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振兴攻略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吾谁与归
“人镜魏征总是在前唐文皇帝最得意的时候,予以痛击。这世间不是谁都能做的了魏征,也不是谁都是文皇帝的。”赵英乐呵呵的说道。
赵桓瞪着眼,拍着桌子问道:“你是说朕心眼小!不能纳谏是吧!”
赵英连连摆手的说道:“臣没那个意思。平日里朝臣们,也没少上札子,说的比李大家还难听的也有,官家也没生气,怎么到了李宫正这里,李宫正就不能说两句了?”
“那都是外臣,他们说再多,那也是外人!”赵桓拍着桌子说道:“她居然说朕…!哼!”
赵英乐呵呵的说道:“这不就结了,官家还是在乎李大家心里的想法,官家再想想,大宋朝半个朝堂都在骂李大家龙漦易貌,李大家可曾和官家置气?李大家心里委屈肯定埋了很久了。”
“这次郓王妃都入了宫,李大家的脸上自然挂不住。”
赵桓皱着眉头,左思右想了很久,才拍桌而起,瞪着眼看着赵英,说道:“你是说,李大家故意惹朕生气,然后放她去江南?”
赵英点头说道:“臣是这么想的。李大家一反常态,进门就奔着吵架去了,答非所问,已经很明显了。”
朕,又被演了?
赵桓想明白这点之后,就陷入了沉思,自己到底得准备多少小金人才能够满足大宋朝的需求?这么多影帝、影后,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摆驾,今日留宿汇英阁!”
赵桓左思右想,趁着朱琏、朱凤英怀孕这个契机,索性把这些事一起办了。
“你来作甚?”李清照放下了手中的札子,揶揄了一句赵桓。
因为赵桓的到来,汇英阁本来聚集的宫人们,如潮水般褪去,弄的李清照手头的工作都没做完。
这刚生了气,怎么就好意思找上门来?
赵桓想了想说道:“生孩子。”
他当然不允许李清照离开汴京,这对他是一种侮辱。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大宋的皇帝和自己的宫正不清不楚。
就这么黯然离京,李清照再想转回汴京,以李清照的脾气,绝无可能。
“臣妾不能生养。”李清照欠了欠身子,拒绝了官家生孩子的打算。
赵桓嘿嘿的笑道:“不试试怎么知道?”
赵桓从来没有否认过自己是个铁渣男的事实,也从来没有否认过自己是个钢铁直男这一事实,对于吵架,尤其是时间不多的他来说,最好的哄人的方式,就是龙榻。
“谁要跟你试,流…氓,你放我下来!”李清照突然发现自己身体腾空了起来,略有惊慌的拍打着赵桓。
次日清晨,英明神武的大宋皇帝再次常朝迟到,引得朝臣们议论纷纷。
赵桓环视一圈,开门见山的说道:“朕决定了要纳李清照为贤妃,朕的话说完了,你们谁赞同,谁反对!”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再填龙嗣。”李纲带头高呼。
一阵山呼海喝的恭喜声之后,朝臣们喜气洋洋,这一直没有娃的官家,突然来了一拨三连,就让人十分惊喜。
赵桓琢磨了下,终归是没有解释这个误会。
“官家,西夏王李仁友和梁王任得敬送来了新年贺表,青白盐数千斤,以及各种物料近百车。”李纲俯首说道。
“西夏王怎么想起了送礼了?”赵桓打开札子一看,西夏是有事相求,而且看情势有点不大妙。
李纲叹气的说道:“西夏多地已经发现了蝗卵,西夏今年蝗灾,已经成了箭在弦上的时候,西夏王以国小力微为由,请大宋防蝗。臣以为要防止西夏蝗灾入我宋土。”
“臣以为西夏不恭,不应赈济救灾。”第一个反对的是尚书右丞孙博,他坚决反对此事。
凭什么!
(iishu)是,,,,!
第八百一十四章 丙殿昌储
【】(iishu),
户部侍郎李弥逊也站了出来:“官家,臣同意孙少卿的说法,咱们大宋家里也没有余粮呀,连年用兵,民事没有凋零,全仰圣德恩照四方。”
“若是往常年份,官家彰圣恩德四方,那臣勒勒裤腰带,还能凑出一点。但今年万万不行,江南水龙涛涛,水疫弄的人心惶惶,此时救西夏等同于将大宋百姓烈火烹油。”
户部侍郎中想了想也站了出来:“臣附议。”
赵桓伸手示意他们不要再言,对着钦天监的姚舜辅问道:“不知道姚少卿以为如何?”
姚舜辅是钦天监少监,也是第一个跑到皇帝面前说恐有蝗灾之人,赵桓更想听听他的意见。
姚舜辅扶着自己白羊须,想了很久,才站了出来说道:“顶多给他们一份《除蝗疏》,再多的,臣以为还是要督促秦凤路总管、永兴军路的诸军门,严防蝗灾入境才是正理。”
赵桓将目光看到了李纲,眼神中也带着征询的意见。
李纲摇头说道:“臣觉得姚少卿的说法很对,西夏人就是养不熟的白眼狼。”
赵桓又巡视了一圈,笑着说道:“大秦长公主安娜公主在京游学,朕从长公主那里听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这“故事”两个字一出口,朝臣们就面面惊惧!
明明大家都和和气气,朝政也没有泥潭,对外征战也十分顺利,歌舞升平、海晏河清,官家怎么又重操旧业,讲起了故事!
难不成官家想救西夏,讲一讲那唇亡齿寒的故事不成?
赵桓看着朝臣们的表情,就知道之前鲁迅的两个故事,把朝臣们戳的太过痛苦。
他笑着说道:“说的是寒冷的冬天,回家途中的农夫,发现了一条冻僵的蛇,农夫用体温把蛇救活,蛇就一口把农夫咬死了。”
“当时就觉得这故事有趣,现在想想这西夏不就是这条蛇吗?”
朝臣们这才松了一口气,这个故事和子系中山狼,自寿白眼狼都表达了一种道德观点。
这也不难理解,论语中就有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朝臣们才彻底放下了自己的担心,大宋皇帝仁善之名四海扬,他们很害怕自己的官家拉不下脸面来,为盛名所累,好在大宋皇帝没有为了维护那所谓的脸面,做出损己利人之事。
朝议还在继续,每天都是如此,吵吵闹闹,最后统一的意见。
这些朝臣们代表着各方的利益,商量到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程度,最终由皇帝亲自拍板决定。
而此时的东宫之内,皇家学院的大学舍里,太子少傅李光,正在讲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皇家学院的课程,当然是精挑细选的内容。
赵谌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娘亲和姨娘有了身孕的事,并且他的母亲也提前打了招呼,赵谌自己也明白了他的定位,未来就是一个什么都不能做,只能混吃等死的大宋亲王。
而且他也听他的大伴说了,这两天朝议,有些朝臣就在劝官家尽早封自己王爵之事。
但是一直以来的努力的惯性,带着他对学业极为上心,他依旧努力的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哪怕不能继承大统。
最大的情绪爆发,也就是对赵臣夫说了一句让赵臣夫离他远一些。
李光手里拿着一本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翻在晋纪一页,洋洋洒洒的说道:“西晋永嘉年间,扬州刺史陈敏在历阳叛,因为江东士族普遍不愿归附陈敏,陈敏意欲血洗江东,幸好被顾荣拦了下来。时当下中国丧乱,胡夷内侮……”
“先生。”赵谌将手举起,打断了李光的唠叨问道:“西晋时正值五胡南下之际,为何先生却使用了胡夷内侮这个词?而非五胡乱华?”
李光看了看自己的书本,又看了看提问的赵谌,笑着说道:“这个问题很好。”
“中国丧乱,胡夷内侮,这八个字是写在温国公司马太师所作的《资治通鉴》之上,虽然我看不上司马光这个人。”
“他在十七年后,重审阿云案是为了翻案而翻案,的确不局气,甚至可以说是小人行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文学修养和极为精准的眼光,而《资治通鉴》素有帝则之谓,某认为并未过誉。”
“中国丧乱、胡夷内侮,尤其是内侮一词上,是将五胡南下之事,定性为了家庭内部矛盾,这一点上是极为公正客观。”
岳云不耐烦的翻动着课本,相比较之下武场才是他的归宿,听到李光如此说法,他举手说道:“那先生,司马太师乃是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是不是为了祖上的面子,故意这么写的呢?”
李光解释道:“司马太师的祖上荣光,这个安平献王后嗣,和昭烈帝的中山靖王之后类似,都是自称。”
岳云撇了撇嘴,显然李光的说法并没有赢得岳云的赞同,但是因为要遵循学舍的秩序,他也不好再发问。
学舍旁是一处水洼,即使是冬日,这水也是温泉之水,潺潺而动。
水洼旁的假山乃是仿照江左凤凰山所建,山中藏有雄黄和卢甘石,雄黄可驱避蛇虫,卢甘石则能发散阴气、聚集云雾,使空气濛郁,如深山幽谷。
假山之下,凿有两处弯形水池,一处名曰:凤涅。一处名曰雁回。池中有游鱼嬉戏与莲叶之间。
冬日夏景,不得不赞一声奢华。
李清照就坐在雁回池旁的躺椅上,手里捧着一卷书,神态上有说不出的慵懒。
自从辞了商部的官职之后,李清照就已经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宫正的职务都在内廷,并不忙碌,她的大部分时间就用在了丙殿昌储这些事上。
听到李光对此的解释,她不由的摇头,站起身来,说道:“先生,中国丧乱,胡夷内侮,乃是劝解陈敏莫要滥杀的顾荣所说,这八个字最早出现在《晋书》之上,乃是唐初房玄龄所撰写,而房玄龄也是参考了西晋起居注和宫廷典籍所编纂。”
“类似的说法还有在东晋升平元年,司马聃成年亲政,临朝称制的康献太后还政时的诏书上,说出了四海未一,五胡叛逆。而在《晋书》中,司马睿赞曰之中言明,五胡扛鼎。”
“内侮、叛逆、扛鼎,都是当时晋人所言,哪怕在晋人、胡民看来,那也是以下犯上的叛乱,而非外族入侵之战。”
赵谌略有所悟,岳云依旧是泛着糊涂问道:“那为什么还有人用五胡乱华这个词呢?”
李清照看了看赵谌目露思索,笑意盎然的看着赵臣夫,说道:“臣夫你来说说,为何会出现这个词。”
“利益。”赵臣夫斩钉截铁的说道。
(iishu)是,,,,!
第八百一十五章 过秤
【】(iishu),
“利益?”岳云满脸好奇的看着赵臣夫,这个小丫头片子已经长的和他一般高了,但是见识却比他要更强几分。
赵臣夫说道:“眼下我大宋朝契丹人、渤海人、兀惹人想成为宋人,为奴分为五、十、十五年,这些人大多数都在大同府挖煤、铁,有些人想让他们挖一辈子。”
“然而大宋已经征服了契丹祖地,上京路已为大宋国土,那他们自然是大宋之民。”
李清照看着赵臣夫满脸的笑意,在这三个学生中,她最喜欢赵臣夫,但是她因为过去的惨淡生活,内心功利心还是重了些。
李清照走过去摸了摸赵臣夫的总角说道:“你太喜欢太史公的文章了,奉若瑰宝,宛若圭音。”
“这个词出现的原因已然不可考究,但是最近有很多人都那这个说事,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了解过这段历史,肆意指摘,目的就是挑起矛盾。挑起矛盾的背后,自然是让大宋内陷,而无暇顾及其他。”
“比如刘渊,乃是匈奴单于矛盾后代,南匈奴单于于夫罗的孙子,左贤王刘暴之子。建立了赵汉,很多人都说刘渊之汉国,乃是伪汉。”
“殊不知刘渊的祖父被曹操击败,东匈奴在东汉末年,就一直住在河套,连阴山都未曾出过,刘渊也一直住在洛阳,所行所作于汉人无疑。”
赵谌摇头说道:“姨娘,孩儿不懂。”
李清照左看看右看看,连岁数最大的王荀都是一脸的迷茫,不由的叹气说道:“再举一例,很多人都将安史之乱,归结为昭武九性的异族谋反,但是当时不管是大唐官军还是叛军,都是胡汉参和,哪里有什么胡汉?都是唐人罢了。”
“西晋永嘉年间的纷争,也是同理,什么胡人、汉人,都是晋人。上位者不拿胡人当成一家人,可曾拿过汉人做一家人?”
“西晋末年,巴蜀流民至荆州,湘州一代,巴蜀之民,难不成也是胡人?可是这些人都被湘州刺史荀眺,不分青红皂白给全部杀了,尽诛流民,共计四万五千余户。”
“所以所谓的五胡南下,就是西晋末年流民起事罢了,太多人把目光集中在北方的刘石、刘渊、李特、李雄、张畅等所谓的异族的叛乱之上,就盯着胡人,一点都不看江南等地的叛乱纷纷,比北方还要热闹几分。”
“只要是战争,就没有任何人是清白的,没有任何人是正义的。有些人拿着这种前朝战争四处大做文章,分化我大宋百姓,水滴石穿,终归有一天,分化我大宋,其心可诛。”
李清照说完,示意太子少傅继续上课,赵谌、赵臣夫、岳云、王荀等学子,依旧是有些迷茫的上着课,休课之后,一哄而散,该玩玩该闹闹。
李光捧着资治通鉴一卷书,走到了李清照的面前,神情有些紧张的问道:“李大家,你今天讲的内容,他们恐怕是听不明白。”
李清照满脸笑意的看着天上的白云,笑道:“时光荏苒,我们都会老去,大宋朝终归是他们的,听不懂无妨,再大些就懂了。”
李光略带无奈,李清照不太好糊弄,他并不是想问教育,而是想问其他的事,他只好硬着头皮说道:“可是官家让某教授《资治通鉴》这可是帝则,是不是不大合适?”
李清照眼珠子都没离开自己手中的书卷,略带说道:“官家让你教,你就教呗,圣意难度。李少还是少知道点为妙。”
“你也讲了一天课了,早日回去休憩吧。”
打听官家的心思,是朝臣们的日常,李清照不愿多说。
赵谌等人跟着胡元上了一节自然课,赵谌才回到了延福宫,仔细思考着今日他姨娘说的这番话。
“何大伴,姨娘今天说的话你听懂了没?”赵谌还是不太懂姨娘到底在说什么,问着自己的大伴宦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