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鹿鼎记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轩樟

    权力要能正常行使才是权力,明朝的内阁就是帮助皇帝正常行使权力的工具。

    明朝的中央集权和皇权集中到达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地方的权力被尽量的集中到中央,中央的权力也被分成好几个系统,这就意味着明朝皇帝要处理的事务比前朝的皇帝要多得多杂得多,事实上大部分皇帝都没办法处理得完,也就是说皇帝有近乎无限多无限大的权力。

    但是没有办法正常的行使,才会有内阁来帮助皇帝行使他的权力,所以制约皇帝的权力的不是内阁,而是皇权无限集中和皇帝的时间精力有限的矛盾,而内阁恰恰是缓解这种矛盾的。

    明代的内阁制度优点明显,可以分担皇帝行政压力,履行中书宰相部分职能;自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之后,皇帝兼理相职,这中间的任务繁重是不可想象的。高度集权的统治使得皇帝需要大量的投入精力到其中来。

    内阁利用票拟、制诏敕等权利,假皇权指挥各部院,事实上在履行部分中书宰相的责任,使得政府能够运转起来。

    同时也没有违背《皇明祖训》,宣宗后期的“条旨”制度出现,内阁发挥了“参断机务”的作用,助皇帝处理行政事务,明中期以后内阁的作用实际上是处于辅政的角色。

    英宗即位以后,中外奏章皆委内阁签办,事务的决定全力在内阁手上,有助于皇帝减压理政。

    强化了明代的君主;废除宰相以后,六部分理庶务,大事由尚书主持的廷议决断。但是内阁制度形成以后,首辅依靠皇帝来指挥六部,六部的权利渐次遭到侵蚀。

    由于内阁只能依附于皇帝,扩大内阁的权利,也是在扩大皇帝的权利。

    政治其实就是循环,废相后,政治斗争持续在中外朝、皇帝与内阁、内阁与六部、皇帝与中朝等等之间交错其中。但是作为集权体制的核心,皇帝大多是处于掌控者的角色。

    加上,内阁能否重用或者增减阁臣,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愿。

    永乐时,阁臣是特简,虽然后期的廷推影响了皇帝的独裁,但是阁臣得不到皇帝的满意,仍旧会被打回。

    张居正主政期间,几乎是独操太阿,死了之后,内阁的权利立即下滑,可见此制度间接加强了君主,君权无法节制。

    大明的内阁还避免了独裁之臣出现的几率,这点上面,张居正是例外。

    严格来说,张居正是个统筹者的角色,中朝和监护人皇太后履行着年幼的帝国君主的部分职权,所以内阁在此时权利很大。

    皇帝成年以后,具有了单独决断庞大帝国行政事务时,就此一时彼一时了。

    明代的内阁制度的缺点也很明显,助长了君主的内阁制度随君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力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根本就无节制的作用,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遂成为皇帝加强独裁的工具,使明代的君主比历代为甚,助长了君主。

    形成了明代宦官的专权明代内阁因为欠缺法定的地位和权力,只是政务的补助机关,透过票拟、条旨来辅政,但大学士的票拟最后决定于皇帝的朱批,而明制以司礼监秉笔太监掌章奏文书。

    宣宗时,大臣章奏除由皇帝亲批数本外,皆由秉笔太监照内阁大学士之票拟批红。

    宣宗以后,人主怠荒,深居内宫,朱批便由秉笔太监处理,从此宦官透过司礼监的职务得以正式与外廷往来,宰辅之权便为内臣所侵夺,司礼监有太上内阁之称,造成了明代宦官的专横。

    首辅有持相权而名不正的弊端内阁仅属秘书机关,无宰相之名,也无宰相之位,更无宰相之责,但皇帝信任时,又确有宰相之权利。

    明代内阁成立后不久,事实的演变,产生首辅,权利堪比中国古代宰相。

    但此不过内阁中相沿的惯例,并非律定,故不为外廷所承认。

    《明史纪事本末》说“严嵩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而无宰相之责。”正是说出了内阁制度的弊端。

    内阁有相权而无宰相之责,出错时便诿过他人,无宰相之名位而有宰相之权,则朝臣不能信服。

    张居正任首辅,仍须与中官冯保结合才能执掌大权,方能施展抱负,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明代宦官之祸严重,内阁制度之名不正,有着密切的关系。

    逐渐演变成朋党的倾轧的摇篮内阁行使相权实在名不正言不顺,容易造成内阁与外廷官僚的磨擦。

    所以,魏忠贤有事没事,遇到事情就爱推诿,推到内阁和出事的衙门之间,让内阁和衙门自己协商解决,根本不让事情捅到司礼监这一层面来,这才是最厉害的,会弄的出事衙门和内阁都没辙。

    “魏公公,我们现在就写本子弹劾韦宝,陛下什么时候能批复你们司礼监什么时候能批复、”杨涟问道“不上朝,奏本总不能不批吧”

    “这咱家可不能给你准信!你的口气这么大,好像整个大明都是你在当家啊那你就多催促内阁吧!”魏忠贤笑道。

    “这事内阁如何管朱大人只是次辅,没有顾秉谦的同意,能撤换韦宝吗而且韦宝是陛下才刚刚御赐的官员,就是顾秉谦出面,也不见得行得通。”杨涟怒火攻心道。

    “对,我现在就下令暂停韦宝对都察院和大理寺的考选!他没有经过任何人的同意,我们内阁更是听都没有听说过这桩事,谁同意他考选了他更有什么权力随意提拔任命官员更何况那郭文亮听说只有一个秀才的功名,一个秀才就想当堂堂都察院的御史,简直是荒唐!都察院御史,至少要在地方为官多年,做出成绩,深受百姓推崇,深受同僚,受朝廷认可,还得是进士出身,才能提拔,他郭文亮占到了哪一点这不是胡闹吗”朱延禧很少有的强硬道。

    “可以,那是你的事情,你看着办吧。”魏忠贤笑道“这不就好了吗你们自己商量个主意出来,不就妥了吗些许小事,非要闹到闯宫门不可你们都当紫禁城是什么地方”魏忠贤接着朱延禧和杨涟的话道。

    只可惜朱延禧说的都是气话,他根本没有这么大的权力,别说他只是一个次辅,他就是首辅也没有罢免韦宝的权力!

    明之内阁,上受君主的箱制,内受宦官的操纵,阁臣想握权,一方面须交结内监,另方面则又要倾轧同列的大学士,遂演成朋党之祸。

    如严嵩任首辅,威权极崇,但却为阁僚徐阶所倾倒;张居正任首辅,也因内结司礼监冯保方能遂意,结成朋党,方可行使权力。

    但在革弊振衰时,仍不免受言官攻击,被指责为揽权专断的权臣,甚至祸发身后,被夺爵抄家。

    明代朋党倾轧激烈,实与内阁制度名实不符的矛盾看密切关系。

    容易导致政风因循明代阁臣绝大多数由进士而入翰林,再而入内阁,多缺乏实际的政治经验,一旦入阁,多保守因循。

    而且,内阁的权力,由皇帝授予,宦官又居中窃柄,阁臣为保官秩,于是只能对君主唯唯诺诺,对宦官俯首听命而不敢违,遂使政风因循腐化。

    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积极有为,仍非议四起,故后人多不敢有为,多随俗因循,政治更不堪闻问,对明代政治有极坏之影响。

    弘治以后,阁臣在离阁前都能够获得殿阁大学士衔,所以后人将弘治至崇祯年间的所有阁臣都称为殿阁大学士或大学士。

    但是不能反过来说殿阁大学士或大学士就是阁臣,洪武时期的殿阁大学士非阁臣,永乐以后殿阁大学士衔亦非阁臣所仅有。

    殿阁大学士除了用于阁臣的加升外,还可用来褒奖忠孝或者加封、追赠有功之臣,具有多种用途。

    在明代,确定阁臣身份的标准只有一条,即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而非殿阁大学士的头衔。

    在明代,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的除了殿阁大学士以外,还有修撰、侍读、侍讲、学士等。

    韦宝现在就是皇帝的侍读学士,地位尊崇,哪里可能凭着朱延禧的一句气话就被罢免

    要想停下韦宝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得手里有人啊,可京城的兵权都在魏忠贤手里,东林党屡次吃亏,最主要还是毫无军事力量支持。

    “魏公公,你不能这样坐视不管!若是如此,我们便明日一起上都察院去找韦宝!真的闹出人命来,这笔账要算在你魏公公头上!”杨涟怒道“到时候可不要说我们擅杀朝廷命官。”

    随着杨涟的大声鼓噪,现场的愤怒再次被点燃,官员们开始整齐的喊出了“杀韦宝!杀韦宝!”

    魏忠贤眼中寒意森森,知道这些人绝对不是喊着玩的,他们动不了自己,但是对付韦宝,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那是你们自己的事情,你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魏忠贤不耐烦道“还有什么事情吗没事的话,都速速退去!”




【0703 韦大人舌战东林党】
    “我们不走,我们不走!杀韦宝!见陛下,杀韦宝,见陛下!”官员们依然很激动。

    人群的威力就在这里,几个人,几十个人,都还好说,一旦什么事情形成了成百上千,甚至像现在的上万人的群体,就什么都不怕了,他们单个的时候,谁都搞不过魏忠贤,但是当这么多人在一起,谁都不怕魏忠贤。

    魏忠贤也是气急了“你们这么喜欢杀韦宝,现在就让人去将韦宝找来嘛!我倒要看看你们怎么杀”

    朱延禧等人倒是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当即命人去叫韦宝过来。

    很多人听闻去找韦宝过来了之后,都觉得韦宝哪里敢来

    其实他们也可以去韦宝的府邸找韦宝,但到底没有真的去,为什么这么多人去杀韦宝,韦宝往哪儿跑他们是怕真的把韦宝杀死了,会酿出大祸。

    虽然说法不责众,大官们怕领头去担责任,小吏们怕成替罪羊。

    “什么叫你去宫门口不可以。”吴雪霞当即道。

    韦宝的天地会统计署耳目灵通,自然早就知道了宫门口正在发生上万官员围堵皇宫,请求见皇帝,请求处死韦宝的事情。

    他们本来还在商量请总裁先出京避祸呢,却没有想到这么快就有人来找总裁,还让总裁跑到宫门口去,那不成了自投罗网吗、

    “是啊,有上万官员,那里太危险了,决不能去的,在总裁府,好歹有总裁卫队和统计署的人护卫。”王秋雅也道。

    贞明公主也不赞成韦宝去宫门口。

    韦宝倒是看的很开“他们敢把我怎么样这些文官就是色厉内荏,如果要找麻烦,就应该来这里,那么多人瞎起哄,要杀我还得把我拉到皇宫前面去杀吗”

    “不管怎么说,都不能轻易涉险。”吴雪霞道“你答应过我,以后任何危险都远离的。”

    韦宝微微一笑,握了握吴雪霞的小手“傻瓜,不用担心,这次不是涉险,我既然要做这一步,就一定会和这帮人正面对决的。我去去就来。”

    吴雪霞、王秋雅和贞明公主见韦宝执意要去,都着急了,三女一起苦苦阻拦。

    “主要是人太多,要是一两百人都算了,人多怕出事。”贞明公主道。

    “有魏忠贤的御林军和东厂的人在呢,那里是皇宫,皇宫之外要是都控制不住,魏忠贤算是白混了。”韦宝不是犯浑,而是看清楚了形势。

    虽然韦宝说的有一定道理,但三女仍然不肯让韦宝轻易涉险。都说人太多,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心思,人多就爱起哄。

    最后韦宝发了怒,让卫兵拦住三女,才出了院子。

    “总裁,那里是宫门外,到了那里,总裁卫队和统计署的人就都不能近身保护了。”林文彪也很担心。

    “不用保护,我一人去就成,我说没事就没事。”韦宝果断道。

    说罢,韦宝连轿子都不坐,亲自骑马去了,林文彪只得召集总裁卫队和统计署的人跟上。

    到了宫门附近,总裁卫队和统计署的人没法过去了,只能在最靠近的街边找暗处隐藏。

    韦宝也下了马,徒步过去。

    上万官员当中有人看见韦宝过来了,大喊了一声“韦宝来了!”

    整个场面顿时更加哄闹,有人大喊杀了韦宝,有人大喊着韦宝的名字,搞的韦宝像是什么怪物一般。

    倒是韦宝一路走来,走到哪儿,官员们都自动让开一条道路,居然么没有一个人敢动手,甚至连推韦宝一把的人都没有。

    魏忠贤、王体乾、顾秉谦、朱延禧、魏广微、周如磐、黄立极、丁绍轼、冯铨、杨涟、左光斗等大太监,大阁臣,还有大臣们,大家看见韦宝在万人丛中闲庭信步一般泰然自若,都忍不住佩服这少年的胆识。

    还有一点,韦宝不仅仅是很从容,而且相貌英俊异常,在任何场合都有鹤立鸡群的感觉,这更加为韦宝加分不少。

    太监和和官员们不知道的是,皇帝虽然没有来,但是紫禁城的城楼上,却有皇后。

    原来是皇后张嫣在接到了消息之后,亲自带着贴身宫女和太监来查看情况。

    “那是何人”张嫣问道,离得太远看不太清楚,不然张嫣是见过韦宝的。

    “那人应该就是韦宝吧。”贴身太监轻声道。

    “这少年倒是很有胆识,敢在宫里面打一伙高官,敢跑到宫门口与上万官员对峙,而且每次都是一个人,只是不知道,他是不是魏忠贤的人看上去又不像呢。”张皇后暗暗忖度。

    这时候韦宝已经走到了金水桥边,先是对魏忠贤行礼,对王体乾行礼,然后对顾秉谦等一众阁臣行礼。

    这让魏忠贤心里感觉舒坦,就冲行礼的先后数序,也可以看出韦宝向着谁,到底是亲疏有别,他更看重咱家。

    顾秉谦自然不是来帮东林党大臣对付韦宝的,他和另外几名阁臣也不是跑来看热闹的,而是魏忠贤喊他们来的,怕韦宝一个人一张嘴巴说不过这么多人,而且内阁的人都到齐了,也更容易劝走这些官员。

    “韦宝!你一个五品官,凭什么主持都察院和大理寺的考选,谁给你的权力你又如何敢不经过吏部,不经过内阁,擅自委任一个秀才出身的人为都察院御史这可是正七品的朝廷命官,非大明的进士出身,非在地方官任上做出成绩的人不得担任御史。”朱延禧也不废话,上来便代表众人责问韦宝。

    朱延禧要以理服人,本来他们就占着理,在场众人也都逐渐停止了嘈杂吵闹,听朱延禧说话。

    只可惜人数实在太多,只有站在最前面的千把人才能听清说什么。

    后面的人都努力去听。

    所以,朱延禧说话也是扯着喉咙,尽量大声,好让更多的人听见。

    韦宝淡然一笑,大声回应道“我身为都察院经历司的经历,大理寺左寺丞,管理都察院和大理寺的人事,这是我的分内之事,何必要人通过难道有谁规定了,只有吏部和内阁才有管官员的权力,各个衙门难道内部不需要自查吗难怪这天下许多衙门都是乱七八糟,光拿俸禄不干事,倘若内阁的人都不管事,是不是大明的天下就不是大明的天下了,各个大小衙门就什么事情都不用做了”

    韦宝的话,说的朱延禧、周如磐、丁绍轼和杨涟、左光斗等人都镇住了,的确,衙门内部自查并不是什么坏事,确实也没有人规定不允许,大理寺左寺丞和都察院经历司经历的确有这个权力,对内部自查是说得过去的。
1...475476477478479...8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