过之处,几乎是寸草不生啊。

    “阿弟,怎么办张金称冲我们



第8章亲民(上)
    李承宗前世的时候,就是tg党员,所以受tg的影响很深,在来到这时空之后,他更是以tg太祖为榜样,都与老百姓水乳交融。

    在他努力下,李承宗逐渐聚集起了巨大的威望,不仅仅是以苏烈为首的众人,就连逃荒聚集在苏家坞的百姓都打心底里认可这位在他们心里无所不能的小郎君,这一来二去,李承宗就成了盘踞在武邑苏家坞的这支武装力量还有百姓们都认可和拥戴的领袖。

    百姓们认可李威李承宗的领袖地位,他们热爱领袖,作为领袖的李承宗虽然年纪小,但他政治智慧并不低,他处处关心百姓。尤其是在武邑期间,李承宗与当地的百姓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只要逢年过节,在他的带动下,他与苏烈总将左右邻居、老乡请来一起欢度佳节……由此,引出了一系列李承宗与拜年有趣、感人的故事来。

    倾听民众的意见和呼声,纠正工作中的偏差和改进工作作风;三是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民心民情,以便更好地制定自己的大政方针和政策。

    对于自己和“黔首”们打成一片的做法。李承宗结义大哥的苏烈一开始并不认同,出身庶族地主家庭的他认为对于这些目不识丁的“黔首”没有必要这么看重,“阿威,你为何对这些小民这么看重他们这么穷,身子骨又这样弱,既拿不动刀枪,也挥不懂笔墨,他们能有什么力量值得你小子这样看重他们”

    李承宗听后微微一笑,他看看苏烈,问道,“大哥,你认为世间最强大的力量是什么”

    “人世间最强大的力量”苏烈一愣然后说道,“那肯定是帝皇掌握的权利了……”

    李承宗摇摇头,然后看向苏烈,“大哥,人世间最强大的力量不是人间帝王的威势,而是藏在那些衣衫褴褛的小民之中,怎么你不信”

    看苏烈不信,李承宗念了几句民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大哥,一旦他们走投无路,被逼造反,那后果,哼,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也一点办法都没有.......一旦他们不怕死了,那就是白起复生,也要在这股洪流面前退却……”

    李承宗说着拿出来一片竹片,握在手中,把这片弹性不错的竹片弯成了一个弓型,“大哥,这是咱们做弩弓的桂竹,你看哈……”李承宗说着加大力度,就听得“咔嚓”一声,竹片被李承宗掰成了两片,“大哥,他们这些小民,好比这竹片,虽然不起眼,却是不可或缺存在,一旦外部的压力超过了他们的承受力,那么他们必然是揭竿而起……你说要是他们不怕死了,就是神仙降临,恐怕也畏惧三分……”

    苏烈虽然是个武夫,但他的政治情商却一点也不低,他从李承宗的话里知道就算草芥一样的乡野小民也蕴含着足以让帝皇恐惧的力量,不过他依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可是阿威,自陈胜吴广大泽乡举义,数百年时间,除汉高祖刘邦之外,其他开国之君皆不是出自乡野,这又作何解释”

    是啊,这么多年,只有一个刘邦算是底层小人物,做了天下至尊,其他的风云际会大人物,无一不是身份背景显赫,苏烈有这样的疑问也属正常。

    “呵呵呵,大哥,你知道汉光武刘秀吧……他为何能复兴汉室,重建大汉王朝,还不是他借助,嗯,甚至可以说他篡夺了绿林和赤眉的果实我告诉你哈,你我兄弟



第9章亲民(下)
    苏烈开了口,李承宗也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由于这哥俩没有架子,平易近人,所以不一会儿大家敞开思想,便无拘无束地谈起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有的说:现在天下大乱,有粮食才能有一切,他们苏家坞因为安全,所以流入了许多流民,这人一多,粮食明显不够吃了。也有的说:吃粮问题解决不了,老百姓生活困难就会加重;还有人说现在多了这么多流民,管理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苏家坞现在处于少粮状态……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的意见越提越多!对于粮食这个问题,李承宗和苏烈其实早就引起了重视,可惜武邑这地方虽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良田众多,可惜这两年武邑也跟整个大隋王朝一样撂荒严重,许多的良田也长满了野草。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李承宗和苏烈组织流民屯田开荒,李承宗更是身体力行,不声不响地开荒种地,置身于普通百姓之中,体验生产规律,探求发展之路。虽然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增长,粮食紧缺有所缓解,但是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此,李承宗一直在考虑扩大生产规模,彻底扭转被动局面。

    今天,李承宗想利用拜年的机会,听听民众的意见。李承宗见大家发言差不多了,他肯定地说:“你们提的很好很对,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还得请你们帮助想想办法。”

    这时,大家提出了许多开荒以增加耕地面积、加强田间管理以增大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等有效做法。

    李承宗又有意地说:“这些我们都可以做到,但是,老天不下雨,干旱怎么办能不能打井浇灌”

    大家告诉李承宗,武邑地表水太深,一般地方是打不出水来的。接着大家又告诉李承宗,今年武邑不会有干旱现象,并说:龙年日炎炎,蛇年雨绵绵。去年农历龙年干旱,今年蛇年就该雨量充足了。

    李承宗听了惊奇地“啊”了一声,急忙问:“武邑还有这么一说”

    大家说: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人们都这么说。李承宗笑着又问:“准吗不准怎么办谁负责”问得大家一片笑声。

    一句农家谚语,就是一个自然现象,一个还说不清的自然规律。李承宗在回来的路上,显得异常高兴,他似乎从刚才大家的发言中,获得了大规模开荒种地的信心。过年过后,李承宗就作出决定,号召苏家坞老少爷们儿,积极投身屯田开荒,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订出生产计划,规定出生产指标,总之一条,那就是全力以赴开垦荒田,多打粮食,为渡过乱世多做准备。

    这一年,果真像民众说的那样,武邑风调雨顺,各种农作物都没有受到任何灾害,李承宗和苏烈护佑下的地盘上的农作物获得了特大丰收。在这一年里,作为土地实际控制者的李承宗和苏烈,免除了百姓们缴纳的地租,百姓生活水平一下子有了显着提高。由此,民众真正认识到,李承宗和苏烈哥俩所做的一切,都是造福他们百姓的。

    第二年过年一到,民众怀着感激之情,积极热情地组成秧歌队,喜笑颜开地涌到哥俩所在的苏家大院,他们一边打着腰鼓一边高呼:小郎君大少爷决策伟大英明!前来欢迎秧歌队的李承宗听了民众的喊声,边走边对身旁的苏烈说:“大哥,我们伟大英明什么是困难逼得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去向百姓拜年磕头,百姓指给我们一条生路。是百姓伟大英明啊!”

    苏烈因为受李承宗的影响,也逐渐接受了李承宗的民本思想,他也深有感触,“阿威,以前我有些不起这些土里刨食的农夫……可如今看来……当初是我错了……”

    更让哥俩想不到的是在年初一的清早,李承宗收留的流民里最能干的吴老贵与儿子吴大聪喜气洋洋用土车子推着宰杀好的几头羊,要给李承宗他们送去。

    半路上迎面遇到了两个熟悉的老乡。面对老乡的疑问,吴老贵笑着说:“我不是要出去卖掉这么多羊肉



第10章义军不义
    李承宗来到这个乱世,尤其是自打来到河北跟苏烈苏定方混到一起后,他才深刻感受到什么叫做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也晓得了很多他以前不知道的事情,比如在后世人们只要提起农民起义,很多人总是想到什么“替天行道”、“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其实大谬不然。然而纵观历朝历代,所谓的“义军”,其实就是“土匪”、“流寇”的代名词,他们整日烧杀掠抢,洗劫百姓,真正能做到不扰民者廖如星辰。事实上,对民间破坏最严重的,恰恰是那些打着各种正义名号的叛匪。官军的军纪再败坏,至少会在城市内或者主将面前有所收敛;而义军则不然,他们根本就没有没有军纪,只懂得掳.掠和烧杀。

    在大隋,门阀世家们把持朝政,残酷剥削百姓,不惜竭泽而渔。朝廷征收的税额其实并不高,真要按此缴纳,那大隋百姓应该家家都富得流油才对。其实百姓的主要负担还是因地方官员和胥吏们搜刮所导致,朝廷的税额在经过一层层官员之后,加到百姓头上时往往翻了数倍。三次征伐高句丽给大隋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徭役和赋税激增,直到把无数人家逼到卖儿卖女都活不下去的地步,于是这些原本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只好揭竿而起,成为匪盗。

    土匪们造反的理由固然值得同情,但他们起义之后的种种丑恶行径却又狠毒残暴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大多数经历了苦难和压迫的人非但不会因此而对其他人产生同情心,反而会有一种看到别人遭遇更惨才能得到发泄的报复心态,他们要成为新的压迫者,好把自己受的苦、挨的气,都在更老实、更弱小的人身上补回来,于是这些受尽欺凌的弱者提起刀后,又去更冷酷地去迫害那些比自己更加软弱的人。

    义军领袖大都有着装模作样的出众天赋,他们打着“替天行道”的幌子四处烧杀掠抢,淫辱妇人,嘴上虽然说得一个比一个好听,俨然将自己塑造成除暴安良的英雄,可实际上却成为了最大的“暴”,不过是带着一伙曾经无辜的人,去抢劫杀戮那些更无辜的人。他们只会破坏,从不会建设,只能把良田变成荒野,把村寨变为废墟.........

    君不见天下义军最大头目李密不就提出了许多蛊惑人心的主张,可是这个家伙不过是个只会空口说谎许诺的大骗子,但在众多愚昧的百姓心中,他所描述的画饼却是许多人挣扎着活下去的唯一希望。有些人其实也并非真地那么好骗,但别无出路的他们不得不强迫自己去抓住这个飘渺的希望。

    张金称、李子通、朱璨、魏刀儿等义军首脑也都冠冕堂皇地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号称要与天下人“有衣同穿,有饭同吃”,但他们抢劫时每有所得,却总是先藏进自己的秘密山洞。

    这些打着“替天行道”旗号的人捞到好处后,往往都先将其归于自己。以至于官军在战后甄别俘虏的身份时,总是挑铠甲好的向外拉,基本上十拿九稳会是大头目。

    当然,在这些被迫造反的喽啰中,也有一些有着济世梦想的好人,他们深受苛税之苦,于是就希望建起一个没有贪官污吏盘剥,没有无法承受的赋税、徭役的桃花源。比如苏烈苏定方就是这样的人,原本历史上的他最后不也为了保卫自己的新家园,走上了与大隋决裂的道路,他们与前来围剿的官军浴血奋战,更在大当家的带领下,不畏生死地攻破一座座城池,杀掉里面的每一个官员和胥吏。然而这些人都不可避免
12345...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