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好国舅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泉释一切
“拖!”高攀龙道。
“拖”高进诧异道。
“是的,一旦熊廷弼入京,陛下要起复他,经略辽东,我们就重提他被罢免的诸般罪名。只要他熊廷弼的罪名一日未被洗清,那他就一直是戴罪之身,辽东经略这样的封疆大吏,国之重职业,如何能让一个罪臣担当呢”
闻言,高进眼前一亮道:“妙计!妙计!”
“嗯,我也觉得此计不错,你回去后,就先写弹劾熊廷弼的奏疏吧。这次,为了东林名誉,凡党内同僚,都要把着一身正气,不让熊廷弼这罪臣掌我大明重权,明白吗”高攀龙命令道。
“学生明白。”
108、锦衣卫好坏
夜风习习,河面的风从船上窗户吹来,让得熊廷弼感到浑身无比凉爽,不自觉的就轻吟了一声,伸了一个懒腰。
“父亲您还没睡啊”
悠忽之间,旁边的床榻上,传来人声。
只见,床榻之上,正躺着一个儒雅青年,正眯着没睡醒的双眼,看着熊廷弼。
这青年不是别人,乃是熊廷弼的长子熊兆珪,此次是随熊廷弼一起入京,为了相互照顾的。
得到天使中旨,意识到朝中有变,皇帝不知为何打算立即起复他,熊廷弼为了赶时间,就带了些衣物细软,先行入京。
而熊兆珪自然担心熊廷弼一人出行安全,这才跟着一起北上的,顺便互相帮衬些,至于其他熊家人,熊廷弼打算看清朝中形势,再决定安置,毕竟谁也不知道这次入京是好是坏。
见自己吵醒了儿子,熊廷弼应道:“嗯!这阵风吹得我浑身舒服,没想到却是吵醒你了,你继续睡吧。”
“还不是父亲,非要把咱们的船借给漕军运粮食,害得我们挤在一间屋子,今早我还撞见那许显纯,他看我的脸色真是难看极了。”熊兆珪有些埋怨熊廷弼道,虽然熊廷弼是他父亲。
当然,熊兆珪埋怨熊廷弼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熊廷弼从湖北坐船到京陵后,知道北方灾情严重,朝廷急着运粮,就主动把他们乘坐的船借给漕军,然后一道北上。
至于许显纯,乃是此番奉旨快马加鞭,带人来湖北宣召熊廷弼入京的锦衣卫百户,熊廷弼能从湖北找来这艘大船,也是靠着皇帝的圣旨和许显纯的锦衣卫身份。
湖北高层官员都是人精,政治嗅觉自然不低,朱由校的圣旨一到,他们觉得熊廷弼肯定是要高升,所以当然不敢得罪这熊蛮子,熊廷弼刚提了缺条大船北上,一天不到的功夫就给他找来了艘大船,让他入京。
不过,选大船入京,这般奢侈,也怪不得熊廷弼,朱由校圣旨催得急,熊廷弼想早点见到皇帝,生怕夜长梦多,这场起复里中间出了岔子,便必须要大船。
一来,大船稳当,避免中途出事;二来,事先在船上囤积不少生活物品,完全可以省下不少时间。
而许显纯,则是想早点把熊廷弼带入京师,好把皇帝派下来的这次差事,干得漂漂亮亮的。
二人不谋而合,都想更早入京,他们一个是朝廷重臣,一个是锦衣卫士,湖北官员都得罪不起,自然是要拼命讨好了。
“算了,别说了。许百户也是皇亲国戚出身,生活自然受不得多少苦。咱们这小屋子,你都嫌挤,许百户的屋子再大,可让他和他手下几个人,挤在一起,自然有些火气了。”熊廷弼劝道,毕竟是他害得人家过得不好,自然也不会多说什么。
“是,孩儿明白。”熊兆珪应道。
“不过话说回来,这许显纯虽然是当今陛下表叔,却也能吃得这般苦头,受了我的气,为了多在船上运粮食,而甘愿只留一间房子与人合住,心系百姓,为人倒也不错。”熊廷弼夸道。
“那又如何还不是锦衣卫,朝廷鹰犬之流。”熊兆珪明显得了熊廷弼的脾气真传,口直心快,在熊廷弼夸许显纯的时候,十分蔑视道。
毕竟,锦衣卫名声不好,见识并不多的熊兆珪从小就受了那些士林之间的言论影响,心里面对于锦衣卫这种东西排斥讨厌得很。
闻言,熊廷弼看了眼自己的长子,叹气的同时,摇了摇头道:“他们是好是坏,你日后若是能入了官场仕途,也就该明白了。”
“什么是好是坏就明白了”熊兆珪被他父亲这么一句无头无脑的话给弄懵了,反问道。
只是,熊兆珪这一问,注定是得不到熊廷弼的回答。
因为,熊
109、执政勤勉的朱由校
“父亲,咱们身边这位皇亲国戚,你觉得为人不错,那京师里帮你的那位呢”眼见得熊廷弼说得,他越听越听不懂,熊兆珪不知怎么突然想起一事,好奇问道。
“张璟吗”
“嗯!”
“没见过,不清楚。”熊廷弼摇了摇头道。
“……”熊兆珪耷拉着眼皮,恶趣味的翻了自己父亲一阵白眼。
这不废话吗
说了还不如不说呢
“不过……”
“嗯不过什么”听到熊廷弼突然反转的话语,熊兆珪一愣,下意识的问道。
“没什么。”熊廷弼道:“只是没想到有人会这么了解辽东局势,这么了解我,了解我大明和建奴逆贼之间的敌我优势与劣势,知道以己之长,攻彼之短,这可比朝堂那些整天就知道调兵辽东,根本瞧不起努尔哈赤的官员们,厉害多了!”
熊兆珪闻言,面容顿时严肃许多道:“那不知道父亲觉得辽东局势,可还有把握扭转吗”
“有!”熊廷弼虎目突然一睁,气势如虹道。
“何法”
“不可说。”
“为何不可”
“辽东还没败坏到不可一战,自然有办法逆转了,可这办法,还得等我到辽东细细查验完各地军情再说,终究这朝廷邸报写得,不如我自己去看的好。”
熊廷弼说话时候,拿起手中邸报,手指死死捏住道:“袁应泰真是废物,要是老子在辽东,怎么可能让努尔哈赤那老贼猖狂至此”
见父亲想到惹他生气的事情,熊兆珪也不敢继续问了,担心父亲这暴脾气,说着说着会迁怒自己,连忙闭嘴。
场面渐渐安静下来,熊廷弼无心再说什么,将那邸报放下,将目光放到桌案上,那封被他用砚台压着的信。
这信,是方从哲写给他的私信,是他路过淮安府,由方从哲的一位早就等候的门生转交给的。
里面除了方从哲恭贺他不出意外起复外,就是讲述了此番起复的前因后果。
其中,那位叫张璟的皇后族兄,被方从哲好好夸了一遍,还让他入京之后要特别感谢这位国舅,说如果没有张璟,他的起复绝没有这般顺利。
而后,方从哲也委婉表达了浙党内部姚宗文等人,因为私怨而弹劾他的歉意,要熊廷弼不要意气用事。
言语之中,隐晦表露了方从哲会帮助熊廷弼的意思。
这封信里,可谓是千言万语,都表达了方从哲愿意助熊廷弼起复,希望熊廷弼顾念大局,该放下的就放下,才能坐上那辽东经略的位置。
说实话,对于方从哲的合作,熊廷弼还是愿意的,毕竟当初他能坐上辽东经略的位置,也是在方从哲主持的六部会推下,才能顺利上任。
但对于放下恩怨,不追究姚宗文等人的过失,熊廷弼心里还是有些疙瘩的,终究若非是他们的弹劾,也不会导致他从辽东经略的位置上跌下来,最后还无端变成罪臣归家。
只是,正如方从哲信中所言,他要顾念大局,不仅是他熊廷弼的人生大局,还有辽东的朝廷大局,不能因小事而拖延。
若是他入京非要一直追究这些人罪过,那关于他罪名的事情,就会乱成一锅粥,以朝堂那些文官的扯皮能力,恐怕没个几个月都扯不完,那要是中途出了变故,他的辽东经略还不知道能不能安稳得到的。
当然,熊廷弼内心里也明白,浙党也是迫不得已,本来若只是姚宗文和他的恩怨,还不至于这样,只是浙党为了自保,方从哲才纵容手下这么做的。
110、治客氏大不敬之罪
皇极殿的御门内,早有数百名朝廷官员正互相窃窃私语的等候着。
别看这只是个偏门,但内部很大,容纳数百人却是绰绰有余。
大明每天上朝的制度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定下的,而朝会的地点也就是这皇极殿的御门内。
当然,朱元璋是在京陵的御门里上朝的,他的子孙却不会在京陵了。
随着成祖皇帝朱棣靖难成功,并且迁都京师,为了继续上朝,就在京师皇城里,仿造京陵,换地方再建了这御门。
而这里,之后也就成了大明皇帝在京师朝会的地点。
“陛下驾到!”
“臣等见过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免礼,平身!”
“谢陛下!”
随着客套式的早朝礼仪结束,朱由校又开始了他开始厌倦,但依旧坚持的朝政议事。
厌倦的是这个朝堂里,干实事的人太少了,东林那些所谓“众正盈朝”的臣子们,整天就在本末倒置的弹劾吵架,真正让他们提出实干建议时,能提出有用建议的太少了,多数人都是避重就轻的搪塞应对,仿佛干实事就与他无关一样。
然而,即使如此,朱由校依旧得坚持…
因为,他是大明帝国的皇帝!
除非,到了某一天,有新的方式能改变这种现状。
不然,只能如此,朱由校清楚,那些不切实际,一昧空想的自负改变,不如就这样保持不变,才能保证朝堂稳定。
若是朝廷高层连续变动,一年就换个内阁首辅,这朝局只会越来越不稳,政事会更加糟糕,因为没人会再愿意再做实事。
既然做事还会被罢免,那还不如不做,直接在高官厚禄上,呆到被罢免的日子不就好了
今日朝会的议题很多,最重要的自然还是辽东的战事,熊廷弼虽然没进京,但并不代表朝廷不需要补救。
比如运送物资去辽东,安排人去安稳辽东军心,审查辽阳、沈阳失陷的主要责任人这些。
当然,如同朱由校所料,治罪其他人,叶向高为首的阁臣们,以及满朝诸公大部分人,都是举手赞同的,也只有少数人提反对意见,不过他们终究是太少了,在朝堂里扎堆,几乎都看不到。
这场治罪,显然早有准备,无论文武罪臣是谁,凡是兵部最新报上来的人,都被治罪,区别只是东林党的人,或者和东林党关系近,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人,被治罪很轻。
而那些非东林党人,甚至是东林党的敌人,都是治罪颇重。
朱由校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行贿受贿,但那又如何,别看他执政时间少,但知道的可不少,叶向高所掌权的东林内阁,能把这些人拉出来治罪,已经很好了,他也不想多奢求什么。
况且,就算真的重惩他们,辽东失地就能收回吗
明显不可能!
若是不可能,那还不如听之任之,这样还能避免为了芝麻大小的事情,而扯皮半天,却什么都没有谈好的情形发生。
不过,到了惩罚辽阳、沈阳失利的最大罪臣袁应泰时,叶向高等人,却是疯狂的为袁应泰脱罪,并且还上书要为以身殉国的袁应泰追封,表扬他的忠心。
朱由校听了这话就来气,辽阳、沈阳失陷,无论如何,作为主将的袁应泰都必然有主要责任。
现在,主要责任人竟然要被免责,而让那些次要责任人担责任,这还有理吗
故而,朱由校当然是不干,而东林党人却依旧坚持己见,两方谁也说不通谁,任凭东林再如何逼迫,朱由校就是不答应追封袁应泰,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袁应泰之事又被搁置,然后又在朝会不了了之了。
不少看透形势的人都知道,等熊廷弼入京,朝堂里必然会有场骂战。
边塞战事处理得没头没尾后,接下来自然是内
111、逐客氏出宫
都人,乃是大明对宫女的称呼。
客氏就算是当今皇帝的乳母,起步比其她宫女高,但充其量也只是都人而已。
虽然本朝不乏都人出身的宫女,最后都成为皇帝的母亲,如万历帝的生母孝定皇太后李氏,泰昌帝的生母孝靖皇太后王氏,甚至泰昌帝能够在国本之争中,顺利当上太子,也不无李太后同情同样是宫女出身的王太后,而一力逼迫万历帝,促成泰昌帝成为太子的。
但是,如今的客氏可没那个运气,甚至以后也不可能。
皇帝的乳母让她在宫内地位超然,那是肯定的,可就算如此,她现在也只是一个宫女而已。
宫女对后宫之主的皇后不敬,这在法理中,本身就是罪大恶极,就像臣子对皇帝不敬那样,可是后宫重罪。
朱由校听到黄尊素这么弹劾客巴巴,要将客巴巴逐出宫门,顿时有些懵了。
好在有王安在一旁低声提醒,这才回过神来。
当下,朱由校声音有些软道:“这谢都是坊间谣言,宫中从无此事,一定是黄卿弄错了。”
“陛下,此事千真万确,绝无差错。臣奏疏里已经一一列举,只需陛下派人查验便可。”黄尊素回道。
“这……”朱由校本想继续推脱搪塞,然而看到面前朝臣有这么多双眼睛看他,只能言不由衷道:“那就呈上来给朕过目吧!来人,去把黄卿的奏疏取来。”
很快,便有王安身边一个年轻小太监,一路低着头,去黄尊素那里入奏疏。
黄尊素当下便将奏疏交给那小太监,同时,他趁这功夫,又毫不顾忌的把奏疏里面的罪名复述了一遍。
这奏疏是黄尊素和汪文言,合力研究良久,才草拟出来的,早就记在心里,背得透熟了。
至于黄尊素研究得久,那也是有原因的。
一来是为了确保客巴巴罪名可查,有事实证据,让她想逃罪都逃不了;二来,却是害怕提供宫中证据,会牵扯到王安。
猜你喜欢