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狩猎好莱坞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贾思特杜

    有竞争才好啊,如果一家公司缺少竞争对手,它注定会陷入不思进取的境地,对本身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西蒙语气轻松道:而且,我们已经占尽了先机,如果在拥有如此多优势的情况下,还输给了自己的竞争对手,那只能怪自己。

    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为了雇主利益考虑,詹姆斯·雷布尔德不止一次地建议西蒙限制万维网技术的授权,或者采取收费模式,就像现在已经开始运营的一些其他商用网络一样。

    不过,西蒙却明白,原时空中,正式因为万维网在1993年的完全免费开放,才推动了互联网产业的爆发,无论是思科美国在线还是雅虎,都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迅速崛起。

    如果限制万维网的授权,或者采取收费模式,那么,这项技术很可能会像其他收费网络一样逐渐被淘汰。

    两人聊了一会儿,直到珍妮弗提醒午餐已经准备好,才一起下楼。

    在餐厅坐定,詹姆斯看到送午餐进来的两位高挑女郎,不免又恨铁不成钢地打量了一眼安安静静在西蒙旁边坐下的自家闺女。

    要争啊,傻妮子。

    西蒙待女佣离开餐厅,拿起餐具问詹姆斯道:思科那边谈的怎么样了?

    按照原本的发展轨迹,思科本应该在今年的2月份上市。

    不过,因为维斯特洛公司的介入,思科的ipo被延缓到了现在。

    完成了对美国在线的绝对控股,詹姆斯的工作重点立刻就转向了思科。

    现在的思科,股权构成也非常简单,创始人莱纳德·博萨克和桑迪·勒纳夫妇持股30,红杉资本持股30,维斯特洛公司持股15,另外两家硅谷风投分别持股15和10。

    因此,这是一种非常容易私有化的股权结构。

    维斯特洛公司和创始人博萨克夫妇之外,红杉资本等风投机构,因为本身经营性质的缘故,更倾向于尽快套现,而不是长期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因此,当红杉资本前后投资的苹果思科甲骨文等公司纷纷崛起之后,红杉资本却早已不在这些公司的大股东行列。

    红杉资本这些风投的经营性质,也就给了维斯特洛公司直接买进思科更多股权的机会。

    实际上,各家股东之所以同意维斯特洛公司拖延ipo的要求,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根据联邦《证券法的规定,一家公司上市后,对大股东的减持是有着诸多限制的。

    虽然到时候依旧可以通过私下转让形式卖出股权,但谁也不能确定ipo之后一家公司的具体走势。说不定,因为某些原因,公司上市之后的市值会比私有化状态下更低。

    詹姆斯在结束与美国在线股东的谈判后,就开始与思科的一干股东接触收购事宜。

    听到西蒙的问题,詹姆斯放开对自家女儿恨铁不成钢的心思,道:红杉资本三家,都同意出让一半的股权给我们,完成这笔交易,我们对思科的持股就能增加到425。不过,现在还有一个更好的机会。

    西蒙点点头,等待詹姆斯继续,并没有急着问价格的事情。

    无论上市与否,以西蒙现在的实力,哪怕是完全买下思科都没有问题。这家公司目前的营收规模只有5000万美元左右,根据此前的一些估算,即使上市,市值大概也只有3亿美元上下。

    3亿美元,无论是从海外调集一些资金,还是继续采取银行贷款模式,对于维斯特洛公司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

    因此,西蒙对于花多少钱并不是太关心,他相信詹姆斯不会让自己吃亏。而且,考虑思科的发展前景,现在哪怕是支付100甚至更多的溢价,都绝对是值得的。

    詹姆斯接着道:是这样的,思科的创始人,莱纳德·博萨克,最近和思科的ceo约翰·默里奇关系越来越恶劣,几家风投对于博萨克也非常不满,他近期就很可能被董事会赶出公司。

    西蒙听詹姆斯这么说,立刻就想起了一些事情。

    记忆中,因为创始人莱纳德·博萨克和桑迪·勒纳夫妇与思科股东和管理层在理念上的冲突,两人在1990年陆续离开思科,随后,两人就卖出了手中的大部分持股。

    詹姆斯随后的话证明了这一点:我已经和博萨克夫妇接触过,他们大概也预料到离开公司在所难免,因此正在考虑出售自己手中的股份。

    西蒙停止用餐,道:全部吗?

    詹姆斯摇摇头,道:大概,也只会是一半。如果不是我们对这家公司感兴趣,其他私募股权出手,红杉资本他们肯定很乐意提前套现离场。现在,因为维斯特洛公司插手,其他股东都对思科有着更多期待。所以,他们不会完全放手的。当然,另一方面,我们想要拿到这家公司的控制权也没有太大阻碍。

    西蒙立刻会意。

    维斯特洛公司因为西蒙个人在短短几年时间迅速崛起的财富奇迹已经成为一块金字招牌,现在,维斯特洛公司涉及的大部分企业,都从这种光环中获得了很多好处。

    因此,无论是思科还是美国在线的股东,出于利益考虑,都不会坚持这两家公司的控制权,因为他们相信把控制权交给西蒙,应该能够获得更多收益。同样,为了将来能够获得更多收益,他们自然也就不会完全放手对公司股权的持有。

    这种现象,其实从西蒙收购古驰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

    这世道,毕竟没有太多人是傻子。

    哪怕是此前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同意转让给维斯特洛公司10的股份,以及英特尔等企业对维斯特洛公司持续增持自家公司股票都没有太大反弹,基本上都是这种原因。

    西蒙其实也没有想过完全持有这些公司。

    对于微软和英特尔等企业,西蒙的持股主要以投资为目的,他很清楚这些公司未来的发展潜力,但他更知道自己没有打理这些公司的经验和能力,丝毫不打算争夺这些企业的控制权。为了表达这种态度,西蒙当初在完成对微软的增持后,还将手中持股的投票权直接授权给了比尔·盖茨。

    不过,对于思科美国在线和伊格瑞特,西蒙就打算完全掌控在手中。

    三家公司,思科是网络设备提供商,美国在线是网络服务提供商,伊格瑞特是网络内容提供商,这其实就代表了一条完整的互联网产业链。

    如果是10年后,西蒙想要这么做,绝对会面临强大的反垄断压力,联邦政府根本不可能允许他掌握这三家可以左右互联网产业格局的产业巨头,他在那个时候大概也没有足够的资本控制这三家企业。

    现在,类似的阻力就不存在。

    互联网产业方兴未艾,一些人能够看到这一新科技领域的发展前景,但到底能够发展到多大规模,谁也不能确定。

    西蒙现在开始布局,待互联网产业在世纪末发展到一个巅峰,他对三家企业的控制也就成为一个既定的事实。

    而且,虽然现在需要实现绝对控股,但西蒙并不打算像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那样,一直牢牢把控这三家公司的大部分股权,三家企业都是要进行ipo的。

    到时候,即使再遇到反垄断调查,只要提前做好布局,拉拢足够的盟友,相比微软,三家公司受到的压力也应该少很多。




第344章 对人的投资
    西蒙在旧金山呆了一个星期,结果却发现,想要铺展开自己对互联网产业的布局,需要处理的问题比他想象中的要多得多。

    如同美国在线前身的几位创始人八十年代初就产生了在线音乐和网络游戏的构想一样,在互联网领域,想法其实并没有那么值钱,西蒙记忆中成熟的互联网产业模式,在这个行业崛起之前,大概就有很多人已经产生过无数类似的念头。

    关键还是执行。

    因此,无论是伊格瑞特还是美国在线,在西蒙这个大方向的掌舵人之外,最需要的,还是一个真正具有高效执行力的管理团队。

    说起来,西蒙根据自己的先知优势投资的很多公司,归根结底,其实都是对管理团队的投资。

    更准确一些,是对人的投资。

    西蒙投资微软,因为微软有比尔·盖茨;投资诺基亚,因为诺基亚有约玛·奥利拉;投资美国在线,因为美国在线有史蒂夫·凯斯。

    旧金山的一周内,西蒙也向原时空中将思科带入巅峰的约翰·钱伯斯发出了邀请,希望维斯特洛公司实现对思科绝对控股之后,让对方来执掌这家公司。

    因为这种理念,西蒙很容易发现,此时执掌伊格瑞特公司的蒂姆·伯纳斯·李,或许很适合作为伊格瑞特的首席技术官,但作为一个类似于苹果公司创始人沃兹尼亚克那样的技术型企业高管,他并不能胜任伊格瑞特公司的全盘管理工作。

    蒂姆·伯纳斯·李之外,西蒙还迫切需要一个伊格瑞特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

    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西蒙是绝对不会邀请自己完全无法掌控的乔布斯来管理伊格瑞特,很难想象自带扭曲力场的乔布斯会把这家公司带到哪个方向。

    从旧金山返回洛杉矶的飞机上,时间是4月29日,周日。

    西蒙并没有去前舱的套房,随意坐在机舱中段一处可以被夕阳照到的舷窗边,一边思考为伊格瑞特公司寻找管理人的事情,一边翻看这一周的工作成果。

    主要是实现对美国在线绝对控股后,伊格瑞特和美国在线两家公司重新调整后的发展规划。

    至于思科,西蒙打算放手交给已经确定会加盟的约翰·钱伯斯,两人针对思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做过详细讨论,钱伯斯关于客户至上以及通过兼并实现快速扩张的经营理念基本上与西蒙记忆中的信息相符,西蒙也就没有擅自进行调整。

    当然,为了方便思科的扩张,这家公司还必须尽快进行ipo。

    伊格瑞特和美国在线两家,拿到绝对控股后,西蒙丝毫不拖泥带水地对两家公司的业务进行细分,坚持让美国在线剥离内容业务,专注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角色。

    伊格瑞特则负责内容。

    美国在线原本提供给客户的在线游戏等内容,本就是一种基于基础接入业务之外的增值服务,因为目前的用户基数太少,只有6万多,还无法通过植入在线广告弥补支出,能够剥离这些,实际上还可以为美国在线节约开支。

    当然,史蒂夫·凯斯并不这么认为,特别是看到西蒙对伊格瑞特公司安排的很多内容构思之后。

    不过,西蒙却没有给凯斯过多的选择。

    原时空中的美国在线之所以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迅速衰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其业务覆盖范围太大太全,却都没有核心竞争力。内容上无法与后来居上的雅虎相比,接入服务方面轻易被拥有基础设施优势的传统运营商超越,于是巅峰时期的千亿美元市值短短几年时间就缩水了90以上。

    这一次,西蒙对美国在线的定位就是精准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产业发展前期将这项业务做到极致,然后紧跟新世纪前后电信网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合一的大趋势,选择恰当时机吞并一家老牌的传统电信运营商,彻底巩固自身的行业地位。

    长期规划之外,考虑到自身规模,接下来几年,美国在线会首先拓展自身在西海岸的加州和东海岸波士顿到华盛顿这一沿海都市圈的业务,广大的中部地区包括大湖区和同样繁华的南部海岸,暂时只能让给其他企业。

    美国的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东西海岸,这两大区域更是其中的精华,只要能够在这两大区域站稳脚跟,美国在线就能够轻易向其他区域扩张。

    为了节省开支,除了最顶层服务器之外,美国在线在终端网络方面暂时会尽可能租用传统运营商的线路网络。

    当然,这一点必须是暂时。

    想要不被att等传统运营商掐脖子,逐步建设并完善自身网络是必须的,不过,这显然意味着动辄数十亿美元的非常庞大开支,短期内想要实现根本不现实。

    原时空中美国在线迅速衰落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太相信自身的内容优势,直到传统运营商已经开始提供isp服务,还依旧租用别人的线路,迟钝地不去完善自身网络,甚至没有跟进高速宽带的推广,下场可想而知。

    除了这些主要规划,确认的方案中,美国在线接下来几个月还会在洛杉矶波士顿纽约等等这些城市开设100家网吧。

    这一方案自然是西蒙提出。

    西蒙前世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就是在网吧。

    不过,网吧产业在北美并没有流行起来。

    主要还是消费能力差异。

    如同录像机一样,现在大洋彼岸的录像厅应该已经风靡,但在北美,这根本不需要,因为北美家庭的录像机普及率已经超过70。

    同样,自从70年代诞生以来,美国家庭的pc拥有量也在迅速增加,之所以没有像录像机这样在短短十年时间就实现普及,主要也是因为这个年代的pc缺乏足够的娱乐性,更多偏向于办公。

    美国家庭的pc拥有量开始爆发,恰好就是在互联网迅速推广的九十年代。

    西蒙这一周的旧金山之行,虽然让很多媒体都注意到了他正在布局的美国在线伊格瑞特和思科等新科技公司,但眼下,大部分美国民众心里都还没有互联网的概念。

    提出网吧的设想,西蒙并不打算盈利,主要还是为了向公众推广伊格瑞特和美国在线,只要人们能够在网吧中体会到在线新闻电子邮箱在线游戏网络论坛个人主页等等这些互联网应用的种种好处,自然会考虑在家中接入网络。

    100家网吧,哪怕按照每家网吧最低10万美元的预算,总计也需要1000万美元支出。

    如果完全由美国在线支付,只是这笔费用就相当于维斯特洛公司那5000万美元注资的20,这还不算网吧管理系统开发和后期的运营费用。

    如此庞大的一笔‘营销开支’,美国在线是完全吃不消的。

    西蒙离开旧金山时,史蒂夫·凯斯就已经在联系各家pc厂商寻找合作伙伴,这100家不打算赚钱的网吧也将以美国在线子公司的形式单独运营,甚至在恰当时机打包卖出去。

    西蒙还亲自给大门同学打了个电话,问他有没有兴趣赞助一批最新的indos30,或者,自己可以去问问苹果。

    然后成功拿到了1000套免费操作系统软件。

    西蒙亲自发起的项目,想来愿意参与的厂家肯定很多,最昂贵的pc设备开支这一项应该能够省掉,甚至连网吧操作系统软件都可以交给给感兴趣的软件公司。美国在线预期需要支付的,只是网吧的网络接入开支和产地租赁费用。

    节省下来的钱,美国在线可以用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

    至于伊格瑞特公司,西蒙这一周的大部分心思都放在这上面,这也是他为什么迫切想要为伊格瑞特寻找另外一个合适的管理者,就连颇有自知之明的蒂姆·伯纳斯·李自己也同意西蒙的观点。

    伊格瑞特公司最重要的还是确认营收模式的问题。

    依旧是那个观点,任何一家公司想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拥有一个可持续的营收和利润模式。
1...248249250251252...113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